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 1A 2B 3B 4C 5A 6D 7B 8C 9D 10A 二、多项选择 1ABCE 2AD 3BC 4ABC 5ABD 三、填空题 1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2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3咀嚼发音和言语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 4修复性牙本质 5味蕾轮廓乳头菌状乳头 6近中斜缘唇轴嵴 7颞下颌关节咬肌和颞肌 8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磨牙 96124357或6124537,6123457或6124357 四、名词解释 I masticatory system: 咀嚼系统,将咀嚼肌、颞下颌关节、颌骨、牙、牙周组织及其有关的神经血管, 视为发挥咀嚼功能的统一整体,简称为咀嚼系统。 2ovebite 覆合: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是指 上切牙切缘和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2-4;对于后牙是指上后 牙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项之间的垂直距离。 3.舌面隆突:前牙舌面近颈缘部的半月形隆突起,系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4牙釉质:是构成牙冠表面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呈白色半透明状。 5磨耗: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
一、单项选择 1 A 2 B 3 B 4 C 5 A 6 D 7 B 8 C 9 D 10 A 二、多项选择 1 ABCE 2 AD 3 BC 4 ABC 5 ABD 三、填空题 1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2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3 咀嚼 发音和言语 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 4 修复性牙本质 5 味蕾 轮廓乳头 菌状乳头 6 近中斜缘 唇轴嵴 7 颞下颌关节 咬肌和颞肌 8 下颌第一前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9 6124357 或 6124537 , 6123457 或 6124357 四、名词解释 1 masticatory system: 咀嚼系统,将咀嚼肌、颞下颌关节、颌骨、牙、牙周组织及其有关的神经血管, 视为发挥咀嚼功能的统一整体,简称为咀嚼系统。 2 ovebite 覆合: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是指 上切牙切缘和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 2-4mm;对于后牙是指上后 牙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距离。 3. 舌面隆突:前牙舌面近颈缘部的半月形隆突起,系前牙的解剖特征之一。 4 牙釉质:是构成牙冠表面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呈白色半透明状。 5 磨耗: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
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成为磨耗。 6副根管为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的管道,多见于磨牙。 五简答题 1简述髓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答:髓腔形态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乳牙髓腔相对比例较恒牙大,青少年恒牙髓 腔比老年人大,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随年龄增长,髓脑 内璧有继发性牙本质沉积,使髓腔的体积逐渐变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 孔窄小,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髓腔病理性变化,如因外伤、酸腐、龋病或非功能性磨损等致牙本质暴露,在受 伤处相对的髓腔璧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使髓腔缩小。 2上颌中切牙唇面的形态特点。 答:①略呈梯形,切颈径大于近远中径:切13和中13较平坦,颈13较突出 为唇颈嵴: ②切13可见发育沟,近中缘和切缘较直,远中缘和颈缘较突: ③切缘与近中缘相交而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与远中缘相交而成的远中切角略 为圆钝: ④新萌出者切缘可见三个切缘结节: ⑤牙冠唇面形态可分为卵圆形,尖圆形和方圆形,常与人的面型相协调。 3什么叫咀嚼周期,咀嚼时下领运动的轨迹图形有什么特征? 答: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 嚼周期。 根据咀嚼时下颌运动的轨迹图形,咀嚼周期具有形态和时间上的变化 1)轨迹图形具有似滴泪水形态: 2)时间变化为: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4简述替牙期的暂时性错希的表现
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成为磨耗。 6 副根管 为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的管道,多见于磨牙。 五 简答题 1 简述髓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答:髓腔形态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化,乳牙髓腔相对比例较恒牙大,青少年恒牙髓 腔比老年人大,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随年龄增长,髓腔 内璧有继发性牙本质沉积,使髓腔的体积逐渐变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 孔窄小,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髓腔病理性变化,如因外伤、酸腐、龋病或非功能性磨损等致牙本质暴露,在受 伤处相对的髓腔璧上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使髓腔缩小。 2 上颌中切牙唇面的形态特点。 答:①略呈梯形,切颈径大于近远中径;切 1/3 和中 1/3 较平坦,颈 1/3 较突出 为唇颈嵴; ②切 1/3 可见发育沟,近中缘和切缘较直,远中缘和颈缘较突; ③切缘与近中缘相交而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与远中缘相交而成的远中切角略 为圆钝; ④新萌出者切缘可见三个切缘结节; ⑤牙冠唇面形态可分为卵圆形,尖圆形和方圆形,常与人的面型相协调。 3 什么叫咀嚼周期,咀嚼时下颌运动的轨迹图形有什么特征? 答: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 嚼周期。 根据咀嚼时下颌运动的轨迹图形,咀嚼周期具有形态和时间上的变化: 1) 轨迹图形具有似滴泪水形态; 2) 时间变化为: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4 简述替牙期的暂时性错牙合 的表现
答:6一12岁属于替牙合期,常有暂时性错合道德表现,此类错合在合的发育过 程中,常可自行调整为正常合,主要表现有: 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2)上中切牙间隙 3)上切牙牙冠偏向远中 4)暂时性远中合 5)暂时性拥挤 6)暂时性深覆合 六论述题 1.论述牙冠轴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答:(1)牙冠唇、颊、舌面突度的生理意义:a咀嚼时,牙冠的正常突度, 可使部分咀嚼过的食物擦过牙龈表面,起着按摩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牙 龈的健康:b.若突度过小或平直,食物经过该处将给牙龈过大的压力:c.反之 牙冠突度过大,食物经过该处则不能触及牙龈,均不利于牙龈的健康。.牙冠颈 1/3的突度,还可以扩展龈缘,使其紧张有力。 (②)牙冠邻面突度的生理意义:前牙及后牙邻面形成邻接点,邻接点磨耗呈小面, 称接触区。在正常接触区的周围均有呈V字形的空隙,成为楔状隙或外展隙。正 常的牙邻接,不仅可以防止食物嵌塞,免使龈乳头受压菱缩及牙槽骨降低,而且 可使牙及牙合关系稳定、牙弓完整,有利于咀嚼,对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和牙周 组织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2.RCP,ICP,MPP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RCP定义: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 置,成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 的下颌位置。 ICP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少许(约1m),此时, 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该 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成为后退接触位
答:6~12 岁属于替牙合期,常有暂时性错合道德表现,此类错合在合的发育过 程中,常可自行调整为正常合,主要表现有: 1) 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2) 上中切牙间隙 3) 上切牙牙冠偏向远中 4) 暂时性远中合 5) 暂时性拥挤 6) 暂时性深覆合 六 论述题 1.论述牙冠轴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答:(1)牙冠唇、颊、舌面突度的生理意义:a 咀嚼时,牙冠的正常突度, 可使部分咀嚼过的食物擦过牙龈表面,起着按摩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牙 龈的健康;b.若突度过小或平直,食物经过该处将给牙龈过大的压力;c.反之, 牙冠突度过大,食物经过该处则不能触及牙龈,均不利于牙龈的健康。d.牙冠颈 1/3 的突度,还可以扩展龈缘,使其紧张有力。 (2)牙冠邻面突度的生理意义:前牙及后牙邻面形成邻接点,邻接点磨耗呈小面, 称接触区。在正常接触区的周围均有呈 V 字形的空隙,成为楔状隙或外展隙。正 常的牙邻接,不仅可以防止食物嵌塞,免使龈乳头受压萎缩及牙槽骨降低,而且 可使牙及牙合关系稳定、牙弓完整,有利于咀嚼,对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和牙周 组织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2.RCP,ICP,MPP 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 RCP 定义: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 置,成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 的下颌位置。 ICP 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少许(约 1mm),此时, 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该 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成为后退接触位
MPP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成为下颌姿势位。 三者关系: a.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1m左右到达 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在此移动过程中下 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接触, 通常将这两个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成为“长 正中”。 b.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从下领姿势位,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到达牙尖 交错位,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关系。 3试述捣碎和磨细过程及其生物学杠杆作用 答:捣碎主要时通过下颌的开闭运动,从垂直方向,由上下颌前磨牙将食物压碎, 多用于较酥碎的食物。磨细主要时通过下颌侧方运动,由上下颌磨牙进行侧咬合 来实现的。开始时,下颌先向下、外,继而向上,使工作侧同名牙尖彼此相对。 然后,下颌磨牙颊尖的颊斜面,沿上颌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回归至牙 尖交错位。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受食物的性质影响,如韧性强者,则下 领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往往需要从中央窝沿上颌磨牙舌尖的颊斜面滑行,约至其一 半处而分离,再重复上述运动,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合运循环。在此循环中, 下颌向下向工作侧皆为准备运动,而上下颌磨牙颊尖相对至颊舌尖分离,才是磨 碎的咀嚼运动,其运动距离约为2~4m,此距离受磨牙牙尖斜度的影响。在正 常咀嚼过程中,捣碎和磨细往往是综合进行的。在后牙合运循环中非工作侧髁突 虽向工作侧移动,但仍为翼外肌、题肌、舌骨上下肌群所稳定,作为支点,工作 侧的升颌肌群以咬肌与翼内肌收缩为力点,研磨食物处为重点,构成二类杠杆 此时动力臂长于阻力臂,可使机械效能增加。当研磨食物的后阶段,下颌接近牙 尖交错合时,则同时存在第二类与第三类杠杆作用
MPP 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成为下颌姿势位。 三者关系: a.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 1mm 左右到达 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在此移动过程中下 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 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接触, 通常将这两个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成为“长 正中”。 b.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从下颌姿势位,下颌向前上移动 1~3mm 到达牙尖 交错位,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关系。 3 试述捣碎和磨细过程及其生物学杠杆作用 答:捣碎主要时通过下颌的开闭运动,从垂直方向,由上下颌前磨牙将食物压碎, 多用于较酥碎的食物。磨细主要时通过下颌侧方运动,由上下颌磨牙进行侧咬合 来实现的。开始时,下颌先向下、外,继而向上,使工作侧同名牙尖彼此相对。 然后,下颌磨牙颊尖的颊斜面,沿上颌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回归至牙 尖交错位。在返回牙尖交错位的过程中,受食物的性质影响,如韧性强者,则下 颌磨牙颊尖的舌斜面往往需要从中央窝沿上颌磨牙舌尖的颊斜面滑行,约至其一 半处而分离,再重复上述运动,周而复始,称为后牙的合运循环。在此循环中, 下颌向下向工作侧皆为准备运动,而上下颌磨牙颊尖相对至颊舌尖分离,才是磨 碎的咀嚼运动,其运动距离约为 2~4mm,此距离受磨牙牙尖斜度的影响。在正 常咀嚼过程中,捣碎和磨细往往是综合进行的。在后牙合运循环中非工作侧髁突 虽向工作侧移动,但仍为翼外肌、颞肌、舌骨上下肌群所稳定,作为支点,工作 侧的升颌肌群以咬肌与翼内肌收缩为力点,研磨食物处为重点,构成二类杠杆。 此时动力臂长于阻力臂,可使机械效能增加。当研磨食物的后阶段,下颌接近牙 尖交错合时,则同时存在第二类与第三类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