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有材料入库凭证但未收到购货发票的经济业务:检查 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的购货发票,关注购货发票的日期,确认其人账时间是否 正确: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确认其人 账时间是否正确。检查时,注册会计师还可以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和采 购人员,查阅资本预算、工作通知单和基建合同来进行。 5.检查应付账款是否存在借方余额。如有,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建议被审 计单位作重分类调整。 6.结合预付账款的明细余额,查明有否在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面同时挂 账的项目:结合其他应付款的明细余额,查明有无不属于应付账款的其他应付 7.检查应付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作出记录,注意其是否可能无需支付。 对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是否按规定转入了资本公积项目,相关依据及审批 手续是否完备。 8.检查带有现金折扣的应付账款是否按发票上记载的全部应付金额人账, 待实际获得现金折扣时再冲减财务费用项目。 9.被审计单位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的,结合债务重组事项的专项审计, 检查有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0.关注是否存在应付关联方账款。 11.对于用非记账本位币结算的应付账款,检查其采用的折算汇率是否正 确 12.验明应付账款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一般来说,“应付账款” 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的 合计数填列。 如果被审计单位为上市公司,则通常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应说明有无欠持 有5%(含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账款:说明账龄超过.3年的大额应 付账款未偿还的原因,并在期后事项中反映资产负债表日后是否偿还。 第四节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 一、固定资产审计 (一)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 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确定固定资产是 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确定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确定固定资产 的计价是否恰当: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固定资产在会计报 -6-
- 6 - 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有材料入库凭证但未收到购货发票的经济业务;检查 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的购货发票,关注购货发票的日期,确认其人账时间是否 正确;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确认其人 账时间是否正确。检查时,注册会计师还可以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和采 购人员,查阅资本预算、工作通知单和基建合同来进行。 5.检查应付账款是否存在借方余额。如有,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建议被审 计单位作重分类调整。 6.结合预付账款的明细余额,查明有否在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面同时挂 账的项目;结合其他应付款的明细余额,查明有无不属于应付账款的其他应付 款。 7.检查应付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作出记录,注意其是否可能无需支付。 对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是否按规定转入了资本公积项目,相关依据及审批 手续是否完备。 8.检查带有现金折扣的应付账款是否按发票上记载的全部应付金额人账, 待实际获得现金折扣时再冲减财务费用项目。 9.被审计单位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的,结合债务重组事项的专项审计, 检查有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0.关注是否存在应付关联方账款。 11.对于用非记账本位币结算的应付账款,检查其采用的折算汇率是否正 确。 12.验明应付账款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一般来说,“应付账款” 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的 合计数填列。 如果被审计单位为上市公司,则通常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应说明有无欠持 有 5%(含 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账款;说明账龄超过.3 年的大额应 付账款未偿还的原因,并在期后事项中反映资产负债表日后是否偿还。 第四节 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审计 一、固定资产审计 (一)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 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确定固定资产是 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确定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确定固定资产 的计价是否恰当;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固定资产在会计报
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1.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 2.分析性复核 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性质,选择以下方法对固定资产实施分析性复核测试程 序: (1)计算固定资产原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比较,可能发 现闲置固定资产或己减少固定资产未在账户上注销的问题。 (2)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将此比率同上期比较, 旨在发现本期折旧额计算上的错误。 (3)计算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将此比率同上期比较,旨在发 现累计折旧核算上的错误。 (4)比较本期各月之间、本期与以前各期之间的修理及维护费用,旨在发现 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区分上可能存在的错误。 (⑤)比较本期与以前各期的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 营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各期之间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的数额可能相差很大。注册 会计师应当深入分析其差异,并根据被审计单位以往和今后的生产经营趋势,判 断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否合理 (6)分析固定资产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与在建工程、现金流量表、生 产能力等相关信息交叉复核,检查固定资产相关金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检查固定资产的增加 4.检查固定资产的减少 5.检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 6.对购人的固定资产进行实地观察 7.确定被审计单位估计的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和残值是否合理 8.检查固定资产的租赁 9.检查固定资产的保险 10.调查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11.检查因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调整的固定资产 对于因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调整固定资产的,应取得有关清产核资报告、 产评估报告,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2.检查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情况 结合对银行借款等的检查,了解固定资产是否存在重大的抵押如存在,应 .7
- 7 - 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1.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 2.分析性复核 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性质,选择以下方法对固定资产实施分析性复核测试程 序: (1)计算固定资产原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比较,可能发 现闲置固定资产或已减少固定资产未在账户上注销的问题。 (2)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将此比率同上期比较, 旨在发现本期折旧额计算上的错误。 (3)计算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将此比率同上期比较,旨在发 现累计折旧核算上的错误。 (4)比较本期各月之间、本期与以前各期之间的修理及维护费用,旨在发现 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区分上可能存在的错误。 (5)比较本期与以前各期的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 营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各期之间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的数额可能相差很大。注册 会计师应当深入分析其差异,并根据被审计单位以往和今后的生产经营趋势,判 断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否合理。 (6)分析固定资产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与在建工程、现金流量表、生 产能力等相关信息交叉复核,检查固定资产相关金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检查固定资产的增加 4.检查固定资产的减少 5.检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 6.对购人的固定资产进行实地观察 7.确定被审计单位估计的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和残值是否合理 8.检查固定资产的租赁 9.检查固定资产的保险 10.调查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11.检查因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调整的固定资产 对于因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调整固定资产的,应取得有关清产核资报告、 产评估报告,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2.检查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情况 结合对银行借款等的检查,了解固定资产是否存在重大的抵押如存在,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