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汉教程教学指导书(学生用) 课程编号:00732101/2102 课程名称: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22 课程学时:32/32 目的要求: 英汉翻译是英语专业主干基础课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译汉实践能力。本 课程教学以实践为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精讲精炼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翻译方法 与技巧。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翻译不同文体的英语篇章的能 力,并力争使其翻译的篇章达到出版要求。根据高教部大纲的要求,课程训练要 求学生的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字词。 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翻译基本理论及理论发展的脉络,学习相关学科,如现 代语言学、符号学、逻辑学和文体学的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结合所学内容介绍文 化背景知识,进行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以拓宽学生视野,为学好翻译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学会英汉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 能,运用技能将各种文体的英语语篇翻译成汉语。介绍英语各种文体的篇章,分 析其特点,讲解应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使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篇章做到心中有 数,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避免翻译千篇一律。 使用教材: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王宏印编着辽宁示范大学出版社 考试方式:笔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10%,其中成绩20%,期末成绩70%。 参考书目: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王志奎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英汉语篇翻译李运兴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王武兴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汉翻译基础古今明编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 英译汉教程教学指导书(学生用) 课程编号:00732101/2102 课程名称: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2/2 课程学时:32/32 目的要求: 英汉翻译是英语专业主干基础课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译汉实践能力。本 课程教学以实践为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精讲精炼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翻译方法 与技巧。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翻译不同文体的英语篇章的能 力,并力争使其翻译的篇章达到出版要求。根据高教部大纲的要求,课程训练要 求学生的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 250-300 字词。 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翻译基本理论及理论发展的脉络,学习相关学科,如现 代语言学、符号学、逻辑学和文体学的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结合所学内容介绍文 化背景知识,进行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以拓宽学生视野,为学好翻译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学会英汉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 能,运用技能将各种文体的英语语篇翻译成汉语。介绍英语各种文体的篇章,分 析其特点,讲解应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使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篇章做到心中有 数,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避免翻译千篇一律。 使用教材: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王宏印 编着 辽宁示范大学出版社 考试方式:笔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10%,其中成绩 20%,期末成绩 70%。 参考书目: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王志奎 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英汉语篇翻译 李运兴 编着 清华大学出版社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王武兴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汉翻译基础 古今明 编着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一章英汉翻译概述 第一节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双语转 换过程或结果。就英汉翻译而言,就是把英语所表达的意义忠实准确地用汉语表 达出来。 从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过程,又是该活动 的结果。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 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翻译是一项 艰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形成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之中,同时又为促进社 会、文化和语言发展服务。 翻译属于交叉学科,它与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着 密切联系。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一一翻译学。 翻译又是一门艺术。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总之,翻译是一种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一般分为三类: (1)按翻译手段,可分为口译(interpretation),笔译(translation)和机器 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2)按源出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可分为语际 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语际翻译指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诸如 英汉互译、法英互译等。语内翻译指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翻译,如方言与民族共 同语,古语与现代语等。符际翻译指不同符号之间进行的翻译,此类翻译往往只 限于通讯及保密等工作。 (3)按翻译题材,可分为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等。 不同类型的翻译有着不同的要求,学习时应注意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
2 教学内容: 第一章 英汉翻译概述 第一节 翻译的定义与分类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双语转 换过程或结果。就英汉翻译而言,就是把英语所表达的意义忠实准确地用汉语表 达出来。 从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过程,又是该活动 的结果。 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 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翻译是一项 艰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形成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之中,同时又为促进社 会、文化和语言发展服务。 翻译属于交叉学科,它与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着 密切联系。 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翻译学。 翻译又是一门艺术。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总之,翻译是一种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一般分为三类: (1)按翻译手段,可分为口译(interpretation),笔译(translation)和机器 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2)按源出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可分为语际 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语际翻译指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诸如 英汉互译、法英互译等。语内翻译指同一语言内部进行的翻译,如方言与民族共 同语,古语与现代语等。符际翻译指不同符号之间进行的翻译,此类翻译往往只 限于通讯及保密等工作。 (3)按翻译题材,可分为政论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等。 不同类型的翻译有着不同的要求,学习时应注意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第二节翻译的标准 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翻 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l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一1814年)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 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 (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A.F. Tytl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791) 19世纪末,我国清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严复(1853一1921年)在《天演论·译 例言》(l898)中,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三字标准。 无论是泰特勒的三原则,还是严复的三字标准,都在翻译界有很大影响。特 别是后者,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 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 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 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之说。“神似”论和“化境”说,同 “信、达、雅”三字标准一样,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如今,大多数的翻译教程都采用“忠实、通顺”(faithfulness,smoothness) 的四字标准。 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 来,不得有任何纂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例如: 1.Jane does not work hard because she wants to earn money
3 第二节 翻译的标准 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翻 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8 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 年)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 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 (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A. F. Tytler: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 19 世纪末,我国清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严复(1853—1921 年)在《天演论·译 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三字标准。 无论是泰特勒的三原则,还是严复的三字标准,都在翻译界有很大影响。特 别是后者,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 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 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例如,20 世纪 50 年代初,傅雷在《〈高老 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 年代初,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之说。“神似”论和“化境”说,同 “信、达、雅”三字标准一样,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如今,大多数的翻译教程都采用“忠实、通顺”(faithfulness; smoothness) 的四字标准。 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 来,不得有任何纂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例如: 1.Jane does not work hard because she wants to earn money
2.The President stood there,hat in hand,begging Congress for their votes. 忠实还指保持原作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 风格等。要完全做到这些,实非易事。但作为基本要求,可先掌握口语体和笔语 体的不同特点及其对翻译的要求,掌握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及其对翻译的要求。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 现代汉语,没有诘屈聱牙、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例如: 1.Pindus Road was a long,wide,straight street that ran parallel with Bread Road. 2.She not only laughs a lot but has a heart of gold. 忠实与通顺相辅相成。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通 顺而不忠实,脱离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翻译成了无益之举,译如不译。我们反 对信而不顺或顺而不信,我们主张既信且顺。 第三节翻译标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翻译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双语活动,它具有科学和艺术双重性。语言中许多内 容属于规定性的。基本语言知识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必须牢牢地掌握。这是翻译 的前提。在翻译过程中,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语言中的比喻、习语等不能歪 曲,不能断章取义,信手滥译,而必须忠实地再现原语的内容和形式。换言之, 译文不能违背原意。这就是翻译的科学性。翻译的艺术性是由语际差异亦或是语 言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就英汉翻译而言,英美人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与中国人 不尽相同,因此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同一话语会有几种不同的译法,偶 尔还会遇到难译或不可译的内容则需要很大的灵活性。好的译文形神兼备,粗劣 的译文则平淡无味,或有悖于原文甚至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翻译的艺术性即在 于此。 翻译活动的范围很广,种类很多。然而无论哪类翻译、哪个译者,在翻译中 都要有一定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翻译标准,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求译者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这就是翻译标准的原则性。然而在实际
4 2.The President stood there, hat in hand, begging Congress for their votes. 忠实还指保持原作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 风格等。要完全做到这些,实非易事。但作为基本要求,可先掌握口语体和笔语 体的不同特点及其对翻译的要求,掌握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及其对翻译的要求。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 现代汉语,没有诘屈聱牙、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例如: 1.Pindus Road was a long, wide, straight street that ran parallel with Bread Road. 2.She not only laughs a lot but has a heart of gold. 。 忠实与通顺相辅相成。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通 顺而不忠实,脱离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翻译成了无益之举,译如不译。我们反 对信而不顺或顺而不信,我们主张既信且顺。 第三节 翻译标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翻译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双语活动,它具有科学和艺术双重性。语言中许多内 容属于规定性的。基本语言知识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必须牢牢地掌握。这是翻译 的前提。在翻译过程中,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语言中的比喻、习语等不能歪 曲,不能断章取义,信手滥译,而必须忠实地再现原语的内容和形式。换言之, 译文不能违背原意。这就是翻译的科学性。翻译的艺术性是由语际差异亦或是语 言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就英汉翻译而言,英美人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与中国人 不尽相同,因此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同一话语会有几种不同的译法,偶 尔还会遇到难译或不可译的内容则需要很大的灵活性。好的译文形神兼备,粗劣 的译文则平淡无味,或有悖于原文甚至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翻译的艺术性即在 于此。 翻译活动的范围很广,种类很多。然而无论哪类翻译、哪个译者,在翻译中 都要有一定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翻译标准,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求译者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通顺地再现原文。这就是翻译标准的原则性。然而在实际
翻译中,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的读者和不同的工作方式,对翻译要求不一。 这就要求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相应地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以满足各类翻 译的需要,而不是将翻译标准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这就是翻译的灵 活性。 原则性和灵活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原则 性是第一位的。灵活性从属于原则性。灵活性建立在原则性的基础上,灵活的目 的在于更好体现原则性。翻译之所以要求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因在于翻译 标准的忠实和通顺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尤其是就内容和形式而言,译者在翻译 实践中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或重形式或重内容,这就靠翻 译的灵活性来决定了。此外,各种类型的翻译具体要求各异,如没有灵活性则难 以体现翻译的原则性。总之,原则性是恒定的,灵活性是不断变化的。灵活的目 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忠实。这和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应”(dynamic equivalence) 本质上是一致的。 翻译中需要有灵活性,但灵活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那么,如何掌握灵活 的限度呢?这就涉及到翻译标准的量化问题。否则,过度的灵活则会流于自由主 义。在翻译中对灵活性做出明确的硬性规定对科学地量化翻译标准、恰如其分地 掌握其灵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科学地量化翻译标准对解决自古以来的各种争 义。翻译标准的量化要充分考虑题材、体裁、风格等因素。 翻译的题材和体裁与翻译的灵活性密切相关。源出语题材和体裁不同,对翻 译的灵活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讲,文学作品对翻译的灵活性要求较高。 科技文献和法律条文在翻译中则不能过于灵活。详细情况,可参照下表。 条约、协议、法规、政策公文、 政论、科技资料 直 形 效 意 神 原 灵 一般学术著作 应 则 译 译 似 活 似 等 新闻报导 性 性 程 程 程 程 值 度 度 度 度 程 报告文学、散文、小说 度 电影、剧本、诗歌 综上所述,翻译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体。译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原则 5
5 翻译中,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的读者和不同的工作方式,对翻译要求不一。 这就要求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相应地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以满足各类翻 译的需要,而不是将翻译标准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这就是翻译的灵 活性。 原则性和灵活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原则 性是第一位的。灵活性从属于原则性。灵活性建立在原则性的基础上,灵活的目 的在于更好体现原则性。翻译之所以要求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因在于翻译 标准的忠实和通顺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尤其是就内容和形式而言,译者在翻译 实践中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或重形式或重内容,这就靠翻 译的灵活性来决定了。此外,各种类型的翻译具体要求各异,如没有灵活性则难 以体现翻译的原则性。总之,原则性是恒定的,灵活性是不断变化的。灵活的目 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忠实。这和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应”(dynamic equivalence) 本质上是一致的。 翻译中需要有灵活性,但灵活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那么,如何掌握灵活 的限度呢?这就涉及到翻译标准的量化问题。否则,过度的灵活则会流于自由主 义。在翻译中对灵活性做出明确的硬性规定对科学地量化翻译标准、恰如其分地 掌握其灵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科学地量化翻译标准对解决自古以来的各种争 义。翻译标准的量化要充分考虑题材、体裁、风格等因素。 翻译的题材和体裁与翻译的灵活性密切相关。源出语题材和体裁不同,对翻 译的灵活程度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讲,文学作品对翻译的灵活性要求较高。 科技文献和法律条文在翻译中则不能过于灵活。详细情况,可参照下表。 — 灵 活 性 → ← 原 则 性 — 条约、协议、法规、政策公文、 政论、科技资料 — 效 应 等 值 程 度 → — 神 似 程 度 → ← 形 似 程 度 — — 意 译 程 度 → ← 直 译 程 度 — 一般学术著作 新闻报导 报告文学、散文、小说 电影、剧本、诗歌 综上所述,翻译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体。译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