国家中长期散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律设人力资源强围”的战略部署,为全 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有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 划纲要 序言 百年大计,教有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 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 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以毛泽 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 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 的却利教扔入大幅增长九学条件显茎改盖。教有苗步深化九些水平不 断提高 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职业教 育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 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有得到加强,教有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有的发展极大 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 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 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 月异,人才竞争日表 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 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金 融危机讲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罗 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健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有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礼 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有的要求。教有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有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有 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风域教有发展不平衡,贫闲地风、民族地风教有发展 人民群众强烈期盼, 国运兴衰,系于教有:教有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 终坚持把教有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话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刻 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有,推动教有事 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有大国向教有强国 登源大国向人 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 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本规 划纲要。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 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 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毛泽 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 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 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 断提高。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 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 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 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21 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 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 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 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金 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 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 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 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 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 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 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 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 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 略,优先发展教有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有,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有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挥教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数 尊重教有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有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数有摆在优先发展的战路地位。数有优先发展是背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 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 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有 和人力资源开发需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 有,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有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有的投入。 把有人为本作为教有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 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 牛的主动性,把保讲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占和落脚点:关心,每个 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有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 是供适合的教 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 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有发展的强大动力。教有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 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 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有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收革教学内容 校制度 构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教有 体系。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 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 的矛盾,为教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数有政策。数有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有公 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有的权利,关健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 直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 ,向农村地区、边 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有差距。教有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 社会要共同促进教有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的教有发展观,注重教有 内通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有卖 才。建立以提高教有 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 机制, 把教有资源 和学校 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因家标准,建立教 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 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 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 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 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 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 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 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 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 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 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 体系。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 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 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 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 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 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 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 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 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有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 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有。基本普及学前教有: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有水平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 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有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L,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 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物有。坚持教有的公益性和普事性,保暗人民享有接受自 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 个字生,不证 个学生因家 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有问题。保障残疾 人受教有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体提升,教有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 质教有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有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 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 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有。学历教有和非学历教有协调发展,职业教有和普通 教有相互沟通,职前教有和职后教有有效衔接。继续教有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 品维续教有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民教有体系更加完盖,终身教有体系热 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深化改革,提高教育 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 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 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有。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有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有方针的时代要求 该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 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者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 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有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有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俏观:加强理想 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 神和时代精神教有,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辱观教有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 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把德有渗透于数有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按数有、家庭数有和社会教有的各方 面。物建大中小学右效衔接的德有体系,新德有形式,丰富德有内容,不断提言 德有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有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 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有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 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三)战略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 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 率达到 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12.4 年提高到 13.5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9.5 年提高到 11.2 年,其中接受高等教 育的比例达到 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 2009 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 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 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 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 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 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 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 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 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 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 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 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 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 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 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 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 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 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 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 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 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 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 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 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有、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 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有课和体有锻炼时间,加强 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有,培养学生良好的 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 有、体有、美有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表1敦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09年2015年2020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2658353040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0.962.075.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74.090.095.0 九年义务敕育 在校生(万人)157721610016500 巩周率(%)90.893.095.0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462445004700 毛入学率(%)79.287.090.0 职业教有 中等职业教有在校生(万人)217922502350 高等职业数有在校生(万人)128013901480 高等敕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297933503550 在校生(万人)282630803300 其中:研究生(万人)140170200 毛入学率(%)24.236.040.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16600290003500( 表2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2009年2015年2020年 具有高等教有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98301450019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有年限(年)9.510.511.2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 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 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 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表 1 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09 年 2015 年 2020 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2658 3530 40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0.9 62.0 75.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4.0 90.0 9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15772 16100 16500 巩固率(%) 90.8 93.0 95.0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4624 4500 4700 毛入学率(%) 79.2 87.0 90.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2179 2250 2350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1280 1390 148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2979 3350 3550 在校生(万人) 2826 3080 3300 其中: 研究生(万人) 140 170 200 毛入学率(%) 24.2 36.0 40.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6600 29000 35000 表 2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2009 年 2015 年 2020 年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 9830 14500 19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0.5 11.2
其中:受过高等教有的比例(%)9.915.020.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有年限(年)12.413.313.5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有的比例(%)67.087.090.0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有。学前教有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 长。积极发展学前数有,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数有,基本普及学前两年 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有。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有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 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 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 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学前教有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 督导先度,加强学前教有管理,却九办品行为。依法茨幼儿教师地位和结遇加 强幼儿 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 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 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有。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有普及程度。者力保证留 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有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 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 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有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 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数有质量,基本实现风域内均衡发展,确保话龄儿童少年 接受良好义务教有。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 办好必要的 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 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有。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 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 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 守儿童住宿需 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 学习困难 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 务教有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 学。配齐音乐、体有、美术等越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误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 使用规范汉字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9 15.0 20.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4 13.3 13.5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67.0 87.0 90.0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 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 2020 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 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 0-3 岁婴幼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 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 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 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 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 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 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 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 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 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 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 2020 年,全面 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 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 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 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 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 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 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 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 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 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 使用规范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