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以研究人体口腔、颌面、颈部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口腔、颌面、颈部的层次关系和器官形态 学握其功能活动原理、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后继的口腔临床医学课程莫定必要的基 础。在其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和理论讲课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实验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紧 密结合,从而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临床技能。实验室学习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实践操 作要严格按要求进行,进行实验时和分析实验结果要求实事求是,并结合理论课讲授内容独 立思考,以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总学时为106学时,其中系统理论课为42学时,实 验课为64学时,于第七学期完成。 参考书目: 1、《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五版 2、《口腔解剂生理学》王惠芸著 3、《口腔头颈部临床解剖学图谱与生理学图解》 教学时数分配表 内容 总时数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绪论 牙体解剖生理学 11 0842 6 日胶功能 合计 106 42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其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难点: 教授方法:自学。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 言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以研究人体口腔、颌面、颈部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口腔、颌面、颈部的层次关系和器官形态, 掌握其功能活动原理、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后继的口腔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基 础。在其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和理论讲课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实验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紧 密结合,从而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临床技能。实验室学习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实践操 作要严格按要求进行,进行实验时和分析实验结果要求实事求是,并结合理论课讲授内容独 立思考,以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总学时为 106 学时,其中系统理论课为 42 学时,实 验课为 64 学时,于第七学期完成。 参考书目: 1、《口腔解剖生理学》第五版 2、《口腔解剖生理学》王惠芸著 3、《口腔头颈部临床解剖学图谱与生理学图解》 教学时数分配表 内容 总时数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绪论 1 1 牙体解剖生理学 43 11 32 牙列、牙牙合与颌位 10 6 4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18 9 9 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24 9 15 与口腔颌面部有关的头部局部解剖 2 2 口腔功能 8 4 4 合计 106 42 64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其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难点: 教授方法:自学。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牙的组成、分类和功能,临床牙位记录法:牙的表面标志及应用名词。恒牙解剖 形态特点: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牙髓腔各部名称。熟悉牙齿萌出、替换的规律:乳牙的解 剖特点:髓腔的增龄变化和病理变化: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乳、恒牙的髓腔解剖形态。了 解人类牙齿的种族演化史:牙齿形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1、牙的组成,分类。 2、牙的表面标志及应用名词。 3、恒牙的解剂形态。 4、牙体解剂形态的生理意义。 教授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实验室示教和实习。 思考题: 1、牙是如何演化的 2、牙的组成及功能? 3、横嵴和斜嵴? 4、上颌第一磨牙的牙牙合面的解剂形态? 5、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6、牙髓腔及各部名称? 第三章牙列、牙牙合与颌位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牙列的概念和生理意义:纵牙牙合曲线、横牙牙合曲线、牙牙合平面:牙尖交错 牙合:牙尖交错位、下额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的概念和解剂生理:下颌三个领位的关 系:牙牙合与领位的关系。熟悉牙排列的生理关系:前伸牙牙合与侧方牙牙合。 救学重点难点: 1、纵牙牙合曲线,横牙牙合曲线,牙牙合平面。 2、牙尖交错牙合。 3、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的概念和解剖生理。 4、下领三个领位的关系。 5、牙牙合与颌位的关系 教授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 思考题: 1、牙列及其外形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牙的组成、分类和功能,临床牙位记录法;牙的表面标志及应用名词。恒牙解剖 形态特点;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牙髓腔各部名称。熟悉牙齿萌出、替换的规律;乳牙的解 剖特点;髓腔的增龄变化和病理变化;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乳、恒牙的髓腔解剖形态。了 解人类牙齿的种族演化史;牙齿形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1、牙的组成,分类。 2、牙的表面标志及应用名词。 3、恒牙的解剖形态。 4、牙体解剖形态的生理意义。 教授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实验室示教和实习。 思考题: 1、牙是如何演化的? 2、牙的组成及功能? 3、横嵴和斜嵴? 4、上颌第一磨牙的牙牙合面的解剖形态? 5、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6、牙髓腔及各部名称? 第三章 牙列、牙牙合与颌位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牙列的概念和生理意义;纵牙牙合曲线、横牙牙合曲线、牙牙合平面;牙尖交错 牙合;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的概念和解剖生理;下颌三个颌位的关 系;牙牙合与颌位的关系。熟悉牙排列的生理关系;前伸牙牙合与侧方牙牙合。 教学重点难点: 1、纵牙牙合曲线,横牙牙合曲线,牙牙合平面。 2、牙尖交错牙合。 3、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的概念和解剖生理。 4、下颌三个颌位的关系。 5、牙牙合与颌位的关系。 教授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 思考题: 1、牙列及其外形
2、纵、横牙牙合曲线和牙牙合平面的定义及意义。 3、牙尖交错牙合的解剖标志。 4、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位、下领姿势位 5、牙牙合与领位的关系与区别。 第四章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第一节上、下颌骨及相关颅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上、下领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与临床有关的解剖标志:腭骨的蝶腭切迹:蝶骨 的圆孔、卵圆孔、棘孔、颢下嵴、翼突内外板及翼突钩。熟悉颛骨的关节结节、关节窝、茎 乳孔和三又神经压迹。了解鼻骨、颧骨、腭骨、颜骨、蝶骨、舌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上颁骨的外形、结构特点及血液供应。(一般讲述) 2、下颌骨的外形、内部主要结构、薄弱部位及血液供应。(重点讲述) 3、相关颅骨的结构特点。(一般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下颌骨的外形、内部结构及薄弱部位。蝶骨的圆孔、卵圆孔、棘孔的位置。腭骨 的结构特点。 难点:蝶骨的圆孔、卵圆孔、棘孔的位置。膠骨的结构特点。 思考题: 1、简述蝶骨的孔道及通行的结构。 2、简述下领骨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颢下颌关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颢下颌关节的组成及运动。 2、了解颛下领关节运动中的生物机械作用。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颗下领关节的组成、运动及运动中的生物机械作用以及颛下领关节功能的解剖特点。 (重点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2、纵、横牙牙合曲线和牙牙合平面的定义及意义。 3、牙尖交错牙合的解剖标志。 4、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位、下颌姿势位。 5、牙牙合与颌位的关系与区别。 第四章 口腔颌面颈部系统解剖 第一节 上、下颌骨及相关颅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上、下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与临床有关的解剖标志;腭骨的蝶腭切迹;蝶骨 的圆孔、卵圆孔、棘孔、颞下嵴、翼突内外板及翼突钩。熟悉颞骨的关节结节、关节窝、茎 乳孔和三叉神经压迹。了解鼻骨、颧骨、腭骨、颞骨、蝶骨、舌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上颌骨的外形、结构特点及血液供应。(一般讲述) 2、下颌骨的外形、内部主要结构、薄弱部位及血液供应。(重点讲述) 3、相关颅骨的结构特点。(一般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下颌骨的外形、内部结构及薄弱部位。蝶骨的圆孔、卵圆孔、棘孔的位置。腭骨 的结构特点。 难点:蝶骨的圆孔、卵圆孔、棘孔的位置。腭骨的结构特点。 思考题: 1、简述蝶骨的孔道及通行的结构。 2、简述下颌骨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运动。 2、了解颞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机械作用。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运动及运动中的生物机械作用以及颞下颌关节功能的解剖特点。 (重点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颢下颌关节的组成和运动及颞下颌关节功能的解剖特点 难点:颜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机械作用。 思考题:试述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运动。 第三节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表情肌和咀嚼肌的位置和形态。熟悉舌骨上、下肌群。了解颈浅肌群和颈深肌群 以及腭咽部肌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表情肌与咀嚼肌。(重点讲述) 2、颈部肌、腭咽部肌、口颌系统的肌链及临床意义。(一般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表情肌与咀嚼肌。 难点:腭咽部肌、口颌系统的肌链及临床意义。 思考题:简述参与颜下领关节运动的肌肉名称及作用。 第四节唾液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及导管的走行和开口部位。了解腮腺的血 液供应、神经支配及淋巴回流。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重点讲述) 2、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及淋巴回流。(一般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腮腺穿过的结构及毗邻 难点:腮腺穿过的结构及毗邻, 思考题: 1、穿过腮腺的结构有哪些? 2、简述腮腺的毗邻。 第五节血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行程及分布,如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领外动脉(即
重点: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运动及颞下颌关节功能的解剖特点。 难点:颞下颌关节运动中的生物机械作用。 思考题:试述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运动。 第三节 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表情肌和咀嚼肌的位置和形态。熟悉舌骨上、下肌群。了解颈浅肌群和颈深肌群 以及腭咽部肌;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表情肌与咀嚼肌。(重点讲述) 2、颈部肌、腭咽部肌、口颌系统的肌链及临床意义。(一般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表情肌与咀嚼肌。 难点:腭咽部肌、口颌系统的肌链及临床意义。 思考题:简述参与颞下颌关节运动的肌肉名称及作用。 第四节 唾液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形态及导管的走行和开口部位。了解腮腺的血 液供应、神经支配及淋巴回流。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重点讲述) 2、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及淋巴回流。(一般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腮腺穿过的结构及毗邻。 难点:腮腺穿过的结构及毗邻。 思考题: 1、穿过腮腺的结构有哪些? 2、简述腮腺的毗邻。 第五节 血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行程及分布,如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颌外动脉(即
面动脉)、领内动脉(即上颌动脉)、灏浅动脉:颌面部静脉及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的起止及 行程的属支:如面前静脉、面后静脉、面总静脉及翼静脉丛:颅内、外静脉的交通。了解颈 内、外动脉的侧付吻合: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行程。熟悉颈总A、颈内A及颈外A 的主要毗邻关系:枕动脉、耳后动脉、咽升动脉的行程和分布:颈前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 起止、行程及属支。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颈总动脉的行程及分支。(重点讲述) 2、面颈部静脉的行程及属支。(一般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颈外动脉的行程及分支。翼静脉从的概念及交通。 难点:颈外动脉的行程及分支。翼静脉丛的交通。 思考题: 1、简述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 2、翼静脉丛的概念。 3、简述内动脉(上颌动脉)的分段及分支 第六节淋巴结和淋巴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腮腺、面部、下颌下三角和颏下三角诸淋巴结群的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流向: 左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行程和收集范围。熟悉颈浅、深淋巴结群的位置、收集范围、淋 巴流向及临床意义。了解咽后群、颈前群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流向:枕、耳后诸 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流向: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收集范围及注入部位。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环形组淋巴结群。(一般讲述) 2、纵形组淋巴结群。(一般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左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行程和收集范围。 难点:左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行程和收集范围。腮腺、面部、下颌下三角和颏下三角 诸淋巴结群的收集范围及淋巴流向。 思考题:简述左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行程及收集范围。 第七节相关神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面动脉)、颌内动脉(即上颌动脉)、颞浅动脉;颌面部静脉及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的起止及 行程的属支:如面前静脉、面后静脉、面总静脉及翼静脉丛;颅内、外静脉的交通。了解颈 内、外动脉的侧付吻合;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行程。熟悉颈总 A、颈内 A 及颈外 A 的主要毗邻关系;枕动脉、耳后动脉、咽升动脉的行程和分布;颈前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 起止、行程及属支。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颈总动脉的行程及分支。(重点讲述) 2、面颈部静脉的行程及属支。(一般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颈外动脉的行程及分支。翼静脉丛的概念及交通。 难点:颈外动脉的行程及分支。翼静脉丛的交通。 思考题: 1、简述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 2、翼静脉丛的概念。 3、简述颌内动脉(上颌动脉)的分段及分支。 第六节 淋巴结和淋巴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腮腺、面部、下颌下三角和颏下三角诸淋巴结群的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流向; 左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行程和收集范围。熟悉颈浅、深淋巴结群的位置、收集范围、淋 巴流向及临床意义。了解咽后群、颈前群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流向;枕、耳后诸 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流向;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收集范围及注入部位。 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1、环形组淋巴结群。(一般讲述) 2、纵形组淋巴结群。(一般讲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左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行程和收集范围。 难点:左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行程和收集范围。腮腺、面部、下颌下三角和颏下三角 诸淋巴结群的收集范围及淋巴流向。 思考题:简述左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行程及收集范围。 第七节 相关神经 教学目的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