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吞咽功能 吞咽为复杂的反射活动,它将食团从口腔经咽、食管输入胃内。吞咽包括一连串按顺序发生 的环节】 一环节由一序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引起后 一环节的活动。吞 因过程极为迅速。从吞因开始至食物到达门所需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与人的体位有关,而正 常范围内的体位改变,对吞咽时间无明显改变。不同性状的食物食物所需的时间不同,液体 食物约需3-4秒,糊状食物约需5秒,固体食物约需6-8秒,通常不超过15秒。 一、吞咽的反射控制 吞咽活动为吞咽叶 区所控制 吞咽中枢的传入和传出途径 下颌舌骨肌、捏、肌、咬 大脑额下回 三叉神经运动核 三叉神经肌、翼内肌、翼外肌等 大脑中央前回 三叉神经 吞因中板面神经核面神经 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陶 吞咽神冬 面肌 喉上神经内侧支 疑核 舌肌 腭咽肌等 猴返神经食管支 舌下神经核 舌下神经 额舌肌茎突舌肌等 二、吞咽过程 吞咽为一连续过程,为了便于理解,将吞因分为三期。 1第一期食团由口腔至咽 2第二期食团由咽至食管上段 3第三期食团由食管下行至胃 三、吞咽对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1保持了颌面部的生长发有 2南激下领的生长发有 3右助岛腔发 第四节言语功能 言语与语言不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用来交流信总的工具:言语则包括产生声音的一序列活 动。 言语与呼吸 一发音 三语音 四共鸣 五言语的神经控制 (一)大脑皮质与言语活动 (二)与言语有关的神经及其司理部位 六口腔的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言的影 1牙缺失 前牙缺失,发齿音和唇齿音受影响 2唇裂或唇缺损发双唇音时常夹杂有音 3舌缺失或畸形发元音和辅音中的舌齿音受影响。如巨舌畸形者,以TH替代S和Z发 音:舌系带过短者发和音均受影响。 4腭裂腭裂者口鼻腔相通, 一切语言均混有鼻音 5下颌后缩或过小 难以发双唇音。 6下领前突或过大 影响发音和唇音。 7戴修复体 影响发音的清晰度
第三节 吞咽功能 吞咽为复杂的反射活动,它将食团从口腔经咽、食管输入胃内。吞咽包括一连串按顺序发生 的环节,每一环节由一序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引起后一环节的活动。吞 咽过程极为迅速。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门所需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与人的体位有关,而正 常范围内的体位改变,对吞咽时间无明显改变。不同性状的食物食物所需的时间不同,液体 食物约需 3-4 秒,糊状食物约需 5 秒,固体食物约需 6-8 秒,通常不超过 15 秒。 一、吞咽的反射控制 吞咽活动为吞咽中枢所控制。 吞咽中枢的传入和传出途径 下颌舌骨肌、捏、肌、咬 大脑额下回 三叉神经运动核 三叉神经 肌、翼内肌、翼外肌等 大脑中央前回 三叉神经 吞咽中枢 面神经核 面神经 茎突舌骨肌 二腹肌后腹 吞咽神经 面肌 喉上神经内侧支 疑核 腭舌肌 腭咽肌等 喉返神经食管支 舌下神经核 舌下神经 颏舌肌 茎突舌肌等 二、吞咽过程 吞咽为一连续过程,为了便于理解,将吞咽分为三期。 1 第一期 食团由口腔至咽 2 第二期 食团由咽至食管上段 3 第三期 食团由食管下行至胃 三、吞咽对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1 保持了颌面部的生长发育 2 刺激下颌的生长发育 3 有助于鼻腔发育 第四节 言语功能 言语与语言不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用来交流信息的工具;言语则包括产生声音的一序列活 动。 一 言语与呼吸 二 发音 三 语音 四 共鸣 五 言语的神经控制 (一) 大脑皮质与言语活动 (二) 与言语有关的神经及其司理部位 六 口腔的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言的影响 1 牙缺失 前牙缺失,发齿音和唇齿音受影响 2 唇裂或唇缺损 发双唇音时常夹杂有音 3 舌缺失或畸形 发元音和辅音中的舌齿音受影响。如巨舌畸形者,以 TH 替代 S 和 Z 发 音;舌系带过短者发和音均受影响。 4 腭裂 腭裂者口鼻腔相通,一切语言均混有鼻音。 5 下颌后缩或过小 难以发双唇音。 6 下颌前突或过大 影响发音和唇音。 7 戴修复体 影响发音的清晰度
第五节唾液功能 一、通液的性质和成分 唾液为泡沫状、稍混浊,微呈乳光色的粘稠液体,比重为1 .009。,P阳评价6。 9之间。弱酸性。餐后可呈碱性。其渗透压随分泌率而成正比例变化,电介质的成分也因分 泌率而变化。 垂液中水分占994%,固体物质占06%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还有球蛋白等 二、垂液的分泌和调节 正常成人每天的唾液的分泌量为100-1500 绝大多数来自三大唾液腺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不 起非条件反射分泌垂液的正常刺包括食物对口腔的机减,化学和温度等的刺激 乙酰胆碱及类似药物也能引起唾液分泌,抗乙酰胆碱药物拮抗其分泌 引起条件反射性睡液分泌为后天获得通过视,听,嗅觉产生。 三、唾液的作用 1.消化作用唾液内含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淀粉酶分解成糊精,进而水解成。 型麦芽糖 2。溶媒作用有味的溶液可直接刺激味蕾,但固体食物必须先溶解于唾液中,才能弥散 与味蕾接触而尝到味。 3.护和润滑作用唾液的粘蛋白吸附至口腔粘膜表面,形成一层薄的、有粘弹性膜。 4.清洁作用 唾液能机械地冲洗口腔粘膜和牙齿,可将附者其上的食物碎屑及细菌冲 除,因而具有清洁作用。 5.杀菌和抗菌作用 (1)液中溶菌酶能水解细菌细胞壁上粘多糖或粘多肽某些成分,使细胞膜变脆,易 破裂,有抗菌作用。 2) 乳铁蛋白能抑制细菌生长,在生长过程中需铁的微生物对乳铁蛋白特别敏感。 (3 唾液过氧化物酶-硫氰酸盐抗菌系统主要对需氧菌作用,也能抑制某些厌氧菌生 长。 (4)唾液中含有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能干预微生物对口腔表面的附者。 6.稀释和缓冲作用当刺激性强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垂液分泌立即增多,以稀释其浓度 过冷过热的刺激也可借以缓冲,籍以保护口腔组织。 7.粘附和固位作用 粘液本身 有粘者力,与嚼碎的食物混合,将食物颗粒粘成团,便 于吞咽。 8。缩短凝血时间血液与睡液混合后,则凝血时间缩短。其缩短程度与混合之比例有关。 血液与唾液之比为1:2时,凝血时间缩短最多。 9.排泄作用 血液中的异常或过量成分,常可通过睡液排出。 10.其他作用 下颌下腺分泌睡液腺激素,腮腺分泌腮腺素,除具有维持下颌下腺与腮腺 的正常分泌活动外,还具有调节钙的代谢,促进骨和牙齿硬组织的发育等作用 第六节感觉功能 一、味觉 (一)味觉感受器和味觉传导 1.味觉感受器 味觉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布于舌背沿界沟排列的轮廊乳头舌尖和舌侧表 面的菌状乳头和舌后部两侧的叶状乳头内。 2.味觉传导 舌前23味觉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经面神经之鼓索传递:舌后13的味 觉由舌咽神经传递:舌后1/3的中部及软腭、咽和会厌味觉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由迷走神经
第五节 唾液功能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唾液为泡沫状、稍混浊,微呈乳光色的粘稠液体,比重为 1~1.009。,PH 评价 6。0-——7。 9 之间。弱酸性。餐后可呈碱性。其渗透压随分泌率而成正比例变化,电介质的成分也因分 泌率而变化。 唾液中水分占 99.4%,固体物质占 0.6%,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还有球蛋白等 二、唾液的分泌和调节 正常成人每天的唾液的分泌量为 1000-1500ml,绝大多数来自三大唾液腺.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引起非条件反射分泌唾液的正常刺激,包括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化学和温度等的刺激 乙酰胆碱及类似药物也能引起唾液分泌,抗乙酰胆碱药物拮抗其分泌. 引起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为后天获得.通过视,听,嗅觉产生。 三、唾液的作用 1.消化作用 唾液内含淀粉酶,能将食物中的淀粉酶分解成糊精,进而水解成α 型麦芽糖。 2. 溶媒作用 有味的溶液可直接刺激味蕾,但固体食物必须先溶解于唾液中,才能弥散 与味蕾接触而尝到味。 3. 护和润滑作用 唾液的粘蛋白吸附至口腔粘膜表面,形成一层薄的、有粘弹性膜。 4. 清洁作用 唾液能机械地冲洗口腔粘膜和牙齿,可将附者其上的食物碎屑及细菌冲 除,因而具有清洁作用。 5. 杀菌和抗菌作用 (1) 液中溶菌酶能水解细菌细胞 壁上粘多糖或粘多肽某些成分,使细胞膜变脆,易 破裂,有抗菌作用。 (2) 乳铁蛋白能抑制细菌生长,在生长过程中需铁的微生物对乳铁蛋白特别敏感。 (3) 唾液过氧化物酶-硫氰酸盐抗菌系统主要对需氧菌作用,也能抑制某些厌氧菌生 长。 (4) 唾液中含有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A-(SIGA)能干预微生物对口腔表面的附者。 6. 稀释和缓冲作用 当刺激性强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唾液分泌立即增多,以稀释其浓度; 过冷过热的刺激也可借以缓冲,籍以保护口腔组织。 7. 粘附和固位作用 粘液本身具有粘者力,与嚼碎的食物混合,将食物颗粒粘成团,便 于吞咽。 8. 缩短凝血时间 血液与唾液混合后,则凝血时间缩短,其缩短程度与混合之比例有关。 血液与唾液之比为 1:2 时,凝血时间缩短最多。 9. 排泄作用 血液中的异常或过量成分,常可通过唾液排出。 10.其他作用 下颌下腺分泌唾液腺激素,腮腺分泌腮腺素,除具有维持下颌下腺与腮腺 的正常分泌活动外,还具有调节钙的代谢,促进骨和牙齿硬组织的发育等作用。 第六节 感觉功能 一、味觉 (一)味觉感受器和味觉传导 1.味觉感受器 味觉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布于舌背沿界沟排列的轮廓乳头 舌尖和舌侧表 面的菌状乳头和舌后部两侧的叶状乳头内。 2.味觉传导 舌前 2/3 味觉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经面神经之鼓索传递;舌后 1/3 的味 觉由舌咽神经传递;舌后 1/3 的中部及软腭、咽和会厌味觉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由迷走神经
传递。 (二)基本味觉 觉仅有四种酸,甜,苦,咸。舌不同的部位对基本味觉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舌尖 对甜味最敏感,舌侧面对酸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而舌的各部位对成味甚敏感。 (三)影响味觉的因素 1.嗅觉嗅觉和味觉两种感受器都是特殊分化的外部化学感受器,两者关系密 切,相互影响。当重感冒或慢性鼻炎时,嗅觉也大受影响 2.年龄 年龄不断增长,味觉的敏感度 亦随之下降 3.内分泌妇女处于更年期或妊娠期,激素调节内环境的变化,味觉也随之受影 。 4.精神和心理因素精神异常或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时,味觉也受很大影 响。 5.消化系统或全身疾患胃肠道消化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时,味觉也会受到影响:全 身疾志而导致发热 、口干荣时可影味觉 6.局部因素 由于咽、喉部及口腔粘膜、舌粘膜急慢性炎症和牙源性疾病等,均 可影响味觉。 7.修复体 上领总义齿基托后缘处,可影响硬软暖交界处对酸、苦的感度,如 修复体材料不良或非生理性修复体等,均可影响味觉 8。遗传性味盲 由于遗传可致味觉障碍,有的仅致某一种基本味觉障碍。 9。温度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食物或其他刺激物温度的影响,食物在2030C时 味觉的敏感度最高。 二、触觉和压觉 引起粘膜触压觉的感受器主要有以下4种: (1)MEISSNER触觉小体: (2)MECKEL环性小体 133 牙周膜本体感受器 (4) 游离神经末挡 三、温度觉 口腔粘膜的温度觉包括两个不同的感受系统,即热觉与冷觉。 口腔粘膜对温度的时受力之所以较皮肤为大的原因在于:①口腔粘膜经常与温度较高的食物 接触,因而提高了对温度的耐受力与适应性:②唾液能缓冲过冷、过热食物对口腔对口腔粘 膜的刺激:③口腔粘膜痛觉阀较高,具有一定的耐受冷、热的能力 四、痛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感觉,常伴随不悦的情绪活动和防御反应 牙髓及牙周膜的痛觉阈,不但存在个体差异,既便同一个体,又因受刺激时的精神状态及口 腔粘膜的健康状态而有所不同,如①情绪紧张或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箱觉阀限可上升:②通 过第二信号系统的暗示,可使痛觉阀限上升或下降:③口腔粘膜角化程度大,则痛觉闵限上 升
传递。 (二)基本味觉 基本味觉仅有四种酸,甜,苦,咸。舌不同的部位对基本味觉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舌尖 对甜味最敏感,舌侧面对酸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而舌的各部位对咸味甚敏感。 (三)影响味觉的因素 1. 嗅觉 嗅觉和味觉两种感受器都是特殊分化的外部化学感受器,两者关系密 切,相互影响。当重感冒或慢性鼻炎时,嗅觉也大受影响。 2. 年龄 年龄不断增长,味觉的敏感度亦随之下降。 3. 内分泌 妇女处于更年期或妊娠期,激素调节内环境的变化,味觉也随之受影 响。 4.精神和心理因素 精神异常或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时,味觉也受很大影 响。 5.消化系统或全身疾患 胃肠道消化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时,味觉也会受到影响;全 身疾患而导致发热、口腔干燥时亦可影响味觉。 6.局部因素 由于咽、喉部及口腔粘膜、舌粘膜急慢性炎症和牙源性疾病等,均 可影响味觉。 7.修复体 上颌总义齿基托后缘处,可影响硬软腭交界处对酸、苦的敏感度,如 修复体材料不良或非生理性修复体等,均可影响味觉。 8.遗传性味盲 由于遗传可致味觉障碍,有的仅致某一种基本味觉障碍。 9.温度 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食物或其他刺激物温度的影响,食物在 20-30℃时, 味觉的敏感度最高。 二、触觉和压觉 引起粘膜触压觉的感受器主要有以下 4 种: (1) MEISSNER 触觉小体: (2) MECKEL 环性小体 (3) 牙周膜本体感受器 (4) 游离神经末梢 三、温度觉 口腔粘膜的温度觉包括两个不同的感受系统,即热觉与冷觉。 口腔粘膜对温度的耐受力之所以较皮肤为大的原因在于:①口腔粘膜经常与温度较高的食物 接触,因而提高了对温度的耐受力与适应性;②唾液能缓冲过冷、过热食物对口腔对口腔粘 膜的刺激;③口腔粘膜痛觉阈较高,具有一定的耐受冷、热的能力。 四、痛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感觉,常伴随不悦的情绪活动和防御反应。 牙髓及牙周膜的痛觉阈,不但存在个体差异,既便同一个体,又因受刺激时的精神状态及口 腔粘膜的健康状态而有所不同,如①情绪紧张或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痛觉阈限可上升;②通 过第二信号系统的暗示,可使痛觉阈限上升或下降;③口腔粘膜角化程度大,则痛觉阈限上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