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 《这英翰释》 裸程个绍与教学重点 厦门大学胡兆云 课程编号:030020 英文译名: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课程性质:必修课 要求先修课程:英语阅读、综合英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语言学、英语 文学、英语国家概况、大学语文、英汉翻译 教材:《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王治奎主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8 月第4版 参考书: 1.《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李亚丹主编(陈宏薇、陈浪、李亚丹、谢瑾 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英语翻译实务基础版》,贺军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汉英比较翻译教程》,魏志成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汉英英汉翻译教程》,张春柏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翻译基础》,刘宓庆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邵志洪编著,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 《汉英翻译》 课程介绍与教学重点 厦门大学 胡兆云 课程编号:030020 英文译名: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课程性质:必修课 要求先修课程:英语阅读、综合英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语言学、英语 文学、英语国家概况、大学语文、英汉翻译 教材:《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王治奎主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年 8 月第 4 版 参考书: 1.《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李亚丹主编(陈宏薇、陈浪、李亚丹、谢瑾 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英语翻译实务基础版》,贺军主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汉英比较翻译教程》,魏志成编著.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汉英英汉翻译教程》,张春柏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翻译基础》,刘宓庆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邵志洪编著,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8.《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编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等编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10.《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谢天振主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l.《翻译学导论一一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Jeremy Munday著,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本课程是一门高年 级阶段的专业技能必修课,重点训练学生的汉英翻译技能。通过课程教学,使学 生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 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一般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 中文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 文单词,译文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要求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又具备较 高的翻译实践能力。 本课程基本指标: 1.使学生具备汉英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能力。将翻译理论、实践、评析与鉴赏 有机结合,以中西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英汉对比研究为依托,使学生掌握汉英翻 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基本的翻译工作。同时督促学生大量阅读英、中 文本,继续提高英、中语言和文化水平。 2.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平均成绩超过全国平均分。 3.学生在国内翻译赛事中获奖。 4.教师有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5.70%以上的授课教师教学测评为优。 6.有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和正式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二、教学计划 厦 门 大 学 教学进度表 (2009一2010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汉英翻译 上课系、专业、年级英语专业2007级(三年级) 各章节教学内容纲要 教学形式 时间安排 主讲人 备注 2
2 8.《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编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等编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10.《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谢天振主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1.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Jeremy Munday 著,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本课程是一门高年 级阶段的专业技能必修课,重点训练学生的汉英翻译技能。通过课程教学,使学 生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 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一般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 中文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 250-300 个英 文单词,译文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要求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又具备较 高的翻译实践能力。 本课程基本指标: 1. 使学生具备汉英翻译的基本理论与能力。将翻译理论、实践、评析与鉴赏 有机结合,以中西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英汉对比研究为依托,使学生掌握汉英翻 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基本的翻译工作。同时督促学生大量阅读英、中 文本,继续提高英、中语言和文化水平。 2.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翻译平均成绩超过全国平均分。 3. 学生在国内翻译赛事中获奖。 4. 教师有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5. 70%以上的授课教师教学测评为优。 6. 有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和正式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二、教学计划 厦 门 大 学 教 学 进 度 表 ( 2009 — 2010 学年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 汉英翻译 上课系、专业、年级 英语专业 2007 级(三年级) 各章节教学内容纲要 教学形式 时间安排 主讲人 备注
第1章汉英语言对比 讲授与讨论 第1周 胡兆云、陶慧 第2章汉英文化对比 讲授与讨论 第2周 胡兆云、陶慧 第3章汉译英的标准、 可译性与可读性 讲授与讨论 第3、4周 胡兆云、陶慧 第4章汉译英的理解与 表达 讲授与讨论 第5、6周 胡兆云、陶慧 第5章文法、逻辑、修 讲授与讨论 第7、8周 辞与翻译 胡兆云、陶慧 第6章词语的翻译 讲授与讨论 第9、10周 胡兆云、陶慧 第7章句子翻译 讲授与讨论 第11、12周 胡兆云、陶慧 第8章篇章翻译 讲授与讨论 第13、14周 胡兆云、陶慧 自编翻译专题 讲授与讨论 第15周 胡兆云、陶慧 自编翻译专题 翻译:八级考试翻译 讲授与讨论 第16周 胡兆云、陶慧 复习、考试 第17、18周 胡兆云、陶慧 说明:“教学形式”指课堂讲授、实验、习题、讨论、现场教学、社会调查、实习等。 英语系高年级教学教研室 2010年2月22日 三、教学安排要点 1.教师共同研讨教学,商讨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翻译 练习材料等,互相传递教学信息,掌握学生动向和教学效果,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课内及课后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练习,及时、细致讲评。 3.利用和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加翻译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中国国际投资贸 易洽谈会”、“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等,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进行翻译实习 与锻炼。 4.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 3
3 第 1 章 汉英语言对比 讲授与讨论 第 1 周 胡兆云、陶慧 第 2 章 汉英文化对比 讲授与讨论 第 2 周 胡兆云、陶慧 第 3 章 汉译英的标准、 可译性与可读性 讲授与讨论 第 3、4 周 胡兆云、陶慧 第 4 章 汉译英的理解与 表达 讲授与讨论 第 5、6 周 胡兆云、陶慧 第 5 章 文法、逻辑、修 辞与翻译 讲授与讨论 第 7、8 周 胡兆云、陶慧 第 6 章 词语的翻译 讲授与讨论 第 9、10 周 胡兆云、陶慧 第 7 章 句子翻译 讲授与讨论 第 11、12 周 胡兆云、陶慧 第 8 章 篇章翻译 讲授与讨论 第 13、14 周 胡兆云、陶慧 自编翻译专题 讲授与讨论 第 15 周 胡兆云、陶慧 自编翻译专题 翻译:八级考试翻译 讲授与讨论 第 16 周 胡兆云、陶慧 复习、考试 第 17、18 周 胡兆云、陶慧 说明:“教学形式”指课堂讲授、实验、习题、讨论、现场教学、社会调查、实习等。 英语系高年级教学教研室 2010 年 2 月 22 日 三、教学安排要点 1. 教师共同研讨教学,商讨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翻译 练习材料等,互相传递教学信息,掌握学生动向和教学效果,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2.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课内及课后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练习,及时、细致讲评。 3. 利用和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参加翻译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中国国际投资贸 易洽谈会”、“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等,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进行翻译实习 与锻炼。 4. 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
5.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翻译竞赛活动,比如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 编辑部组织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汉、汉英翻译竞赛活动、由香港中文大学 主办、中国译协协办的“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翻译组的翻译竞赛活动等。 教师帮助通报信息、组织参赛。 6.响应学校开展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围绕热点翻译问题开展本学科 的科研活动。 四、本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汉英语言水平和文化知识 汉英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两种文化的了解程度,两种语言较强 的运用能力和两种文化较高的了解程度是良好翻译的必备基础,因此必须高度重 视学生双语双文素质的培养。 2.汉英翻译的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有助于翻译实践,因此需要讲授基本翻译理论。基本理论包括基本 翻译知识、主要翻译理论流派、汉英语言文化对比、汉英翻译技巧与方法等。 3.汉译英的实践过程 汉英翻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注重课 内讲授,也注重课外练习。教师需注意宏观与微观指导的结合,对于学生作业, 须集中分析讲评其典型问题:同时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个别学生进行具体 讲评与辅导。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4
4 5. 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翻译竞赛活动,比如由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 编辑部组织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汉、汉英翻译竞赛活动、由香港中文大学 主办、中国译协协办的“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翻译组的翻译竞赛活动等。 教师帮助通报信息、组织参赛。 6. 响应学校开展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围绕热点翻译问题开展本学科 的科研活动。 四、本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 汉英语言水平和文化知识 汉英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两种文化的了解程度,两种语言较强 的运用能力和两种文化较高的了解程度是良好翻译的必备基础,因此必须高度重 视学生双语双文素质的培养。 2. 汉英翻译的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有助于翻译实践,因此需要讲授基本翻译理论。基本理论包括基本 翻译知识、主要翻译理论流派、汉英语言文化对比、汉英翻译技巧与方法等。 3. 汉译英的实践过程 汉英翻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注重课 内讲授,也注重课外练习。教师需注意宏观与微观指导的结合,对于学生作业, 须集中分析讲评其典型问题;同时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个别学生进行具体 讲评与辅导。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第一章 汉英语言对比 相关参考: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 对比分析基础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 (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 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 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 (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 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机按照人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 不同语言的对比转换,也离不开对比分析。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 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因此,对比、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对比 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 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一一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 比亚更值得翻译”,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 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他在与莎士比亚的 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对他在翻译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 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描述了 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 法。他说:“莎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 莎士比亚笔下的形象相互重现,相互推倒。面对如此丰富的形象,我们可怜的译 者目瞪口呆。他不愿意对这种绚丽多彩有丝毫遗漏,因此不得不将英文原本中用 仅仅一个词表示的暗喻译成一个句子。原来像蛇一样紧紧盘成一团的诗意,如今 成了松开的弹簧。翻译成了解释。逻辑倒是很满意,但魅力不再起作用。莎士比 亚的诗句飞跃而过的空间,迟缓的熊虫一瘸一拐才能走完。”在紧密的逻辑与丰 富的形象之间,英语与法语的天平有所侧重,在两者的遭遇中,译者的无奈与局 限源于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 头脑清醒的纪德没有丝毫责备英语或莎士比亚的语言的意思,相反,在翻译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充分意识到了母语的缺陷。他说:“只有在接触外语时, 我们才意识到本国语言的缺陷,因此,只会法语的法国人是看不到缺陷的。”他 的这一观点与德国作家歌德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异之于我,可作一明镜,从异 中更清楚地照清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与异语文化的接触,有助于认识母语与母 语文化的不足。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便有可能从异语异文化中去摄取营养,弥补 自身,丰富自身。 5
5 第一章 汉英语言对比 相关参考: 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 对比分析基础上。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 (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 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 缀合( Combination)、阐释( Annotation)、浓缩( Condensation)、重组 (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 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机按照人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 不同语言的对比转换,也离不开对比分析。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 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因此,对比、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对比 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 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 比亚更值得翻译”,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 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他在与莎士比亚的 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对他在翻译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 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描述了 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 法。他说:“莎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 莎士比亚笔下的形象相互重现,相互推倒。面对如此丰富的形象,我们可怜的译 者目瞪口呆。他不愿意对这种绚丽多彩有丝毫遗漏,因此不得不将英文原本中用 仅仅一个词表示的暗喻译成一个句子。原来像蛇一样紧紧盘成一团的诗意,如今 成了松开的弹簧。翻译成了解释。逻辑倒是很满意,但魅力不再起作用。莎士比 亚的诗句飞跃而过的空间,迟缓的熊虫一瘸一拐才能走完。”在紧密的逻辑与丰 富的形象之间,英语与法语的天平有所侧重,在两者的遭遇中,译者的无奈与局 限源于文化与语言的巨大差异。 头脑清醒的纪德没有丝毫责备英语或莎士比亚的语言的意思,相反,在翻译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充分意识到了母语的缺陷。他说:“只有在接触外语时, 我们才意识到本国语言的缺陷,因此,只会法语的法国人是看不到缺陷的。”他 的这一观点与德国作家歌德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异之于我,可作一明镜,从异 中更清楚地照清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与异语文化的接触,有助于认识母语与母 语文化的不足。看清了自身的不足,便有可能从异语异文化中去摄取营养,弥补 自身,丰富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