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Sample Pretreament and Preparation) 课程编号:1502514 学分:1学分 学时:总学时16讲授学时14讨论学时2自学学时6 开设学期:第7学期 授课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海洋药物、水产养殖、环境科学、动物营养等专业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丁卓平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有(相关专业)选修 课,在人们特别重视食品安全检测、环境分析控制的今天,在学生掌握食品分析、仪器分析、环境 监测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对学生的分析相关知识有所建树。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常用样品制备技术的方法种类,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各种技术 的特性,并能正确选用。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论文及以后的 科研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常用样品制备技术,包括溶剂萃取、固体萃取、气体萃取、膜分离、热解析、 衍生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萃取、热裂解等,通过对各制备技术的原理、装置、流程、操 作注意事项及应用等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常用样品制各技术的方法种类,理解基本原理,掌握特性, 正确合理应用,并能融会贯通。使学生不仅以后能理解及改进某些分析方法,而且能建立一种分析 方法,甚至为其它科研样品前处理及分离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溶剂萃取(2学时,自学1学时) 第一节液-液萃取 第二节液-周萃取 第三节液气萃取(溶液吸收) 第四节萃取溶剂的选择 第二章蒸馏(2学时,自学1学时) 1
- 1 -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教学大纲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教学大纲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教学大纲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 Sample Pretreament and Preparation) 课程编号:1502514 学 分:1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16 讲授学时 14 讨论学时 2 自学学时 6 开设学期: 第 7 学期 授课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海洋药物、水产养殖、环境科学、动物营养等专业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丁卓平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相关专业)选修 课,在人们特别重视食品安全检测、环境分析控制的今天,在学生掌握食品分析、仪器分析、环境 监测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对学生的分析相关知识有所建树 。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常用样品制备技术的方法种类,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各种技术 的特性,并能正确选用。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论文及以后的 科研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常用样品制备技术,包括溶剂萃取、固体萃取、气体萃取、膜分离、热解析、 衍生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萃取、热裂解等,通过对各制备技术的原理、装置、流程、操 作注意事项及应用等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常用样品制备技术的方法种类,理解基本原理,掌握特性, 正确合理应用,并能融会贯通。 使学生不仅以后能理解及改进某些分析方法,而且能建立一种分析 方法,甚至为其它科研样品前处理及分离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溶剂萃取(2 学时,自学 1 学时) 第一节 液-液萃取 第二节 液-固萃取 第三节 液-气萃取(溶液吸收) 第四节 萃取溶剂的选择 第二章 蒸馏(2 学时,自学 1 学时)
第一节燕馏原理 第二节简单燕馏 第三节分馏 第四节减压蒸馏 第五节水蒸气蒸馏 第六节实验室蒸馏的自动化 第七节蒸馏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固相萃取3学时,自学1学时) 第一节固相茶取的模式及原理 第二节固相萃取的常用吸附剂(固定相】 第三节固相萃取的装置及操作程序 第四节固相微萃取 第五节周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气体萃取(顶空技术)口学时,自学2学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静态顶空技术 第三节动态顶空(吹扫/捕集)技术 第四节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作为标准方法的使用情况 第五章膜分离1学时) 第一节膜分离技术在色谱领域中的进展 第二节色谱分析中的膜过程和膜块结构 第三节膜分离技术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简介 第六章热解吸(自学1学时 第一节热解吸的原理 第二节热解吸装置 第三节使用热解吸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热解吸技术的应用 第七章衍生化技术3学时,) 第一节衍生化的目的与条件 第二节气相色谱中常用的柱前衍生化方法 第三节液相色谱中常用的柱前衍生化方法 -2
- 2 - 第一节 蒸馏原理 第二节 简单蒸馏 第三节 分馏 第四节 减压蒸馏 第五节 水蒸气蒸馏 第六节 实验室蒸馏的自动化 第七节 蒸馏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 固相萃取(3 学时,自学 1 学时) 第一节 固相萃取的模式及原理 第二节 固相萃取的常用吸附剂(固定相) 第三节 固相萃取的装置及操作程序 第四节 固相微萃取 第五节 固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气体萃取(顶空技术)(2 学时,自学 2 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静态顶空技术 第三节 动态顶空(吹扫/捕集)技术 第四节 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作为标准方法的使用情况 第五章 膜分离(1 学时) 第一节 膜分离技术在色谱领域中的进展 第二节 色谱分析中的膜过程和膜块结构 第三节 膜分离技术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简介 第六章 热解吸(自学 1 学时) 第一节 热解吸的原理 第二节 热解吸装置 第三节 使用热解吸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热解吸技术的应用 第七章 衍生化技术(3 学时,) 第一节 衍生化的目的与条件 第二节 气相色谱中常用的柱前衍生化方法 第三节 液相色谱中常用的柱前衍生化方法
第四节固相化学衍生化法 第五节衍生化反应所需设备及注意事项 第六节衍生化技术的应用 第八章其他样品制备技术(1学时) 第一节超临界流体萃取 第二节微波萃取技术 第三节热裂解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装置、流程、操作注意事项 及应用等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 必要的举例、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案例讨论课的次数1-2次(视理论课的进度而定),主要安排在溶剂萃取、固相萃取、超临界萃 取、衍生化的章节进行:进行案例讨论之前,教师事先对案例讨论的具体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考 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向学生下发有关案例: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 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案例讨论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20%,因为受选修课学时数、专业背景等影响, 主要安排易于理解的第一章及第二章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教师应以提问、思考题等方 式进行必要的检查。 平时作业量: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应用实例分析讨论或撰写读书报告等, 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以及网上辅导(主 要采用E-MAIL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3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20%、闭卷考试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3
- 3 - 第四节 固相化学衍生化法 第五节 衍生化反应所需设备及注意事项 第六节 衍生化技术的应用 第八章 其他样品制备技术(1 学时) 第一节 超临界流体萃取 第二节 微波萃取技术 第三节 热裂解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样品前处理及制备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装置、流程、操作注意事项 及应用等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 必要的举例、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案例讨论课的次数 1-2 次(视理论课的进度而定),主要安排在溶剂萃取、固相萃取、超临界萃 取、衍生化的章节进行;进行案例讨论之前,教师事先对案例讨论的具体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考 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向学生下发有关案例;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 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案例讨论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 20%,因为受选修课学时数、专业背景等影响, 主要安排易于理解的第一章及第二章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教师应以提问、思考题等方 式进行必要的检查。 平时作业量: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应用实例分析讨论或撰写读书报告等, 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以及网上辅导(主 要采用 E-MAIL 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 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 3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 20%、闭卷考试占 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丁卓平等编著.《动物源食品兽药残留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月第1版 阅读书目: 1.王绪卿吴永宁等,《色谱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2.刘虎威,《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0 3于世林,《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0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要求在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后续学习,在仪器分析前后学都可以,与《食品分 析》的“样品的预处理”部分有少量重复,本课程把此内容作为有些学生的自学章节,其它章节在 内容和深度上不与其它课程有关。各章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样品前处理及 制备技术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主撰人:丁卓平 审核人:包斌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22日
- 4 - 丁卓平等 编著.《动物源食品兽药残留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年 1 月 第 1 版 阅读书目: 1. 王绪卿 吴永宁 等,《色谱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2.刘虎威,《气相色谱方法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0 3 于世林,《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0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要求在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后续学习,在仪器分析前后学都可以,与《食品分 析》的“样品的预处理”部分有少量重复,本课程把此内容作为有些学生的自学章节,其它章节在 内容和深度上不与其它课程有关。各章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样品前处理及 制备技术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主撰人 :丁卓平 审核人 :包斌 分管教学院长 :李燕 2011 年 6 月 22 日
《食品酶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食品酶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Food Enzyme)课程编号:1801701 学分:1学分 学时:总学时16讲授学时16 开设学期:第6学期 授课对象:在校高职生和本科生 课程级别:全校任选课 课程负责人:李晓晖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食品酶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基础,它是研 究食品中酶的性质、酶的作用规律,酶的结构和作用原理、酶的生物学功能及酶的应用的科学。学 习食品酶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酶、掌握酶,使酶更好地为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加工所用。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和思路。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 本课程主要讲授酶的发酵生产、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的固定化方法和酶的应用概况,理 解酶催化特性及酶催化动力学,使学生了解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成果和有关新理论、新概念、新技 术、新动向,掌握酶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时具有将研 究向产业化转化的思维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食品酶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酶制剂的来源及其在食品科学中的 重要性。 学习要求:握酶学基础知识。了解食品酶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的了解。 自学: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 讨论:为什么说酶的催化效率高? 课堂案例讨论:酶的来源有哪些? 第二章糖酶(4学时) 主要内容:淀粉醇,乳糖酶,果胶酶,纤维素酵,蔗糖醇,葡萄糖异构酶,木聚糖酶,B葡聚糖酶 学习要求:酶的基本催化特性,各种酶的来源、酶活力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自学: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5
- 5 - 《食品酶学导论》教学大纲 《食品酶学导论》教学大纲 《食品酶学导论》教学大纲 《食品酶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食品酶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Food Enzyme ) 课程编号:1801701 学 分:1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16 讲授学时 16 开设学期:第 6 学期 授课对象:在校高职生和本科生 课程级别:全校任选课 课程负责人:李晓晖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食品酶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的基础,它是研 究食品中酶的性质、酶的作用规律,酶的结构和作用原理、酶的生物学功能及酶的应用的科学。学 习食品酶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酶、掌握酶,使酶更好地为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加工所用。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和思路。 二、课程简介(200 字左右) 本课程主要讲授酶的发酵生产、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的固定化方法和酶的应用概况,理 解酶催化特性及酶催化动力学,使学生了解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成果和有关新理论、新概念、新技 术、新动向,掌握酶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时具有将研 究向产业化转化的思维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主要内容: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食品酶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酶制剂的来源及其在食品科学中的 重要性。 学习要求:握酶学基础知识。了解食品酶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的了解。 自 学: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 讨论:为什么说酶的催化效率高? 课堂案例讨论:酶的来源有哪些? 第二章 糖酶(4 学时) 主要内容:淀粉酶,乳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蔗糖酶,葡萄糖异构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 学习要求:酶的基本催化特性,各种酶的来源、酶活力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自 学: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