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牛羊传染病 一、牛流行热(bovine epizootic fever) P245 吴清民 P386 概念: 又叫三日热、暂时热,俗称牛流感(其实与流感是两码事),它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 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起病急骤,病程短促传播迅速,高热,流泪,流涎,鼻 痒,呼吸困难,躯体僵直,跛行,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本病起源于非洲,现已广泛流行于亚、非及澳洲。在我国是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虽 然死亡率低 ,但因治疗费用和奶产量降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很大。我国解放前 1938 年就 有,南方比北方严重,北方以河南最严重。 病原: 1.分类地位:单股负链 RNA 目,牛流行热病毒归弹状科,暂时热属。 2 形态特征:子弹状,病毒粒子长 130-220nm,单股负链 RNA(ssRNA)。有囊膜。 3、体内存在部位:主要存在于发病牛的血清和白细胞中。 4、培养:可在牛源细胞及仓鼠和猴肾细胞上生长。 5、抵抗力: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低温,但对温热、酸碱及脂溶剂敏感。 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牛羊均可感染,但只有牛发病,特别是奶牛和黄牛,而且以壮年牛最多见。 其他年龄次之,犊牛较少见。高产牛,怀孕牛发病率最高,病情也重。 2. 传染源及途径: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叮咬吸而间接传播。羊为天然 贮宿主,在流行病学上有意义。 3. 流行特点:季节性,炎热﹑雨季多见,南方 6-10 月,北方 8-10 月份多见。周期性, 3-5 年大流行一次。(1954,1958,1966,1970,1976,1983,1988,1991,1995,1997) 传播快,流行广,常为流行性或大流行。发病率高,死亡率低,1%以下。 症状: 潜伏期 2-7 天。突发高烧至 40℃以上,恶寒战栗,精神沉郁,不食,反刍停止。流泪, 怕光,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痛苦呻吟。呼吸困难,快而无力,鼻镜干燥,有粘液性鼻涕,呈 线状下垂。口腔发炎,流涎,呈泡沫及线状垂挂。全身肌肉及四肢关节疼痛,躯体僵硬,步态 不稳。关节肿,跛行或不能站立。皮温不整,末梢发凉。尿量减少,尿液减少,尿液污浊。便秘 或腹泻。泌乳停止或减少,孕牛可流产。 发热及病程一般 2-3 天,很快恢复。部分牛可继发肺炎等而死亡,但一般病死率在 1%以 下。 病变: 全身肌肉及四肢关节疼痛、躯体僵硬,步态不稳,关节肿胀、跛行或不能站立,皮温不 整,末梢发凉。尿量减少,尿液污浊。便秘或腹泻。泌乳停止或减少,孕牛可流产。 发热及病程一般 2-3 天,很快恢复。部分牛可继发肺炎等死亡,但一般病死率在 1%
第五章 牛羊传染病 一、牛流行热(bovine epizootic fever) P245 吴清民 P386 概念: 又叫三日热、暂时热,俗称牛流感(其实与流感是两码事),它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 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起病急骤,病程短促传播迅速,高热,流泪,流涎,鼻 痒,呼吸困难,躯体僵直,跛行,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本病起源于非洲,现已广泛流行于亚、非及澳洲。在我国是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虽 然死亡率低 ,但因治疗费用和奶产量降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很大。我国解放前 1938 年就 有,南方比北方严重,北方以河南最严重。 病原: 1.分类地位:单股负链 RNA 目,牛流行热病毒归弹状科,暂时热属。 2 形态特征:子弹状,病毒粒子长 130-220nm,单股负链 RNA(ssRNA)。有囊膜。 3、体内存在部位:主要存在于发病牛的血清和白细胞中。 4、培养:可在牛源细胞及仓鼠和猴肾细胞上生长。 5、抵抗力: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低温,但对温热、酸碱及脂溶剂敏感。 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牛羊均可感染,但只有牛发病,特别是奶牛和黄牛,而且以壮年牛最多见。 其他年龄次之,犊牛较少见。高产牛,怀孕牛发病率最高,病情也重。 2. 传染源及途径: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叮咬吸而间接传播。羊为天然 贮宿主,在流行病学上有意义。 3. 流行特点:季节性,炎热﹑雨季多见,南方 6-10 月,北方 8-10 月份多见。周期性, 3-5 年大流行一次。(1954,1958,1966,1970,1976,1983,1988,1991,1995,1997) 传播快,流行广,常为流行性或大流行。发病率高,死亡率低,1%以下。 症状: 潜伏期 2-7 天。突发高烧至 40℃以上,恶寒战栗,精神沉郁,不食,反刍停止。流泪, 怕光,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痛苦呻吟。呼吸困难,快而无力,鼻镜干燥,有粘液性鼻涕,呈 线状下垂。口腔发炎,流涎,呈泡沫及线状垂挂。全身肌肉及四肢关节疼痛,躯体僵硬,步态 不稳。关节肿,跛行或不能站立。皮温不整,末梢发凉。尿量减少,尿液减少,尿液污浊。便秘 或腹泻。泌乳停止或减少,孕牛可流产。 发热及病程一般 2-3 天,很快恢复。部分牛可继发肺炎等而死亡,但一般病死率在 1%以 下。 病变: 全身肌肉及四肢关节疼痛、躯体僵硬,步态不稳,关节肿胀、跛行或不能站立,皮温不 整,末梢发凉。尿量减少,尿液污浊。便秘或腹泻。泌乳停止或减少,孕牛可流产。 发热及病程一般 2-3 天,很快恢复。部分牛可继发肺炎等死亡,但一般病死率在 1%
以下。 诊断: 1.场诊断: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2.验室诊断:方法很多,但很少使用,因无定型产品。且易通过临床综合诊断解决。 3.别诊断:注意与类蓝舌病、粘膜病、鼻气管炎区别。 4. 1)乌洛托品、Vc,NaHCO3(5% 200c.c)、糖盐水(500c.c*6)、安乃近(30%,20-30c.c)、安 比(20-40c.c)、安痛定(20-40 c.c)、20%安钠加 10-20c.c、VC、VB1、林格氏液 500×6, (2)双抗 (3)呼吸困难:尼克刹米 10-20ml 肌注。肺水肿:20%甘露醇 100ml.关节痛:10%水 杨酸钠 200-300ml 静注。 防制 1.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以输液为主。 2.预防:疫苗效果不理想,因此尚无很好的预防方法。有弱毒苗和亚单位苗,也有日本 进口苗。 二、牛副结核 (Paratnbercalosis) P230 吴清民 P432 彩图:范国雄P89 提问: 1、 PRRS 的病原特征有哪些? 2、 PRRS 目前有何新动态? 概述 副结核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顽固性下痢、 逐渐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剖检特征是肠壁增厚并形成皱壁。 本病又叫副结核性肠炎,也有人叫伪结核,欧美养牛国家均有本病,我国也有发生,以东北 较常见,1953 年报道。 病原 归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0.5~1.5μm×0.3~0.5μm·G+ ,抗酸染色。本菌在形态及 抗原组成等方面与结核分枝杆菌极相似,但又不是一个种,因此叫副结核。很难培养,要特 殊培养基,需 5-14 周。病原在粪便中呈丛存在,在体内主要存在于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 中。粪便中的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以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但对湿热和消毒剂 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可引起多种动物感染,但牛最常见。幼龄牛最易感染,但发病多在 1 岁 以后,因潜伏期长。母牛、高产牛多见。 2.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和带菌动物
以下。 诊断: 1.场诊断:是主要的诊断方法。 2.验室诊断:方法很多,但很少使用,因无定型产品。且易通过临床综合诊断解决。 3.别诊断:注意与类蓝舌病、粘膜病、鼻气管炎区别。 4. 1)乌洛托品、Vc,NaHCO3(5% 200c.c)、糖盐水(500c.c*6)、安乃近(30%,20-30c.c)、安 比(20-40c.c)、安痛定(20-40 c.c)、20%安钠加 10-20c.c、VC、VB1、林格氏液 500×6, (2)双抗 (3)呼吸困难:尼克刹米 10-20ml 肌注。肺水肿:20%甘露醇 100ml.关节痛:10%水 杨酸钠 200-300ml 静注。 防制 1.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以输液为主。 2.预防:疫苗效果不理想,因此尚无很好的预防方法。有弱毒苗和亚单位苗,也有日本 进口苗。 二、牛副结核 (Paratnbercalosis) P230 吴清民 P432 彩图:范国雄P89 提问: 1、 PRRS 的病原特征有哪些? 2、 PRRS 目前有何新动态? 概述 副结核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顽固性下痢、 逐渐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剖检特征是肠壁增厚并形成皱壁。 本病又叫副结核性肠炎,也有人叫伪结核,欧美养牛国家均有本病,我国也有发生,以东北 较常见,1953 年报道。 病原 归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0.5~1.5μm×0.3~0.5μm·G+ ,抗酸染色。本菌在形态及 抗原组成等方面与结核分枝杆菌极相似,但又不是一个种,因此叫副结核。很难培养,要特 殊培养基,需 5-14 周。病原在粪便中呈丛存在,在体内主要存在于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 中。粪便中的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以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但对湿热和消毒剂 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可引起多种动物感染,但牛最常见。幼龄牛最易感染,但发病多在 1 岁 以后,因潜伏期长。母牛、高产牛多见。 2.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和带菌动物
3.传播途径 水平、垂直均可传播。水平传播主要经消化道。 4.流行特点 传播缓慢、地方流行性,受多种诱因影响。 症状 顽固性腹泻,喷射状,腥臭,带气泡、粘液或血块,毛焦皮糙,下颌及肉垂皮下水肿。 逐渐消瘦、衰弱,3-4 个月死亡。体温一般无变化。死亡 10%左右。 病变 尸体消瘦、脱水、重点是消化道和淋巴结。特征性病变是空肠、回肠粘膜有脑回状皱褶, 增厚,变硬,黄、白、灰色。肠系膜水肿,淋巴结束状肿。羊与牛的症状相似。 诊断 1.现场综合诊断 2.实验室诊断 镜检粪便、肠粘膜;变态反应,有假阳性; 血清学;ELISA>补反>变态反应(敏感性)、均有假阳性。 防制 鉴别诊断:肠结核、冬痢、副伤寒、粘膜病。无治疗价值,阳性全淘汰;有弱毒及灭活 疫苗可用;效果较差。净化牛群;一般卫生防疫措施。 新增内容 三、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 P241 吴清民 P133 赵德明 P267 彩图:范国雄 P86 概述 本病又叫粘膜病或病毒性腹泻,是由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羊、猪的一种急性、 热性传染病,牛、羊感染的临床特征是粘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猪则表现为母猪的繁 殖障碍、仔猪发育迟缓和先天性震颤。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养牛国家,我国于 1980 年以后出现本病,但研究较少。本室用猪瘟 抗原检测奶牛未发现抗体阳性牛群。 病原 BVDV/MDV 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 HCV 同源。 1.分类:该属还有边界病病毒。三者有血清学及免疫学交叉反应。 2.形态:较小的病毒,球形,40~60nm,有夹膜,ssRNA+。 3.培养:能在猪、牛、羊等多种动物细胞中培养,不能在鸡胚中生长。根据培养特性可 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 4.抵抗力: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常用消毒药均敏感,耐低温。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偶蹄兽,如羊、牛、鹿、猪等。家兔可人工感染。不分年龄,但 1 岁左右
3.传播途径 水平、垂直均可传播。水平传播主要经消化道。 4.流行特点 传播缓慢、地方流行性,受多种诱因影响。 症状 顽固性腹泻,喷射状,腥臭,带气泡、粘液或血块,毛焦皮糙,下颌及肉垂皮下水肿。 逐渐消瘦、衰弱,3-4 个月死亡。体温一般无变化。死亡 10%左右。 病变 尸体消瘦、脱水、重点是消化道和淋巴结。特征性病变是空肠、回肠粘膜有脑回状皱褶, 增厚,变硬,黄、白、灰色。肠系膜水肿,淋巴结束状肿。羊与牛的症状相似。 诊断 1.现场综合诊断 2.实验室诊断 镜检粪便、肠粘膜;变态反应,有假阳性; 血清学;ELISA>补反>变态反应(敏感性)、均有假阳性。 防制 鉴别诊断:肠结核、冬痢、副伤寒、粘膜病。无治疗价值,阳性全淘汰;有弱毒及灭活 疫苗可用;效果较差。净化牛群;一般卫生防疫措施。 新增内容 三、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 P241 吴清民 P133 赵德明 P267 彩图:范国雄 P86 概述 本病又叫粘膜病或病毒性腹泻,是由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羊、猪的一种急性、 热性传染病,牛、羊感染的临床特征是粘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猪则表现为母猪的繁 殖障碍、仔猪发育迟缓和先天性震颤。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养牛国家,我国于 1980 年以后出现本病,但研究较少。本室用猪瘟 抗原检测奶牛未发现抗体阳性牛群。 病原 BVDV/MDV 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与 HCV 同源。 1.分类:该属还有边界病病毒。三者有血清学及免疫学交叉反应。 2.形态:较小的病毒,球形,40~60nm,有夹膜,ssRNA+。 3.培养:能在猪、牛、羊等多种动物细胞中培养,不能在鸡胚中生长。根据培养特性可 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 4.抵抗力: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常用消毒药均敏感,耐低温。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偶蹄兽,如羊、牛、鹿、猪等。家兔可人工感染。不分年龄,但 1 岁左右
为最。 2.传染源 患病和带毒动物,带毒期可达 6 个月,疫苗污染(牛血清,细胞等)。 3.传播方式和途径 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可直接也可间接。主要经消化道、呼 吸道、胎盘传播。季节性 一年四季可发生,但冬季多见。 4.流行特点 发病率低,感染率高,致死率高。感染率常在 50%以上,但发病率低于 5%,致死率可达 90%以上。 症状 潜伏期 1-2 周,人工感染仅 2-3 天。 牛有三种情况: 1.急性型:发病突然,体温升高至 40℃以上,有全身症状,眼、鼻有粘性分泌物,咳、 涎、呼吸困难,鼻、舌、口粘膜糜烂,呼气臭。水泻,粪带粘液或血。蹄部皮肤糜烂、跛行。 病程 2~3 周,个别可长达 1 个月以上。死亡率高。 2.慢性型:间歇性腹泻、鼻蹄糜烂,芜蹄,跛行,病程可达半年以上。繁殖障碍及隐性 型。怀孕牛、羊、猪主要表现繁殖障碍及病犊、仔等。 3.其他年龄动物则多为隐性感染,但长期排毒。 病变 特征病变是食道粘膜纵行排列的组织糜烂。此外,口腔、胃、肠道粘膜也有糜烂,水肿 或出血,淋巴结水肿等。 诊断 1、现场综合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鉴定(荧光抗体鉴定培养物) (2)血清学:中和试验、ELISA、补反、间接血凝、琼扩等。 (3)动物接种(牛、乳兔) 3.鉴别诊断 FMD、恶性卡他热、蓝舌病等。 防制 1.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促进康复。无特效疗法。 2、疫苗预防,提倡用灭活苗,比较安全。也有弱毒活苗。可用猪瘟疫苗。 3、检疫及其他常规防疫措施(如切断牛,猪接触,防止疫苗污染等) 小结 重点:诊断和防制措施 思考题: 1、利用粘膜病毒与猪瘟病毒的相同抗原可以产生交叉免疫保护吗? 2、能否用猪瘟病毒抗原来检测粘膜病抗体? 3、如何预防粘膜病?
为最。 2.传染源 患病和带毒动物,带毒期可达 6 个月,疫苗污染(牛血清,细胞等)。 3.传播方式和途径 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可直接也可间接。主要经消化道、呼 吸道、胎盘传播。季节性 一年四季可发生,但冬季多见。 4.流行特点 发病率低,感染率高,致死率高。感染率常在 50%以上,但发病率低于 5%,致死率可达 90%以上。 症状 潜伏期 1-2 周,人工感染仅 2-3 天。 牛有三种情况: 1.急性型:发病突然,体温升高至 40℃以上,有全身症状,眼、鼻有粘性分泌物,咳、 涎、呼吸困难,鼻、舌、口粘膜糜烂,呼气臭。水泻,粪带粘液或血。蹄部皮肤糜烂、跛行。 病程 2~3 周,个别可长达 1 个月以上。死亡率高。 2.慢性型:间歇性腹泻、鼻蹄糜烂,芜蹄,跛行,病程可达半年以上。繁殖障碍及隐性 型。怀孕牛、羊、猪主要表现繁殖障碍及病犊、仔等。 3.其他年龄动物则多为隐性感染,但长期排毒。 病变 特征病变是食道粘膜纵行排列的组织糜烂。此外,口腔、胃、肠道粘膜也有糜烂,水肿 或出血,淋巴结水肿等。 诊断 1、现场综合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鉴定(荧光抗体鉴定培养物) (2)血清学:中和试验、ELISA、补反、间接血凝、琼扩等。 (3)动物接种(牛、乳兔) 3.鉴别诊断 FMD、恶性卡他热、蓝舌病等。 防制 1.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促进康复。无特效疗法。 2、疫苗预防,提倡用灭活苗,比较安全。也有弱毒活苗。可用猪瘟疫苗。 3、检疫及其他常规防疫措施(如切断牛,猪接触,防止疫苗污染等) 小结 重点:诊断和防制措施 思考题: 1、利用粘膜病毒与猪瘟病毒的相同抗原可以产生交叉免疫保护吗? 2、能否用猪瘟病毒抗原来检测粘膜病抗体? 3、如何预防粘膜病?
四、羊梭菌性传染病 P254 P254 概念: 羊梭菌性传染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病原菌所致羊的一类急性毒血性传染病,该类疾病在临 床上均有相似之处,发病突然,病程短促,毒血症,死亡迅速,极易混淆,对养羊业危害较 大。 此类疾病共有 5 种,分别叫做羊快疫、羊黑疫、羊猝击、羊肠毒血症和羔羊痢疾。其 要点见表。 重点是鉴别诊断。预防有五联苗, 蓝舌病, 类蓝舌病, 赤羽病, 粘膜病 P263 P248 P251 P241(已讲过) 上海市调查某牛场(流产)赤羽病阳性率 32.85%,类蓝舌病 22.2% 这四种病是近几年在我国新出现的但又很重要的牛羊病毒性传染病。其中除类 蓝舌病只发生于牛且与牛流行热极相似外,其余病均可引起孕畜流产。四种病的简 表见表 21。篮舌病、赤羽病还是国家“9.5”期间重点研究内容。 怪病名 病原 别名 临床症状 羊蓝舌病 呼肠孤科轮状属 舌发干 猪蓝舌病 动脉炎科动脉炎属 生殖-呼吸系统综合征 耳发绀 鸡蓝翅病 圆环科圆环属 传染性贫血 翅发绀 火鸡蓝冠病 冠状科冠状属 病毒性肠炎 头,皮肤暗蓝 牛红鼻病 疱疹科甲亚科水痘属 鼻气管炎 还有白冠病,黑头病。 五、朊病毒病(Virino) 《动物病毒学》第二版:P1187 20 世纪末人畜共患病的 4 大事件:1995 年英国疯牛病;1996 年日本 O157E。coli;1997 年 台湾口蹄疫;1998 年香港禽流感,外加猪蓝耳病(兽医)。 概念: 朊病毒病是由(亚病毒中的)朊病毒即蛋白(Prion)侵染因子所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 病,包括羊痒疫、牛海绵状脑病、鹿慢性消耗病及水貂传染性脑病,其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 病程缓慢,不发热,无炎症,无免疫反应,表现共济失调,行为障碍,痴呆,震颤,羊搔痒 等神经症状,主要病变是脑灰质的海绵状水肿或空泡。 该类疾病中发现最早的是痒病,18 世纪已在英格兰出现,随后遍及欧洲,20 世纪中叶 传至美洲,1983 年传入我国,可-雅氏(C-J)病发现于 1920 年(传染性早老痴呆),我国 1986 年首次检出。库鲁(kuru)病 1966 年发现于非洲部落(吃死人脑及肉),鹿慢性消耗 病 1978 年发生于美国,牛海绵状脑病 1985 年首见于英格兰,现已传至多个国家(欧洲多数 国家,加拿大,阿曼,苏丹),1995 年英国有 15 万头牛感染或可能感染,1995 年计划屠宰 并烧毁 400 万头牛。 上述几种病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四、羊梭菌性传染病 P254 P254 概念: 羊梭菌性传染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病原菌所致羊的一类急性毒血性传染病,该类疾病在临 床上均有相似之处,发病突然,病程短促,毒血症,死亡迅速,极易混淆,对养羊业危害较 大。 此类疾病共有 5 种,分别叫做羊快疫、羊黑疫、羊猝击、羊肠毒血症和羔羊痢疾。其 要点见表。 重点是鉴别诊断。预防有五联苗, 蓝舌病, 类蓝舌病, 赤羽病, 粘膜病 P263 P248 P251 P241(已讲过) 上海市调查某牛场(流产)赤羽病阳性率 32.85%,类蓝舌病 22.2% 这四种病是近几年在我国新出现的但又很重要的牛羊病毒性传染病。其中除类 蓝舌病只发生于牛且与牛流行热极相似外,其余病均可引起孕畜流产。四种病的简 表见表 21。篮舌病、赤羽病还是国家“9.5”期间重点研究内容。 怪病名 病原 别名 临床症状 羊蓝舌病 呼肠孤科轮状属 舌发干 猪蓝舌病 动脉炎科动脉炎属 生殖-呼吸系统综合征 耳发绀 鸡蓝翅病 圆环科圆环属 传染性贫血 翅发绀 火鸡蓝冠病 冠状科冠状属 病毒性肠炎 头,皮肤暗蓝 牛红鼻病 疱疹科甲亚科水痘属 鼻气管炎 还有白冠病,黑头病。 五、朊病毒病(Virino) 《动物病毒学》第二版:P1187 20 世纪末人畜共患病的 4 大事件:1995 年英国疯牛病;1996 年日本 O157E。coli;1997 年 台湾口蹄疫;1998 年香港禽流感,外加猪蓝耳病(兽医)。 概念: 朊病毒病是由(亚病毒中的)朊病毒即蛋白(Prion)侵染因子所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 病,包括羊痒疫、牛海绵状脑病、鹿慢性消耗病及水貂传染性脑病,其共同特征是潜伏期长, 病程缓慢,不发热,无炎症,无免疫反应,表现共济失调,行为障碍,痴呆,震颤,羊搔痒 等神经症状,主要病变是脑灰质的海绵状水肿或空泡。 该类疾病中发现最早的是痒病,18 世纪已在英格兰出现,随后遍及欧洲,20 世纪中叶 传至美洲,1983 年传入我国,可-雅氏(C-J)病发现于 1920 年(传染性早老痴呆),我国 1986 年首次检出。库鲁(kuru)病 1966 年发现于非洲部落(吃死人脑及肉),鹿慢性消耗 病 1978 年发生于美国,牛海绵状脑病 1985 年首见于英格兰,现已传至多个国家(欧洲多数 国家,加拿大,阿曼,苏丹),1995 年英国有 15 万头牛感染或可能感染,1995 年计划屠宰 并烧毁 400 万头牛。 上述几种病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