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案例讨论:分解淀粉的酶的种类及其应用。 作业: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第三章蛋白酶(4时) 主要内容:常见的蛋白酶种类、来源,蛋白酶活性的测定,蛋白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学习要求:常见蛋白酶的来源,种类及其活力测定方法。 自学:水解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 作业:蛋白醇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四章酯酶(4学时) 主要内容:酯酶的定义、来源及分类,酯酶的应用。 学习要求:测定酯酶的方法,酯酶的来源、应用。 自学:酯的种类及共其功能。 作业:举例说明酯酶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 第五章酶的应用(2学时) 主要内容:酶在食品分析、食品工业、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学习要求:掌握酶在食品研究中应用的情况。 作业: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食品酶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 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 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大量分子模型和催化过程的 动画模拟,以及各种图片,将抽象还原为具体,使学生能够看得明白,记得牢固。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 理解的内容上,学生进行自学前,教师应下发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和综述写作,不少于5000字,促使学生阅读相关 专业书籍和期刊,进行报告等,台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五章,每章再由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研讨、自学、作业 或者模拟、实习、参观、调查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PPT课件(包括主讲老 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 -6
- 6 - 课堂案例讨论:分解淀粉的酶的种类及其应用。 作业: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第三章 蛋白酶(4 时) 主要内容:常见的蛋白酶种类、来源,蛋白酶活性的测定,蛋白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学习要求:常见蛋白酶的来源,种类及其活力测定方法。 自 学:水解蛋白的种类及其功能。 作 业:蛋白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第四章 酯酶(4 学时) 主要内容:酯酶的定义、来源及分类,酯酶的应用。 学习要求:测定酯酶的方法,酯酶的来源、应用。 自 学:酯的种类及其功能。 作 业:举例说明酯酶在油脂加工中的应用。 第五章 酶的应用(2 学时) 主要内容:酶在食品分析、食品工业、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学习要求:掌握酶在食品研究中应用的情况。 作 业: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食品酶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 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 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大量分子模型和催化过程的 动画模拟,以及各种图片,将抽象还原为具体,使学生能够看得明白,记得牢固。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 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 理解的内容上,学生进行自学前,教师应下发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和综述写作,不少于 5000 字,促使学生阅读相关 专业书籍和期刊,进行报告等,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五章,每章再由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研讨、自学、作业 或者模拟、实习、参观、调查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PPT 课件(包括主讲老 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 用
E-MAL、MSN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50%、开卷考试成绩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沈同,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1991 2.张树政,孟广震,何忠效主编.酶学研究技术(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许根俊编著酶的作用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哀勤生主编现代酶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陈石根,周润琦编著.酶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罗贵民主编.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邹承鲁,周筠梅,周海梦.酶活性部位的柔性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 8.彭志英食品酶学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罗贵民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八、说明: 主撰人:李晓晖 审核人:赵勇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14日
- 7 - E-MAIL、MSN 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 50%、开卷考试成绩占 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沈同,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张树政,孟广震,何忠效主编.酶学研究技术(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3.许根俊编著.酶的作用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4.袁勤生主编.现代酶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陈石根,周润琦编著.酶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罗贵民主编. 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邹承鲁,周筠梅,周海梦.酶活性部位的柔性.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 8.彭志英.食品酶学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罗贵民.酶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八、说明: 主撰人 :李晓晖 审核人:赵勇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 年 6 月 14 日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Marine Microbi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程编号:1806107 学分:2学分 学时:总学时32讲授学时32 开设学期:第6学期 授课对象:本科及高职学生 课程级别:选修课 课程负责人:李晓晖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自然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 使学生掌握海洋微生物的种类、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熟悉海洋微生物在海洋态系统中的作 用,掌握微生物对水域环境和养殖业的影响,了解如何利用海洋微生物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以 及对当今社会能源、环境、医药行业的巨大作业。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 通过海洋微生物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掌握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和 利用过程,了解海洋环境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进一步充实海洋生物种群的了解。在教学内 容上全面考虑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注重与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在教学 手段上基本实现电化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文献阅读和思考问题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历史 3、海洋微生物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海洋微生物资源及其分布 1、海洋微生物的种类与资源 2、海洋光合微生物 3、海洋共生微生物
- 8 -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Marine Microbi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程编号:1806107 学 分:2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32 讲授学时 32 开设学期:第 6 学期 授课对象:本科及高职学生 课程级别:选修课 课程负责人:李晓晖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海洋微生物及其应用》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自然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 使学生掌握海洋微生物的种类、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熟悉海洋微生物在海洋态系统中的作 用,掌握微生物对水域环境和养殖业的影响,了解如何利用海洋微生物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以 及对当今社会能源、环境、医药行业的巨大作业。 二、课程简介(200 字左右) 通过海洋微生物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掌握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和 利用过程,了解海洋环境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进一步充实海洋生物种群的了解。在教学内 容上全面考虑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注重与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在教学 手段上基本实现电化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文献阅读和思考问题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海洋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历史 3、海洋微生物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海洋微生物资源及其分布 1、海洋微生物的种类与资源 2、海洋光合微生物 3、海洋共生微生物
4、海洋嗜极微生物 第三章海洋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四章海洋微生物研究方法 1、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2、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3、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海洋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1、海洋细南和放线菌的分离培养 2、海洋蓝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3、海洋真南的分离与培养 4、其它海洋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5、未可培养微生物 第六章海洋污染及其生物修复 1、海洋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2、海洋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3、海洋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海洋环境微生物工程与生物修复技术 第七章海洋微生物与海水养殖 第八章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 1、海洋微生物药物 2、海洋微生物酶 3、海洋微生物食品 4、海洋微生物毒素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海洋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必要的实例阐述,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 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平时作 业量应不少于10学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把握难度和方向,并进行必要的提示。学生在完成作业 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讲解,点评和总结。 教师应适时推荐教学参考书,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基础理论学习。 -9
- 9 - 4、海洋嗜极微生物 第三章 海洋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第四章 海洋微生物研究方法 1、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2、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3、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 海洋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1、海洋细菌和放线菌的分离培养 2、海洋蓝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3、海洋真菌的分离与培养 4、其它海洋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5、未可培养微生物 第六章 海洋污染及其生物修复 1、海洋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2、海洋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径 3、海洋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海洋环境微生物工程与生物修复技术 第七章 海洋微生物与海水养殖 第八章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 1、海洋微生物药物 2、海洋微生物酶 3、海洋微生物食品 4、海洋微生物毒素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海洋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 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必要的实例阐述,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 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平时作 业量应不少于 10 学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把握难度和方向,并进行必要的提示。学生在完成作业 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讲解,点评和总结。 教师应适时推荐教学参考书,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基础理论学习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PPT课件(包括主讲老 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 E-MAIL、MSN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30%、开卷考试成绩占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林水成编著,《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韩增林编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上下),海洋出版社 3.Douglas H.Bartlett,Molecular Marine Microbiology. 4.MUNN C B.Marine microbiology:ecology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2O03. 5.张晓华海洋微生物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6.刘洪展,郑风荣,陈皓文,等生命的三界学说以及生命的第三形式).生物学通报,2005,40(9):19-20, 7.李八方编著,海洋保健食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学生们对微生物 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 八、说明: 主撰人:李晓晖 审核人:赵勇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14日
- 10 -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PPT 课件(包括主讲老 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 用 E-MAIL、MSN 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 30%、开卷考试成绩占 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 林永成编著,《海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 韩增林编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上下),海洋出版社 3. Douglas H. Bartlett, Molecular Marine Microbiology. 4. MUNN C B. Marine microbiology:ecology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2003。 5. 张晓华.海洋微生物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6. 刘洪展,郑凤荣,陈皓文,等.生命的三界学说以及生命的第三形式[J].生物学通报,2005,40(9):19-20. 7. 李八方编著,海洋保健食品,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学生们对微生物 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 八、说明: 主撰人 :李晓晖 审核人:赵勇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 年 6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