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翻译家对翻译的标准都提出了要求。有了翻译标准,评判译文的正误优劣才有依据,在 翻译过程中才能目标明确、取舍有据、少走弯路。那么什么是翻译标准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 是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 准"信、达、雅”,历经百余年,至今仍广为引用和研究,足见其影响深远。严复的“信”,是指"达 旨”,主张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求原意明显:严复的"达”,是要用汉以前的 字法句法:而他的”雅”,则是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古雅。后来的翻译理论家都各自给严复 的三字翻译标准赋予新的内涵。多数人认为“信”是忠实原意,“达”是通顺流畅,“雅”是保持原文 的风格。这就赋予“信、达、雅"翻译标准新的内容和要求。 傅雷在总结了严复以来我国的翻译经验之后提出翻译应”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 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钱钟书则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 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英国翻译家泰特勒于1790年在他的《论翻译的原理》一书中也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张培基先生提出可用忠实、通顺”四个字作为翻译标准。忠实不但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 指保持原作的风格。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流畅地道。如果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只注 重内容的忠实,常会导致译文失去原作风采甚至使读者看不懂:另一方面,如果牺牲内容而追求 表达方式的华丽,则无法传达原文信息。二者都不能说是完美的翻译。在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 译者应首先照顾忠实的要求。 要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是不容易的,但应当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实践证明,我们只能 要求译文和原文“等值”,而不能要求完全等同。按照奈达的理论,绝对一致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译者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equivalence),而不应是同一语(identity):理想的翻译是在译 入语中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绝对忠实只是一个梦想,是极难办到的事。翻译只可能尽量忠实准 确地用译文形式把原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神韵等再现出来,尽可能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与 原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基本一致。 1.理解 2.表达 3.校核 奈达认为更准确地反映出好的翻译的实际过程是:(1)分析: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对原文的信 息进行分析:(2)传译:译者在脑子里把经过分析的信息从原语转译成译语:(3)重新组织: 把传递过来的信息重新加以组织、使之完全符合译语的要求
不少翻译家对翻译的标准都提出了要求。有了翻译标准,评判译文的正误优劣才有依据,在 翻译过程中才能目标明确、取舍有据、少走弯路。那么什么是翻译标准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 是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 1898 年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 准“信、达、雅”,历经百余年,至今仍广为引用和研究,足见其影响深远。严复的“信”,是指“达 旨”,主张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求原意明显;严复的“达”,是要用汉以前的 字法句法;而他的“雅”,则是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古雅。后来的翻译理论家都各自给严复 的三字翻译标准赋予新的内涵。多数人认为“信”是忠实原意,“达”是通顺流畅,“雅”是保持原文 的风格。这就赋予“信、达、雅”翻译标准新的内容和要求。 傅雷在总结了严复以来我国的翻译经验之后提出翻译应“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 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钱钟书则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 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英国翻译家泰特勒于 1790 年在他的《论翻译的原理》一书中也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张培基先生提出可用“忠实、通顺”四个字作为翻译标准。忠实不但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 指保持原作的风格。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流畅地道。如果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只注 重内容的忠实,常会导致译文失去原作风采甚至使读者看不懂;另一方面,如果牺牲内容而追求 表达方式的华丽,则无法传达原文信息。二者都不能说是完美的翻译。在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 译者应首先照顾忠实的要求。 要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是不容易的,但应当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实践证明,我们只能 要求译文和原文“等值”,而不能要求完全等同。按照奈达的理论,绝对一致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译者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equivalence),而不应是同一语(identity); 理想的翻译是在译 入语中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绝对忠实只是一个梦想,是极难办到的事。翻译只可能尽量忠实准 确地用译文形式把原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神韵等再现出来,尽可能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与 原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基本一致。 1.理解 2.表达 3.校核 奈达认为更准确地反映出好的翻译的实际过程是:(1)分析: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对原文的信 息进行分析;(2)传译:译者在脑子里把经过分析的信息从原语转译成译语;(3)重新组织: 把传递过来的信息重新加以组织、使之完全符合译语的要求
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信任,相信所译的是一部言之有物的作 品:第二是进攻,理解明显地带有进攻性,译者把意思俘虏过来,满载而归:第三是吸收,吸收 的程度不同,有完全归化的、有显得生疏的,都会影响译语的整个结构:第四是补偿或恢复,第 一步的信任使译者失去平衡,真正的翻译必须恢复平衡。 加切奇拉泽认为,翻译过程始于努力想象作者作品中反映的东西,使用作者可能没使用的文 词来表达,甚至用读者或听众能懂的语言再现原作的艺术真实。 巴尔胡达罗夫从语言学观点出发认为,语际的综合处理便是从语言学意义上的翻译过程,因 而提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 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董史良《中国翻译词典》) 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 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 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他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这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 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 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子剜眼睛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 得不顺口。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 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 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 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竞,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暖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 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序) 四、关于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通常包括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但理解与表达通常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 不能截然分开。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也在选择表达方式:在表达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加深理 解。 1.理解 理解是翻译过程的第一阶段。它既包括对语言现象、文化现象的理解,又包括逻辑关系的理
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信任,相信所译的是一部言之有物的作 品;第二是进攻,理解明显地带有进攻性,译者把意思俘虏过来,满载而归;第三是吸收,吸收 的程度不同,有完全归化的、有显得生疏的,都会影响译语的整个结构;第四是补偿或恢复,第 一步的信任使译者失去平衡,真正的翻译必须恢复平衡。 加切奇拉泽认为,翻译过程始于努力想象作者作品中反映的东西,使用作者可能没使用的文 词来表达,甚至用读者或听众能懂的语言再现原作的艺术真实。 巴尔胡达罗夫从语言学观点出发认为,语际的综合处理便是从语言学意义上的翻译过程,因 而提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 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董史良《中国翻译词典》) 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 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 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他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这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 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 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子剜眼睛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 得不顺口。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 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 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 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 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序) 四、关于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通常包括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但理解与表达通常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 不能截然分开。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也在选择表达方式;在表达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加深理 解。 1.理解 理解是翻译过程的第一阶段。它既包括对语言现象、文化现象的理解,又包括逻辑关系的理
解,对有可能发生歧义的语句要善于分析,进而做出正确判断。例如: The police went out in force to control the crowd. 译文1:警察出动武力去控制人群。 译文2:警察大批出动去控制人群。 译文1对于in force的理解是错误的,in force的意思是in large number。所以译文2 是正确的。 Some people swap houses for a holiday. 译文1:有的人以房子换假期。 译文2:有的人异地度假互换房子住。 在英美国家,如果甲到乙住的城市度假,乙到甲住的城市度假,在度假期间,他们可以互换 房子住,以节省房租。译文1的译者缺乏对这个文化背景的了解,故译错了。译文2是正确的。 2.表达 这一阶段是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内容用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表达是理解的结 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能表达得正确。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如直 译、意译、直译加意译、直译加注释等。译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He is a good sailor.若 直译,就是“他是一位好水手。”而原文的实际意思是“他不会晕船。"碰到这种情况,就应该意译, 而不能直译。例如: 他卧床不起。 译文l:He was very sick and lay in bed all the time. 译文2:He was bedridden, 译文1虽然基本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但不如译文2简练地道。这说明,理解之后,表达还 要靠译者的语言功底。 3.校核 这一阶段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原文内容进一步核实以及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 的阶段。它也是使译文能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校核时要注意检 查译文的格式、文字输入和拼写标点错误:数字有无错漏:人名、地名是否统一:句子、段落有 无漏译等。校核一般要二至三遍,先检查内容,后润饰文字,如有可能,请中文较好的人看一遍 中文译文,或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看一遍英文译文
解,对有可能发生歧义的语句要善于分析,进而做出正确判断。例如: The police went out in force to control the crowd. 译文 1:警察出动武力去控制人群。 译文 2:警察大批出动去控制人群。 译文 1 对于 in force 的理解是错误的,in force 的意思是 in large number。所以译文 2 是正确的。 Some people swap houses for a holiday. 译文 1:有的人以房子换假期。 译文 2:有的人异地度假互换房子住。 在英美国家,如果甲到乙住的城市度假,乙到甲住的城市度假,在度假期间,他们可以互换 房子住,以节省房租。 译文 1 的译者缺乏对这个文化背景的了解,故译错了。译文 2 是正确的。 2.表达 这一阶段是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内容用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表达是理解的结 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能表达得正确。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如直 译、意译、直译加意译、直译加注释等。译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He is a good sailor.若 直译,就是“他是一位好水手。”而原文的实际意思是“他不会晕船。”碰到这种情况,就应该意译, 而不能直译。例如: 他卧床不起。 译文 1:He was very sick and lay in bed all the time. 译文 2:He was bedridden. 译文 1 虽然基本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但不如译文 2 简练地道。这说明,理解之后,表达还 要靠译者的语言功底。 3.校核 这一阶段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原文内容进一步核实以及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 的阶段。它也是使译文能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校核时要注意检 查译文的格式、文字输入和拼写标点错误;数字有无错漏;人名、地名是否统一;句子、段落有 无漏译等。校核一般要二至三遍,先检查内容,后润饰文字,如有可能,请中文较好的人看一遍 中文译文,或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看一遍英文译文
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编的《著译者必读》,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格式方面要注意,每编、每章应当另页起写,编、章标题上下各空一行,居中:节题上空 一行,居中。编、章、节等标题层次要排列清楚。翻译完成后,应该按顺序编页码。页码一般从 正文编起。 全书所用名词术语应前后一致。在数人翻译的情况下,应该有人将译名前后统一。人的职务、 地名等常有变动,在校核时,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情况。凡外国国名,重要的或常见的地名、人 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名均应以新华社的译名为准。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 称“朝鲜”,不能叫"北朝鲜”:蒙古人民共和国,简称“蒙古”,不称”外蒙古”: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简称“孟加拉国”,不称“孟加拉”: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简称"也门”,不称"北也门”:也门民主人 民共和国,简称"民主也门”,不称”南也门”。有些名词是规定不用的,如"满清”应改为”前清”或 “清朝”:"回教"应称为“伊斯兰教”:表示时间不用礼拜”,而用”星期”。 数字、时间的用法要统一体例。如年份数字不能省略,"1997年"不能写成"97年”。运用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年号时,要加公历年份,如"清道光二十年"应写成"1840年(清道光二十 年)”。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记数与计量、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等。 译文中运用自己推算出来的数字,应仔细检查,使数字准确无误。对于数字的增加或减少要 注意下列用词和概念:增加为过去的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二:增加到过去的二倍,即过去 为一,现在为二:增加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增加了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超 额80%,即定额为100,实际为180:降低到8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80:降低(了) 8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20。不能用"降低X倍"或"减少X倍”,只能说"降低X%"或"减 少X%”,因为减少一倍,就意味着一减一等于零。如果"减少X倍”,就更不可理解了。 关于标点符号,要检查汉语句号应用”。”,不能用".”,这在电脑输入时经常会错。引号用” 和',不能用「」和「」(直排时除外)。书籍、报刊、文件、文章等的名称用书名号《》,如果 书名号中还要用书名号,就用单书名号〈),英文的书名可用斜体表示。括号用(),在括号里在 用括号时,外用方括号[门,利用圆括号()。但注明参考文献的序号时可单用方括号。汉语的省 略号是六个点,英语的省略号是三个点。中文的并列字、词用顿号"、”分开:阿拉伯数字及外文 的并列字、词用逗号分开。冒号用于提示下文,不要在冒号之后再用冒号。圆点号.”用于外国 人缩写名字后面,点在中间,如JA·亚历山大,表示外文缩写字母,则点在该字母后面下侧, 如K.V.A.。外国人姓和名均译成中文时,在姓和名之间加圆点号,如约翰·史密斯。在检查汉译 英的译文时,还要注意英文转行必须在一个音节完了处转。 关于注释和引文,译者如认为文中个别名词或概念需要解释时,可以加注说明,并在注文后 标出”一一译者注”,如“原书此句有误。一一译者注”,句号放在注文后,“译者注"三字后不要加 标点符号。外文书籍中用星号(*)或其他符号作为注释符号,在翻译时应改为①、②、③等。 文稿中的引文,如果是一整句,则最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如果是不完全的句子,标点符号则 放在号外。引用他人成段著作或讲话时,引用部分应另成一段,而且整段两边各缩进两格,并 注意在第一段开头和最后一段末尾加引号,但不要在每段起讫处都加引号
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编的《著译者必读》,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格式方面要注意,每编、每章应当另页起写,编、章标题上下各空一行,居中;节题上空 一行,居中。编、章、节等标题层次要排列清楚。翻译完成后,应该按顺序编页码。页码一般从 正文编起。 全书所用名词术语应前后一致。在数人翻译的情况下,应该有人将译名前后统一。人的职务、 地名等常有变动,在校核时,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情况。凡外国国名,重要的或常见的地名、人 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名均应以新华社的译名为准。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 称“朝鲜”,不能叫“北朝鲜”;蒙古人民共和国,简称“蒙古”,不称“外蒙古”;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简称“孟加拉国”,不称“孟加拉”;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简称“也门”,不称“北也门”;也门民主人 民共和国,简称“民主也门”,不称“南也门”。有些名词是规定不用的,如“满清”应改为“前清”或 “清朝”;“回教”应称为“伊斯兰教”;表示时间不用“礼拜”,而用“星期”。 数字、时间的用法要统一体例。如年份数字不能省略,“1997 年”不能写成“97 年”。运用 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年号时,要加公历年份,如“清道光二十年”应写成“1840 年(清道光二十 年)”。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记数与计量、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等。 译文中运用自己推算出来的数字,应仔细检查,使数字准确无误。对于数字的增加或减少要 注意下列用词和概念:增加为过去的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二;增加到过去的二倍,即过去 为一,现在为二;增加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增加了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 超 额 80%,即定额为 100,实际为 180;降低到 80%,即原来是 100,现在是 80;降低(了) 80%,即原来是 100,现在是 20。不能用“降低 X 倍”或“减少 X 倍”,只能说“降低 X%”或“减 少 X%”,因为减少一倍,就意味着一减一等于零。 如果“减少 X 倍”,就更不可理解了。 关于标点符号,要检查汉语句号应用“。”,不能用“.”,这在电脑输入时经常会错。引号用“” 和‘’,不能用 『』和「」(直排时除外)。书籍、报刊、文件、文章等的名称用书名号《》,如果 书名号中还要用书名号,就用单书名号〈〉,英文的书名可用斜体表示。括号用(),在括号里在 用括号时,外用方括号[],利用圆括号()。但注明参考文献的序号时可单用方括号。汉语的省 略号是六个点,英语的省略号是三个点。中文的并列字、词用顿号“、”分开;阿拉伯数字及外文 的并列字、词用逗号分开。冒号用于提示下文,不要在冒号之后再用冒号。圆点号“·”用于外国 人缩写名字后面,点在中间,如 J·A·亚历山大,表示外文缩写字母,则点在该字母后面下侧, 如 K.V.A.。外国人姓和名均译成中文时,在姓和名之间加圆点号,如约翰·史密斯。在检查汉译 英的译文时,还要注意英文转行必须在一个音节完了处转。 关于注释和引文,译者如认为文中个别名词或概念需要解释时,可以加注说明,并在注文后 标出“——译者注”,如“原书此句有误。——译者注”,句号放在注文后,“译者注”三字后不要加 标点符号。外文书籍中用星号(*)或其他符号作为注释符号, 在翻译时应改为①、②、③等。 文稿中的引文,如果是一整句,则最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如果是不完全的句子,标点符号则 放在引号外。引用他人成段著作或讲话时,引用部分应另成一段,而且整段两边各缩进两格,并 注意在第一段开头和最后一段末尾加引号,但不要在每段起讫处都加引号
1.理解 2.表达 3.校核 相关链接 词典是参考书,任何参考体系都要求使用者采用特殊的参考技巧。 (Herbst1987:116) OALD的主编荷恩毕说过:”一部正确使用的词典能告诉你的不仅仅是如何拼写单词。他能 拓宽你的英语知识,提高你的英语水平,其作用远远超过任何一本教科书” (Hartmann,1983) 鲁迅先生在译《死魂灵》时曾有句名言: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摘自《翻译技巧111讲》p.35) 兹古斯塔曾经告诚说,词典编纂者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并且促使(即便是间接地) 这种概念和术语明确起来。兹古斯塔当时这样写到: “如果说只有在科学领域中,才使用准确的术语和概念,那就错了。相反,很难全部列举已 制订出这些概念的领域。不仅是立法者必须要规定出抢劫'的定义和盗窃'的定义,体育协会要 规定出跑'和走'的定义,而且在现代文明复杂的世界中,几乎所有使用语言的领域,都在不同 程度上存在着一种追求越来越精确的倾向。的确,人们可以说,在那些有悠久语文学、哲学和一 般文化作品的语言中,有一大部分所指内容倾向于接近准确的概念,至少在书面语中使用的所指 内容是如此。.帮助并且促使(即便是间接地)这种概念和术语明确起来,是词典编纂者一 项作重要的任务。” (摘自中国翻译网) 五、关于翻译的参考资源 翻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因此,译者的知识面越广博,对原文的理解就越 深刻,译文的表达就越贴切完美。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译者不可能样样精通。因此,搞好 翻译的关键还在于译者是否有过治学的训练,是否有考据求证的方法可以找到答案。懂得正确使 用工具书,善于利用翻译参考资源,就等于有许多专家为你服务,随时听你调遣,既省时,又 准确。 如何正确使用工具书,避免种种误译、讹译与拙译呢?首先,词典不可不靠。对一些一目了 然的词与词组尤不可掉以轻心:一些译文译出后即令人感觉到逻辑上站不住脚,这可视为一个重
1.理解 2.表达 3.校核 相关链接 词典是参考书,任何参考体系都要求使用者采用特殊的参考技巧。 (Herbst 1987:116) OALD 的主编荷恩毕说过:“一部正确使用的词典能告诉你的不仅仅是如何拼写单词。他能 拓宽你的英语知识,提高你的英语水平,其作用远远超过任何一本教科书” (Hartmann,1983) 鲁迅先生在译《死魂灵》时曾有句名言: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摘自《翻译技巧 111 讲》p.35) 兹古斯塔曾经告诫说,词典编纂者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并且促使(即便是间接地) 这种概念和术语明确起来。兹古斯塔当时这样写到: “如果说只有在科学领域中,才使用准确的术语和概念,那就错了。相反,很难全部列举已 制订出这些概念的领域。不仅是立法者必须要规定出‘抢劫’的定义和‘盗窃’的定义,体育协会要 规定出‘跑’和‘走’的定义,而且在现代文明复杂的世界中,几乎所有使用语言的领域,都在不同 程度上存在着一种追求越来越精确的倾向。的确,人们可以说,在那些有悠久语文学、哲学和一 般文化作品的语言中,有一大部分所指内容倾向于接近准确的概念,至少在书面语中使用的所指 内容是如此。. 帮助并且促使(即便是间接地)这种概念和术语明确起来,是词典编纂者一 项作重要的任务。” (摘自 中国翻译网) 五、关于翻译的参考资源 翻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因此,译者的知识面越广博,对原文的理解就越 深刻,译文的表达就越贴切完美。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译者不可能样样精通。因此,搞好 翻译的关键还在于译者是否有过治学的训练,是否有考据求证的方法可以找到答案。懂得正确使 用工具书,善于利用翻译参考资源,就等于有许多专家为你服务, 随时听你调遣,既省时,又 准确。 如何正确使用工具书,避免种种误译、讹译与拙译呢?首先,词典不可不靠。对一些一目了 然的词与词组尤不可掉以轻心;一些译文译出后即令人感觉到逻辑上站不住脚,这可视为一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