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审计和评价,也属于绩效审计的范围 (2)经营审 经营审计是对业务经营的全面审查和评价,目的在于向管理部门报告各项业务是否 按照既定目标和方针进行,同时对各种资源是否有效使用以及各种经营方法和决策进行 评价。经营审计的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各个部门如何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如何使 各部门和整个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联系起来,提出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的方法和建议, 为管理部门改善经营管理和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经营审计的重点在于审查经营管 理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 (3)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对各项管理活动的全面审计和评价,其主要审计和评价内容是管理部门 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目标、计划、程序和策略等方面是否履行其应尽的职责。管理审计 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各个方面,如企业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 计划是否可行,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是否切实可行,各项管理 工作的效率如何等等。与此同时,管理审计还揭示缺陷和错误,并提出改进意见,以进 步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 (4)三E审计 三E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总称,是经济性(Econo-m)、效率性Efficincy) 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个英文词第一个字母“E”的组合。三E审计是目前西方国 家比较流行的一种效益审计的称谓。经济性审计是从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目标着眼, 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对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合理,并审查不节约不合理的原 因。效率性审计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效率性目标的实现情况,如生产能力 是否得到充分伸用等。效果性宙计是审查被宙计单位各项计别和目标的执行结果,并与 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出现差异的原因,为以后编制计划和制订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5)五E审计 随着西方国家审计目标的发展和变化,在上述三E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对经济活动 的适当性和环境性两个审计目标进行分析、评价的活动。适当性涉及事前经济效益的评 价,即指预计资金所古或所费同预计资金所得相比是否有利,如有利则为话当,无利则 为不适当。环境性是指影响经济效益的外部环境,诸如国 家政治稳定,经济形势良好,民主法制健全:交通运输便利,资源条件充分,管理机制 健全,规章完备,职工素质良好以及生态环境平衡等,均属有利环境:反之,则为不利 环境。由于适当性(Equity)、环境性(Environment)的英文词第一个字母也是“E”所以 连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一起称为五E,以五E为目标的审计称五E审计。 四、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国家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国家的社会审计,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据史 料记载,16世纪末期,地中海沿岸的商品交易日益繁荣,出现了由许多人合伙筹资,委 托他人进行经营贸易的商业活动。资源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使得对经营 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实施监督成为迫切需要。当时有的财产所有者就聘请熟悉 -6
- 6 - 面审计和评价,也属于绩效审计的范围。 (2)经营审计 经营审计是对业务经营的全面审查和评价,目的在于向管理部门报告各项业务是否 按照既定目标和方针进行,同时对各种资源是否有效使用以及各种经营方法和决策进行 评价。经营审计的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各个部门如何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标,如何使 各部门和整个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联系起来,提出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的方法和建议, 为管理部门改善经营管理和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经营审计的重点在于审查经营管 理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 (3)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对各项管理活动的全面审计和评价,其主要审计和评价内容是管理部门 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目标、计划、程序和策略等方面是否履行其应尽的职责。管理审计 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各个方面,如企业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合理、有效, 计划是否可行,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是否切实可行,各项管理 工作的效率如何等等。与此同时,管理审计还揭示缺陷和错误,并提出改进意见,以进 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 (4)三 E 审计 三 E 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总称,是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 Efficincy) 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三个英文词第一个字母“E”的组合。三 E 审计是目前西方国 家比较流行的一种效益审计的称谓。经济性审计是从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目标着眼, 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对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合理,并审查不节约不合理的原 因。效率性审计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效率性目标的实现情况,如生产能力 是否得到充分使用等。效果性审计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各项计划和目标的执行结果,并与 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出现差异的原因,为以后编制计划和制订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5)五 E 审计 随着西方国家审计目标的发展和变化,在上述三 E 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对经济活动 的适当性和环境性两个审计目标进行分析、评价的活动。适当性涉及事前经济效益的评 价,即指预计资金所占或所费同预计资金所得相比是否有利,如有利则为适当,无利则 为不适当。环境性是指影响经济效益的外部环境,诸如国 家政治稳定,经济形势良好,民主法制健全:交通运输便利,资源条件充分,管理机制 健全,规章完备,职工素质良好以及生态环境平衡等,均属有利环境;反之,则为不利 环境。由于适当性(Equity)、环境性(Environment)的英文词第一个字母也是“E”所以 连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一起称为五 E,以五 E 为目标的审计称五 E 审计。 四、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国家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国家的社会审计,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据史 料记载,16 世纪末期,地中海沿岸的商品交易日益繁荣,出现了由许多人合伙筹资,委 托他人进行经营贸易的商业活动。资源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使得对经营 管理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实施监督成为迫切需要。当时有的财产所有者就聘请熟悉
会计的人士通时对会计账目的宙杏来完成监督工作。1720年.英国发生一起有名的南海 公司破产案,在该案中由精通会计实务的查尔斯·斯耐尔(CharlesSnell)应英国议会聘 洁,对南海公司的会计账目讲行审查,并提出了一份确认该公司存在虑假会计记录和舞 弊行为的审计报告。这就是早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由民间人员受托从事的社会审计。 18世纪的英因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变革。当时,在英 国,由于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一些企业改组为以发行股票筹集资本为特征的股份公司。 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呈现更具现代意义的明显分离,投资人分散于广大股票持有 人之中,因而对受托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成为英国社会的一种普遍需求。至此,现代社 会审计制度应运而生。184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监事审 计制度,监事负责审查公司的会计账目,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才能向股东代表大会报告。 但是,由于多数监事对会计业务并不熟悉,难以实现有效监督,使这种监事审计制度流 于形式。到1853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证生了计界上第一个会计师职业闭体,即“爱 丁堡会计师协会”。之后,英国出现多家会计师协会,社会审计队伍进一步扩大。随着 时间的推移,执业会计师参与公司审计,从“协助办理”逐步演进到“受托承办”审计, 实际上己把股东对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变为真正的社会审计。与此同时,英国 实行了特许会计师制度,凡欲取得会计师资格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会计师从事的主 要业务是审计,此外也兼办编制财务报表、税务代理、财务和管理咨询等业务。英国成 为当时世界社会审计发展的中心。但是,早期的英国社会审计没有完整的理论依据和方 法体系,只是从检查会计账目的错弊出发,对大量的账目记录进行逐笔审核,即采用详 细审计的方法,人们将它称之为英式审计。 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急剧加快,私人企业也向股份公司转变。受英国会计 师职业的影响,美国的社会审计也出现了持续发展的局面。在英国社会审计传人美国后, 很快汇合形成美国的社会审计队伍。1886年纽约公布了《公共会计师法》,1887年正式 组建了“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该协会名称几经更迭,在会计职业界人士要求建立统 组织的呼声中,1916年改组为“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年改组为“美国注册公共会 计师协会”(AICPA),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审计职业团体。 20世纪初,美因的短期信用发达,企业大多从银行举债以求发展。银行为了维护自 身利益,要求对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审计,借以分析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决定 是否予以贷款。于是,以证明企业偿债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资产负债表审计,即信用审计 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资产负债表审计采用重点抽查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详细审计模 式,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由于它在美国率先实行,所以人们将其称之为美式审计。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的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成千上万的股东和债权 人蒙受巨大损失,这一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美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己由 向银行借款转向证券市场,这使证券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社会各方十分关注的是 企业盈利能力,企业仅仅公布资产负债表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投资 者的利益,于1933年公布《证券法》,次年公布《证券交易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向 证券交易所提交经过注册会计师审定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这种以损 益表为中心的财务报表审计,成为美国以立法形式规定的一种强制性审计。从此,资产 .7-
- 7 - 会计的人士通过对会计账目的审查来完成监督工作。1720 年,英国发生一起有名的南海 公司破产案,在该案中由精通会计实务的查尔斯·斯耐尔(CharlesSnell)应英国议会聘 请,对南海公司的会计账目进行审查,并提出了一份确认该公司存在虚假会计记录和舞 弊行为的审计报告。这就是早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由民间人员受托从事的社会审计。 18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变革。当时,在英 国,由于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一些企业改组为以发行股票筹集资本为特征的股份公司。 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呈现更具现代意义的明显分离,投资人分散于广大股票持有 人之中,因而对受托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成为英国社会的一种普遍需求。至此,现代社 会审计制度应运而生。1844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监事审 计制度,监事负责审查公司的会计账目,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才能向股东代表大会报告。 但是,由于多数监事对会计业务并不熟悉,难以实现有效监督,使这种监事审计制度流 于形式。到 1853 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职业团体,即“爱 丁堡会计师协会”。之后,英国出现多家会计师协会,社会审计队伍进一步扩大。随着 时间的推移,执业会计师参与公司审计,从“协助办理”逐步演进到“受托承办”审计, 实际上已把股东对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变为真正的社会审计。与此同时,英国 实行了特许会计师制度,凡欲取得会计师资格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会计师从事的主 要业务是审计,此外也兼办编制财务报表、税务代理、财务和管理咨询等业务。英国成 为当时世界社会审计发展的中心。但是,早期的英国社会审计没有完整的理论依据和方 法体系,只是从检查会计账目的错弊出发,对大量的账目记录进行逐笔审核,即采用详 细审计的方法,人们将它称之为英式审计。 19 世纪末,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急剧加快,私人企业也向股份公司转变。受英国会计 师职业的影响,美国的社会审计也出现了持续发展的局面。在英国社会审计传人美国后, 很快汇合形成美国的社会审计队伍。1886 年纽约公布了《公共会计师法》,1887 年正式 组建了“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该协会名称几经更迭,在会计职业界人士要求建立统 一组织的呼声中,1916 年改组为“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 年改组为“美国注册公共会 计师协会”(AICPA),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审计职业团体。 20 世纪初,美国的短期信用发达,企业大多从银行举债以求发展。银行为了维护自 身利益,要求对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审计,借以分析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决定 是否予以贷款。于是,以证明企业偿债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资产负债表审计,即信用审计, 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资产负债表审计采用重点抽查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详细审计模 式,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由于它在美国率先实行,所以人们将其称之为美式审计。 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的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成千上万的股东和债权 人蒙受巨大损失,这一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此时,美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已由 向银行借款转向证券市场,这使证券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社会各方十分关注的是 企业盈利能力,企业仅仅公布资产负债表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投资 者的利益,于 1933 年公布《证券法》,次年公布《证券交易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向 证券交易所提交经过注册会计师审定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这种以损 益表为中心的财务报表审计,成为美国以立法形式规定的一种强制性审计。从此,资产
负债表审计演进到财务报 表审计,一向属于企业内部报表的损益表,开始公开于社会。由于美因开创了财务报表 审计的新时代,至今长盛不衰,因此世界社会审计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空前发展,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使市场竞争日 益激烈,西方的社会审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审计的理论与实务随着经济和科 技发展的日趋完善,当之无愧地成为西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有效制约机制,为社会 各方所肯定。同时,一些规模较大的会计师组织开始跨国经营,出现了普华等国际性会 计公司,为国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中国社会审计的演进 20世纪初,随者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逐渐兴起,社会审计应运而生。1918年,当时 的北洋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1921年上海开始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 办理审计业务。之后,政府又先后颜布《会计师注册章程》等若干法规,对社会审计的 执业范围、内容和规则作了一些规定,对中国早期会计师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 用。30年代以后,在一些沿海大城市中,宁些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开业,受委托办理建账 记账和审计等业务。直至全国大陆解放前,在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审计有 时较为雾慢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审计失去了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社会审计长期处干中斯状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党和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适应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和贯彻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总方针的需要,1979年我国着手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开始设立会 计顾问处。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同年5月筹建 上海公证会计师事务所,次年正式开业并接受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乔托,承九宙计和会 计服务业务。198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因会计法》第20条规定:“经国务院财政部 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 办查账业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地位和任务做出 了规定,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6年国务院发布《中 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 师法》。与此同时,从1983年起,在全国审计部门领导下的审计事务所在全国范用内也 陆续涌现。之后,审计署颁发相关文件,就开展社会审计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审计向前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国 务院指示,经财政部、审计署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1995 年6月19日实行联合,成立统一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社会审计的执业人员统一为 中国注册会计师,并颁发文件付诸实施。接着,1996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和 2002年又分别实施了经财政部批准的第 三、四、五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 准则。从此,中国社会审计职业朝着规范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五、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8 - 负债表审计演进到财务报 表审计,一向属于企业内部报表的损益表,开始公开于社会。由于美国开创了财务报表 审计的新时代,至今长盛不衰,因此世界社会审计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空前发展,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使市场竞争日 益激烈,西方的社会审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会审计的理论与实务随着经济和科 技发展的日趋完善,当之无愧地成为西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有效制约机制,为社会 各方所肯定。同时,一些规模较大的会计师组织开始跨国经营,出现了普华等国际性会 计公司,为国际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中国社会审计的演进 20 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逐渐兴起,社会审计应运而生。1918 年,当时 的北洋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1921 年上海开始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 办理审计业务。之后,政府又先后颁布《会计师注册章程》等若干法规,对社会审计的 执业范围、内容和规则作了一些规定,对中国早期会计师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 用。30 年代以后,在一些沿海大城市中,宁些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开业,受委托办理建账 记账和审计等业务。直至全国大陆解放前,在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审计有 过较为缓慢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审计失去了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社会审计长期处于中断状态。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党和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适应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和贯彻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总方针的需要,1979 年我国着手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开始设立会 计顾问处。1980 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同年 5 月筹建 上海公证会计师事务所,次年正式开业并接受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承办审计和会 计服务业务。1985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 20 条规定:“经国务院财政部 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 办查账业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地位和任务做出 了规定,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6 年国务院发布《中 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1994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 师法》。与此同时,从 1983 年起,在全国审计部门领导下的审计事务所在全国范围内也 陆续涌现。之后,审计署颁发相关文件,就开展社会审计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审计向前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和国 务院指示,经财政部、审计署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 1995 年 6 月 19 日实行联合,成立统一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社会审计的执业人员统一为 中国注册会计师,并颁发文件付诸实施。接着,1996 年、1997 年、1999 年、2001 年和 2002 年又分别实施了经财政部批准的第一、二、三、四、五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 准则。从此,中国社会审计职业朝着规范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五、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