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D 5D 6A 7B 8A 9C 10E 二、多项选择题 1 BC 2 ABE 3 ABCE 4 ABC 5 ABCD 三、填空题: 1.中性错E,远中错E,近中错E 2.下颌中切牙 3.近中斜缘唇轴峭颈1/3 大于 4.双侧眶下缘最低点,外耳道上缘 5.部位记录法、palmer记录系统、通用编号系统、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 6.横嵴 7.双侧咀嚼单侧咀嚼 8.切牙尖牙灵长类间隙 9.下颌前磨牙 四、名词解释 1.牙髓腔:牙髓腔简称髓腔,位于牙体中部,周壁除根尖孔(有的牙尚有副孔或 侧孔)外,其余绝大部分均被坚硬的牙本质所包被,髓腔内充满牙髓,髓腔的形 状与牙体外形基本相似.但体积却显著缩小。 2.咀嚼周期: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具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 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 3.长正中 ICP与RCP之间有1m左右的距离,称长正中,为IC0最广泛接触的功能位留有 缓冲的余地,是口颌系统生物力学的优越之处 4.磨耗: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 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成为磨耗。 5.E平面: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领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 假想平面,牙合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领间距离。 6。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口腔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龈缘为界 五.简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A 3 C 4 D 5 D 6 A 7 B 8 A 9 C 10 E 二、多项选择题 1 BC 2 ABE 3 ABCE 4 ABC 5 ABCD 三、填空题: 1. 中性错 HE,远中错 HE,近中错 HE 2. 下颌中切牙 3.近中斜缘 唇轴嵴 颈 1/3 大于 4. 双侧眶下缘最低点,外耳道上缘 5. 部位记录法、palmer 记录系统、通用编号系统、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 6. 横嵴 7. 双侧咀嚼 单侧咀嚼 8. 切牙 尖牙 灵长类间隙 9. 下颌前磨牙 四、名词解释 1.牙髓腔:牙髓腔简称髓腔,位于牙体中部,周壁除根尖孔(有的牙尚有副孔或 侧孔)外,其余绝大部分均被坚硬的牙本质所包被,髓腔内充满牙髓 ,髓腔的形 状与牙体外形基本相似.但体积却显著缩小。 2. 咀嚼周期: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具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 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 3. 长正中 ICP 与 RCP 之间有 1mm 左右的距离,称长正中,为 ICO 最广泛接触的功能位留有 缓冲的余地,是口颌系统生物力学的优越之处 4. 磨耗: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 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成为磨耗。 5. HE 平面: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领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 假想平面,牙合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 6. 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口腔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龈缘为界。 五.简答题
1.简述四种根管类型 单管型:从髓室延伸至根尖孔为单一根管,由1个根尖孔通出牙体外 双管型:从髓室延至根尖为2个分开的根管,由2个根尖孔或合并成一个根 尖孔通牙体外 单双管型:一个根管离开髓室,再分为2个根管(1-2型);或2个根管离开 髓室,再合成一根管(2-1型),亦可再分而复合,合而复分,形成 复杂的根管形态 三管型:1-3个根管离开髓室,形成3个根管,由3个根尖孔通出牙体外: 或其中2管先合成一管,再以2个根管分别开口于根尖:或3个根 管至根尖合成一孔2、简述上颌中切牙唇面的形态特点。 2.简述髓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髓腔形态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乳牙髓腔相对比例较恒牙大,青少年恒牙髓 腔比老年人大,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随年龄增长,髓腔 内璧有继发性牙本质沉积,使髓腔的体积逐渐变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 孔窄小,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髓腔病理性变化,如因外伤、酸腐、龋病或非功能性磨损等致牙本质暴露, 在受伤处相对的髓腔璧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使髓腔缩小。 3、简述替牙期的暂时性错HE的表现。 6~12岁属于替牙合期,常有暂时性错合道德表现,此类错合在合的发育过 程中,常可自行调整为正常合,主要表现有: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2)上中切牙间隙 (3)上切牙牙冠偏向远中 (4)暂时性远中合 (5)暂时性拥挤 (6)暂时性深覆合 4.简述乳牙的应用解剖 完整的乳牙列,能发挥良好的咀嚼效能,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 义
1. 简述四种根管类型 单管型:从髓室延伸至根尖孔为单一根管,由 1 个根尖孔通出牙体外 双管型:从髓室延至根尖为 2 个分开的根管,由 2 个根尖孔或合并成一个根 尖孔通牙体外 单双管型:一个根管离开髓室,再分为 2 个根管(1-2 型);或 2 个根管离开 髓室,再合成一根管(2-1 型),亦可再分而复合,合而复分,形成 复杂的根管形态 三管型:1-3 个根管离开髓室,形成 3 个根管,由 3 个根尖孔通出牙体外; 或其中 2 管先合成一管,再以 2 个根管分别开口于根尖;或 3 个根 管至根尖合成一孔 2、简述上颌中切牙唇面的形态特点。 2. 简述髓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髓腔形态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乳牙髓腔相对比例较恒牙大,青少年恒牙髓 腔比老年人大,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随年龄增长,髓腔 内璧有继发性牙本质沉积,使髓腔的体积逐渐变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 孔窄小,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髓腔病理性变化,如因外伤、酸腐、龋病或非功能性磨损等致牙本质暴露, 在受伤处相对的髓腔璧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使髓腔缩小。 3、简述替牙期的暂时性错 HE 的表现。 6~12 岁属于替牙合期,常有暂时性错合道德表现,此类错合在合的发育过 程中,常可自行调整为正常合,主要表现有: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2)上中切牙间隙 (3)上切牙牙冠偏向远中 (4)暂时性远中合 (5)暂时性拥挤 (6)暂时性深覆合 4. 简述乳牙的应用解剖 完整的乳牙列,能发挥良好的咀嚼效能,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 义
咀嚼力通过牙根传至颌骨,能促进颌骨的生长发育,如缺乏咀嚼功能的刺激, 将使颌骨发育不足,成为牙合畸形的病因之一。 乳牙位置正常,可引导恒牙正常萌出。 乳前牙牙根舌侧有恒前牙胚,乳磨牙分叉根内有恒前磨牙胚,治疗乳牙时, 要避免伤及。 论述题: L.RCP,ICP,MPP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RCP定义: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相对于上领骨或颅骨的 位置,成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 化的下颌位置。 I1CP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少许(约1mm), 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 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成为后退接触位。 MPP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 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成为下颌姿势位。 (2)三者关系 a.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lmm左右 到达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在此移动过程中下 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接触,通常 将这两个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成为“长正中”。 b.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从下领姿势位,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到达 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关系。 2.试述吞咽对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正常吞咽对生长发育的作用如下: ().吞咽时,舌体从内侧向牙弓及颌骨施加向前方和侧方的压力。同时唇、颠肌 及咽上缩肌构成的水平肌链,与括约肌的作用相似,从外侧向牙弓及颌骨施加压 力,其结果使牙弓及颌骨内外侧的生长压力趋于平衡,从而保持了牙弓及颌面部 的生长发育。 (2).吞咽时,升颌肌群将下颌固定于牙尖交错位,降颌肌群收缩牵引舌骨向上
咀嚼力通过牙根传至颌骨,能促进颌骨的生长发育,如缺乏咀嚼功能的刺激, 将使颌骨发育不足,成为牙合畸形的病因之一。 乳牙位置正常,可引导恒牙正常萌出。 乳前牙牙根舌侧有恒前牙胚,乳磨牙分叉根内有恒前磨牙胚,治疗乳牙时, 要避免伤及。 论述题: 1. RCP,ICP,MPP 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 RCP 定义: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 位置,成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 化的下颌位置。 ICP 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少许(约 1mm), 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 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成为后退接触位。 MPP 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 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成为下颌姿势位。 (2)三者关系 a.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 1mm 左右 到达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在此移动过程中下 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 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接触,通常 将这两个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成为“长正中”。 b.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从下颌姿势位,下颌向前上移动 1~3mm 到达 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关系。 2. 试述吞咽对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正常吞咽对生长发育的作用如下: (1). 吞咽时.,舌体从内侧向牙弓及颌骨施加向前方和侧方的压力。同时唇、颊肌 及咽上缩肌构成的水平肌链,与括约肌的作用相似,从外侧向牙弓及颌骨施加压 力,其结果使牙弓及颌骨内外侧的生长压力趋于平衡,从而保持了牙弓及颌面部 的生长发育。 (2). 吞咽时.,升颌肌群将下颌固定于牙尖交错位,降颌肌群收缩牵引舌骨向上
从而刺激下颌的生长发育。 (③)吞咽时,口咽鼻各腔的交通隔绝,口腔内产生暂时性负压,负压可刺激硬腭 下降及向前和侧方增长,有助于鼻腔的发育。 3.试述捣碎和磨细过程及其生物学杠杆作用 捣碎主要时通过下颌的开闭运动,从垂直方向,由上下颌前磨牙将食物压碎, 多用于较酥碎的食物。磨细主要时通过下颌侧方运动,由上下颌磨牙进行侧咬合 来实现的。开始时,下颌先向下、外,继而向上,使工作侧同名牙尖彼此相对。 然后,下颌磨牙颊尖的颊斜面,沿上颌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回归至牙 尖交错位。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受食物的性质影响,如韧性强者,则下 领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往往需要从中央窝沿上颌磨牙舌尖的颊斜面滑行,约至其 半处而分离,再重复上述运动,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合运循环。在此循环中, 下颌向下向工作侧皆为准备运动,而上下颌磨牙颊尖相对至颊舌尖分离,才是磨 碎的咀嚼运动,其运动距离约为2~4mm,此距离受磨牙牙尖斜度的影响。在正 常咀嚼过程中,捣碎和磨细往往是综合进行的。在后牙合运循环中非工作侧髁突 虽向工作侧移动,但仍为翼外肌、颢肌、舌骨上下肌群所稳定,作为支点,工作 侧的升颌肌群以咬肌与翼内肌收缩为力点,研磨食物处为重点,构成二类杠杆。 此时动力臂长于阻力臂,可使机械效能增加。当研磨食物的后阶段,下颌接近牙 尖交错合时,则同时存在第二类与第三类杠杆作用
从而刺激下颌的生长发育。 (3) 吞咽时.,口咽鼻各腔的交通隔绝,口腔内产生暂时性负压,负压可刺激硬腭 下降及向前和侧方增长,有助于鼻腔的发育。 3. 试述捣碎和磨细过程及其生物学杠杆作用 捣碎主要时通过下颌的开闭运动,从垂直方向,由上下颌前磨牙将食物压碎, 多用于较酥碎的食物。磨细主要时通过下颌侧方运动,由上下颌磨牙进行侧咬合 来实现的。开始时,下颌先向下、外,继而向上,使工作侧同名牙尖彼此相对。 然后,下颌磨牙颊尖的颊斜面,沿上颌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回归至牙 尖交错位。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受食物的性质影响,如韧性强者,则下 颌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往往需要从中央窝沿上颌磨牙舌尖的颊斜面滑行,约至其一 半处而分离,再重复上述运动,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合运循环。在此循环中, 下颌向下向工作侧皆为准备运动,而上下颌磨牙颊尖相对至颊舌尖分离,才是磨 碎的咀嚼运动,其运动距离约为 2~4mm,此距离受磨牙牙尖斜度的影响。在正 常咀嚼过程中,捣碎和磨细往往是综合进行的。在后牙合运循环中非工作侧髁突 虽向工作侧移动,但仍为翼外肌、颞肌、舌骨上下肌群所稳定,作为支点,工作 侧的升颌肌群以咬肌与翼内肌收缩为力点,研磨食物处为重点,构成二类杠杆。 此时动力臂长于阻力臂,可使机械效能增加。当研磨食物的后阶段,下颌接近牙 尖交错合时,则同时存在第二类与第三类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