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信号一一需复查词典。因此译者落笔就当格外小心。勤查细览词典不仅可使译者避开译海“暗 礁”,而且可使我们在迷茫的译途中步入“花明”的境界。其次,词典也不可全靠。英国著名语言 学家Firth与我国学者林语堂曾发表过精神贯通的议论。前者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后者称:单靠查字典去翻译,译出来与原文意旨必然相讹。字 是死的,有了上下文才是活的。依靠词典过了头也会出毛病,容易"矫枉过正”。除语境外,语体 也是一大问题。靠词典往往难以解决。第三,难下译笔时,不妨查阅英英词典,这样也许会令译 者豁然开朗。第四,“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翻译切不可靠一部词典。有时两部词典对同一个词 的释义会"打架”。有时同一个词(组)在一部词典中苦觅不见,在另一部词典中却赫然在目。有 时不同词典对某一专业性较强的词汇会提供“专业性”程度不一的译语。译路漫漫,不乏“车到山 前”时,查阅形形色色的专业词典会使我们产生“必有路”的感觉。第五,词典也有无奈时。 有人戏言,词典一旦出版即成”过时货”。英语构词灵活,美国英语又擅长标新立异,再加上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英美报刊上的新词层出不穷,常令我们手头的词典“无奈”。有些词尚可猜 而译之。而有些词却令我们如坐云雾。(参见毛荣贵《翻译技巧111讲》) 常用的翻译参考词典: 《英汉大词典》陆谷孙上海译文出版社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吴景荣程镇球商务印书馆较权威 《英汉美英报刊词典》周学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 《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 《当代英语习语大辞典》秦秀白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牛津高级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 《美国俚语大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汉英外事工作常用词汇》外文出版社 《当代英汉搭配词典》现代出版社(台湾)建宏出版社 当然,现在除了工具书,因特网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善于利用因特网查询资料,既快 捷,又方便,而且,能够查到最新的资料,在工具书无奈时,因特网可以起到工具书无法比的作 用。当然,同样也有个使用方法的问题。网络上的东西虽多,但可谓鱼龙混杂,仅供参考,不可 全信,要善于分析、判断。这里不妨提供一些网站,供参考: Google http://www.google.com
要信号——需复查词典。因此译者落笔就当格外小心。勤查细览词典不仅可使译者避开译海“暗 礁”,而且可使我们在迷茫的译途中步入“花明”的境界。其次,词典也不可全靠。英国著名语言 学家 Firth 与我国学者林语堂曾发表过精神贯通的议论。前者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后者称:单靠查字典去翻译,译出来与原文意旨必然相讹。字 是死的,有了上下文才是活的。依靠词典过了头也会出毛病,容易“矫枉过正”。除语境外,语体 也是一大问题。靠词典往往难以解决。第三,难下译笔时,不妨查阅英英词典,这样也许会令译 者豁然开朗。第四,“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翻译切不可靠一部词典。有时两部词典对同一个词 的释义会“打架”。有时同一个词(组)在一部词典中苦觅不见,在另一部词典中却赫然在目。有 时不同词典对某一专业性较强的词汇会提供“专业性”程度不一的译语。译路漫漫,不乏“车到山 前”时,查阅形形色色的专业词典会使我们产生“必有路”的感觉。第五,词典也有无奈时。 有人戏言,词典一旦出版即成“过时货”。英语构词灵活,美国英语又擅长标新立异,再加上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英美报刊上的新词层出不穷,常令我们手头的词典“无奈”。有些词尚可猜 而译之。而有些词却令我们如坐云雾。(参见毛荣贵《翻译技巧 111 讲》) 常用的翻译参考词典: 《英汉大词典》陆谷孙 上海译文出版社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吴景荣 程镇球 商务印书馆 较权威 《英汉美英报刊词典》周学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 《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 《当代英语习语大辞典》秦秀白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牛津高级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 《美国俚语大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汉英外事工作常用词汇》外文出版社 《当代英汉搭配词典》现代出版社(台湾)建宏出版社 当然,现在除了工具书,因特网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善于利用因特网查询资料,既快 捷,又方便,而且,能够查到最新的资料,在工具书无奈时,因特网可以起到工具书无法比的作 用。当然,同样也有个使用方法的问题。网络上的东西虽多,但可谓鱼龙混杂,仅供参考,不可 全信,要善于分析、判断。这里不妨提供一些网站,供参考: Google 网 http://www.google.com
中国翻译网http:/www.chinatranslate.net 译丛http:/www.renditions.org 百科全书http:/∥www.encyclopedia.com 词典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 金桥译港世界通http:/www.netat.net 中国日报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vocabulary.shtml 新华网http:/xinhuanet.com 英语比萨园地http:/epizza.nease.net/ 词层不对等的情况 词层不对等采取的策略 对等译法的实例 第二章词语翻译 相关链接 family的译法: 原文:Do you have a family? 译文1:你有家庭吗? 译文2:你成家了吗? 辨析:译文1完全照字面搬过来,译文2将have a family译成"成家了"似乎很贴切,然而 两者都是错误的。 family一词指的是"家庭中的成员"不错,但在这个句中是强调指孩子,全句意思是:你有 孩子了吗?(重点在于有养育孩子的责任。)英美人所说的family一般不包括祖辈,也不包括 已成婚的子女。 《环球时报》〔2003/01/29) 词汇空缺: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给翻译造成很多困难的现象,可以概 括为:一、由于生活环境、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
中国翻译网 http://www.chinatranslate.net 译丛 http://www.renditions.org 百科全书 http:// www.encyclopedia.com 词典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 金桥译港世界通 http://www.netat.net 中国日报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vocabulary.shtml 新华网 http://xinhuanet.com 英语比萨园地 http://epizza.nease.net/ 词层不对等的情况 词层不对等采取的策略 对等译法的实例 第二章 词语翻译 相关链接 family 的译法: 原文:Do you have a family? 译文 1:你有家庭吗? 译文 2:你成家了吗? 辨析: 译文 1 完全照字面搬过来, 译文 2 将 have a family 译成“成家了”似乎很贴切,然而 两者都是错误的。 family 一词指的是“家庭中的成员”不错,但在这个句中是强调指孩子,全句意思是:你有 孩子了吗?(重点在于有养育孩子的责任。)英美人所说的 family 一般不包括祖辈,也不包括 已成婚的子女。 《环球时报》〔2003/01/29〕 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给翻译造成很多困难的现象,可以概 括为:一、由于生活环境、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
词汇空缺:三、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四、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 的词汇空缺:五、由于语言或非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常 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出什 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比 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汉语中的“笋” 字只能译成"bamboo-shoot'”(意即"竹芽"),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从外来语接引过去 的。又比如"saad”(色拉)这种凉拌蔬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 这个词,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过来。其次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语言之间可能出现相 对的词汇空缺现象。中国人把生孩子、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死人的事称为”白喜”,语 言中也有"红白喜事”的表示法。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或佛教文化的欧美人米说,把死人也当 成一大“喜事”,令人大惑不解。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也都按上 帝的旨意安排。而在传统中,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天老爷。"上 帝"(God,Diu,Gott)和"天老爷"所代表的东西不相同,含义也不一样。特别是"上帝"这个 概念,它具有较浓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虽然我们可以把英语的"My God!"译成"天 哪!"把法语的"Dieu soit loue"译成"谢天谢地”,但反过来把汉语的"天"译成"God"或Dieu”, 有时就不很合适。翻译古典文献时尤其如此。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 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怕的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 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龙袍”、“龙 床”、“望子成龙”等等褒义表达法。另外,人们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亦会导致语言产生词 汇空缺现象。亦即说,有时人们虽然生活在同一客观环境里,但对某些客观事物却各持己见,对 代表那些事物的语言赋予不同的意义。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大小不一样。汉语中“狗腿子”、 "狗杂种”、“狗崽子”、"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屁"等等所表达的意义,在英语的"dog”"词 汇上属空缺。 (谭载喜,见《中国翻译词典》) 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亚更值得翻译”, 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 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他在与莎士比亚的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对他在翻译 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 描述:描述了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法。他说:“莎 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莎士比亚笔下的形象相互重现, 相互推倒。面对如此丰富的形象,我们可怜的译者目瞪口呆。他不愿意对这种绚丽多彩有丝毫遗 漏,因此不得不将英文原本中用仅仅一个词表示的暗喻译成一个句子。原来像蛇一样紧紧盘成一 团的诗意,如今成了松开的弹簧。翻译成了解释。逻辑倒是很满意,但魅力不再起作用。莎士比 亚的诗句飞跃而过的空间,迟缓的熊虫一瘸一拐才能走完。”在紧密的逻辑与丰富的形象之间, 英语与法语的天平有所侧重,在两者的遭遇中,译者的无奈与局限源于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 头脑清醒的纪德没有丝毫责备英语或莎士比亚的语言的意思,相反,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 中,他充分意识到了母语的缺陷。他说:"只有在接触外语时,我们才意识到本国语言的缺陷, 因此,只会法语的法国人是看不到缺陷的。”他的这一观点与德国作家歌德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 异之于我,可作一明镜,从异中更清楚地照清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与异语文化的接触,有助于
词汇空缺;三、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四、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 的词汇空缺;五、由于语言或非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常 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出什 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比 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汉语中的“笋” 字只能译成“ bamboo-shoot”(意即“竹芽”),甚至连 bamboo 这个词也是从外来语接引过去 的。又比如“salad”(色拉)这种凉拌蔬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 这个词,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过来。其次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语言之间可能出现相 对的词汇空缺现象。中国人把生孩子、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死人的事称为“白喜”,语 言中也有“红白喜事”的表示法。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或佛教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死人也当 成一大“喜事”,令人大惑不解。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也都按上 帝的旨意安排。而在传统中,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天老爷。“上 帝”(God,Dieu,Gott)和“天老爷”所代表的东西不相同,含义也不一样。特别是“上帝”这个 概念,它具有较浓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虽然我们可以把英语的“My God!”译成“天 哪!”把法语的“Dieu soit loue”译成“谢天谢地”,但反过来把汉语的“天”译成“God”或“Dieu”, 有时就不很合适。翻译古典文献时尤其如此。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 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怕的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古代,龙 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龙袍”、“龙 床”、“望子成龙”等等褒义表达法。另外,人们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亦会导致语言产生词 汇空缺现象。亦即说,有时人们虽然生活在同一客观环境里,但对某些客观事物却各持己见,对 代表那些事物的语言赋予不同的意义。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大小不一样。汉语中“狗腿子”、 “狗杂种”、“狗崽子”、“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屁”等等所表达的意义,在英语的“dog”词 汇上属空缺。 (谭载喜,见《中国翻译词典》) 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亚更值得翻译”, 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 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他在与莎士比亚的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对他在翻译 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 描述:描述了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法。他说:“莎 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莎士比亚笔下的形象相互重现, 相互推倒。面对如此丰富的形象,我们可怜的译者目瞪口呆。他不愿意对这种绚丽多彩有丝毫遗 漏,因此不得不将英文原本中用仅仅一个词表示的暗喻译成一个句子。原来像蛇一样紧紧盘成一 团的诗意,如今成了松开的弹簧。翻译成了解释。逻辑倒是很满意,但魅力不再起作用。莎士比 亚的诗句飞跃而过的空间,迟缓的熊虫一瘸一拐才能走完。”在紧密的逻辑与丰富的形象之间, 英语与法语的天平有所侧重,在两者的遭遇中,译者的无奈与局限源于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 头脑清醒的纪德没有丝毫责备英语或莎士比亚的语言的意思,相反,在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 中,他充分意识到了母语的缺陷。他说:“只有在接触外语时,我们才意识到本国语言的缺陷, 因此,只会法语的法国人是看不到缺陷的。”他的这一观点与德国作家歌德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 异之于我,可作一明镜,从异中更清楚地照清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与异语文化的接触,有助于
认识母语与母语文化的不足。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便有可能从异语异文化中去摄取营养,弥补自 身,丰富自身。 在艰难的翻译中,纪德亲历了种种障碍,他结合翻译中的具体例证,作了某种意义上的剖析 与归纳,其中几条颇具启发性。 首先是词语层面的对等问题。他指出:“几乎总发生这种情况:即使当一个词指的是精确物 体,而且在另一种语言中也有精确的对应词,但它是一种联想与模糊回忆的光环,一种谐波,它 在另一种语言中是不一样的,译文中是无法保留的。"纪德这儿谈及的,是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 微妙而棘手的难题。从指称意义上看,甲乙两种语言中的词可以是相对应的,但问题是该词在不 同语言中却有可能给人以不同的联想,或具有相当微妙的内涵意义。这样在翻译中便有可能给 译者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寻求指称意义上的对应,还是联想意义上的融合?从英语到法语,特 别是善于运用词语制造丰富联想意义的莎士比亚,给纪德造成的困难,便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层面 的取舍,而是文化意义的移植。 其次是面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出现的多义性或意义含糊的情况,纪德又遭遇到了两难的 选择。从翻译的根本任务来看,"译意”,为翻译的第一要义,而理解是译意的基础。但问题是, “莎士比亚有无数段落几乎无法理解,或者具有二、三、四种可能的解释,有时明显地相互矛盾, 对此评论家议论纷纷。有时甚至存在好几种文本,出版商在取舍时犹豫不定,人们有权怀疑最通 常接受的文本也许是错误的。"面对这种情况,纪德认为译者无疑要对如下的问题作出选择性的 回答:在原文多种的含意中,"该选择哪一种?最合理的?最有诗意的?还是最富联想的?抑或, 在译文中保持含糊性,甚至无法理解性?”纪德给自己或给译者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每一个 文学翻译家去认真思考的。多义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意义的含混则有可能给读者开拓 广泛的想像空间。文学文本的多义性和意义含混性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者顿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也是译者所应该细加对待的。面对多义的文本,首先要求译者能真正深刻地领悟到原文本的意义 和原作者的意图,这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理解了,才有可能从整体的效果出发,经过全 局地衡量,作出不可避免的取舍。 纪德面临莎士比亚给他造成的种种障碍和给他出的道道难题,没有像伏尔泰、夏多布里昂等 前辈那样对莎士比亚的“趣味”或文风加以责难,而是从译者的角度,在语言与文化接触与交流的 层面,对种种障碍与困难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如果说每个译本不可避免地都多 多少少背叛了莎士比亚,但至少不是以同一种方式。每种译文都有其特殊功效,只有当它们聚合 起来才能重现莎士比亚天才的绚丽光彩”。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法国人在与莎士比亚的遭 遇、相识与种种冲突中,最终看到了莎士比亚天才的绚丽光彩,而翻译在其间起到的作用,是谁 也不能否认的。 (许钧《”遭遇”"莎士比亚》) 一、英汉词层对等问题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出现的最小语言单位。尽管我们在翻译中要正确传达语篇的总体意思, 但在解读文本时,还是常常要从词入手。然而,我们会发现在绝大多数句子中是很难找到英汉完 全对应的等值词,因此,词对词的对等翻译,几乎不可能。在多数情况下,英汉语词与词之间是 不对等的
认识母语与母语文化的不足。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便有可能从异语异文化中去摄取营养,弥补自 身,丰富自身。 在艰难的翻译中,纪德亲历了种种障碍,他结合翻译中的具体例证,作了某种意义上的剖析 与归纳,其中几条颇具启发性。 首先是词语层面的对等问题。他指出:“几乎总发生这种情况:即使当一个词指的是精确物 体,而且在另一种语言中也有精确的对应词,但它是一种联想与模糊回忆的光环,一种谐波,它 在另一种语言中是不一样的,译文中是无法保留的。”纪德这儿谈及的,是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 微妙而棘手的难题。从指称意义上看,甲乙两种语言中的词可以是相对应的,但问题是该词在不 同语言中却有可能给人以不 同的联想,或具有相当微妙的内涵意义。这样在翻译中便有可能给 译者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寻求指称意义上的对应,还是联想意义上的融合?从英语到法语,特 别是善于运用词语制造丰富联想意义的莎士比亚,给纪德造成的困难,便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层面 的取舍,而是文化意义的移植。 其次是面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出现的多义性或意义含糊的情况,纪德又遭遇到了两难的 选择。从翻译的根本任务来看,“译意”,为翻译的第一要义,而理解是译意的基础。但问题是, “莎士比亚有无数段落几乎无法理解,或者具有二、三、四种可能的解释,有时明显地相互矛盾, 对此评论家议论纷纷。有时甚至存在好几种文本,出版商在取舍时犹豫不定,人们有权怀疑最通 常接受的文本也许是错误的。”面对这种情况,纪德认为译者无疑要对如下的问题作出选择性的 回答:在原文多种的含意中,“该选择哪一种?最合理的?最有诗意的?还是最富联想的?抑或, 在译文中保持含糊性,甚至无法理解性?”纪德给自己或给译者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每一个 文学翻译家去认真思考的。多义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意义的含混则有可能给读者开拓 广泛的想像空间。文学文本的多义性和意义含混性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者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也是译者所应该细加对待的。面对多义的文本,首先要求译者能真正深刻地领悟到原文本的意义 和原作者的意图,这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理解了,才有可能从整体的效果出发,经过全 局地衡量,作出不可避免的取舍。 纪德面临莎士比亚给他造成的种种障碍和给他出的道道难题,没有像伏尔泰、夏多布里昂等 前辈那样对莎士比亚的“趣味”或文风加以责难,而是从译者的角度,在语言与文化接触与交流的 层面,对种种障碍与困难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如果说每个译本不可避免地都多 多少少背叛了莎士比亚,但至少不是以同一种方式。每种译文都有其特殊功效,只有当它们聚合 起来才能重现莎士比亚天才的绚丽光彩”。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法国人在与莎士比亚的遭 遇、相识与种种冲突中,最终看到了莎士比亚天才的绚丽光彩,而翻译在其间起到的作用,是谁 也不能否认的。 (许钧 《“遭遇”莎士比亚》) 一、英汉词层对等问题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出现的最小语言单位。尽管我们在翻译中要正确传达语篇的总体意思, 但在解读文本时,还是常常要从词入手。然而,我们会发现在绝大多数句子中是很难找到英汉完 全对应的等值词,因此,词对词的对等翻译,几乎不可能。在多数情况下,英汉语词与词之间是 不对等的
如:从语义上来讲,"杯子"并不完全对等与"cup”,因为英语的cup,mug,glass等都可 以叫"杯子"。"汽车"不完全等于"car",因为car,truck,bus,lorry,van等都可以叫"汽车"。 从语言色彩上来说,"农民"不完全等于"peasant”,"地主"不完全等于"landlord"。 参照Mona Baker 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中关于"常见不对 等问题”的论述,英汉之间词层不对等的情况,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英语中的cousin,privacy,speaker在汉语中就没有完全对 等的词,汉语中没有一个既可以指堂兄弟、堂姐妹"又可以指"表兄弟、表姐妹"的词,privacy 译为"隐私、私事、独处"等都不是很确切,speaker译为"议长”,也难以反映speaker作为维 护议会权威和秩序的一个独立个人所起的作用。汉语中的”粽子”、“饺子”在英语中也没有对等词, 因为这些是中国特有的食品,笼统地译为dumpling并不等值。 2.原语中的概念在目的语中未词化(lexica lized)的词。如英语中的la ndslide,可以用 来形容在大选中获得"占绝对多数的”选票,但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个概念。 3,原语中词义复杂的词。如在巴西语中arruacao这个词的意思是:"清理咖啡树下的垃 圾并把它堆在树行间,以便于在收获时把落在树下的咖啡豆收起。"这样复杂的意思在许多语言 中是找不到对等词的。 4.原语和目的语有不同的词义区别。如汉语指人的性别用"男性、女性”,指动物的性别用 "雄性、雌性"。英语没有这样的区别,都用male,female。 5.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上义词。如汉语中的”酒”,就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上义词,英 语中的wine在多数情况下是指"葡萄酒",white wine是指"白葡萄酒",red wine是指"红葡 萄酒”,liquor或spirits可用来指汉语中的"白酒",beer是"啤酒",Guinness是"黑啤酒”, 但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统称这些酒的词。中国人讲“喝酒”,这个“酒”就是统称各种酒。 6.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下义词。如英语中上义词jump有许多下义词:leap,vault, spring,bo unce,dive,clear,plunge,plummet,而在汉语中"跳"就没有这么多对应的下 义词。 7,方位和人际视角不同。如汉语的"借"在英语中就有两个不同的词,向别人借是borrow, 把东西借给别人是lend。汉语则只用一个"借"字。 8,表达意义不同。如汉语中"宣传"并没有不好的意思,在英语中propaganda就有不好 的表达意思。根据《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propaganda是"us ually used showing disapproval",即常用贬义"。因此,表达意义的不同,也造成不对等。 9.词形不同。由于原语中特殊的构词形式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形式,翻译时只好用解 释的办法。如英语中的后缀-ish一一boyish,greenish在汉语里只能译成"孩子气的”,"呈绿 色的
如:从语义上来讲,“杯子”并不完全对等与“cup”,因为英语的 cup,mug,glass 等都可 以叫“杯子”。“汽车”不完全等于“car”,因为 car,truck,bus,lorry,van 等都可以叫“汽车”。 从语言色彩上来说,“农民”不完全等于“peasant”, “地主”不完全等于“landlord”。 参照 Mona Baker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中关于“常见不对 等问题”的论述,英汉之间词层不对等的情况,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英语中的 cousin,privacy,speaker 在汉语中就没有完全对 等的词,汉语中没有一个既可以指“堂兄弟、堂姐妹”又可以指“表兄弟、表姐妹”的词, privacy 译为“隐私、私事、独处”等都不是很确切, speaker 译为“议长”,也难以反映 speaker 作为维 护议会权威和秩序的一个独立个人所起的作用。汉语中的“粽子”、“饺子”在英语中也没有对等词, 因为这些是中国特有的食品,笼统地译为 dumpling 并不等值。 2.原语中的概念在目的语中未词化(lexicalized)的词。如英语中的 landslide,可以用 来形容在大选中获得“占绝对多数的”选票,但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个概念。 3.原语中词义复杂的词。如在巴西语中 arruacao 这个词的意思是:“清理咖啡树下的垃 圾并把它堆在树行间,以便于在收获时把落在树下的咖啡豆收起。”这样复杂的意思在许多语言 中是找不到对等词的。 4.原语和目的语有不同的词义区别。如汉语指人的性别用“男性、女性”,指动物的性别用 “雄性、雌性”。英语没有这样的区别,都用 male,female。 5.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上义词。如汉语中的“酒”,就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上义词,英 语中的 wine 在多数情况下是指“葡萄酒”,white wine 是指“白葡萄酒”,red wine 是指“红葡 萄酒”,liquor 或 spirits 可用来指汉语中的“白酒”,beer 是“啤酒”,Guinness 是“黑啤酒”, 但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统称这些酒的词。中国人讲“喝酒”,这个“酒”就是统称各种酒。 6.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下义词。如英语中上义词 jump 有许多下义词:leap,vault, spring,bounce,dive,clear,plunge,plummet,而在汉语中“跳”就没有这么多对应的下 义词。 7.方位和人际视角不同。如汉语的“借”在英语中就有两个不同的词,向别人借是 borrow, 把东西借给别人是 lend。汉语则只用一个“借”字。 8.表达意义不同。如汉语中“宣传”并没有不好的意思,在英语中 propaganda 就有不好 的表达意思。根据《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propaganda 是“usually used showing disapproval”,即常用“贬义”。 因此,表达意义的不同,也造成不对等。 9.词形不同。由于原语中特殊的构词形式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形式,翻译时只好用解 释的办法。如英语中的后缀-ish——boyish,greenish 在汉语里只能译成“孩子气的”,“呈绿 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