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荷兰化学家范荷夫和法国化学家勒贝,建立了分子的立体概念, 说明了对映体面和几何异构现象 5.二十世纪的发展 20世纪化学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可从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 重大贡献中获悉。从1901年开始在世界范围评选诺贝尔化学奖以来到1999年颁 奖,应该是99届了。但其中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有8次(1916,1917,1919, 1924,1939,1940,1941和1942年)没有颁奖,所以实际颁发了91届。应当说 这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当时均在化学的某一领域中有了重大发现和做出了杰 出贡献,并经长时间的考验和严格的推荐及评选而产生的(当然也可能有某些政 治因素产生的偏见致使一些当时认为是重大研究成果而被忽略,如侯氏制碱法、 牛胰岛素的合成等)。 在91届的诺贝尔化学奖中以二级学科区分,大致如下(由于某些研究结果属 学科交叉,所以在区分归属时会有些出入):无机化学14项,有机化学32项, 物理化学26项,高分子化学4项,分析化学6项。现不妨从中遴选在上世纪有 机化学发展中起作用里程碑使用的重大成果作一历史性的概述。 二十世纪初:在物理学一系列新发现的推动下,提出了电子成对的化学键的 价键观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量子力学原理和方法引入化学领域后,建立了量子化学, 使化学键的观点获得了理论基础,阐明了化学键的微观本质,从而出现了电子效 应、立体效应等理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由于各波段各种分子光谱的应用,对分子结构的测定 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对共轭体系总结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使有机化学发 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196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王应睐所长的组织领导下,与 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历时七年多,于 1965年9月,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一 结晶牛胰岛素。她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 ·6·
• 6 • 1874 年,荷兰化学家范荷夫和法国化学家勒贝,建立了分子的立体概念, 说明了对映体面和几何异构现象。 5.二十世纪的发展 20 世纪化学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可从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 重大贡献中获悉。从 1901 年开始在世界范围评选诺贝尔化学奖以来到 1999 年颁 奖,应该是 99 届了。但其中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有 8 次(1916,1917,1919, 1924,1939,1940,1941 和 1942 年)没有颁奖,所以实际颁发了 91 届。应当说 这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当时均在化学的某一领域中有了重大发现和做出了杰 出贡献,并经长时间的考验和严格的推荐及评选而产生的(当然也可能有某些政 治因素产生的偏见致使一些当时认为是重大研究成果而被忽略,如侯氏制碱法、 牛胰岛素的合成等)。 在 91 届的诺贝尔化学奖中以二级学科区分,大致如下(由于某些研究结果属 学科交叉,所以在区分归属时会有些出入):无机化学 14 项,有机化学 32 项, 物理化学 26 项,高分子化学 4 项,分析化学 6 项。现不妨从中遴选在上世纪有 机化学发展中起作用里程碑使用的重大成果作一历史性的概述。 二十世纪初:在物理学一系列新发现的推动下,提出了电子成对的化学键的 价键观点。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量子力学原理和方法引入化学领域后,建立了量子化学, 使化学键的观点获得了理论基础,阐明了化学键的微观本质,从而出现了电子效 应、立体效应等理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由于各波段各种分子光谱的应用,对分子结构的测定 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对共轭体系总结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使有机化学发 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 1965 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王应睐所长的组织领导下,与 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历时七年多,于 1965 年 9 月,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结晶牛胰岛素。她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她轰动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面对功绩和荣誉, 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科研报告中署上自 己的名字。第二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 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 岛素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 则,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是,王应睐对生物科学的巨大贡 献是国内外公认的。美国加州大学一位教授说,“他的故事,应该让每一个中国 人知道”。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一1995)将王应睐称为“中国生物化学的 奠基人之一” 1981年:1967年,在聂荣臻副总理主持的一次科研工作会上,中国科学工 作者提出继人工合成胰岛素之后要开展人工合成核酸的建议。当时国际上唯一搞 清一级结构的核酸是1965年由美国科学家测定的,由76个核苷酸组成的酵母丙 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参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有科学院的生物化 学所、有机化学所、实验生物所、生物物理所、微生物所、遗传所、首都啤酒厂、 上海试剂二厂等单位的人员150人左右。由于“文革”动乱中正常科研工作秩序 被破坏直到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重新建立了由生物化学所、实验生物所、 有机化学所、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学生物系、上海试剂二厂组成的人工合成核酸 工作组。确定了总体设想、合成路线以及分三步实现合成的总目标。到1981年 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这 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 近些年每年出现的新化合物在十五万种以上,这个数字是惊人的。结构的测 定、分析、合成和理论搀和在一起,使有机化学的复杂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经过最近200年的发展过程,有机化学犹从脆弱的婴儿成长为成熟而健壮的 巨人。这里只是摘取成长中的几个片断,更多的东西有待于同学们自己去学习充 实。 还要说明的,“有机”是个容易引入误解的名称,是从前根据来源于动植物, 亦即从生物体所产生的物质称有机物,把从矿物质中得到的化合物称为无机物。 7
• 7 • 一步。她轰动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面对功绩和荣誉, 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科研报告中署上自 己的名字。第二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 国,研究评选有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 岛素是我国众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 则,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是,王应睐对生物科学的巨大贡 献是国内外公认的。美国加州大学一位教授说,“他的故事,应该让每一个中国 人知道”。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将王应睐称为“中国生物化学的 奠基人之一”。 1981 年:1967 年,在聂荣臻副总理主持的一次科研工作会上,中国科学工 作者提出继人工合成胰岛素之后要开展人工合成核酸的建议。当时国际上唯一搞 清一级结构的核酸是 1965 年由美国科学家测定的,由 76 个核苷酸组成的酵母丙 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参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有科学院的生物化 学所、有机化学所、实验生物所、生物物理所、微生物所、遗传所、首都啤酒厂、 上海试剂二厂等单位的人员 150 人左右。由于“文革”动乱中正常科研工作秩序 被破坏直到粉碎“四人帮”后,1977 年重新建立了由生物化学所、实验生物所、 有机化学所、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学生物系、上海试剂二厂组成的人工合成核酸 工作组。确定了总体设想、合成路线以及分三步实现合成的总目标。到 1981 年 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这 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 近些年每年出现的新化合物在十五万种以上,这个数字是惊人的。结构的测 定、分析、合成和理论搀和在一起,使有机化学的复杂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经过最近 200 年的发展过程,有机化学犹从脆弱的婴儿成长为成熟而健壮的 巨人。这里只是摘取成长中的几个片断,更多的东西有待于同学们自己去学习充 实。 还要说明的,“有机”是个容易引入误解的名称,是从前根据来源于动植物, 亦即从生物体所产生的物质称有机物,把从矿物质中得到的化合物称为无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