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讲稿 (封皮) 教研室:第二临床护理教研室 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 授课对象:2013级护理本科1-4班 总学时:54 选用教材:《急救护理学》人卫出版社许虹主编 教师姓名及职称:吕静副教授 授课时间:2016年3月一6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讲稿 (封皮) 教研室:第二临床护理教研室 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 授课对象:2013 级护理本科 1-4 班 总学时:54 选用教材:《急救护理学》 人卫出版社 许虹主编 教师姓名及职称:吕静 副教授 授课时间:2016 年 3 月—6 月
护理学院讲稿(首页)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 单元 教材内容第十五章意外伤害患者 教学任务或通过学习中暑、淹溺、毒蛇咬 (章、节) 的急救 教学目标 伤的临床表现、救治措施和护 第一节中暑 理要点,为今后临床实践护 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节淹溺 第四节毒蛇咬伤 1 中岩的临床表现、院外、院内急救与监护 重点难点 2 淹溺的院外、院内急救与监护 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和救护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方法 1提问方式 应用多媒体课件 导课 第十五章意外伤害患者的急救 1进樱过 第一节中暑 2.强调学习 一、病情评估 2.启发法 目标 3讨论法 3.讲授并插 二、救治与监护 入提问与 第三节淹溺 讨论 ·、病情评估 4.课后小结 二、救治与监护 5.布置作业 第三节毒蛇咬伤 ·、病情评估 二、救治与监护 作业和 作业: 学生学习1.叙述中暑的临床表现和救护要点。 参考文献 2.叙述淹溺的现场救护 3.说出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和救护要点。 参考文献: 1.《急救护理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张波桂莉人民卫生出版社 2.《急救护理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万长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急诊医学》 主编:王一镜 军医出版社 《急诊医学高级教程》 主编:李吞盛 课后小结 1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掌捏中暑的临床表现、院内、院外救护要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
护理学院讲稿(首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第 周 ) 单元 教材内容 (章、节) 第十五章 意外伤害患者 的急救 第一节 中 暑 第三节 淹 溺 第四节 毒蛇咬伤 教学任务或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中暑、淹溺、毒蛇咬 伤的临床表现、救治措施和护 理要点,为今后临床实践护理 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重点难点 1. 中暑的临床表现、院外、院内急救与监护。 2. 淹溺的院外、院内急救与监护。 3. 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和救护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方法 1.提问方式 导课 2.强调学习 目标 3.讲授并插 入提问 与 讨论 4.课后小结 5.布置作业 第十五章 意外伤害患者的急救 第一节 中暑 一、病情评估 二、救治与监护 第三节 淹溺 一、病情评估 二、救治与监护 第三节 毒蛇咬伤 一、病情评估 二、救治与监护 应用多媒体课件 1.讲授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作业和 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作业: 1.叙述中暑的临床表现和救护要点。 2.叙述淹溺的现场救护。 3.说出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和救护要点。 参考文献: 1.《急救护理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张波 桂莉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急救护理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万长秀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急诊医学》 主编:王一镗 军医出版社 4.《急诊医学高级教程》 主编:李春盛 课后小结 1.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掌握中暑的临床表现、院内、院外救护要点。 2.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掌握淹溺现场救护。 3.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同学掌握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和现场救护
第十五意燕外伤害电者的急数 意外伤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或事故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包 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本章重点讲授中暑、淹溺和毒蛇咬伤。 第一节中暑 中鲁民间称之“发痧”,是指高温环境影响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素乱、排汗散热功能衰竭和(或)水 ,电解质损失过多而导致的 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一、病情评估 (一)病史 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而无足够防暑措施,或对高 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而致机体产热增加、散热不足的因素,均可引 起中岩。 1,产热增加高气温、高热辐射、气流小、低气压、低风速环境 下进行强体力劳动者、孕妇及肥胖者。 2.散热障磷环境温度超过体温、穿透气不良的衣服以及先天汗 腺功能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及长时间应用抗胆碱能药物 等 .机体热适应能力降低年老体弱、久病卧床者、慢性疾病患者 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下丘脑病变等。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 能发生障碍,体内热积蓄,即可发生中暑。 重症中暑的发生机制: 1热痉率:高温环境下机体大量出汗,可引起失水、失盐,若机 体以失盐为主或单纯补水会导致血钠降低,水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肌肉细胞过度稀释发生水肿,肌球蛋白溶解度下降,导致肌肉出现痛 性痉李: 2.热衰竭:若大量液体丧失导致失水、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 高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流经皮肤和肌肉的血流量增加,均可引起有 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机体为散热,心排血量增加, 使心血管系统负荷加重,引起心血管功能不全和周围循环衰竭。 3.热射病(中鲁高热): 外周环境温度增高,体内热量不能通过 常生理性散热途径散发,导致体内热积蓄,引起体温增高,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障碍、汗腺衰竭导致体内热量进一步蓄积,体温骤然升高。 (三)临床表现 1.先兆中暑指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大汗 乏力、口渴、头晕、胸闷、心悸、恶心、 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 略升高,不超过38℃,如及时脱离高温环境,短时间休息后,即可协 复。 2.轻度中囊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皱热、或有早期循环衰竭的表现,如恶心、呕吐
第十五章 意外伤害患者的急救 意外伤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或事故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包 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本章重点讲授中暑、淹溺和毒蛇咬伤。 第一节 中 暑 中暑民间称之“发痧”,是指高温环境影响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紊乱、排汗散热功能衰竭和(或)水、电解质损失过多而导致的 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一、病情评估 (一)病史 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而无足够防暑措施,或对高 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而致机体产热增加、散热不足的因素,均可引 起中暑。 1.产热增加 高气温、高热辐射、气流小、低气压、低风速环境 下进行强体力劳动者、孕妇及肥胖者。 2.散热障碍 环境温度超过体温、穿透气不良的衣服以及先天汗 腺功能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及长时间应用抗胆碱能药物 等。 3. 机体热适应能力降低 年老体弱、久病卧床者、慢性疾病患者 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下丘脑病变等。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功 能发生障碍,体内热积蓄,即可发生中暑。 重症中暑的发生机制: 1.热痉挛:高温环境下机体大量出汗,可引起失水、失盐,若机 体以失盐为主或单纯补水会导致血钠降低,水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肌肉细胞过度稀释发生水肿,肌球蛋白溶解度下降,导致肌肉出现痛 性痉挛; 2.热衰竭:若大量液体丧失导致失水、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 高热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流经皮肤和肌肉的血流量增加,均可引起有 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机体为散热,心排血量增加, 使心血管系统负荷加重,引起心血管功能不全和周围循环衰竭。 3.热射病(中暑高热):外周环境温度增高,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 常生理性散热途径散发,导致体内热积蓄,引起体温增高,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障碍、汗腺衰竭导致体内热量进一步蓄积,体温骤然升高。 (三)临床表现 1.先兆中暑 指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大汗、 乏力、口渴、头晕、胸闷、心悸、恶心、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 略升高,不超过 38℃,如及时脱离高温环境,短时间休息后,即可恢 复。 2.轻度中暑 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升高至 38.5℃以上, 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皱热、或有早期循环衰竭的表现,如恶心、呕吐
多汗、脉搏快速、血压下降等表现,如及时有效处理,3一4小时可恢 复正常 重度中暑除上述表现外,伴有高热、痉李、晕厥和昏迷,包 括三种类型: (1)热痉李:多见于健康青壮年人,且往往己适应高温者,症状 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由干在高温环墙下,机体缺水日大量流汗,钠 盐流失而引起肌肉细胞水肿,志者有短暂的、间歇的四肢肌肉痉李 疼痛,能自行缓解, 体温正常。 (2)热衰竭:此型最常见,多见于老年人及对高温未能适应者中 发生。当病情持续时间较长,而未及时处理,由于脱水和失盐所致。 表现为头痛、头晕、突然昏倒、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或缓、血 压下降、手足抽搐等,平卧并脱离高温环境,即可清醒。 (3)热射病(中暑高热):机体在持续高温环境下,汗腺功能衰 竭,最终机体出汗停止,散热功能丧失所导致,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 类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在高温环境中的老年人、体弱、慢性病患 者容易发生。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心率可达140 次分,肛温超过41℃,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脑、肾功能衰竭等并 发完而死十 知识链接一日射病 由于暴晒作用于头部,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称为“日射病”(su stroke),出现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也可 有昏迷和惊厥,可与热射病同时存在。 二、救治与监护 (一)现场救护 1环境迅速将患者搬离高热环境,安置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或 20~25℃房间内,解开或脱去外衣,患者取平卧位。 2.降温轻症患者可反复用冷水擦拭全身,直至体温降至38℃ 下,饮用含盐冰水或饮料。若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可口服解热 镇痛药,如啊司匹林、吲吼哚美辛等。 (二)院内救护 1.降温降温速度决定患者预后,应在1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 8℃左右. (1)环境降温:将志者安置在20一25℃房间内。 (2)体表降温:头、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暴露处放置冰袋 用40~50%酒精擦拭全身皮肤,冰水浴,把患者浸入4℃左右冰水中, 并不断摩擦四肢皮肤 (3)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洗胃或灌肠,或 用4℃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ml静脉滴注,开始滴速30~40滴/分,待 患者适应后增快滴速。 (4)药物降温:必须与物理降温同时使用。 (5)刮痧疗法:适用于中老轻证,用光滑平整的汤匙蘸食油或清 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胸窝及胭窝等处,刮至皮
多汗、脉搏快速、血压下降等表现,如及时有效处理,3~4 小时可恢 复正常。 3.重度中暑 除上述表现外,伴有高热、痉挛、晕厥和昏迷,包 括三种类型: (1)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人,且往往已适应高温者,症状 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由于在高温环境下,机体缺水且大量流汗,钠 盐流失而引起肌肉细胞水肿,患者有短暂的、间歇的四肢肌肉痉挛、 疼痛,能自行缓解,体温正常。 (2)热衰竭:此型最常见,多见于老年人及对高温未能适应者中 发生。当病情持续时间较长,而未及时处理,由于脱水和失盐所致。 表现为头痛、头晕、突然昏倒、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或缓、血 压下降、手足抽搐等,平卧并脱离高温环境,即可清醒。 (3)热射病(中暑高热):机体在持续高温环境下,汗腺功能衰 竭,最终机体出汗停止,散热功能丧失所导致,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 类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在高温环境中的老年人、体弱、慢性病患 者容易发生。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心率可达 140 次/分,肛温超过 41℃,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脑、肾功能衰竭等并 发症而死亡。 知识链接——日射病 由于暴晒作用于头部,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称为“日射病”(sun stroke),出现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也可 有昏迷和惊厥,可与热射病同时存在。 二、救治与监护 (一)现场救护 1.环境 迅速将患者搬离高热环境,安置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或 20~25℃房间内,解开或脱去外衣,患者取平卧位。 2.降温 轻症患者可反复用冷水擦拭全身,直至体温降至 38℃以 下,饮用含盐冰水或饮料。若体温持续在 38.5℃以上者,可口服解热 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院内救护 1. 降温 降温速度决定患者预后,应在 l 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 38℃左右。 (1)环境降温:将患者安置在 20~25℃房间内。 (2)体表降温:头、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暴露处放置冰袋。 用 40~50%酒精擦拭全身皮肤,冰水浴,把患者浸入 4℃左右冰水中, 并不断摩擦四肢皮肤 (3)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洗胃或灌肠,或 用 4℃葡萄糖生理盐水 1000ml 静脉滴注,开始滴速 30~40 滴/分,待 患者适应后增快滴速。 (4)药物降温:必须与物理降温同时使用。 (5)刮痧疗法:适用于中暑轻证,用光滑平整的汤匙蘸食油或清 水,刮背脊两侧、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胸窝及腘窝等处,刮至皮
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三)救护要点 1.保持有效降温 (1)室温调节在20-25℃。 (2)准确放置冰袋的位置,尽量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接触,以防 冻伤,擦拭应顺若动脉行走方向进行,大动脉处应适当延长时间,以 提高降温效果。 (3)酒精擦拭的手法以拍打式擦拭背、臀及四肢,而不用按摩式 手法,因摩擦易产热。擦拭前头部放冰袋,以减轻头部充血引起的不 适,足底放置热水袋以增加散热。禁擦胸部、腹部、足底及阴囊处。 (4)冰水擦拭和冰水浴者,在降温过程中,必须用力按摩患者四 肢及躯干,防止周围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流淤滞。 (5)老年人、新生儿、昏迷、休克及心血管基础疾病者禁用冰水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神志、尿量及皮肤出汗情况,防止 脑水肿、肾衰竭发生。 (2)降温效果观察:①在降温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肛温,每15~30 分钟一次, 根据肛温变化调整降温措施,尤其年老、体弱患者应注意,避免 出现虚脱或休克。②观察末梢循环情况,如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四肢 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则提示治疗有效,如患者高热而四肢末 梢厥冷、发绀,提示病情加重。③如有呼吸抑制,深昏迷、血压下降 (收缩压<80m Hg)则停用药物降温 3.基础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患者采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可 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及时清除鼻咽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口腔护理:高热患者睡液分泌减少,清洁口腔防止感染和溃 荡发生。 (3)皮肤护理:高热大汗者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保持床单位 及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4)惊厥的护理:应置患者于保护床内,防止坠床和碰伤,为防 舌咬破,床边应备开口器与舌钳。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低脂 肪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莱。 4.并发症的救护 (1)昏迷:应进行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胃液吸入。 (2)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应子对症治疗:心力 衰竭合并肾衰竭有高御血症时,应避免应用洋地黄。 (3)低血压: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提高 血压,必要时可静滴异丙肾上腺素提高血压,慎用血管收缩药,以免 影响皮肤散热。 (4)脑水肿和肾衰竭:疑有早期肾衰竭和脑水肿时,应快速应用 甘露醇
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三)救护要点 1. 保持有效降温 (1)室温调节在 20-25℃。 (2)准确放置冰袋的位置,尽量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接触,以防 冻伤,擦拭应顺着动脉行走方向进行,大动脉处应适当延长时间,以 提高降温效果。 (3)酒精擦拭的手法以拍打式擦拭背、臀及四肢,而不用按摩式 手法,因摩擦易产热。擦拭前头部放冰袋,以减轻头部充血引起的不 适,足底放置热水袋以增加散热。禁擦胸部、腹部、足底及阴囊处。 (4)冰水擦拭和冰水浴者,在降温过程中,必须用力按摩患者四 肢及躯干,防止周围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流淤滞。 (5)老年人、新生儿、昏迷、休克及心血管基础疾病者禁用冰水 浸浴。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神志、尿量及皮肤出汗情况,防止 脑水肿、肾衰竭发生。 (2)降温效果观察:①在降温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肛温,每 15~30 分钟一次, 根据肛温变化调整降温措施,尤其年老、体弱患者应注意,避免 出现虚脱或休克。②观察末梢循环情况,如经治疗后体温下降、四肢 末梢转暖、发绀减轻或消失,则提示治疗有效,如患者高热而四肢末 梢厥冷、发绀,提示病情加重。③如有呼吸抑制,深昏迷、血压下降 (收缩压<80mmHg)则停用药物降温。 3. 基础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患者采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可 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及时清除鼻咽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口腔护理:高热患者唾液分泌减少,清洁口腔防止感染和溃 疡发生。 (3)皮肤护理:高热大汗者应及时更换衣裤和被褥,保持床单位 及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4)惊厥的护理:应置患者于保护床内,防止坠床和碰伤,为防 舌咬破,床边应备开口器与舌钳。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低脂 肪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4.并发症的救护 (1)昏迷:应进行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胃液吸入。 (2)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应予对症治疗;心力 衰竭合并肾衰竭有高钾血症时,应避免应用洋地黄。 (3)低血压: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提高 血压,必要时可静滴异丙肾上腺素提高血压,慎用血管收缩药,以免 影响皮肤散热。 (4)脑水肿和肾衰竭:疑有早期肾衰竭和脑水肿时,应快速应用 甘露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