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 前 言 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在谈到“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应尽的 责任”时说:“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 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 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①我想,中国文 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贲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 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 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高,愈来愈光辉灿烂。 早在十九世纪末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Herbert A,Giles 就曾将一些唐诗名篇译成诗体,“他善于将词义和韵律巧妙地结 合起来”,“颇得评论界的赞赏”。②·例如英国文学家Lytten Strachey就说过:他译的唐诗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诗,在世界文 学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③但是他的译文有时理解不够正 确,后来的Arthur Waley等人就“抛弃了脚韵和诗歌用语的老 套,面用自由诗体和白描手法”④来翻译我国的诗词,这就开始了 分行散文的翻译时期。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出版了一本《葵晔集一一中国三千年诗词选》,这是有史以来规模 最大的诗词英译本,但是译文重“形似”,诗意不浓,不能给世界 文化灌输多少新的血液。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恢复Gils以诗体 译诗的传统,改正他不够正确的缺点,把翻译的艺术向前推进一 ① <傅雷家书,146页。 ② 外国语,1981年第5期第7顶. ① 4外国语>1982年第4期第18页。 ① 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第27页
步。 在我看来,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 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 这种再现不是机械地逐字对译,而是原文“意美”的再创造。翻 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翻译诗词,却除了“意美” 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就是根据以上一些想法,我翻译过一些英、法文学作品,近 几年来,更把唐、宋诗词四、五百首,革命诗词二百余首,译成 英文、法文。同时,还在国内各外语刊物上发表了一些翻译论文, 比较国内外翻译家的译文,评论各家不同的译法,现在由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汇集成册,希望能为我国的翻译理论,添上一 砖一瓦。 英国翻译家Arthur Waley认为“林纾翻译的狄更斯作品优 于原著”,①范存忠教授也说过:“有些译诗经过译者的再创造, 还可以胜过原作。”②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文学翻译工作者努力的 方向,如能再创造出“胜过原作”的泽文来,那就是给世界文化灌 输新的血液,可以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灿烂。 一九八二年八月八日 ①《书林,1982年第1期第30页。 ② 外国语,1981年第5期第8页, eiv·
目 录 前言. i 翻译中的几对矛盾. 1 翻译的标准. 9 忠实与通顺. .18 直译与意译. .27 意美、音美、形美. .52 再谈意美、音美、形美. .62 “三美”和“三似”的幅度. .75 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 .87 谈中诗英泽的变通问题. .94 译文能否胜过原文. 111 译诗记趣. 121 毛泽东词《长沙》译文研究. 134 毛泽东词《黄鹤楼》译文研究. 149 评毛泽东词《赠杨开慧》英、法译文. 156 评《周恩来诗选》英、法译文. 163 评鲁迅诗选英还文. 172 评李清照词英译文 186 文学翻译等于创作. 202
翻译中的几对矛盾 (一)理解与表达 任何语言,都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或矛盾的问题。翻译涉及 到两种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或矛盾,情况复杂,而主要是解 决原文的内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如果译者用译文的形式 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就算达到了目的。 几年前,有一个法国翻译工作者说过:“翻译就是理解,并且 让别人理解。”(Traduire,c'est comprendre et faire compren- dre)“让别人理解”就是“表达”,“理解”是通过原文的形式(词 语)来理解原文的内容,“表达”是通过译文的形式来表达原文的 内容,理解是表达的基础,不理解就不能正确表达,表达是理解 的具体化、深刻化。因此,表达的结果(即译文)也是检验理解是 否正确的一个标准。 正确理解原文,往往并不容易。例如: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如果理解为:“约瀚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那就只理解 了原文的形式,没有理解原文的内容。原来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 激烈,旧教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政府后, 新教徙拒绝在斋日吃鱼,表示忠于新教,而“不吃鱼”也就转而取 得了“忠诚”的意思。“玩游戏”需要遵守游戏的规划,因此,“玩 游戏”也转而取得了“遵守规则”的意思。通过这两句英语的语言 形式,了解了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样才算“理解”了原文。理
解原文内容之后,如何用译文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呢?这句话如果 泽成:“他不吃鱼,还玩游戏。”那只表达了原文的形式,没有表达 原文的内容。如果译成“他既忠诚,又守规矩。”那就透过原文的 形式深入到内容了,深刻化了。如果祥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 凡事都循规蹈矩。”那就不但表达了原文的内容,而且更接近原文 的形式(词语)。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拼音文字,二者表达 力不一样。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学至文章》中说过: 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 鲁迅又谈到汉语的两个缺点,大意是话不够用和语法的不精密。 至于英语,也有意美,音美的优点,而形美的优点却比汉语少。 一般说来,原文的意美可以传达,原文的音美、形美却很瑶表达。 如: "At last,a candid candidate ! 英语底下划线的字声音相同,如果译成:“到底找到了一个老实的 候选人1”那就只传达了原文的意美,没有表达原文的音美。如果 改成“忠厚的”或“脸皮不太厚的候选人”,那么,“厚”字和“候”字 审音相同,多少传达了一点原文的音美和讽刺的意美,但要全部 传达,那就很不容易,甚至不太可能。至于形美,英国人讽刺不 可一世的拿破仑战败后关在俄尔巴岛上曾说过: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这句英语无论从左看到右,或者从右看到左,字母的排列顺序都 是一样的,这种形美,很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翻译的。至于意美, 那却可以模仿汉语“不见棺材不落泪”,把这句译成:“不到俄岛我 不倒。”“岛”和“倒”同韵,“到”和倒”、“我”和“俄”音似、形似, 加上“不”字重复,可以说是用音美来译形美了。 汉语表达力不如英语的地方,是语法不如英语精密,语汇的 词性不象英语那么分明,词形也不象英语那样可以变化,不能加 个词缀就构成一个新词。因此在英译汉的时候,只好用加词、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