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D 2A 3A 4B 5E 6C 7B 8E 9ACD 10ABCDE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恒 到牙 2.切牙 切环 灵长间隙 3.牙釉质 牙本质 牙骨质 牙髓 4.上颌第一恒磨牙 5.左上第一恒磨牙 右上第一恒磨牙 左上乳磨牙 6.合面斜形相对的两牙尖三角嵴相连的部分 上颌第一磨牙 7.近中斜缘 唇轴嵴 额1/3 大于 8远中颊尖 远中尖 9.管间吻合 根管侧支 根尖分歧根尖分叉 10.上颌中切牙上颌尖牙 上颌第一磨牙的舌根舌根远中颊根 11.方周型 尖圆型椭圆 12.眶下缘 外耳道 13.双侧髁突中心 近中切角接触点 14.颢下颌关节 咬肌和肌 三.名词解释(中文部分每个3分,英文部分每个4分,共20分:英文部分先 翻译再解释) 1,牙轴质:是构成牙冠表面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呈白色半透明状。 2.横嵴:为牙合面相对牙尖两三角嵴相连、横过牙合面的细长形牙釉质突起,为 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 3.牙合平面: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领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 假想平面,牙合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领间距离。 4.覆合: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是 指上切牙切缘和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2-4m;对于后牙是指上 后牙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距离。 5.咀嚼周期: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具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 复性称为咀啊周期。 6.磨耗: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 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成为磨耗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上颌中切牙的外形以及髓腔解剖特点
一、 选择题 1 D 2A 3 A 4B 5E 6C 7B 8E 9 ACD 10ABCDE 二.填空题(每空 0.5 分,共 20 分) 1.恒牙 乳牙 2.切牙 切牙 灵长间隙 3.牙釉质 牙本质 牙骨质 牙髓 4.上颌第一恒磨牙 5.左上第一恒磨牙 右上第一恒磨牙 左上乳磨牙 6.合面斜形相对的两牙尖三角嵴相连的部分 上颌第一磨牙 7.近中斜缘 唇轴嵴 颈 1/3 大于 8.远中颊尖 远中尖 9.管间吻合 根管侧支 根尖分歧 根尖分叉 10.上颌中切牙 上颌尖牙 上颌第一磨牙的舌根 舌根 远中颊根 11.方圆型 尖圆型 椭圆型 12.眶下缘 外耳道 13.双侧髁突中心 近中切角接触点 14.颞下颌关节 咬肌和颞肌 Ⅲ 三.名词解释(中文部分每个 3 分,英文部分每个 4 分,共 20 分;英文部分先 翻译再解释) 1.牙釉质:是构成牙冠表面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呈白色半透明状。 2.横嵴:为牙合面相对牙尖两三角嵴相连、横过牙合面的细长形牙釉质突起,为 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 3.牙合平面: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领接点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的 假想平面,牙合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上平分颌间距离。 4.覆合: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是 指上切牙切缘和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 2-4mm;对于后牙是指上 后牙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距离。 5.咀嚼周期: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具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 复性称为咀嚼周期。 6.磨耗: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 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成为磨耗。 四.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简述上颌中切牙的外形以及髓腔解剖特点
答:外形特点:为中切牙中体积最大,前牙中近远中径最宽的牙。 (1)牙冠a.唇面:略呈梯形,切颈径大于近远中径,切1/3可见两条发有沟。近 中切角近似直年 远中切角略为园钝。 较唇面为小 中央凹陷成突 称舌窝,周边围以突起的嵴,在牙颈部形成舌隆突。C.邻面:近远中面均似 三角形。d.切嵴:侧面观察,切嵴在牙体长轴的唇侧。 (②)牙根:为单根,粗壮较直,唇面宽于舌侧,像根尖逐渐缩小,牙根颈部横切 面为圆三角形。 髓腔形态特点()近远中剖面:整个髓腔呈三角形,髓室顶即三角形的底最宽, 接近牙冠中1/3处。髓室向颈缘变窄,自颈缘至根尖逐渐变细。 (②)唇舌剖面:髓腔略呈梭形,平颈缘处最厚,向切嵴方向缩小成尖形接近牙冠 中1/3,髓腔从颈缘向根尖逐渐缩小变细。 (3)横剖面:a.牙颈部横剖面:根管呈三角形,根管与牙根外形基本相似。b.牙 根中部横剖面:根管较牙颈部约小一般,多呈圆形,舌侧根管壁较唇侧根管 壁为导。 2.简述替牙期的暂时性错合的表现 答:6一12岁属于替牙合期,常有暂时性错合道德表现,此类错合在合的发育过 程中,常可自行调整为正常合,主要表现有 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2上中切牙间隙 3上切牙牙冠偏向远中 4暂时性远中合 5暂时性拥这 6暂时性深覆合 3.简述上下颌纵颌曲线的特点。 答:上颌牙列的纵合曲线又名补偿曲线,为连接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的切缘, 上颌尖牙的牙尖,上颌前磨牙的颊尖,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近颊尖,远 颊尖,至第三磨牙的远颊尖 是一条向下突出的曲线。该曲线的前端较平,后段 从第一磨牙起,逐渐向上而显突。 下颌牙列的纵颌曲线又成Spee曲线,为下颌中切牙切嵴,下颌侧切牙切嵴, 下颌尖牙的牙尖,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颊尖,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 颊尖及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尖和远中颊尖相连的曲线,是一条向上凹的曲线。 4.简述咀嚼效率及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 答: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咀细的程度,称为咀嚼效率,是咀嚼作 用的实际效果,也是衡量咀嚼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 影形响明僻效率的因素有a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b牙周组织:c顺下领关节 疾患:d全身性疾患或口腔内软组织炎症,外伤后遗症等: e其他因素:如过 度疲劳,精神紧张和不良咀嚼习惯等。 (五)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L.RCP,ICP,MPP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外形特点:为中切牙中体积最大,前牙中近远中径最宽的牙。 (1)牙冠 a.唇面:略呈梯形,切颈径大于近远中径,切 1/3 可见两条发育沟。近 中切角近似直角,远中切角略为园钝。b.舌面:较唇面为小,中央凹陷成窝 称舌窝,周边围以突起的嵴,在牙颈部形成舌隆突。c.邻面:近远中面均似 三角形。d.切嵴:侧面观察,切嵴在牙体长轴的唇侧。 (2)牙根:为单根,粗壮较直,唇面宽于舌侧,像根尖逐渐缩小,牙根颈部横切 面为圆三角形。 髓腔形态特点(1)近远中剖面:整个髓腔呈三角形,髓室顶即三角形的底最宽, 接近牙冠中 1/3 处。髓室向颈缘变窄,自颈缘至根尖逐渐变细。 (2)唇舌剖面:髓腔略呈梭形,平颈缘处最厚,向切嵴方向缩小成尖形接近牙冠 中 1/3,髓腔从颈缘向根尖逐渐缩小变细。 (3)横剖面:a.牙颈部横剖面:根管呈三角形,根管与牙根外形基本相似。b.牙 根中部横剖面:根管较牙颈部约小一般,多呈圆形,舌侧根管壁较唇侧根管 壁为厚。 2. 简述替牙期的暂时性错合的表现。 答:6~12 岁属于替牙合期,常有暂时性错合道德表现,此类错合在合的发育过 程中,常可自行调整为正常合,主要表现有: 1 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2 上中切牙间隙 3 上切牙牙冠偏向远中 4 暂时性远中合 5 暂时性拥挤 6 暂时性深覆合 3. 简述上下颌纵颌曲线的特点。 答:上颌牙列的纵合曲线又名补偿曲线,为连接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的切缘, 上颌尖牙的牙尖,上颌前磨牙的颊尖,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近颊尖,远 颊尖,至第三磨牙的远颊尖,是一条向下突出的曲线。该曲线的前端较平,后段 从第一磨牙起,逐渐向上而显突。 下颌牙列的纵颌曲线又成 Spee 曲线,为下颌中切牙切嵴,下颌侧切牙切嵴, 下颌尖牙的牙尖,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颊尖,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 颊尖及下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尖和远中颊尖相连的曲线,是一条向上凹的曲线。 4.简述咀嚼效率及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 答: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咀细的程度,称为咀嚼效率,是咀嚼作 用的实际效果,也是衡量咀嚼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 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有 a 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b 牙周组织;c 颞下颌关节 疾患; d 全身性疾患或口腔内软组织炎症,外伤后遗症等; e 其他因素:如过 度疲劳,精神紧张和不良咀嚼习惯等。 (五)问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RCP,ICP,MPP 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1)RCP定义: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 置,成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 的下颌位置 ICP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少许(约1mm),此时 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领窝中的最后位置 从该位置开始,下领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领的这个位置成为后退很接触位。 MPP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 ,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成为下颌姿势位。 (2)三者关系 a.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1m左右到达 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领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在此移动过程中下 领无偏斜或偏斜小于0.5,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接触, 通常将这两个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成为“长 正中” b.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从下颌姿势位,下颌向前上移动1~3mm到达牙尖 交错位,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关系。 2.论述牙冠轴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答:(1)牙冠唇、颊、舌面突度的生理意义:咀嚼时,牙冠的正常突度, 可使部分咀嚼过的食物擦过牙龈表面,起着按摩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牙 龈的健康:b.若突度过小或平直,食物经过该处将给牙龈过大的压力:C.反之 牙冠突度过大,食物经过该处则不能触及牙龈,均不利于牙龈的健康。.牙冠颈 1/3的突度,还可以扩展龈缘,使其紧张有力。 (②)牙冠邻面突度的生理意义:前牙及后牙邻面形成邻接点,邻接点磨耗呈 小面,称接触区。在正常接触区的周围均有呈V字形的空隙,成为楔状隙或外展 隙。正常的牙邻接,不仅可以防止食物嵌塞,免使龈乳头受压萎缩及牙槽骨降低, 而且可使牙及牙合关系稳定、牙弓完整,有利于咀嚼,对颢下领关节、咀嚼肌和 牙周组织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3.论述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 答:下颌的运动极为复杂,通常将该运动分为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 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下颌运动的范围: (1)边缘运动:为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作最大范围的运动。它代表下颌,颢下 颌关节及其韧带和咀嚼肌的功能潜力。通常以下颌运动中切点的运动轨迹进行表 示。在矢状面的轨迹为:a.边缘运动的上缘为:RCP(下颌后退接触位)一ICP(牙 尖交错位)-一下(最前伸位):b.边缘运动的前界为:下(最前伸位)-一E(最大开口位): c.后界为. RCP(下颌后退接触位)-B(正中关系界) 一E(最大开口位 (2)习惯性开闭口运动:又名“叩齿运动”,为一种无意识地进行的反射性开闭 运动。开口较小时轨迹呈椭圆形,开口路位于闭口路的前方:开口较大再闭口时, 整个切点轨迹呈“8”字形,闭口路的起始段位于开口路的前方,然后与开口路
答:(1) RCP 定义: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牙合时下颌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 置,成为牙尖交错位,它是以牙尖交错为前提,并随牙尖交错牙合的变化而变化 的下颌位置。 ICP 后退接触位: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少许(约 1mm),此时, 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 从该位置开始,下颌可以做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成为后退接触位。 MPP 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成为下颌姿势位。 (2)三者关系 a.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从后退接触位,下颌向前上移动约 1mm 左右到达 牙尖交错位,这两个颌位的关系主要为水平方向的关系。在此移动过程中下 颌无偏斜或偏斜小于 0.5mm,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单侧的咬合接触, 通常将这两个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以前后向为主的位置关系,成为“长 正中”。 b.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从下颌姿势位,下颌向前上移动 1~3mm 到达牙尖 交错位,这两个颌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关系。 2.论述牙冠轴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答:(1)牙冠唇、颊、舌面突度的生理意义:a 咀嚼时,牙冠的正常突度, 可使部分咀嚼过的食物擦过牙龈表面,起着按摩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牙 龈的健康;b.若突度过小或平直,食物经过该处将给牙龈过大的压力;c.反之, 牙冠突度过大,食物经过该处则不能触及牙龈,均不利于牙龈的健康。d.牙冠颈 1/3 的突度,还可以扩展龈缘,使其紧张有力。 (2)牙冠邻面突度的生理意义:前牙及后牙邻面形成邻接点,邻接点磨耗呈 小面,称接触区。在正常接触区的周围均有呈 V 字形的空隙,成为楔状隙或外展 隙。正常的牙邻接,不仅可以防止食物嵌塞,免使龈乳头受压萎缩及牙槽骨降低, 而且可使牙及牙合关系稳定、牙弓完整,有利于咀嚼,对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和 牙周组织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3.论述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 答:下颌的运动极为复杂,通常将该运动分为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 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下颌运动的范围: (1)边缘运动:为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作最大范围的运动。它代表下颌,颞下 颌关节及其韧带和咀嚼肌的功能潜力。通常以下颌运动中切点的运动轨迹进行表 示。在矢状面的轨迹为:a.边缘运动的上缘为:RCP(下颌后退接触位)—ICP(牙 尖交错位)-F(最前伸位);b.边缘运动的前界为:F(最前伸位)-E(最大开口位); c.后界为:RCP(下颌后退接触位)-B(正中关系界)-E(最大开口位); (2)习惯性开闭口运动:又名“叩齿运动”,为一种无意识地进行的反射性开闭 运动。开口较小时轨迹呈椭圆形,开口路位于闭口路的前方;开口较大再闭口时, 整个切点轨迹呈“8”字形,闭口路的起始段位于开口路的前方,然后与开口路
交叉,末段位于开口路的后方。 (3)功能运动:下颌功能运动包括咀嚼,吞咽及言语等活动。咀嚼运动的冠状 面切点轨迹似滴泪水形态
交叉,末段位于开口路的后方。 (3)功能运动:下颌功能运动包括咀嚼,吞咽及言语等活动。咀嚼运动的冠状 面切点轨迹似滴泪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