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侧链则决定 O 抗原的特异性。 K(表面荚膜或被膜)抗原 为不耐热多糖抗原,有抗原性,存在于荚膜中,具有 O 不凝集性。即抑制 O 抗原与其相应血清之间的凝集。含有内毒素成分,与致病性有关,已 有 103 种,可以抗吞噬,抗血清作用。 H(鞭毛)抗原 为一种蛋白质,具良好抗原性,单相抗原,不耐热,含鞭毛毒素, 已有 60 种。H 抗原在分型中应用不多。 另外,菌毛(F)抗原也已用于血清分型,因其存在于细菌表面,故也叫表面抗原,为 一种蛋白质,不耐热。大动物为 K88→现叫 F4,K99→现叫 F5,987P→F8,F`41 鸡还有 FI,FP,均与致病性有关,可粘附于上皮细胞。 最常见致病因素 因抗原成分多,故血清型多而复杂,其表示方法为 O:K:H,但常用 O 表示血清型, 个别情况下用 K(F)。H 很少用。 5、抵抗力 一般消毒药物和方法均可杀灭,耐冷,在水和有机污染物中可存活数月。 一般对庆大霉素、新霉素、丁胺卡那、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主要 由耐药质粒(R)控制,可传递。 阻止药物进入或破坏药物。 流行病学 (15 分钟) 1、易感动物 多种动物(感染率大于 10%)及人(0.3%-3%)。幼龄比老龄易感(P46)。 如鸡多于 3~6 周龄(感染率 30-60%)以前,猪的三种病均在育肥以前。犊牛、羔羊也都 在 1 月龄以内,兔在断奶前后。另外,不同动物易感菌株的血清型有所差异,如(P51) 猪:O8、141、148、138、147、157 多带 K88 鸡:O8、10、78、119、1、2、36 牛、羊:O8、78、101 多带 K99 马:O4、5、75 兔:O10、85、119 △人:O28、O157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血清型分布也有差异,如人的 E.coli,亚洲主要为 O28,O157,其他 地区为 O1,O2,O78 等。 2、传染源 病畜及带菌畜,主要经粪便排菌。大肠杆菌为消化道主要菌群,大多为 非改病性,也有少量致病性,当有条件时即为致病,另外也可由外源性感染引起。 3、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牛还可经胎内,脐带,鸡还可经呼吸道,种蛋(鸡胚) 感染。皮肤粘膜创伤(鸡脱肛后的感染)也可感染。 水平、垂直。 4、发病诱因 新生动物未及时吃初乳,饲料不良,饲管不善,冷热刺激,卫生,空气 质量差,消毒不彻底,密度过大,其他疾病等均能促使本病发生。IBD、IB、MG、ND、Salm、 Sta、绿脓、猪副伤寒,胃肠炎。 5、流行特点 无季节性,但牛、羊多在冬季,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猪、鸡多为地方 流行性。以急性多见,发病率,致死率均高。 发病机理 P47 (5 分钟) ETEC 的致病机理研究较透彻,有 3 种致病因子: ①粘附因子 J(粘附素,定性因子,F1,F4,F5,等,)主要是菌毛 F,为感染致病先决 条件。 ②内毒素:LPS 中的类脂质 A,是主要致病因子,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难灭活要。 ③外毒素:也叫肠毒素,分 2 种,即耐热(LT)和不耐热(ST),均可引起腹泻,ST 还可引起肠炎。LT 分子量 7300 左右,为蛋白质,有抗原性,ST2000~5000,无抗原性
糖侧链则决定 O 抗原的特异性。 K(表面荚膜或被膜)抗原 为不耐热多糖抗原,有抗原性,存在于荚膜中,具有 O 不凝集性。即抑制 O 抗原与其相应血清之间的凝集。含有内毒素成分,与致病性有关,已 有 103 种,可以抗吞噬,抗血清作用。 H(鞭毛)抗原 为一种蛋白质,具良好抗原性,单相抗原,不耐热,含鞭毛毒素, 已有 60 种。H 抗原在分型中应用不多。 另外,菌毛(F)抗原也已用于血清分型,因其存在于细菌表面,故也叫表面抗原,为 一种蛋白质,不耐热。大动物为 K88→现叫 F4,K99→现叫 F5,987P→F8,F`41 鸡还有 FI,FP,均与致病性有关,可粘附于上皮细胞。 最常见致病因素 因抗原成分多,故血清型多而复杂,其表示方法为 O:K:H,但常用 O 表示血清型, 个别情况下用 K(F)。H 很少用。 5、抵抗力 一般消毒药物和方法均可杀灭,耐冷,在水和有机污染物中可存活数月。 一般对庆大霉素、新霉素、丁胺卡那、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主要 由耐药质粒(R)控制,可传递。 阻止药物进入或破坏药物。 流行病学 (15 分钟) 1、易感动物 多种动物(感染率大于 10%)及人(0.3%-3%)。幼龄比老龄易感(P46)。 如鸡多于 3~6 周龄(感染率 30-60%)以前,猪的三种病均在育肥以前。犊牛、羔羊也都 在 1 月龄以内,兔在断奶前后。另外,不同动物易感菌株的血清型有所差异,如(P51) 猪:O8、141、148、138、147、157 多带 K88 鸡:O8、10、78、119、1、2、36 牛、羊:O8、78、101 多带 K99 马:O4、5、75 兔:O10、85、119 △人:O28、O157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血清型分布也有差异,如人的 E.coli,亚洲主要为 O28,O157,其他 地区为 O1,O2,O78 等。 2、传染源 病畜及带菌畜,主要经粪便排菌。大肠杆菌为消化道主要菌群,大多为 非改病性,也有少量致病性,当有条件时即为致病,另外也可由外源性感染引起。 3、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牛还可经胎内,脐带,鸡还可经呼吸道,种蛋(鸡胚) 感染。皮肤粘膜创伤(鸡脱肛后的感染)也可感染。 水平、垂直。 4、发病诱因 新生动物未及时吃初乳,饲料不良,饲管不善,冷热刺激,卫生,空气 质量差,消毒不彻底,密度过大,其他疾病等均能促使本病发生。IBD、IB、MG、ND、Salm、 Sta、绿脓、猪副伤寒,胃肠炎。 5、流行特点 无季节性,但牛、羊多在冬季,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猪、鸡多为地方 流行性。以急性多见,发病率,致死率均高。 发病机理 P47 (5 分钟) ETEC 的致病机理研究较透彻,有 3 种致病因子: ①粘附因子 J(粘附素,定性因子,F1,F4,F5,等,)主要是菌毛 F,为感染致病先决 条件。 ②内毒素:LPS 中的类脂质 A,是主要致病因子,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难灭活要。 ③外毒素:也叫肠毒素,分 2 种,即耐热(LT)和不耐热(ST),均可引起腹泻,ST 还可引起肠炎。LT 分子量 7300 左右,为蛋白质,有抗原性,ST2000~5000,无抗原性
LT 的毒性大于 ST。有些菌株可产生两种毒素,有些只产生其中一种。外毒素由质粒编码。 其他致病机理还有: 侵袭性:侵入并破坏上皮细胞,进入血流,与质粒有关(P 菌毛) 大肠杆菌素(COL.V):由质粒控制,引起败血症。 △ 过敏反应:先天或后天抗体与侵入抗原作用而引起,临床表现腹泻、水肿等。 细胞毒素:又叫 Vero 毒素,志贺氏毒素,与水肿病有关。 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动物表现不同;同种动物不同年龄感染发病后表现及病名也不同。主要讲猪、鸡大 肠杆菌病。 ㈠ 猪大肠杆菌病 共有以下 3 种: (30 分钟) P47-48 1、仔猪黄痢 (又叫新生仔猪腹泻) 1 周龄以内发生,由母体感染,潜伏期 8—18 小时,往往表现 1 窝猪突然 1-2 头病, 全身衰竭,迅速死亡,随后全窝发病,拉黄、黄白色水样粪便,带乳片,气泡,腥臭,口渴, 神郁,不食,严重脱水,消瘦,皮红,昏迷而死,病程 1—2 天,往往来不及治疗,致死率 90%以上。 肉眼病变主要是皮下水肿,粘、浆膜水肿,重点是小肠充满黄色液体和气体,肠系膜淋 巴结出血,十二指肠尢甚,肝、胃有坏死状。胃底有病变。 2、仔猪白痢 一般大场可自行诊治本病 20 日龄最多见,与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有关(低于 26℃发病)。表现突然拉灰白色粘糊 状粘腻粪便,腥臭,胃寒,弓背,脱水,毛粗孔,减食,消瘦,病程 2—3 天,长者 1 周以 上,可反复发作,病死率低,发育迟滞,易继发其他病。剖检无明显肉眼变化。 3、猪水肿病 断奶后易发病,与高蛋白、营养好有关,病原主要是 O138:K81:O139:K82:O121:K85 等血清型。单独提纯的水肿毒素可复制出本病。发病率较低。突然发病,神经症状(步态不 稳,抽搐,泳动,鸣叫,转圈),食减,便秘,呼吸浅表,厌动,温度下降。 △特殊症状:颈、腹、皮下、眼部、齿龈,脸部、头部水肿,口吐白沫,对刺激敏感,病 程一般 1—2 天,病死率 90%以上。突出病变是组织水肿,尤以胃壁、贲门和大弯部,肠系 膜呈胶冻样浸润。淋巴结水肿出血,心包、胸腔积液,肺水肿、出血。有些无水肿变化,但 内脏出血常见。 ㈡ 鸡大肠杆菌病 (10 分钟) 多与环境因素如卫生、空气、密度、温度、消毒、潜伏期等有关,可见于各种年龄的鸡 胚。但表现不同形式。 1、胚胎感染 主要表现死胚,尿囊液浑浊,胎儿出血,有异味。不死者出孵后成为弱 雏,呼吸困难,脐炎,很快呈败血症死亡,实质脏器出血。 2、其他年龄鸡感染发病后表现神郁、不食、厌动、呼吸困难、眼炎、呆立、闭目,拉 灰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 3—4 天,病死率 5~20%不符。整个鸡群的流行期比较长。剖检 可见败血症变化,最突出是出血性肺炎,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
LT 的毒性大于 ST。有些菌株可产生两种毒素,有些只产生其中一种。外毒素由质粒编码。 其他致病机理还有: 侵袭性:侵入并破坏上皮细胞,进入血流,与质粒有关(P 菌毛) 大肠杆菌素(COL.V):由质粒控制,引起败血症。 △ 过敏反应:先天或后天抗体与侵入抗原作用而引起,临床表现腹泻、水肿等。 细胞毒素:又叫 Vero 毒素,志贺氏毒素,与水肿病有关。 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动物表现不同;同种动物不同年龄感染发病后表现及病名也不同。主要讲猪、鸡大 肠杆菌病。 ㈠ 猪大肠杆菌病 共有以下 3 种: (30 分钟) P47-48 1、仔猪黄痢 (又叫新生仔猪腹泻) 1 周龄以内发生,由母体感染,潜伏期 8—18 小时,往往表现 1 窝猪突然 1-2 头病, 全身衰竭,迅速死亡,随后全窝发病,拉黄、黄白色水样粪便,带乳片,气泡,腥臭,口渴, 神郁,不食,严重脱水,消瘦,皮红,昏迷而死,病程 1—2 天,往往来不及治疗,致死率 90%以上。 肉眼病变主要是皮下水肿,粘、浆膜水肿,重点是小肠充满黄色液体和气体,肠系膜淋 巴结出血,十二指肠尢甚,肝、胃有坏死状。胃底有病变。 2、仔猪白痢 一般大场可自行诊治本病 20 日龄最多见,与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有关(低于 26℃发病)。表现突然拉灰白色粘糊 状粘腻粪便,腥臭,胃寒,弓背,脱水,毛粗孔,减食,消瘦,病程 2—3 天,长者 1 周以 上,可反复发作,病死率低,发育迟滞,易继发其他病。剖检无明显肉眼变化。 3、猪水肿病 断奶后易发病,与高蛋白、营养好有关,病原主要是 O138:K81:O139:K82:O121:K85 等血清型。单独提纯的水肿毒素可复制出本病。发病率较低。突然发病,神经症状(步态不 稳,抽搐,泳动,鸣叫,转圈),食减,便秘,呼吸浅表,厌动,温度下降。 △特殊症状:颈、腹、皮下、眼部、齿龈,脸部、头部水肿,口吐白沫,对刺激敏感,病 程一般 1—2 天,病死率 90%以上。突出病变是组织水肿,尤以胃壁、贲门和大弯部,肠系 膜呈胶冻样浸润。淋巴结水肿出血,心包、胸腔积液,肺水肿、出血。有些无水肿变化,但 内脏出血常见。 ㈡ 鸡大肠杆菌病 (10 分钟) 多与环境因素如卫生、空气、密度、温度、消毒、潜伏期等有关,可见于各种年龄的鸡 胚。但表现不同形式。 1、胚胎感染 主要表现死胚,尿囊液浑浊,胎儿出血,有异味。不死者出孵后成为弱 雏,呼吸困难,脐炎,很快呈败血症死亡,实质脏器出血。 2、其他年龄鸡感染发病后表现神郁、不食、厌动、呼吸困难、眼炎、呆立、闭目,拉 灰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 3—4 天,病死率 5~20%不符。整个鸡群的流行期比较长。剖检 可见败血症变化,最突出是出血性肺炎,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
(三)牛、羊、兔大肠杆菌病菌 (自学) 都有败血、腹泻、神经症状。 (四)人(P50) 诊断 (15 分钟) 靠综合诊断 1、流行病学 2、症状及病变 3、病原学诊断: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重要的是乳糖)、动物接种。(P51) 4、治疗性诊断:主要排除病毒性疾病。 △5、鉴别诊断:仔猪白痢应与胃肠炎、副伤寒、流行性腹泻区别;仔猪黄痢应与红痢、 梭菌性肠炎区分;猪水肿病应与李氏杆菌区别。 雏鸡应与白痢、IBD、传支、副伤寒、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区别。 成鸡应与沙门氏菌(白痢、伤寒)区别。 马、牛、羊主要与沙门氏菌(副伤寒)相区别 兔则与泰泽氏病、球虫病区分,泰泽氏病由严格细胞内寄生的毛样芽孢杆菌引起。病原 理很特殊。 防制 (15 分钟) 1、治疗 选用广谱抗生素,多以氯霉素(已禁用),鸡按 0.4%拌料,猪每头 20~40 万 单位肌注,庆大:鸡 2000~5000 单位注射或饮水,猪每头 20~40 万单位肌注。也可用土霉 素、新霉素拌料,新霉素鸡每公斤饲料 0.14 克,猪每公斤体重每天 25 毫克口服,同时要对 症治疗。黄痢、水肿病、败血性病例往往来不及治疗。多以预防为主。 2、预防 1) 一般防疫措施 消毒、引种、饲管、卫生及时吃初乳。预防黄痢可在仔猪出生后 产即注射先锋霉素或庆大。 2)药物预防 包括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 3)免疫接种 鸡多为自家分离株制成灭活苗注射。舍内温度不低于 26℃。猪有商品苗 供应,目前主要是基因工程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有二价、三价、四价、甚至五价苗 (K88-K99-987P-F41-LT 或 ST)。多价苗效果好,但保护力仍有限。于母猪产前 30 天、15 天 各免疫一次 2ML,10 天产生免疫,被动保护仔猪。仔猪可用弱毒苗防水肿病。但效果均不 理想。人主要是搞好卫生、消毒、及时治疗。 分子生物学 (5 分钟) 大肠杆菌在这方面研究得最透彻,作用有三点:用作工程菌,用作载体质粒,用作基因 工程苗。 重点:猪和鸡大肠杆菌病(实验课)。 本病小结: (5 分钟) 1.病原复杂、血清型多、病型多、感染谱广、易产生耐药性。 2.多为条件性致病,可用药物预防。 3.疫苗效果差,多为灭活苗。 4.有治疗作用和意义 思考题: 1.猪的三种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有何不同? 2.仔猪黄痢和水肿病为何不易治疗? 3.鸡大肠杆菌病有何典型病变?
(三)牛、羊、兔大肠杆菌病菌 (自学) 都有败血、腹泻、神经症状。 (四)人(P50) 诊断 (15 分钟) 靠综合诊断 1、流行病学 2、症状及病变 3、病原学诊断: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重要的是乳糖)、动物接种。(P51) 4、治疗性诊断:主要排除病毒性疾病。 △5、鉴别诊断:仔猪白痢应与胃肠炎、副伤寒、流行性腹泻区别;仔猪黄痢应与红痢、 梭菌性肠炎区分;猪水肿病应与李氏杆菌区别。 雏鸡应与白痢、IBD、传支、副伤寒、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区别。 成鸡应与沙门氏菌(白痢、伤寒)区别。 马、牛、羊主要与沙门氏菌(副伤寒)相区别 兔则与泰泽氏病、球虫病区分,泰泽氏病由严格细胞内寄生的毛样芽孢杆菌引起。病原 理很特殊。 防制 (15 分钟) 1、治疗 选用广谱抗生素,多以氯霉素(已禁用),鸡按 0.4%拌料,猪每头 20~40 万 单位肌注,庆大:鸡 2000~5000 单位注射或饮水,猪每头 20~40 万单位肌注。也可用土霉 素、新霉素拌料,新霉素鸡每公斤饲料 0.14 克,猪每公斤体重每天 25 毫克口服,同时要对 症治疗。黄痢、水肿病、败血性病例往往来不及治疗。多以预防为主。 2、预防 1) 一般防疫措施 消毒、引种、饲管、卫生及时吃初乳。预防黄痢可在仔猪出生后 产即注射先锋霉素或庆大。 2)药物预防 包括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 3)免疫接种 鸡多为自家分离株制成灭活苗注射。舍内温度不低于 26℃。猪有商品苗 供应,目前主要是基因工程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有二价、三价、四价、甚至五价苗 (K88-K99-987P-F41-LT 或 ST)。多价苗效果好,但保护力仍有限。于母猪产前 30 天、15 天 各免疫一次 2ML,10 天产生免疫,被动保护仔猪。仔猪可用弱毒苗防水肿病。但效果均不 理想。人主要是搞好卫生、消毒、及时治疗。 分子生物学 (5 分钟) 大肠杆菌在这方面研究得最透彻,作用有三点:用作工程菌,用作载体质粒,用作基因 工程苗。 重点:猪和鸡大肠杆菌病(实验课)。 本病小结: (5 分钟) 1.病原复杂、血清型多、病型多、感染谱广、易产生耐药性。 2.多为条件性致病,可用药物预防。 3.疫苗效果差,多为灭活苗。 4.有治疗作用和意义 思考题: 1.猪的三种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有何不同? 2.仔猪黄痢和水肿病为何不易治疗? 3.鸡大肠杆菌病有何典型病变?
四、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 讲义:P49-55 、教材:P52-59、吴:P166-176 提问:1、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三种传染病病名叫什么? 2、如何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 3、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诱因有哪些? 概述 (5 分钟)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除鸡白痢和鸡伤寒外,一般 都叫副伤寒。临床特征主要是胃肠炎、败血症、生殖系统损伤等。由于沙门氏菌可引起人副 伤寒,因此该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普遍受到重视。在家畜中,本病对猪和鸡的危 害最为普遍和严重。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 病原 (10 分钟) 1、分类地位 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该属有 24 个种,51 个血清群,每个种又有 不同的亚种和血清型,目前共有 2500 多个血清型。我国已鉴定的有 200 多个血清型,常见 的有 15 个。分型情况见教材 P52,致病的血清型有 20~30 个。 2、分群 以 O(菌体)抗原、vi(荚膜)(capsule virulence)抗原和 H(鞭毛)进行 分群和分型,其中 H 抗原还可分为Ⅰ相和Ⅱ相抗原,两相可以互转。另外根据其感染宿主 范围的情况可分为宿主适应血清型和非宿主适应血清型两大类。同一种类的沙门氏杆菌可能 含有多个血清型,如猪伤寒沙门氏菌有 O6、O7(猪霍乱沙门氏菌也含有此二血清型),鸡白痢沙 门氏菌含有 O1、O9、O12 三种血清型,此与大肠杆菌的情况相似。 3、形态特征 小球杆菌,2~5µm×0.7~1.5µm。无荚膜和芽孢,除鸡白痢沙门氏菌 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均有鞭毛,能运动。多数在,很少排成链状。Gran’s 染色阴性, 有两极着色倾向。 4、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很容易培养,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平板上呈 灰白色半透明,2-3mm,光滑、圆润、边缘整齐的 S 型菌落或边缘呈锯齿状的 R 型菌落。 液体中均匀混浊(S 型)或形成沉淀(R 型)。麦康凯上无色小菌落,在伊红美兰上呈浅红 色,血平板上不溶血,在 SS 琼脂上呈圆形、光滑、湿润、灰白色、半透明、大小不一的菌 落。不发酵乳糖,不产生靛基质,VP 阴性。 5、毒素 以下血清型的菌株可产生毒素: 鼠伤寒、肠炎、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均为耐热毒素,引起腹泻和食物中毒。 6、抵抗力:较强,可在自然界存活数周至数月尤其在污浊环境中。对一般消毒剂和广 谱抗生素、磺胺、呋喃类化学合成药敏感。易产生耐药性。 流行病学要 (10 分钟) 1、易感动物 所有动物均对沙门氏杆菌敏感,一种血清型可感染多种动物,或一种 动物可感染多个血清型。宿主适应血清型,非宿主适应血清型,幼龄动物更易感。P53 猪:猪霍乱、猪伤寒、鼠伤寒、肠炎、德尔俾沙门氏菌易感; 鸡:鸡白痢沙氏菌、鸡伤寒沙氏菌、鸡沙氏菌、鼠伤寒、德尔俾、海德堡、纽波特沙门 氏菌敏感
四、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 讲义:P49-55 、教材:P52-59、吴:P166-176 提问:1、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三种传染病病名叫什么? 2、如何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 3、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诱因有哪些? 概述 (5 分钟)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除鸡白痢和鸡伤寒外,一般 都叫副伤寒。临床特征主要是胃肠炎、败血症、生殖系统损伤等。由于沙门氏菌可引起人副 伤寒,因此该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普遍受到重视。在家畜中,本病对猪和鸡的危 害最为普遍和严重。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 病原 (10 分钟) 1、分类地位 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该属有 24 个种,51 个血清群,每个种又有 不同的亚种和血清型,目前共有 2500 多个血清型。我国已鉴定的有 200 多个血清型,常见 的有 15 个。分型情况见教材 P52,致病的血清型有 20~30 个。 2、分群 以 O(菌体)抗原、vi(荚膜)(capsule virulence)抗原和 H(鞭毛)进行 分群和分型,其中 H 抗原还可分为Ⅰ相和Ⅱ相抗原,两相可以互转。另外根据其感染宿主 范围的情况可分为宿主适应血清型和非宿主适应血清型两大类。同一种类的沙门氏杆菌可能 含有多个血清型,如猪伤寒沙门氏菌有 O6、O7(猪霍乱沙门氏菌也含有此二血清型),鸡白痢沙 门氏菌含有 O1、O9、O12 三种血清型,此与大肠杆菌的情况相似。 3、形态特征 小球杆菌,2~5µm×0.7~1.5µm。无荚膜和芽孢,除鸡白痢沙门氏菌 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均有鞭毛,能运动。多数在,很少排成链状。Gran’s 染色阴性, 有两极着色倾向。 4、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很容易培养,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平板上呈 灰白色半透明,2-3mm,光滑、圆润、边缘整齐的 S 型菌落或边缘呈锯齿状的 R 型菌落。 液体中均匀混浊(S 型)或形成沉淀(R 型)。麦康凯上无色小菌落,在伊红美兰上呈浅红 色,血平板上不溶血,在 SS 琼脂上呈圆形、光滑、湿润、灰白色、半透明、大小不一的菌 落。不发酵乳糖,不产生靛基质,VP 阴性。 5、毒素 以下血清型的菌株可产生毒素: 鼠伤寒、肠炎、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均为耐热毒素,引起腹泻和食物中毒。 6、抵抗力:较强,可在自然界存活数周至数月尤其在污浊环境中。对一般消毒剂和广 谱抗生素、磺胺、呋喃类化学合成药敏感。易产生耐药性。 流行病学要 (10 分钟) 1、易感动物 所有动物均对沙门氏杆菌敏感,一种血清型可感染多种动物,或一种 动物可感染多个血清型。宿主适应血清型,非宿主适应血清型,幼龄动物更易感。P53 猪:猪霍乱、猪伤寒、鼠伤寒、肠炎、德尔俾沙门氏菌易感; 鸡:鸡白痢沙氏菌、鸡伤寒沙氏菌、鸡沙氏菌、鼠伤寒、德尔俾、海德堡、纽波特沙门 氏菌敏感
人:对大多数均为敏感。 △各种年龄均易感染,但幼龄易感染大于老龄,如鸡 7~14 日,猪 2~4 月龄,牛、羊 1 月龄左右,人则为婴儿期。年龄越小,发病死亡越严重。 2、传染源 患病及带病动物。 3、传播途径 多途径、多方式、以消化道为主,尤其是可垂直传播,如鸡白痢,可形 成代代相传,也可内源传播。 4、流行特点 一般无季节性;多雨、潮湿寒冷时及但在产仔、孵化旺季多见。一般为 地方流行性。另外与环境、卫生条件、饲养管理等有关。 △发病机理 (5 分钟) P53 毒力质粒 内毒素 肠毒素 菌体侵袭→前列腺素分泌↑→腺苷环化酶激活→渗出↑→肠炎脂多糖毒素→发热、出 血、败血症、生殖道炎症、流产、腹膜炎。 症状 (20 分钟) 动物不同则症状各异,分述如下。 (一)、仔猪副伤寒 常与其它病继发或混合感染,危害较大,难控制。多发生于断奶前后,发病率高,病 程长,潜伏期变化大,从几天至数月。可分为二型。 1、急性 多见于流行初期,主要是败血症表现。少数突然死亡,其他猪神郁、食减, 发热(41℃以上)、腹痛、下痢(黄、带血、腥臭)、呼吸困难,体表发紫,病程 1~4 天、 病死率 90%以上,不死者转为慢性。 2、慢性 最常见,体温 40℃以上,神郁,不食,畏寒,钻草堆,拥挤,脓性眼眵, 长久下痢,偶尔干结,粪便灰白、淡黄、黄绿、腥臭、带血和组织碎片,后躯污染严重,毛 乱,消瘦,贫血,皮肤发绀,有湿疹或皮痂,病程 1 个月左右,发育迟滞,易继发其他病如 猪瘟,最终多为死亡或僵猪。 (二)、鸡沙门氏菌(Pullorosis) 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雏鸡多见,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多为急性。成鸡则为慢性, 垂直传播严重。 1、雏鸡白痢:常于7日龄开始发病神郁,不食,闭目,打盹,毛松,喘臭,挤堆,呼 吸困难(张口),典型症状:白色糊状粪便,白石灰状,糊肛,14日龄死亡高峰,发病率 30~90%,病死率可达50%以上。21日龄以后平息。存活鸡成为带菌鸡。 2、成鸡白痢:消瘦、贫血、腹水、减产、拉稀、蛋壳质量差,畸形蛋,蛋性能下降, 冠肿大,跛行(关节炎),肝破裂或腹膜炎而死亡。 3、禽伤寒和副伤寒:前者见于成鸡,后者见于仔鸡。其它动物发病症状见教材,自学。 病理变化 (20 分钟) 1、猪副伤寒 急性死亡者败血症,表现全身广泛瘀血、出血、皮肤发紫,脾脏肿大尤其突出。淋巴结 索状肿。 慢性者特征病变是回、盲、结肠广泛性坏死性肠炎,即糠麸样坏死,病灶四周隆起,中 央凹陷,表面粗糙,有伪膜,肠壁增厚。肝、脾肿大、有坏死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坏死
人:对大多数均为敏感。 △各种年龄均易感染,但幼龄易感染大于老龄,如鸡 7~14 日,猪 2~4 月龄,牛、羊 1 月龄左右,人则为婴儿期。年龄越小,发病死亡越严重。 2、传染源 患病及带病动物。 3、传播途径 多途径、多方式、以消化道为主,尤其是可垂直传播,如鸡白痢,可形 成代代相传,也可内源传播。 4、流行特点 一般无季节性;多雨、潮湿寒冷时及但在产仔、孵化旺季多见。一般为 地方流行性。另外与环境、卫生条件、饲养管理等有关。 △发病机理 (5 分钟) P53 毒力质粒 内毒素 肠毒素 菌体侵袭→前列腺素分泌↑→腺苷环化酶激活→渗出↑→肠炎脂多糖毒素→发热、出 血、败血症、生殖道炎症、流产、腹膜炎。 症状 (20 分钟) 动物不同则症状各异,分述如下。 (一)、仔猪副伤寒 常与其它病继发或混合感染,危害较大,难控制。多发生于断奶前后,发病率高,病 程长,潜伏期变化大,从几天至数月。可分为二型。 1、急性 多见于流行初期,主要是败血症表现。少数突然死亡,其他猪神郁、食减, 发热(41℃以上)、腹痛、下痢(黄、带血、腥臭)、呼吸困难,体表发紫,病程 1~4 天、 病死率 90%以上,不死者转为慢性。 2、慢性 最常见,体温 40℃以上,神郁,不食,畏寒,钻草堆,拥挤,脓性眼眵, 长久下痢,偶尔干结,粪便灰白、淡黄、黄绿、腥臭、带血和组织碎片,后躯污染严重,毛 乱,消瘦,贫血,皮肤发绀,有湿疹或皮痂,病程 1 个月左右,发育迟滞,易继发其他病如 猪瘟,最终多为死亡或僵猪。 (二)、鸡沙门氏菌(Pullorosis) 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雏鸡多见,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多为急性。成鸡则为慢性, 垂直传播严重。 1、雏鸡白痢:常于7日龄开始发病神郁,不食,闭目,打盹,毛松,喘臭,挤堆,呼 吸困难(张口),典型症状:白色糊状粪便,白石灰状,糊肛,14日龄死亡高峰,发病率 30~90%,病死率可达50%以上。21日龄以后平息。存活鸡成为带菌鸡。 2、成鸡白痢:消瘦、贫血、腹水、减产、拉稀、蛋壳质量差,畸形蛋,蛋性能下降, 冠肿大,跛行(关节炎),肝破裂或腹膜炎而死亡。 3、禽伤寒和副伤寒:前者见于成鸡,后者见于仔鸡。其它动物发病症状见教材,自学。 病理变化 (20 分钟) 1、猪副伤寒 急性死亡者败血症,表现全身广泛瘀血、出血、皮肤发紫,脾脏肿大尤其突出。淋巴结 索状肿。 慢性者特征病变是回、盲、结肠广泛性坏死性肠炎,即糠麸样坏死,病灶四周隆起,中 央凹陷,表面粗糙,有伪膜,肠壁增厚。肝、脾肿大、有坏死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