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险评估与应对 对风险评估与应对进行规范的审计准则共有五项,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第1201号一计划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一了解被审计单 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一对被审计 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一重要性》和《中 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一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一计划审计工作》分十章二十九条,分别 从初步业务活动,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审计过程中对计划的更改,指导、监 督与复核,对计划审计工作的记录,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以及首次接受审计委托 的补充考虑等方面提供了指引。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 报风险》共八章一百一十七条。该准则从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以及项目组内部的讨 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治 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以及审计工作记录等方面对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 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了规范。 《中固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一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者虑》分 四章二十四条,对注册会计师考虑的内容和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的报告等方面进行了 阐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一重要性》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运用重要 性原则,明确重要性概念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该准则共六章十九条,分别从重要性 的确定,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评价错报的影响,以及与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沟通等 方面加以期范,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严性,重要性与宙计风险之 间存在反向关系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一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分九章八十四条,从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次重 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评价列报的适当性、评价审计 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以及审计工作记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三)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与审计证据有关的审计准则共有十一 项,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 一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 准则第1311号 -存货监盘》、《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 一函证》、《中国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 -分析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一 一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一 计估计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 一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 -关联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 号 -持续经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 一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 额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一期后事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 计准则第1341号 一管理层声明》 -6
- 6 - (二)风险评估与应对 对风险评估与应对进行规范的审计准则共有五项,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第 1201 号——计划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 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12 号——对被审计 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重要性》和《中 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31 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01 号——计划审计工作》分十章二十九条,分别 从初步业务活动,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审计过程中对计划的更改,指导、监 督与复核,对计划审计工作的记录,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以及首次接受审计委托 的补充考虑等方面提供了指引。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11 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 报风险》共八章一百一十七条。该准则从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以及项目组内部的讨 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治 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以及审计工作记录等方面对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 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了规范。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12 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分 四章二十四条,对注册会计师考虑的内容和服务机构、注册会计师的报告等方面进行了 阐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21 号——重要性》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运用重要 性原则,明确重要性概念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该准则共六章十九条,分别从重要性 的确定,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评价错报的影响,以及与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沟通等 方面加以规范,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要性,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 间存在反向关系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231 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分九章八十四条,从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次重 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评价列报的适当性、评价审计 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以及审计工作记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三)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与审计证据有关的审计准则共有十二 项,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01 号——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 准则第 1311 号——存货监盘》、《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12 号——函证》、《中国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13 号——分析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14 号— —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21 号——会 计估计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23 号——关联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24 号——持续经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31 号——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 额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32 号——期后事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 计准则第 1341 号——管理层声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宙计准训第1301号一审计证据》岩在现范注册会计师获取面 计证据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获取审计证据所需实施的审计程序。该准则共五章 三十五条,主要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以及获 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进行了阐述。准则对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因素进行 了详细说明,并分别对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以及 与列报相关的认定讲行了说明。准则按审计程序的目的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分为 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并说明了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的具体审计程序 的类型及其与审计程序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 一存货监盘》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实施存 货监盘程序,分六章三十三条对存货监盘的含义、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存货监 盘计划、存货监盘程序、特殊情况的处理,以及存货监盘结果对审计报告的影响等方面 进行了说明。根据准则的规定,存货监盘是一项复合程序,是观察程序和检查程序的结 合运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双重目的的测试。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 一函证》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实施函证获 取审计证据。该准则共五章二十八条,主要对函证决策、询证函的设计以及函证的实施 与评价等方面加以说明。准则明确了函证的内容、函证程序实施的范用和时间以及函证 的不同方式及其应用,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实施函证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引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 一分析程序》共五章二十三条。该准则阐 述了分析程序的性质和目的,进而分别针对注册会计师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 用作实质性程序和用于总体复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最后对调查异常项目的总体要求和 具体措施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一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 共十三章四十八条,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审计程序时使用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 试项目的方法。该准则说明了获取审计证据时对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的 考虑,以及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考虑,并对注册会计师用来选取 测试项目的三种方法作出了规定,即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准则还 重点针对审计抽样,从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的使用、样本设计、样本规模、选取 样本、实施审计程序、误差的性质和原因、推断误差以及评价样本结果等方面加以详细 说明,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科学运用审计抽祥、合理确定审计范围提供了进一 的指引。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一会计估计的审计》则在会计估计的审计 方面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必要的指引。该准则共七章二十五条,界定了被审计单位管理 层与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的责任,并重点说明了针对会计估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 审计程序、复核和测试管理层作出会计估计的过程、运用独立估计、复核期后事项以及 平价审计程序的结果等若干方面。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 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旨在规范 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共九章五十条。该准则在界定了被审计单位 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的责任之后,进一步对下述方面进行了重点说明:了解 .7
- 7 -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01 号——审计证据》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获取审 计证据的内容、数量和质量,以及为获取审计证据所需实施的审计程序。该准则共五章 三十五条,主要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以及获 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进行了阐述。准则对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因素进行 了详细说明,并分别对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以及 与列报相关的认定进行了说明。准则按审计程序的目的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分为 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并说明了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的具体审计程序 的类型及其与审计程序的目的之间的关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1l 号——存货监盘》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实施存 货监盘程序,分六章三十三条对存货监盘的含义、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存货监 盘计划、存货监盘程序、特殊情况的处理,以及存货监盘结果对审计报告的影响等方面 进行了说明。根据准则的规定,存货监盘是一项复合程序,是观察程序和检查程序的结 合运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双重目的的测试。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12 号——函证》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实施函证获 取审计证据。该准则共五章二十八条,主要对函证决策、询证函的设计以及函证的实施 与评价等方面加以说明。准则明确了函证的内容、函证程序实施的范围和时间以及函证 的不同方式及其应用,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实施函证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引。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13 号——分析程序》共五章二十三条。该准则阐 述了分析程序的性质和目的,进而分别针对注册会计师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 用作实质性程序和用于总体复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最后对调查异常项目的总体要求和 具体措施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14 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 共十三章四十八条,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审计程序时使用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 试项目的方法。该准则说明了获取审计证据时对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的 考虑,以及获取审计证据时对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考虑,并对注册会计师用来选取 测试项目的三种方法作出了规定,即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准则还 重点针对审计抽样,从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的使用、样本设计、样本规模、选取 样本、实施审计程序、误差的性质和原因、推断误差以及评价样本结果等方面加以详细 说明,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科学运用审计抽样、合理确定审计范围提供了进一步 的指引。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21 号——会计估计的审计》则在会计估计的审计 方面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必要的指引。该准则共七章二十五条,界定了被审计单位管理 层与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的责任,并重点说明了针对会计估计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 审计程序、复核和测试管理层作出会计估计的过程、运用独立估计、复核期后事项以及 评价审计程序的结果等若干方面。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22 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旨在规范 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共九章五十条。该准则在界定了被审计单位 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公允价值的责任之后,进一步对下述方面进行了重点说明:了解
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程序以及相关控制活动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评价公 允价值计量的适当性和被露的充分性,利用专家的工作,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和被露的重 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评价审计程序实施的结果,管理层声明,与治理层的沟通 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 一关联方》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对关联方 和关联方交易实施审计。该准则共九章三十八条,分别对关联方的存在和披露、关联方 交易的识别、检查已识别的关联方交易、管理层声明以及审计结论和报告等方面进行了 详细阐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 持续经营》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 报表审计中考虑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该准则共九章三十八条,从管理层的责任、注 册会计师的责任、计划审计工作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评价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 的评估、超出管理层评估期间的事项或情况、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及审计结论与报告等方 面进行了规范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一 一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旨 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在首次接受委托时对财务报表中期初余额的审计。该准则共四章十六 条,详细阐述了注册会计师对期初余额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以及对审计结论和报告的影 响。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一期后事项》共六章二十二条,旨在规范 注册会计师对期后事项的审计,明确执业责任。准则主要针对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 项、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发现的事实、财务报表报出后发现的事实、公开 发行证券的考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宙计准则第1341号 一管甲层声明》共六章十八条,从管理层 对财务报表责任的认可、将管理层声明作为审计证据和对管理层声明的记录等方面对注 册会计师获取和使用管理层声明进行了规范 (四)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 涉及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的审计准则共有三项,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401号- 一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中因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一 一 虑内部审计工作》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 一利用专家的工作》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一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旨在规范 主审注册会计师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该准则共六章十九条,说明了注册会计师 在接受委托担任主审注册会计师时应当考虑的因素,阐述了主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 序,并对注册会计师之间的配合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考虑进行了规范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一考虑内部审计工作》旨在规范注册会计 师考虑内部审计工作,共七章二十二条。该准则对内部审计的范围和目标、内部审计和 注册会计师的关系、了解与初步评估内部审计、双方的沟通和协调以及评价内部审计的 特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一利用专家的工作》共七章十八条,从确 定是否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专家的工作范围、评价专 -8
- 8 - 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程序以及相关控制活动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评价公 允价值计量的适当性和披露的充分性,利用专家的工作,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重 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评价审计程序实施的结果,管理层声明,与治理层的沟通 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23 号——关联方》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对关联方 和关联方交易实施审计。该准则共九章三十八条,分别对关联方的存在和披露、关联方 交易的识别、检查已识别的关联方交易、管理层声明以及审计结论和报告等方面进行了 详细阐述。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24 号——持续经营》旨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 报表审计中考虑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该准则共九章三十八条,从管理层的责任、注 册会计师的责任、计划审计工作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评价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 的评估、超出管理层评估期间的事项或情况、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及审计结论与报告等方 面进行了规范。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31 号——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旨 在规范注册会计师在首次接受委托时对财务报表中期初余额的审计。该准则共四章十六 条,详细阐述了注册会计师对期初余额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以及对审计结论和报告的影 响。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32 号——期后事项》共六章二十二条,旨在规范 注册会计师对期后事项的审计,明确执业责任。准则主要针对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 项、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发现的事实、财务报表报出后发现的事实、公开 发行证券的考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41 号——管理层声明》共六章十八条,从管理层 对财务报表责任的认可、将管理层声明作为审计证据和对管理层声明的记录等方面对注 册会计师获取和使用管理层声明进行了规范。 (四)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 涉及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的审计准则共有三项,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401 号——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411 号——考 虑内部审计工作》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421 号——利用专家的工作》。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401 号——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旨在规范 主审注册会计师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该准则共六章十九条,说明了注册会计师 在接受委托担任主审注册会计师时应当考虑的因素,阐述了主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 序,并对注册会计师之间的配合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考虑进行了规范。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411 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旨在规范注册会计 师考虑内部审计工作,共七章二十二条。该准则对内部审计的范围和目标、内部审计和 注册会计师的关系、了解与初步评估内部审计、双方的沟通和协调以及评价内部审计的 特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421 号——利用专家的工作》共七章十八条,从确 定是否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专家的工作范围、评价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