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来17年,实际上真正繁荣的也就是五十年代。那十年的翻译工作,重点放 在译介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上,所译作品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今天。但由于组织得力,狠抓了计划译书和提高 翻译质量两个环节,因而译文质量普遍较高,涌现出一大批名著名译。(孙致礼,1999,2) 5.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 从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仍然方兴未艾的这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范围、质量水平还是对中国社会 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超过了五十年代。我国的翻译队伍已不是那时候的数以千计,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荡 荡的数十万人的大军。他们所投身的翻译领域已不是文学艺术的“一花独放”,而是社科、科技、军事、 外交、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领域“全面开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首屈一指。这一次翻译高潮的 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在今日的“地球村”, 离开翻译来谈论知识和信息,是不可思议的。此外,这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又是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中国若想在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走在世界的 前列,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学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 这些合作与交流活动都离不开翻译。 思考题: 1.《圣经钦定本》的重要历史作用是什么? 2.中国封建社会的译场始建于哪个朝代? 3.译经三大家指的是哪三个人? 4.严复对于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是什么? 5.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几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什么? 6.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翻译家是哪几个 人?他们分别翻译了哪些作品?
6 从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来17年,实际上真正繁荣的也就是五十年代。那十年的翻译工作,重点放 在译介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上,所译作品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今天。但由于组织得力,狠抓了计划译书和提高 翻译质量两个环节,因而译文质量普遍较高,涌现出一大批名著名译。(孙致礼,1999,2) 5.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 从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仍然方兴未艾的这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范围、质量水平还是对中国社会 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超过了五十年代。我国的翻译队伍已不是那 时候的数以千计,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荡 荡的数十万人的大军。他们所投身的翻译领域已不是文学艺术的“一花独放”,而是社科、科技、军事、 外交、贸易、法 律、文教、卫生等领域“全面开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首屈一指。这一次翻译高潮的 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就是 翻译爆炸。在今日的“地球村”, 离开翻译来谈论知识和信息,是不可思议的。此外,这次翻译高潮的出现又是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中国若想在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走在世界的 前列,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学术和文化领 域的合作与交流,而 这些合作与交流活动都离不开翻译。 思考题: 1.《圣经钦定本》的重要历史作用是什么? 2.中国封建社会的译场始建于哪个朝代? 3.译经三大家指的是哪三个人? 4.严复对于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是什么? 5.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几次翻译高潮?分别是什么? 6.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翻译家是哪几个 人?他们分别翻译了哪些作品?
二、翻译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翻译的性质 简单地说,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 言活动”(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则把翻译定义为“Translating consists of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and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用译语复制出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一一首先就 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按照语言学理论,翻译则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 (cross-cultural)、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翻译涉及思维和语 言,反映了存在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用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语言加以描述。正因为 翻译有科学规律可循,所以它是科学。翻译是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译者在理解原文信息和作者 创作意图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在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再现原文信息时,译者可能会 采用独特的处理方法,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即创造性,所以翻译又是艺术。由于译语(target language)和 源语(source language)文化氛围的差异,译者和作者对语言的认识以及使用语言的习惯不可能一致,因此 在再现原文信息的过程中,信息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把信息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译者需采用增 词、减词、引申、合并、分句等技巧,而这些技巧可以通过讲授或翻译实践来获得,所以翻译又是技能。 翻译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翻译理论的学习,而应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艰苦的翻译实践来掌握纯熟 的翻译技巧。这一点跟学习绘画有很多相似之处。假如你只是阅读了大量的绘画理论书籍,却从未拿起笔 来练习作画,那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绘画的要领,你的绘画技巧和水平是不可能提高的。同样,假如你只 是埋头阅读翻译理论书籍而不从事任何翻译实践,你的翻译水平也不可能提高。 二)翻译的质量标准 历代翻译家对翻译的质量标准都提出过不尽相同的看法。唐代的玄奘认为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7 二、翻译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翻译的性质 简单地说,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 言活动”(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则把翻译定义为“Translating consists of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用译语复制出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就 意义而言 ,其次 就风格而 言。) 按照语 言学理 论,翻 译则是一 种跨语 言(cross-linguistic)、 跨文化 (cross-cultural)、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翻译涉及思维和语 言,反映了存在与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用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语言加以描述。正因为 翻译有科学规律可循,所以它是科学。翻译是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译者在理解原文信息和作者 创作意图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在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再现原文信息时,译者可能会 采用独特的处理方法,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即创造性,所以翻译又是艺术。由于译语(target language)和 源语(source language)文化氛围的差异,译者和作者对语言的认识以及使用语言的习惯不可能一致,因此 在再现原文信息的过程中,信息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把信息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译者需采用增 词、减词、引申、合并、分句等技巧,而这些技巧可以通过讲授或翻译实践来获得,所以翻译又是技能。 翻译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翻译理论的学习,而应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艰苦的翻译实践来掌握纯熟 的翻译技巧。这一点跟学习绘画有很多相似之处。假如你只 是阅读了大量的绘画理论书籍,却从未拿起笔 来练习作画,那你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绘画的要领,你的绘画技巧和水平是不可能提高的。同样,假如你只 是埋头阅读翻 译理论书籍而不从事任何翻译实践,你的翻译水平也不可能提高。 二)翻译的质量标准 历代翻译家对翻译的质量标准都提出过不尽相同的看法。唐代的玄奘认为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忠实于原文,喻俗则是译文通顺。清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对中国近代和现代翻译事业的影 响最大。用通俗的话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严复所处的 是文言文时代,所以“文要古雅”的提法是必要的。在使用白话文的今天,“雅”就应该指注重修辞。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翻译界展开了一场针对翻译标准的论战,其中典型的代表是鲁迅和赵景深。鲁迅 提出“宁信而不顺”,即“顺”应以“信”为基础。鲁迅认为汉语的文法不完备,应吸收外语的表达法来 加以改造。赵景深则提出“宁错而务顺”,这种观点显然不足取。若不能正确转达原文内容,译文再通顺 也是徒劳无益的。 现代翻译家们对翻译的质量标准讲得更通俗一些,如张培基提出“忠实、通顺”:阎庆甲提出“深刻理解 原文,确切表达译文”:庄绎传则说“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 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我们不妨按照庄先生的观点来解释“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1.忠实准确: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把原文内容完整准确地转达出来。译者不能随意歪曲、 增删、遗漏、篡改或阉割原文的内容。 2.通顺流畅:译文充分发挥译语的语言优势。译文语言必须标准规范、通俗易懂,符合译语的表达 习惯。不应存在死译、硬译、生搬硬套、文理不通的现象。 3.风格得体:译文应尽量忠实转达原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风格。 以上三点的次序不可颠倒,译文首先要忠实准确,其次是通顺流畅,最后才是风格得体。 三)英汉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 英汉翻译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原文的理解与译文的表达。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不理解就不 能正确表达。表达则是翻译的关键,是理解的具体化和深刻化。表达的结果是检验理解正确与否的唯一标 准。倘若对原文理解不深透,就很难想象译文能够忠实、通顺、得体。而如果汉语功底不扎实,缺乏概念 清楚、逻辑正确的表达能力,即使读懂了原文,也很难完整准确地转达其内容与风貌。 1,翻译的理解过程 英汉翻译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这是翻译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原文的正确理解却并非易事。英汉两种
8 求真即忠实于原文,喻俗则是译文通顺。清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对中国近代和现代翻译事业的影 响最大。用通俗的话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严复所处的 是文言文时 代,所以“文要古雅”的提法是必要的。在使用白话文的今天,“雅”就应该指注重修辞。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翻译界展开了一场针对翻译标准的论战,其中典型的代表是鲁迅和赵景深。鲁迅 提出“宁信而不顺”,即“顺”应以“信”为基础。鲁迅认 为汉语的文法不完备,应吸收外语的表达法来 加以改造。赵景深则提出“宁错而务顺”,这种观点显然不足取。若不能正确转达原文内容,译文再通顺 也是徒劳无益 的。 现代翻译家们对翻译的质量标准讲得更通俗一些,如张培基提出“忠实、通顺”;阎庆甲提出“深刻理解 原文,确切表达译文”;庄绎传则说“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 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 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我们不妨按照庄先生的观点来解释“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1.忠实准确: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把原文内容完整准确地转达出来。译者不能随意歪曲、 增删、遗漏、篡改或阉割原文的内容。 2.通顺流畅:译文充分发挥译语的语言优势。译文语言必须标准规范、通俗易懂,符合译语的表达 习惯。不应存在死译、硬译、生搬硬套、文理不通的现象。 3.风格得体:译文应尽量忠实转达原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风格。 以上三点的次序不可颠倒,译文首先要忠实准确,其次是通顺流畅,最后才是风格得体。 三)英汉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 英汉翻译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原文的理解与译文的表达。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不理解就不 能正确表达。表达则是翻译的关键,是理解的具体化和深刻 化。表达的结果是检验理解正确与否的唯一标 准。倘若对原文理解不深透,就很难想象译文能够忠实、通顺、得体。而如果汉语功底不扎实,缺乏概念 清楚、逻辑正 确的表达能力,即使读懂了原文,也很难完整准确地转达其内容与风貌。 1.翻译的理解过程 英汉翻译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这是翻译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原文的正确理解却并非易事。英汉两种
语言在语法、修辞、词义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行文习惯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忽视了这些差异,往往就 会理解不准确。此外,如果译者对原文所涉及文化领域和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也会导致理解错误。对于初 学者来说,由于理解错误而造成误译的例子很多。即使在一些书刊上,也常常会出现因理解有误而造成的 误译。 A.单句的理解 单句的理解包括对词语意义、语法结构、逻辑关系、上下文关系、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理解。 A)词语意义 英语中许多非常普通的词语,若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其含义似乎一目了然。实际上它们给翻译者的 理解设下了重重陷阱,给翻译带来不少的麻烦和障碍。词语意义应根据原句的主题内容、词汇的词性、搭 配关系以及词义的引申或褒贬等来确定。例如: 1)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甜有苦。 此句中将roses and thorns理解成“甜”和“苦”,是取其引申意义。 2)However,many of the top brands then did not survive and most of the leaders in the PC industry today were not set up then.然而当年的许多最知名品牌如今已荡然无存,而今天个人电脑业的大多数领头企业那时 还未成立呢。 原句中短语动词stup表示“建立,创建”,所以与之搭配的名词the leaders应该指“领头企业”而 不是“领导人”。 B)语法结构 英语中一些特殊句型或长句、复合句的语法结构和层次关系,只有通过结构分析的方法,找出句子的 语义重心及其与次要成分的关系,才有可能对原句的含义理解深透。例如: 3)It takes a dreamer-someone with hopelessly optimistic ideas,great persistence,and unlimited confidence-一to tackle a problem that big.解决如此重大的问题需要一个梦想家一一-一个拥有九死无悔的乐
9 语言在语法、修辞、词义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行文习惯方面都存在 着很大的差异,忽视了这些差异,往往就 会理解不准确。此外,如果译者对原文所涉及文化领域和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也会导致理解错误。对于初 学者来说,由于理 解错误而造成误译的例子很多。即使在一些书刊上,也常常会出现因理解有误而造成的 误译。 A.单句的理解 单句的理解包括对词语意义、语法结构、逻辑关系、上下文关系、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理解。 A)词语意义 英语中许多非常普通的词语,若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其含义似乎一目了然。实际上它们给翻译者的 理解设下了重重陷阱,给翻译带来不少的麻烦和障碍。词语意义应根据原句的主题内容、词汇的词性、搭 配关系以及词义的引申或褒贬等来确定。例如: 1) 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甜有苦。 此句中将 roses and thorns 理解成“甜”和“苦”,是取其引申意义。 2) However, many of the top brands then did not survive and most of the leaders in the PC industry today were not set up then.然而当年的许多最知名品牌如今已荡然无存,而今天个人电脑业的大多数领头企业那时 还未成立呢。 原句中短语动词 set up 表示“建立,创建”,所以与之搭配的名词 the leaders 应该指“领头企业”而 不是“领导人”。 B)语法结构 英语中一些特殊句型或长句、复合句的语法结构和层次关系,只有通过结构分析的方法,找出句子的 语义重心及其与次要成分的关系,才有可能对原句的含义理解深透。例如: 3) It takes a dreamer-someone with hopelessly optimistic ideas, great persistence, and unlimited confidence-to tackle a problem that big.解决如此重大的问题需要一个梦想家――一个拥有九死无悔的乐
观、矢志不移的坚韧和无限信心的人。 剔除两个破折号之间的插入语,原句的主体便是:It takes a dreamer to tackle a problem that big.,其中 it是形式主语,takes是谓语动词,a dreamer是宾语,不定式短语to tackle a problem that big是真正的主语。 10 4)To illustrate,the solu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equations for the trajectory of a space rocket would require nearly two years of work by one computer operating an ordinary adding machine,while an electronic computing machine can do the same job in several seconds without any error.举个例子来说,一位计算员操作一架普通加法 机来求解一种宇宙火箭轨道的数学方程式差不多需要两年的工作时间,而一台电子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就 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同样的工作。 该句是一个用while连接的并列句。句首的不定式To illustrate是插入语.第一个并列分句是“主谓宾” 结构:主语the solu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equation,谓语would require,宾语two years of work.,其中for the trajectory of a space rocket是介词短语定语,修饰其前面的equations:by one computer operating an ordinary adding machine也是定语,修饰其前面的work.第二个并列分句也是“主谓宾”结构,其主语是anelectronic computing machine,谓语是can do,宾语是the same job,其中in several seconds和without any error分别是 时间和方式状语。原句中trajectory背定是个生词,查一下词典便可知道,该词表示“轨道”:computer一 词现在一般表示“计算机”,但此处若理解为“计算机”就会与后面的an electronic computing machine相 冲突。查阅词典可知,前者表示“计算人员”,后者才是“电子计算机”。 C)逻辑关系 原句中所隐含的因果、条件、递进、转折或对比关系以及那些短语接短语、从句套从句的复杂结构, 仅仅根据词语意义和语法结构分析难以梳理清楚,需要靠逻辑分析来理清关系。逻辑分析可以弥补从词汇 和语法入手理解原文的不足。例如: 5)Laser,its creation being thought to be one of today's wonders,is nothing more than a light that differs from ordinary lights.虽然激光器的发明被认为是当代奇迹之一,其实激光只是一种光,只不过与普通光有所 不同而已
10 观、矢志不移的坚韧和无限信心的人。 剔除两个破折号之间的插入语,原句的主体便是:It takes a dreamer to tackle a problem that big.,其中 it 是形式主语,takes 是谓语动词,a dreamer 是宾语,不定式短语 to tackle a problem that big 是真正的主语。 4) To illustrate, the solu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equations for the trajectory of a space rocket would require nearly two years of work by one computer operating an ordinary adding machine, while an electronic computing machine can do the same job in several seconds without any error.举个例子来说,一位计算员操作一架普通加法 机来求解一种宇宙火箭轨道的数学方程式差不多需要两年的工作时间,而一台电子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就 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同样的工作。 该句是一个用 while连接的并列句。句首的不定式 To illustrate是插入语。第一个并列分句是“主谓宾” 结构:主语 the solu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equation,谓语 would require,宾语 two years of work.,其中 for the trajectory of a space rocket 是介词短语定语,修饰其前面的 equations;by one computer operating an ordinary adding machine 也是定语,修饰其前面的 work。第二个并列分句也是“主谓宾”结构,其主语是 an electronic computing machine,谓语是 can do,宾语是 the same job,其中 in several seconds 和 without any error 分别是 时间和方式状语。原句中 trajectory 肯定是个生词,查一下词典便可知道,该词表示“轨道”;computer 一 词现在一般表示“计算机”,但此处若理解为“计算机”就会与后面的 an electronic computing machine 相 冲突。查阅词典可知,前者表示“计算人员”,后者才是“电子计算机”。 C)逻辑关系 原句中所隐含的因果、条件、递进、转折或对比关系以及那些短语接短语、从句套从句的复杂结构, 仅仅根据词语意义和语法结构分析难以梳理清楚,需要靠逻辑分析来理清关系。逻辑分析可以弥补从词汇 和语法入手理解原文的不足。例如: 5) Laser, its creation being thought to be one of today's wonders, is nothing more than a light that differs from ordinary lights.虽然激光器的发明被认为是当代奇迹之一,其实激光只是一种光,只不过与普通光有所 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