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 论 重点:流行病学、诊断、防制措施。 难点:病原学、鉴别诊断。 复习及提问: 1.某羊场疑似发生了炭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常用的化学消毒方法有哪些?如何操作? 3.药物预防和疫苗预防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有哪些? 第三章 家畜共患传染病 (18 学时) P32、教材 P46-185、吴清民 P109-238 教学目标: 1、了解共患病的巨大危害。 2、掌握共患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 3、掌握共患病中炭疽、结核、布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治疗 和预防措施。 4、掌握口蹄疫、流感、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的诊断和免疫预防。 5、了解狂犬病和痘病的流行特点,掌握其预防措施。 6、掌握细菌病和病毒病的诊断程序和方法,重点掌握实验室诊断方法。 一 、炭疽(Anthrax)P114 (1.5 学时) P32-37、P114-117、吴 P152-156 概述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 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典型病变是败血症、脾脏高度肿大、皮下和浆膜下出血性胶样 侵润。本病为世界性传染病,我国每年均有发生。 病原 1、分类 炭疽杆菌归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 2、形态特征 3~8μm×1.5μm,大杆菌,在体内为两端平切、砖块状,形成荚膜,无鞭毛, 单个,2~3 个相连或竹节状长链。在体外形成中央芽孢,人工培养后成竹节状长链。G + 。 3、培养特性 一般人工培养基即可生长。在普通琼脂上:灰白、不透明、粗糙、大菌落、 低倍镜下菌落边缘呈卷发或火焰状构造。在血平上不溶血,可形成荚膜,在肉汤中呈絮状沉
各 论 重点:流行病学、诊断、防制措施。 难点:病原学、鉴别诊断。 复习及提问: 1.某羊场疑似发生了炭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常用的化学消毒方法有哪些?如何操作? 3.药物预防和疫苗预防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有哪些? 第三章 家畜共患传染病 (18 学时) P32、教材 P46-185、吴清民 P109-238 教学目标: 1、了解共患病的巨大危害。 2、掌握共患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 3、掌握共患病中炭疽、结核、布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治疗 和预防措施。 4、掌握口蹄疫、流感、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的诊断和免疫预防。 5、了解狂犬病和痘病的流行特点,掌握其预防措施。 6、掌握细菌病和病毒病的诊断程序和方法,重点掌握实验室诊断方法。 一 、炭疽(Anthrax)P114 (1.5 学时) P32-37、P114-117、吴 P152-156 概述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 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典型病变是败血症、脾脏高度肿大、皮下和浆膜下出血性胶样 侵润。本病为世界性传染病,我国每年均有发生。 病原 1、分类 炭疽杆菌归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 2、形态特征 3~8μm×1.5μm,大杆菌,在体内为两端平切、砖块状,形成荚膜,无鞭毛, 单个,2~3 个相连或竹节状长链。在体外形成中央芽孢,人工培养后成竹节状长链。G + 。 3、培养特性 一般人工培养基即可生长。在普通琼脂上:灰白、不透明、粗糙、大菌落、 低倍镜下菌落边缘呈卷发或火焰状构造。在血平上不溶血,可形成荚膜,在肉汤中呈絮状沉
淀,明胶中呈倒立松树状生长。 4、抵抗力 繁殖体易杀灭,而芽孢抵抗力强大,可选用以下药物:0.1%升汞、3%O2H2、 20%漂白粉、0.15%过氧乙酸、4%高锰酸钾,3%甲醛。对青霉素最敏感,其次是磺胺、四 环素及氯霉素等。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病畜,特别是病重动物的血液、痈肿溃烂组织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可造 成严重传播,并使污染的环境成为永久性疫源地。 2、传播途径及方式 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及蚊虫叮咬而间接传播,畜产品 也可传播。 3、易感动物 人和各种动物、野生动物均易感,而草食兽最易感,且易感性高低依次为 牛、羊、鹿、马等草食兽﹥人及杂食兽﹥肉食兽﹥禽类。实验动物中小鼠和豚鼠及家兔易感。 4、流行特点 散发、地方流行性、季节性(洪水浑浊、蚊虫皮露、温度) 发病机理 侵入——→脱芽孢——→荚膜——→抗吞噬——→ 繁殖——→毒素(水肿毒素 EF 又 叫因子Ⅰ,为磷蛋白,引起皮肤水肿,无免疫原性;保护性抗原,又叫 PA 或因子Ⅱ无毒蛋 白,有免疫原性;致死因子,LF,因子Ⅲ、致死性蛋白,必须三种因子同时存在才能致病) →破坏组织(毒素 5 大作用:杀死吞噬细胞使之易于扩散;抑制补体活性使之免于裂解;损 伤血管内皮造成广泛出血;血量不足、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激活内皮细胞凝血活酶造成 DIC 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形成局部组织水肿、坏死。) 症状 潜伏期 1~5 天,短者数小时,长者 14 天。 根据表现一般分为 4 型。 1、最急性型:最常见于羊、牛、鹿,发病急骤,突然倒地、昏迷、呼吸困难,黏膜发 绀,全身战栗,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七窍出血。 2、急性型:最多见。牛、马多见,有典型发病过程,初体温升高至 42℃,牛不食不倒, 战栗,呼吸困难,黏膜发绀,有出血点,便泌或血便,腹痛(踢腹),兴奋,吼叫,后沉郁, 昏迷,停乳,流产,气喘,磨牙,痉挛,舌外伸、肿胀难收回,天然孔出血而死,病程 1~ 2 天。 3、亚急性:也多见于牛、马,病情稍缓和,病程稍长,体表先有局限性水肿,尤以颈、 咽、胸、腹下、肩胛、乳房等皮肤常见,硬而热疼,后无热无痛,中央有水疱,后溃烂变黑 色,即炭疽痈,严重时可转为急性。有肺炎、肠炎症状者多为炭疽痈而呈败血症死亡,病程 1 周左右。 羊、鹿 与牛相似,但以最急性多见,常突然发病、眩晕、摇摆、咬牙、痉挛、 倒地抽搐、七窍出血而死,病程仅几分钟或几小时。 4、慢性:主要发生于猪。表现咽炭疽多见,咽及附近淋巴结肿大、颈粗、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多在宰后发现,肉联厂多见。也有急性败血性和肠炎型,症状严重,导致死亡。 人炭疽(P115) 病理变化 一般禁剖,必要时局检,严防污染。 1、 外观变化: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煤燃油或淡红色液体,尸体迅速腐败, 膨胀。 2、 剖检变化:败血症,全身皮下、浆膜、粘膜出血、水肿、胶冻样浸润,突出点是脾脏
淀,明胶中呈倒立松树状生长。 4、抵抗力 繁殖体易杀灭,而芽孢抵抗力强大,可选用以下药物:0.1%升汞、3%O2H2、 20%漂白粉、0.15%过氧乙酸、4%高锰酸钾,3%甲醛。对青霉素最敏感,其次是磺胺、四 环素及氯霉素等。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病畜,特别是病重动物的血液、痈肿溃烂组织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可造 成严重传播,并使污染的环境成为永久性疫源地。 2、传播途径及方式 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及蚊虫叮咬而间接传播,畜产品 也可传播。 3、易感动物 人和各种动物、野生动物均易感,而草食兽最易感,且易感性高低依次为 牛、羊、鹿、马等草食兽﹥人及杂食兽﹥肉食兽﹥禽类。实验动物中小鼠和豚鼠及家兔易感。 4、流行特点 散发、地方流行性、季节性(洪水浑浊、蚊虫皮露、温度) 发病机理 侵入——→脱芽孢——→荚膜——→抗吞噬——→ 繁殖——→毒素(水肿毒素 EF 又 叫因子Ⅰ,为磷蛋白,引起皮肤水肿,无免疫原性;保护性抗原,又叫 PA 或因子Ⅱ无毒蛋 白,有免疫原性;致死因子,LF,因子Ⅲ、致死性蛋白,必须三种因子同时存在才能致病) →破坏组织(毒素 5 大作用:杀死吞噬细胞使之易于扩散;抑制补体活性使之免于裂解;损 伤血管内皮造成广泛出血;血量不足、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激活内皮细胞凝血活酶造成 DIC 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形成局部组织水肿、坏死。) 症状 潜伏期 1~5 天,短者数小时,长者 14 天。 根据表现一般分为 4 型。 1、最急性型:最常见于羊、牛、鹿,发病急骤,突然倒地、昏迷、呼吸困难,黏膜发 绀,全身战栗,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七窍出血。 2、急性型:最多见。牛、马多见,有典型发病过程,初体温升高至 42℃,牛不食不倒, 战栗,呼吸困难,黏膜发绀,有出血点,便泌或血便,腹痛(踢腹),兴奋,吼叫,后沉郁, 昏迷,停乳,流产,气喘,磨牙,痉挛,舌外伸、肿胀难收回,天然孔出血而死,病程 1~ 2 天。 3、亚急性:也多见于牛、马,病情稍缓和,病程稍长,体表先有局限性水肿,尤以颈、 咽、胸、腹下、肩胛、乳房等皮肤常见,硬而热疼,后无热无痛,中央有水疱,后溃烂变黑 色,即炭疽痈,严重时可转为急性。有肺炎、肠炎症状者多为炭疽痈而呈败血症死亡,病程 1 周左右。 羊、鹿 与牛相似,但以最急性多见,常突然发病、眩晕、摇摆、咬牙、痉挛、 倒地抽搐、七窍出血而死,病程仅几分钟或几小时。 4、慢性:主要发生于猪。表现咽炭疽多见,咽及附近淋巴结肿大、颈粗、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多在宰后发现,肉联厂多见。也有急性败血性和肠炎型,症状严重,导致死亡。 人炭疽(P115) 病理变化 一般禁剖,必要时局检,严防污染。 1、 外观变化: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煤燃油或淡红色液体,尸体迅速腐败, 膨胀。 2、 剖检变化:败血症,全身皮下、浆膜、粘膜出血、水肿、胶冻样浸润,突出点是脾脏
高度肿大(3-5 倍),表面黑紫,切面如泥,败血脾。也可见炭疽痛(溃烂、坏死组织), 淋巴结出血、水肿、胶冻状,猪则扁桃体出血、肿胀、坏死、周围胶样浸润,淋巴结 切面砖红色。 诊断 要慎重,确诊依据要充分。 1、现场(临床综合)诊断 流行病学、症状、病变、治疗试验 2、实验室诊断 (1) 病原学 涂片镜检,分离鉴定(包括生化试验) (2) 血清学 环状沉淀试验(新、旧病料试验) (3) 动物接种 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接种小鼠。 3、 鉴别诊断 (1) 牛:与牛出败、气肿疽、恶性水肿区分开,见表 (2) 羊:与梭菌性疾病区分型 (3) 鹿、猪:与巴氏杆菌区分开 防制 1、 预防 主要是免疫接种。1876 年 KOCK 氏分离到该病源,1881 年 Pasture 年制成 弱毒苗,1960 年我国正式生产。 无毒炭疽芽孢苗:除山羊外,其他动物均可用。 第 2 号炭疽芽孢苗:各种动物均可用,皮下注射 1ml。 两种苗均在注射后 14 天产生免疫力,保护期 1 年。 另外注意一般防疫措施,掌握本病流行特点。 2、 治疗 首选西林:4000 单位/公斤 bw,同时(链霉素)并用抗血清最好,100~ 300ml/大动物,50ml/小动物,也可用土、氯霉素,或磺胺类(30%磺胺嘧啶 100—150ML/ 大动物),均每天注射 2―3 次,连用 5―7 天。但均应早期治疗,否则疗效不佳,多归死亡。 3、 扑灭措施 上报、隔离、封锁、消毒、销毁尸体、药物紧急预防,多是血清或疫 苗 紧急免疫接种受威胁动物。 公共卫生 人感染后预后不良,较难治愈,故以预防为主。可自学教材有关。 美国生物武器库中有些菌芽孢,并开展有关分子生物研究,荚膜和毒素由质粒编码, 失去质粒即无毒。EF 由 eya 编码,PA 由 pag 编码,LF 由 les 编码,3 个基因均在质粒 P XOI 上,为-TS 质粒,其序列已明了。 本病重点: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防止措施(含扑灭) 思考题:预防人畜发生炭疽应注意哪些问题?
高度肿大(3-5 倍),表面黑紫,切面如泥,败血脾。也可见炭疽痛(溃烂、坏死组织), 淋巴结出血、水肿、胶冻状,猪则扁桃体出血、肿胀、坏死、周围胶样浸润,淋巴结 切面砖红色。 诊断 要慎重,确诊依据要充分。 1、现场(临床综合)诊断 流行病学、症状、病变、治疗试验 2、实验室诊断 (1) 病原学 涂片镜检,分离鉴定(包括生化试验) (2) 血清学 环状沉淀试验(新、旧病料试验) (3) 动物接种 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接种小鼠。 3、 鉴别诊断 (1) 牛:与牛出败、气肿疽、恶性水肿区分开,见表 (2) 羊:与梭菌性疾病区分型 (3) 鹿、猪:与巴氏杆菌区分开 防制 1、 预防 主要是免疫接种。1876 年 KOCK 氏分离到该病源,1881 年 Pasture 年制成 弱毒苗,1960 年我国正式生产。 无毒炭疽芽孢苗:除山羊外,其他动物均可用。 第 2 号炭疽芽孢苗:各种动物均可用,皮下注射 1ml。 两种苗均在注射后 14 天产生免疫力,保护期 1 年。 另外注意一般防疫措施,掌握本病流行特点。 2、 治疗 首选西林:4000 单位/公斤 bw,同时(链霉素)并用抗血清最好,100~ 300ml/大动物,50ml/小动物,也可用土、氯霉素,或磺胺类(30%磺胺嘧啶 100—150ML/ 大动物),均每天注射 2―3 次,连用 5―7 天。但均应早期治疗,否则疗效不佳,多归死亡。 3、 扑灭措施 上报、隔离、封锁、消毒、销毁尸体、药物紧急预防,多是血清或疫 苗 紧急免疫接种受威胁动物。 公共卫生 人感染后预后不良,较难治愈,故以预防为主。可自学教材有关。 美国生物武器库中有些菌芽孢,并开展有关分子生物研究,荚膜和毒素由质粒编码, 失去质粒即无毒。EF 由 eya 编码,PA 由 pag 编码,LF 由 les 编码,3 个基因均在质粒 P XOI 上,为-TS 质粒,其序列已明了。 本病重点: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防止措施(含扑灭) 思考题:预防人畜发生炭疽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破伤风 (0.5 学时) P38-39、教材 P119-121、吴 P200-202。 投影彩图:范国雄《疫病图谱》、吴清民、侯安祖插图。 复习及提问: 1.炭疽的流行特点? 2.病料中病原特征。 3.实验室诊断程序? 4.与牛出败的鉴别? 5.预防措施? 概述 本病又叫强直风、强直症、木马症等,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骨骼肌的持续性痉挛和对刺激的反射兴奋性升高。 病原 破伤风梭菌(强直梭菌),梭状芽孢杆菌属, 中等大小,长杆状,无荚膜,周鞭毛,端 芽孢,鼓棰状,单个存在,G+ ,老龄物 G-。 产三种毒素: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和非痉挛毒素,分别引起持续痉挛、组织坏死及末梢 神经麻痹。每毫升肉汤中的毒素可致死 1000 匹马。 厌氧生长,抵抗力强。10﹪碘酊,30﹪H2O2,10﹪浮白粉可将其杀死。除链霉素外,其他 抗生素及磺胺有效。 流行病学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禽不易感)、幼龄易感、条件致病、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机理 症状 潜伏期 1—2 周,短者 1 天,长者数月。 马:木马状 牛:较马轻,瘤胃臌气,难治。 羊:发病慢,运步涉水状,流涎、 口紧、死亡率高。病程 2—4 周。 诊断 流行病学和症状诊断即可。 防治 1、 免疫接种:疫苗、抗血清、 类毒素 2、 抗生素预防、双抗、抗血清 3、 治疗:局部处理去除病因,加强护理,对症治疗 抗生素与破抗同时使用。 本病重点:防制措施 思考题:
二、破伤风 (0.5 学时) P38-39、教材 P119-121、吴 P200-202。 投影彩图:范国雄《疫病图谱》、吴清民、侯安祖插图。 复习及提问: 1.炭疽的流行特点? 2.病料中病原特征。 3.实验室诊断程序? 4.与牛出败的鉴别? 5.预防措施? 概述 本病又叫强直风、强直症、木马症等,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骨骼肌的持续性痉挛和对刺激的反射兴奋性升高。 病原 破伤风梭菌(强直梭菌),梭状芽孢杆菌属, 中等大小,长杆状,无荚膜,周鞭毛,端 芽孢,鼓棰状,单个存在,G+ ,老龄物 G-。 产三种毒素: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和非痉挛毒素,分别引起持续痉挛、组织坏死及末梢 神经麻痹。每毫升肉汤中的毒素可致死 1000 匹马。 厌氧生长,抵抗力强。10﹪碘酊,30﹪H2O2,10﹪浮白粉可将其杀死。除链霉素外,其他 抗生素及磺胺有效。 流行病学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禽不易感)、幼龄易感、条件致病、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机理 症状 潜伏期 1—2 周,短者 1 天,长者数月。 马:木马状 牛:较马轻,瘤胃臌气,难治。 羊:发病慢,运步涉水状,流涎、 口紧、死亡率高。病程 2—4 周。 诊断 流行病学和症状诊断即可。 防治 1、 免疫接种:疫苗、抗血清、 类毒素 2、 抗生素预防、双抗、抗血清 3、 治疗:局部处理去除病因,加强护理,对症治疗 抗生素与破抗同时使用。 本病重点:防制措施 思考题:
1.预防破伤风应注意哪些问题? 2.治疗破伤风的原则是什么? 三、大肠杆菌病(ColibaciUossis) (2 学时) P40-48、教材 P42-56、吴清民 P156-166 彩图:范国雄、侯安祖、《鸡的疾病》、吴清民、蔡宝祥《猪病》。 复习与提问: 1.破伤风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2.应该如何使用破抗? 概述 (5 分钟)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多型性传染病,常见于新生或幼龄 动物,特别是对猪、鸡危害最大。其临床特征主要是败血症、肠炎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多种炎 症,并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婴儿腹泻及败血症。 病原 (15 分钟) 1、分类 肠杆菌科,埃稀氏菌属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是该属的代表种。 △2、形态特征 有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之分,形态相同, 中等大小短杆菌(有变动范 围),0.4-3 微米,两端钝圆,无明显荚膜(capsule),大多数血清型有鞭毛(Flagellum) 和菌毛(Fimbriae),其中菌毛分普通菌毛(Commom fimbriae,负责粘附感染)和性菌毛(Sex pili, 负责遗传物质的传递)。革兰氏阴性。 △3、培养特性:易培养,兼性厌氧,37℃。在普通肉汤中 18-24 小时呈均匀浑浊,静 置后呈淡黄色沉淀,摇动时仍呈均匀浑浊。普琼上呈灰白色、半透明,中等菌落,血平板 上呈β溶血,麦康盖上红色菌落,伊红美蓝平板上呈暗绿褐色菌落。 4、致病性分群 根据其致病机制可分为 5 群: 肠致病性 (EPEC,Enteropathogenic E.coli),引起婴儿腹泻及败血症,主要有 O26、35、86 、 111、114、119、125~128、142 肠侵袭性(EIEC,Enteroinvasive E.coli),引起人痢疾样腹泻,不产毒素,可侵袭上皮 细胞,主要有 O28ac、112ac、124、136、143、144、152、164 肠产毒素性(ETEC,Enterotoxin),引起人、畜腹泻,有 O6、8、15、25、27、63、78、115、143、153、159、16 7 、 肠出血性(EHEC,Enterohamorhage),引起人畜下痢。 O157,产志贺菌 毒 尿道致病性(VEHEC,Urethrapathogenic),O157H7,引起人、猪下痢, 素引起人血便(P46) 也叫尿道细胞毒性(Vero Cytotoxigenic,VTEC 5、抗原成分成分及血清分型: Ecoli 共有三种主要抗原成分,既 O、K 和 H 抗原。 O(菌休)抗原 共 17 种, 为细胞壁成分,主要化学组成为脂多糖(LPS)、基核多糖 和多糖侧链,基本分型主要由 O 抗原决定,是血清分型基础,目前已有 170 个以上,我国 有 150 个。O 抗原变异可使菌株由 S 型变为 R 型。LPS 中的类脂 A 具有内毒素特性,而多
1.预防破伤风应注意哪些问题? 2.治疗破伤风的原则是什么? 三、大肠杆菌病(ColibaciUossis) (2 学时) P40-48、教材 P42-56、吴清民 P156-166 彩图:范国雄、侯安祖、《鸡的疾病》、吴清民、蔡宝祥《猪病》。 复习与提问: 1.破伤风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2.应该如何使用破抗? 概述 (5 分钟)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多型性传染病,常见于新生或幼龄 动物,特别是对猪、鸡危害最大。其临床特征主要是败血症、肠炎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多种炎 症,并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婴儿腹泻及败血症。 病原 (15 分钟) 1、分类 肠杆菌科,埃稀氏菌属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是该属的代表种。 △2、形态特征 有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之分,形态相同, 中等大小短杆菌(有变动范 围),0.4-3 微米,两端钝圆,无明显荚膜(capsule),大多数血清型有鞭毛(Flagellum) 和菌毛(Fimbriae),其中菌毛分普通菌毛(Commom fimbriae,负责粘附感染)和性菌毛(Sex pili, 负责遗传物质的传递)。革兰氏阴性。 △3、培养特性:易培养,兼性厌氧,37℃。在普通肉汤中 18-24 小时呈均匀浑浊,静 置后呈淡黄色沉淀,摇动时仍呈均匀浑浊。普琼上呈灰白色、半透明,中等菌落,血平板 上呈β溶血,麦康盖上红色菌落,伊红美蓝平板上呈暗绿褐色菌落。 4、致病性分群 根据其致病机制可分为 5 群: 肠致病性 (EPEC,Enteropathogenic E.coli),引起婴儿腹泻及败血症,主要有 O26、35、86 、 111、114、119、125~128、142 肠侵袭性(EIEC,Enteroinvasive E.coli),引起人痢疾样腹泻,不产毒素,可侵袭上皮 细胞,主要有 O28ac、112ac、124、136、143、144、152、164 肠产毒素性(ETEC,Enterotoxin),引起人、畜腹泻,有 O6、8、15、25、27、63、78、115、143、153、159、16 7 、 肠出血性(EHEC,Enterohamorhage),引起人畜下痢。 O157,产志贺菌 毒 尿道致病性(VEHEC,Urethrapathogenic),O157H7,引起人、猪下痢, 素引起人血便(P46) 也叫尿道细胞毒性(Vero Cytotoxigenic,VTEC 5、抗原成分成分及血清分型: Ecoli 共有三种主要抗原成分,既 O、K 和 H 抗原。 O(菌休)抗原 共 17 种, 为细胞壁成分,主要化学组成为脂多糖(LPS)、基核多糖 和多糖侧链,基本分型主要由 O 抗原决定,是血清分型基础,目前已有 170 个以上,我国 有 150 个。O 抗原变异可使菌株由 S 型变为 R 型。LPS 中的类脂 A 具有内毒素特性,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