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铜副族元素和锌副族元素 §19-1铜族元素 。§19-2锌族元素
第十九章 铜副族元素和锌副族元素 ⚫ §19-1 铜族元素 ⚫ §19-2 锌族元素
(IB、IIB族:Cu,Ag,Au;Zn,Cd,Hg) 周期 B IIB 四 Cu Zn Ag Cd 六 Au Hg 价层电子排布特点: (n-1)dions1-2 (ds区) 元素 s区:nsl-2 (n=1-7) 周期 (n=1-7) 表分 p区:s2p1-6 区价 d区:(n-1)d-8s2(n=4-7) 层电 ds区:(n-1)d0sl-2(n=4-7) 子构 f区:(-2)f0-14(n-1)d0-ls2(n=6-7)
周期 IB IIB 四 Cu Zn 五 Ag Cd 六 Au Hg 价层电子排布特点:(n-1) d 10ns1-2 (ds区) (I B、II B族: Cu, Ag, Au; Zn, Cd, Hg) s区: ns1-2 (n = 1-7) p区: ns2np1-6 (n = 1-7) d区: (n-1)d 1-8ns2 (n = 4-7) ds区: (n-1)d 10ns1-2 (n = 4-7) f区: (n-2)f 0-14(n-1)d 0-1ns2 (n = 6-7) 元素 周期 表分 区价 层电 子构 型
§19-1铜族元素 1-1 铜族元素的通性 元素 价电子 常见 性质 第一电离势 第二电离势 符号 构型 氧化态 /k·mo) /kJ·mo) 铜 Cu 3d104s +1,+2 750 1970 银 Ag 4d105s +1 735 2083 金 Au 5d06s1 +1,+3 895 1987 1.与IA碱金属相比,具有金属半径小、密度大等特征。 (18电子构型对核的屏蔽效应小于8电子构型)
§19-1 铜族元素 1-1 铜族元素的通性 性质 元素 符号 价电子 构型 常见 氧化态 第一电离势 /(kJ · mol–1) 第二电离势 /(kJ · mol–1) 铜 Cu 3d104s1 +1,+2 750 1970 银 Ag 4d105s1 +1 735 2083 金 Au 5d106s1 +1,+3 895 1987 1.与ⅠA碱金属相比,具有金属半径小、密度大等特征。 (18电子构型对核的屏蔽效应小于8电子构型)
2.铜、银、金的常见氧化态并不相同,主要与 他们离子的大小、电荷、电离能、水合能等因 素有关。 ·3.铜族金属在水溶液中的金属活泼性远小于碱 金属,而且自上而下活泼性降低,与碱金属的 递变规律正好相反。(伯恩-哈伯循环来解释) ·4.铜族元素易形成共价化合物(18电子构型), 也易形成配合物(dsp轨道能量相近,空轨道 较多)
⚫ 2.铜、银、金的常见氧化态并不相同,主要与 他们离子的大小、电荷、电离能、水合能等因 素有关。 ⚫ 3.铜族金属在水溶液中的金属活泼性远小于碱 金属,而且自上而下活泼性降低,与碱金属的 递变规律正好相反。(伯恩-哈伯循环来解释) ⚫ 4.铜族元素易形成共价化合物(18电子构型), 也易形成配合物(dsp轨道能量相近,空轨道 较多)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IB~IA的比较: 性质 IB IA 价电子构型 (n-1)d0s2 ns1-2 次外层电子构型 18e Se (n-1)s2(n-1)p6(n-1)dl0 (n-1)s2(n-1)p6 Z* 大 小 原子半径r < 大 有效离子势* 大 > 金属活泼性 化合物键型 明显共价性 主要是离子键 形成配合物倾向
同周期,I B ~ I A的比较: 性质 I B I A 价电子构型 (n-1)d 10ns1~2 ns1~2 次外层电子构型 18e 8e (n-1) s 2 (n-1) p 6 (n-1)d 10 (n-1)s 2 (n-1)p 6 Z* 大 > 小 原子半径r 小 < 大 有效离子势* 大 > 小 金属活泼性 < 化合物键型 明显共价性 主要是离子键 形成配合物倾向 >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