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全集》详细介绍 编者的话 崇田生于1533年,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 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敏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 和批评家,克 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 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邦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 代人。 蒙田的母亲是西班牙人的后裔,父亲则是法国波尔多附近的一个小贵族,当时的贵族不 看重学间,以从我为天职,所以蒙田常常说他不是学者:他喜欢给人适成这样一种印象:他 不治学,只不过是“漫无计划、不讲方法“ 地偶尔翻翻书:他 的 西也不 色, 不过是打 脑袋里一时触发的想法记下来而己,纯属“闲话家常,抒写情怀”:我们从他的代表作《蒙 田随笔全集》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写作心态和风格,其实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这正符 合当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情趣。 蒙田在37岁那年即继承了其父在乡下的领地,一头扎进那座圆塔三楼上的藏书室,过 起隐居生活来了】 蒙田把自己的退隐看作是暮年的开始,是从所谓“死得其所之艺术”的哲理中得到启示 的。其实他退隐的真正原因是逃避社会,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 不过他的隐居生活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他除了埋头做学问而外,还积极从事写作,自 1572年开始一直到1592年浙世,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 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陆续写出了这部宏篇巨著,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 的精神财富 蒙田的名声在十七世纪已远播海外,在英国,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响。在 十七世纪上半叶那个古典主义时代,有人认为他那结构松散的散文不合人们的口味,然而到 了十八世纪,他又声名鹊起,著名作家、哲学家狄德罗欣赏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谓的“无 条理”,认为“这是自然的表现”。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想似乎特别复杂,具有询 多不同的层面,因此对 于后代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具有无穷无尽的引力,大概这就是包括蒙 在内的古代大师的秘密。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 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 仅有的”。 《蒙田随笔全集》共107章,百万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为《为雷蒙·塞蓬德辩 护》,充分表达了他的怀疑论的哲学思想。 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 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书中,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 来有娓妮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它是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 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这部作品卷 ,用古法文写成 ,又引用了希脂、意大利等国的语古,以及大量拉丁 语,因此翻译难度相当大。本社积累了组译出版《追忆似水年华》的成功经验,采用了蒙田 死后于1595年经过增订的定本,于1993年开始组译,历经四年之久,分成三卷一次 推出。这是蒙田随笔的第一个全译本,参与该书的译者都是研究和翻译法国文学富有经验的
《蒙田随笔全集》详细介绍 编者的话 蒙田生于1533年,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 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 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 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 代人。 蒙田的母亲是西班牙人的后裔,父亲则是法国波尔多附近的一个小贵族,当时的贵族不 看重学问,以从戎为天职,所以蒙田常常说他不是学者;他喜欢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他 不治学,只不过是“漫无计划、不讲方法”地偶尔翻翻书;他写的东西也不润色,不过是把 脑袋里一时触发的想法记下来而已,纯属“闲话家常,抒写情怀”;我们从他的代表作《蒙 田随笔全集》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写作心态和风格,其实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这正符 合当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情趣。 蒙田在37岁那年即继承了其父在乡下的领地,一头扎进那座圆塔三楼上的藏书室,过 起隐居生活来了。 蒙田把自己的退隐看作是暮年的开始,是从所谓“死得其所之艺术”的哲理中得到启示 的。其实他退隐的真正原因是逃避社会,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 不过他的隐居生活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他除了埋头做学问而外,还积极从事写作,自 1572年开始一直到1592年逝世,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 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陆续写出了这部宏篇巨著,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 的精神财富。 蒙田的名声在十七世纪已远播海外,在英国,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响。在 十七世纪上半叶那个古典主义时代,有人认为他那结构松散的散文不合人们的口味,然而到 了十八世纪,他又声名鹊起,著名作家、哲学家狄德罗欣赏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谓的“无 条理”,认为“这是自然的表现”。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想似乎特别复杂,具有许 多不同的层面,因此对于后代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具有无穷无尽的引力,大概这就是包括蒙田 在内的古代大师的秘密。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 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 仅有的”。 《蒙田随笔全集》共107章,百万字左右。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为《为雷蒙·塞蓬德辩 护》,充分表达了他的怀疑论的哲学思想。 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 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书中,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 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它是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 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书中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在法国散文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 这部作品卷帙浩繁,用古法文写成,又引用了希腊、意大利等国的语言,以及大量拉丁 语,因此翻译难度相当大。本社积累了组译出版《追忆似水年华》的成功经验,采用了蒙田 死后于1595年经过增订的定本,于1993年开始组译,历经四年之久,分成三卷一次 推出。这是蒙田随笔的第一个全译本,参与该书的译者都是研究和翻译法国文学富有经验的
学者,为译出蒙田随笔特有的思想火花和语言魅力,各位译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翻译态 度是极为严谨的,读者可以从中真实地窥见到蒙田的思想、风格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民 情蒙田在文中论述的有些观点也许未必正确,但读者可以从随笔的总体上吸收他的思想和艺 术精华,并收到启智怡情的功效。 会 季林 译林出版社准备出版《蒙田随笔全集》,征序于予。我没有怎样考虑,就答应了下来。 原因似乎颇为微妙,看似简单,实极曲折。首先是韩沪麟先生来我家,是孟华女士陪来。我 对孟华一向是深信不疑。她决不会随随便便陪等闲之辈到我家来的。因此我非答应不行。其 次,我对蒙田还算是熟悉的,只是由于我个人研究方向的转变,同蒙田己经久违久违了。现 在一旦提起,似乎有话要说,所以就答应了 万没有想到,这第二条理由却使我尝到了 点不大不小的苦头:原以为自己真有话可说 等到拿起笔来,心中却空空如也。我现在是“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了,不说也得说了。 但是,倒三不着两,随便扯几句淡,勉强凑成一篇序八股,也并不难。可这不是我的作风, 这样既对不起出版社,也对不起读者,而且也对不起自己 我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重读原作。当年我当学生时,梁宗岱先生翻译的《蒙 细试笔》,我曾读过, 至今虽己年深日久,但依稀印象犹存 。现在又把韩 户骸先生寄来的 样拿过来,翻看了其中的若干篇。我没有全读,现在从实招供,旧印象加上新阅读,自己觉 得现在说话有了些根据,“莫怪气粗言语壮”,我己经有了点资本了。 我觉得,读这一部书,首先必须读《致读者》这一篇短文。蒙田说 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一上来就要提醒你,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 个人,丝毫没考虑要对你有用,也没想赢得荣誉,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下面他又说: 读者,我自己是这部书的材料:你不应该把闲暇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 说这是一本真诚的书,这话是可信的。整部书中,在许多地方,他对自己都进行了无情 的剖析。但是,在我这个生活在他身后四百多年的外国人思中,他似平有点轿情。你不让诗 者读自己的书,那你又为什么把书拿来出版呢?干跪不出版,不更符合你的愿望吗? 又如在上卷第八章中,蒙田写道 它(指大脑 美林注)就像脱缰的野马,成天有想不完的事,要比给它一件事思考时还 要多想一百倍:我脑海里幻觉丛生,重重叠叠,杂乱无章,为了能够随时细察这种愚蠢和奇 怪的行为,我开始将之一一笔录下来,指望日后会自感羞愧, 这也是很奇怪而不近人情的想法,难道写随笔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日后让自己感到羞愧 吗?我看 这也有点近于矫情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矫情, 种特殊的矫情,与愤世嫉俗仅仅有一片薄纸的距离。 不管怎样,如果全书只有这样一些东西,蒙田的《随笔集》决不会在法国,在英国,在 全世界有这样大的影响,它必有其不可磨灭的东西在。 蒙田以一个智者的目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禁芸众生,林林总总:他从古 希腊一直观察到十六世纪 从法国一直观察到古代的埃及和波斯 发为文章,波澜壮阔。他 搏学多能,引古证今,鉴古知今,对许多人类共同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有时 似乎是奇特的见解,给人以深思、反省的机会,能提高人们对人生的理解。 要想把他所想到和写到的问题爬梳整理,十分困难。以我个人浅见所及,我认为,上卷 的第三章:《情感驱使我们追求未来》最值得注意。在这一篇随笔中,蒙田首先说:
学者,为译出蒙田随笔特有的思想火花和语言魅力,各位译者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翻译态 度是极为严谨的,读者可以从中真实地窥见到蒙田的思想、风格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民 情蒙田在文中论述的有些观点也许未必正确,但读者可以从随笔的总体上吸收他的思想和艺 术精华,并收到启智怡情的功效。 序 季羡林 译林出版社准备出版《蒙田随笔全集》,征序于予。我没有怎样考虑,就答应了下来。 原因似乎颇为微妙,看似简单,实极曲折。首先是韩沪麟先生来我家,是孟华女士陪来。我 对孟华一向是深信不疑。她决不会随随便便陪等闲之辈到我家来的。因此我非答应不行。其 次,我对蒙田还算是熟悉的,只是由于我个人研究方向的转变,同蒙田已经久违久违了。现 在一旦提起,似乎有话要说,所以就答应了。 万没有想到,这第二条理由却使我尝到了一点不大不小的苦头:原以为自己真有话可说, 等到拿起笔来,心中却空空如也。我现在是“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了,不说也得说了。 但是,倒三不着两,随便扯几句淡,勉强凑成一篇序八股,也并不难。可这不是我的作风, 这样既对不起出版社,也对不起读者,而且也对不起自己。 我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重读原作。当年我当学生时,梁宗岱先生翻译的《蒙 田试笔》,我曾读过,至今虽已年深日久,但依稀印象犹存。现在又把韩沪麟先生寄来的校 样拿过来,翻看了其中的若干篇。我没有全读,现在从实招供,旧印象加上新阅读,自己觉 得现在说话有了些根据,“莫怪气粗言语壮”,我已经有了点资本了。 我觉得,读这一部书,首先必须读《致读者》这一篇短文。蒙田说: 读者,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一上来就要提醒你,我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我的家庭和我 个人,丝毫没考虑要对你有用,也没想赢得荣誉,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 下面他又说: 读者,我自己是这部书的材料:你不应该把闲暇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 说这是一本真诚的书,这话是可信的。整部书中,在许多地方,他对自己都进行了无情 的剖析。但是,在我这个生活在他身后四百多年的外国人眼中,他似乎有点矫情。你不让读 者读自己的书,那你又为什么把书拿来出版呢?干脆不出版,不更符合你的愿望吗? 又如在上卷第八章中,蒙田写道: 它(指大脑——羡林注)就像脱缰的野马,成天有想不完的事,要比给它一件事思考时还 要多想一百倍;我脑海里幻觉丛生,重重叠叠,杂乱无章,为了能够随时细察这种愚蠢和奇 怪的行为,我开始将之一一笔录下来,指望日后会自感羞愧。 这也是很奇怪而不近人情的想法,难道写随笔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日后让自己感到羞愧 吗?我看,这也有点近于矫情。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矫情,一种特殊的矫情,与愤世嫉俗仅仅有一片薄纸的距离。 不管怎样,如果全书只有这样一些东西,蒙田的《随笔集》决不会在法国,在英国,在 全世界有这样大的影响,它必有其不可磨灭的东西在。 蒙田以一个智者的目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的众生相,芸芸众生,林林总总;他从古 希腊一直观察到十六世纪,从法国一直观察到古代的埃及和波斯,发为文章,波澜壮阔。他 博学多能,引古证今,鉴古知今,对许多人类共同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有时 似乎是奇特的见解,给人以深思、反省的机会,能提高人们对人生的理解。 要想把他所想到和写到的问题爬梳整理,十分困难。以我个人浅见所及,我认为,上卷 的第三章:《情感驱使我们追求未来》最值得注意。在这一篇随笔中,蒙田首先说:
有人指控人类总是盲目追求未来,他们教导我们要抓住眼前利益,安于现状,似乎未来 的事情根本就无法扣据。其至比村去市难驾取 这都是很重要的意 。人类如果从变为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安于现状,不求未来,他们就 不能够变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化成人类的那一种猿或者其他什么动物安 于现状的话,它们就根本变不成人类。人之所以异于贪兽者几希,这个“几希”就包含若不 安于现状 岁田在下面接若说! “做你自己的事 ,要有自知之明”, 人们通常将这一箴言归功于柏拉图 这一格言的每个 部分概括了我们的责任,而两部分之间又互相包含。当一个人要做自己的事时,就会发现 首先要做的便是认识自我,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有了自知之明,就不会去多管闲事,首先会 自尊自爱,自修其身:就不会忙忙碌碌,劳而无功,不会想不该想的,说不该说的。 拍拉图这两句话,是非常有名的话,不但在西方流传了二千多年,而且也传入中国,受 到了赞赏。其所以如此,就因为它搔到了痒处,道出了 。中国人不也常说:“人贵有自 知之明”吗 可见人同此 心同此 间和空间的巨大距离 也不 按常理说 最了解自己的应该说还是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嘛。然而,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在花花 世界中,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真正能了解自己的人,直如风毛麟角,绝大部分人是自高自 大,自己把自己看得超过了真实的水平。间亦有忠自卑感者,这是过犹不及,都不可取。完 全客观恤、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息平难矣哉!然而这却是非常必要的 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来说,都是这样 在这一部书中,类似这样的零金碎玉,还可以找到不少。只要挑选对头,就能够让我们 终身受用。我在这里还要声明一句:蒙田的观点我并不全部接受,理由用不着解释。 在写书、出书方面,我有一个“狭隘的功利主义”观点。我认为,出书必定要有用,对 个人有用,对社会和国家有用。这个“用”,当然不应该理解得太窄狭。美感享受也是一和 “用”。加果一占用处都沿有的书,大以不必出 我认为 《蒙田随笔全集》是 一部有用的书,很有用的书 最后,我还想就“随笔”这个词儿说几句话。这个词儿法文原文是essa1。这一下 子就会让人联想到英文的e ss a y,从形式上来看就能知道,这本是一个词儿。德文则把 法文的ess8i和英文的e ss a v兼收并蓄。统统纳入德文的词汇中。这在法、英、德 三国文学中是一种体栽的名称:而在中国则是散文、随笔、小品等不同的名称。其间差别何 在呢?我没有读“文学概论” 类的书,不知专家们如何下定义。 有的书上和杂志上居然也 把三者分列。个中道理,我区分不出来。 谈到散文、随笔、小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国,我们的经、史、子、集中都有上乘佳 作,为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在欧洲,则英国算得上散文、随笔的大国,名家辈出,灿如列 星。法国次之,而德国则领有逊色,上面举的es s a i和e ss a v就可以充分说明这种 现象。欧洲国家文化和文学传统本是同源,为什么在创作体裁方面竟有这样的差距?我还没 有看到有哪一位比较文学家论证探讨过这个问题。我希望将来会有。 我在上面说到我在接受写序的任务时心理上的转变过程。但一旦拿起笔来,不觉就写了二 三千字,而又没有说假话,全是出自内心的真话。这是我始料所不及,这一篇序总算给我带 来了点安慰。 一个正直的人 〔法〕P·米微尔 一五三零年,在人文学者纪尧姆·比代的影响下,弗朗索瓦一世创建了王家学院,不
有人指控人类总是盲目追求未来,他们教导我们要抓住眼前利益,安于现状,似乎未来 的事情根本就无法把握,甚至比过去更难驾驭。 这都是很重要的意见。人类如果从变为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安于现状,不求未来,他们就 不能够变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化成人类的那一种猿或者其他什么动物安 于现状的话,它们就根本变不成人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个“几希”就包含着不 安于现状。 蒙田在下面接着说: “做你自己的事,要有自知之明”,人们通常将这一箴言归功于柏拉图。这一格言的每个 部分概括了我们的责任,而两部分之间又互相包含。当一个人要做自己的事时,就会发现他 首先要做的便是认识自我,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有了自知之明,就不会去多管闲事,首先会 自尊自爱,自修其身;就不会忙忙碌碌,劳而无功,不会想不该想的,说不该说的。 柏拉图这两句话,是非常有名的话,不但在西方流传了二千多年,而且也传入中国,受 到了赞赏。其所以如此,就因为它搔到了痒处,道出了真理。中国人不也常说:“人贵有自 知之明”吗?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时间和空间的巨大距离,也不能隔断。按常理说, 最了解自己的应该说还是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嘛。然而,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在花花 世界中,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真正能了解自己的人,直如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人是自高自 大,自己把自己看得超过了真实的水平。间亦有患自卑感者,这是过犹不及,都不可取。完 全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戛戛乎难矣哉!然而这却是非常必要的, 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来说,都是这样。 在这一部书中,类似这样的零金碎玉,还可以找到不少。只要挑选对头,就能够让我们 终身受用。我在这里还要声明一句:蒙田的观点我并不全部接受,理由用不着解释。 在写书、出书方面,我有一个“狭隘的功利主义”观点。我认为,出书必定要有用,对 个人有用,对社会和国家有用。这个“用”,当然不应该理解得太窄狭。美感享受也是一种 “用”。如果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书,大可以不必出。 我认为,《蒙田随笔全集》是一部有用的书,很有用的书。 最后,我还想就“随笔”这个词儿说几句话。这个词儿法文原文是essai。这一下 子就会让人联想到英文的essay,从形式上来看就能知道,这本是一个词儿。德文则把 法文的essai和英文的essay兼收并蓄。统统纳入德文的词汇中。这在法、英、德 三国文学中是一种体裁的名称;而在中国则是散文、随笔、小品等不同的名称。其间差别何 在呢?我没有读“文学概论”一类的书,不知专家们如何下定义。有的书上和杂志上居然也 把三者分列。个中道理,我区分不出来。 谈到散文、随笔、小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国,我们的经、史、子、集中都有上乘佳 作,为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在欧洲,则英国算得上散文、随笔的大国,名家辈出,灿如列 星。法国次之,而德国则颇有逊色,上面举的essai和essay就可以充分说明这种 现象。欧洲国家文化和文学传统本是同源,为什么在创作体裁方面竟有这样的差距?我还没 有看到有哪一位比较文学家论证探讨过这个问题。我希望将来会有。 我在上面说到我在接受写序的任务时心理上的转变过程。但一旦拿起笔来,不觉就写了二 三千字,而又没有说假话,全是出自内心的真话。这是我始料所不及,这一篇序总算给我带 来了点安慰。 一个正直的人 〔法〕 P·米歇尔 一五三零年,在人文学者纪尧姆·比代的影响下,弗朗索瓦一世创建了王家学院,不
仅教授拉丁语,同时还教授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一五三二年,拉伯雷(拉伯雷(约1483 1553),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有《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其渊博的人文主义学识为 他赢得终身声誉。)的第一部小说《庞大周埃》在里昂问世。蒙田就是在人文主义获得辉煌 胜利之时呱呱落地的。 五三三年,米歇尔·埃康(米歇尔·埃康即蒙田。)诞生于佩里戈尔地区(佩里戈尔 在法国南部,是法国历史和文化大区。)距卡斯蒂翁镇四公里的蒙田城堡。他家祖辈在波尔 多开鱼行和向英国出口葡萄酒而发财致富。他的曾祖父拉蒙埃康购置了良田和蒙田城堡(又 称蒙塔涅城堡, 直至十八世纪还有 这样称呼)。蒙田的父亲不像斯卡利杰 (斯卡利杰( 540一1609),意大利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卖鱼的,而和龙沙(龙沙 (1524一1585),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最多产的诗人。)的父亲一样,是一位 真正的贵族老爷,参加过征服意大利的战争,回来时,已成为意大利文化的狂热崇拜者,那 里,古代的遗迹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创新相互结合,颂扬生活的美好和乐趣。他的乡亲对他推 崇备至,选他为波尔多市长。 独出新裁的教育 据蒙田证实,皮埃尔·埃康不通文学,他想让儿子受到更好的教有:因为拉丁语是学者 和文人的通用语言,他就设法让儿子牙牙学语时就把拉丁语当作母语。在《论对孩子的教有》 一章,蒙田深有感触地忆及他父亲如何高薪聘请一个德国人当他的家庭教师,那教师的任务 是和孩子讲拉丁语,绝对排斥法语和佩里戈尔方言,这两种语言,孩子是后来才学会的。这 样,蒙田熟》 犹如 种活的语言,很早就能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及用拉丁语写的各 种 代作品。但他父亲怕他这样下去会落后于其他孩子,就把他送进波尔多的居耶纳中学。那所 中学刚由一个叫安德烈·德·龙维亚的萄萄牙籍拉长重新改组,他和皮埃尔·埃康非常熟悉, 因为他是在皮埃尔·埃康任波尔多市长时获得法国国籍的。照蒙田的说法,他是法国最优秀 的中学长。有几位出拔的教师:人文主义者布卡南、盖朗特、米雷:加果《随笔 中的回忆符合事实的 ,他们甚至还是蒙田的个别辅导老师。这又怎样呢!最好的学校在独 立和古怪的孩子看来,从来是“监禁青少年的牢房”。蒙田把自己说成是 个思维迟钝、笨 头笨脑的学生,他不爱吵不爱动,无精打采,懒惰散漫:他只对爱看的书感兴趣:奥维德的 《变形记》,维吉尔的《伊尼特》,他“一口气读完了这两本书”:还有泰伦提乌斯和普劳图 斯.但当他在布卡南、盖朗特和米雷的拉丁语悲剧中扮演角色时,他就从昏昏沉沉中清醒 寸来。后夹 他不仅不否认他对戏剧的: 米恋 这种爱好辩护说:“我根赞成贵族子弟 戏, 这对他们是 种娱乐”。他认为戏剧是 中极好的社会娱乐活动 看到喜剧演员战战 饺的样子,感到非常惊讶。如果说他在居耶纳中学所学不多,但至少他的判断力未受损失 在那时,他的判断力就很敏锐了。 法宣出涯 中学毕业后.装田开始学习法律,很可能是在图卢兹和四黎。他先在醒里格审理间接税 案件的最高法院当推事 法院撒消后,他就成了波尔多最高法院的推事。但不 、,他对他 的职务厌烦了:法律多如牛毛,终于失去了效果,况且,它们的来源“极不牢靠”, 与其 是理性的产物,不如说是因袭习俗,还有,某些法官出于无知或狂热,常常滥用职权。“我 亲眼看到,多少判决比罪犯的罪行还罪恶!”他在《随笔集》中如是说。他当法官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中,他宁愿有负于法院,也不肯愧对人类。蒙田有力地坪击酷刑,在这方面,他 是舌德斯鸡(舌德斯鸠(1689一1755),为十八世纪法国政治哲 学家。他的《论法 的精神》成为政治理论史和法学史上的巨著。)的先驱。 不过,这历时许久的法官生涯尽管令他大失所望,但也使他结识了可爱的人:他和妻子弗 朗索瓦兹·德拉夏塞涅和挚友拉博埃西就是在法律界邂逅相遇的。拉博埃西生在萨尔拉(萨 尔拉为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最秀丽的城市。),是法官的楷模。他精力充沛,魔洁奉公,深
仅教授拉丁语,同时还教授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一五三二年,拉伯雷(拉伯雷(约1483 —1553),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有《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其渊博的人文主义学识为 他赢得终身声誉。)的第一部小说《庞大固埃》在里昂问世。蒙田就是在人文主义获得辉煌 胜利之时呱呱落地的。 一五三三年,米歇尔·埃康(米歇尔·埃康即蒙田。)诞生于佩里戈尔地区(佩里戈尔 在法国南部,是法国历史和文化大区。)距卡斯蒂翁镇四公里的蒙田城堡。他家祖辈在波尔 多开鱼行和向英国出口葡萄酒而发财致富。他的曾祖父拉蒙·埃康购置了良田和蒙田城堡(又 称蒙塔涅城堡,直至十八世纪还有人这样称呼)。蒙田的父亲不像斯卡利杰(斯卡利杰(1 540—1609),意大利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卖鱼的,而和龙沙(龙沙 (1524—1585),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最多产的诗人。)的父亲一样,是一位 真正的贵族老爷,参加过征服意大利的战争,回来时,已成为意大利文化的狂热崇拜者,那 里,古代的遗迹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创新相互结合,颂扬生活的美好和乐趣。他的乡亲对他推 崇备至,选他为波尔多市长。 独出新裁的教育 据蒙田证实,皮埃尔·埃康不通文学,他想让儿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拉丁语是学者 和文人的通用语言,他就设法让儿子牙牙学语时就把拉丁语当作母语。在《论对孩子的教育》 一章,蒙田深有感触地忆及他父亲如何高薪聘请一个德国人当他的家庭教师,那教师的任务 是和孩子讲拉丁语,绝对排斥法语和佩里戈尔方言,这两种语言,孩子是后来才学会的。这 样,蒙田熟知拉丁语犹如一种活的语言,很早就能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及用拉丁语写的各种现 代作品。但他父亲怕他这样下去会落后于其他孩子,就把他送进波尔多的居耶纳中学。那所 中学刚由一个叫安德烈·德·戈维亚的葡萄牙籍校长重新改组,他和皮埃尔·埃康非常熟悉, 因为他是在皮埃尔·埃康任波尔多市长时获得法国国籍的。照蒙田的说法,他是法国最优秀 的中学校长。还有几位出类拔萃的教师:人文主义者布卡南、盖朗特、米雷;如果《随笔集》 中的回忆符合事实的话,他们甚至还是蒙田的个别辅导老师。这又怎样呢!最好的学校在独 立和古怪的孩子看来,从来是“监禁青少年的牢房”。蒙田把自己说成是一个思维迟钝、笨 头笨脑的学生,他不爱吵不爱动,无精打采,懒惰散漫;他只对爱看的书感兴趣:奥维德的 《变形记》,维吉尔的《伊尼特》,他“一口气读完了这两本书”;还有泰伦提乌斯和普劳图 斯.但当他在布卡南、盖朗特和米雷的拉丁语悲剧中扮演角色时,他就从昏昏沉沉中清醒 过来。后来,他不仅不否认他对戏剧的迷恋,还为这种爱好辩护说:“我很赞成贵族子弟演 戏,这对他们是一种娱乐”。他认为戏剧是一种极好的社会娱乐活动,看到喜剧演员战战兢 兢的样子,感到非常惊讶。如果说他在居耶纳中学所学不多,但至少他的判断力未受损失, 在那时,他的判断力就很敏锐了。 法官生涯 中学毕业后,蒙田开始学习法律,很可能是在图卢兹和巴黎。他先在佩里格审理间接税 案件的最高法院当推事,该法院撤消后,他就成了波尔多最高法院的推事。但不久,他对他 的职务厌烦了:法律多如牛毛,终于失去了效果,况且,它们的来源“极不牢靠”,与其说 是理性的产物,不如说是因袭习俗,还有,某些法官出于无知或狂热,常常滥用职权。“我 亲眼看到,多少判决比罪犯的罪行还罪恶!”他在《随笔集》中如是说。他当法官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中,他宁愿有负于法院,也不肯愧对人类。蒙田有力地抨击酷刑,在这方面,他 是孟德斯鸠(孟德斯鸠(1689—1755),为十八世纪法国政治哲学家。他的《论法 的精神》成为政治理论史和法学史上的巨著。)的先驱。 不过,这历时许久的法官生涯尽管令他大失所望,但也使他结识了可爱的人:他和妻子弗 朗索瓦兹·德·拉夏塞涅和挚友拉博埃西就是在法律界邂逅相遇的。拉博埃西生在萨尔拉(萨 尔拉为法国南部佩里戈尔地区最秀丽的城市。),是法官的楷模。他精力充沛,廉洁奉公,深
受斯多葛派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对蒙田的友谊热情真整,不可替代,他带给蒙田所缺乏的坚 定不移和持之以恒。如果说从前柏拉图因相遇苏格拉底而从此走上了哲学之路的话,那么 与拉博埃西的真挚友谊帮助蒙田 生 从而增加 了的的轴 。受拉博埃西的 响,蒙田对斯多葛式的英雄敬佩不已,不管是奴隶、哲学家还是皇帝, 不管是爱比泰德(爱 比泰德(约55一约135),与斯多葛派有联系的哲学家。少年时代是奴隶。)、塞涅卡(塞 涅卡(约公元前4一65),古罗马雄辩家、悲作家、哲学家、政治家。属于斯多葛派。) 还是马克·奥勒馏(马克·奥勒留(121一180),古罗马皇帝,新斯多葛派哲学的主 要代表之 二的友谊于是中断,但却并没有 。他遗赠给蒙田的藏书! 及他自己写的著作,对蒙田既是精神食粮,也是光辉楷模。蒙田的首次文学活动,乃是出 亡友的拉丁语诗、法语十四行诗及希腊语作品译本。只有《甘愿受奴役》这篇演讲稿没有收 进拉博埃西的作品集中,因为这篇文章己被新教徒作为抨击国王的檄文发表了。此外,出 对父亲的热爱,蒙田还翻译了雷蒙·塞邦(塞邦为西班牙卡塔卢尼亚医生和哲学 四 年 他用拉 语拥写 《自然神 试图用哲学来阐述宗教。) 的《自然神 》,想 给他的老父亲以宗教的安慰。在《随笔集》中,蒙田用整整一章(指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的篇幅来阐述友谊。他写道:“因为是他,因为是我”,这句话流露了他常常掩饰起来的真挚 感情,读来令人感动万分。 个自白由的人 一五七零年,蒙田三十八岁,他卖掉了法院推事的官职,回到蒙田城堡定居。再没有什 么可以把他留在法院里了:他看透了他的工作的毫无意义,而且不再有朋友在旁督促他忍而 克制:他父亲己过世两年,给他留下了地产和蒙田的称号:他的婚姻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 财产。因此,他“厌倦了宫廷和法院的束缚”,现在可以尽情地享受他书房里的一条拉丁语 铭文所说的“自由、安宁和闲瑕”了。这绝不是一个愤世者或苦行僧的遗世独居,而是一个 乡绅的离群索居,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时,受野心驱使,也与大人物打打 交道 过问一下政治 ,但更多的是精心维护自己的独立 “我们要保留 个完全属于我们自 己的自由空间,犹如店铺的后间,建立起我们真正的自由,和最最重要的隐逸和清静。”具 体地说,这个“后间”,他安排在城堡拐角处的一个塔楼里,那里有他的小教常、卧室和书 房。这是他的私人领地,他竭力保护他这方领地免受“夫妇、父女和家庭生活”的骚扰。他 的书房里右一千册藏书。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数目了。为了时能领受永恒智慧的教。他 从《福音书》或古代哲学著作中摘录了一些微言 把它们的形象描绘在天花板的搁栅上 就躲在书房里,逃避 一切贡任”,潜心读书,镀步沉思,为他喜爱的作者写写评注,抑或 边凝视佩里戈尔乡村风光,边逗弄他的小猫。十九世纪,一场大火将蒙田城堡的主体部分毁 于一且,但苍天有眼,那塔楼幸兔于难,这样,人们仍能在蒙田撰写《随笔集》的环境里回 忆蒙田。 思想孕有的孩子 就在一五七零年,圣日耳曼条约使宗教战争暂告结束: 一五七一年,莱奥诺诞生,这是 蒙田唯一成活的孩子。《随笔集》毫不掩饰蒙田对只有一个女儿的失望心情,他把教有女儿 的责任全部推给妻子。他本希望能生个男孩,就可以把他的人生体会、他的姓氏和地产传给 儿子。正因为如此,他对孩子不感兴趣,这让我们难以接受,其实,这恰恰是他对温情的 种抑制。也正因为如此,他便在他思想孕有的孩子身上寻觅慰藉:“我们们的思想、勇气和智 所孕有的孩子,要比身体孕有的孩子更高尚, 且更是我们的孩子 就在这一五七 年,他在巴黎出版了拉博埃西的作品,从而向他个人的作品迈出了第一步。 不任公职和相对清静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心灵的平静,因为“隐居时也有可能不清静”。对 于一个求知欲非常强烈的人,无所事事会导致精神上的无政府主义:蒙田有过切身体会:“最
受斯多葛派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对蒙田的友谊热情真挚,不可替代,他带给蒙田所缺乏的坚 定不移和持之以恒。如果说从前柏拉图因相遇苏格拉底而从此走上了哲学之路的话,那么, 与拉博埃西的真挚友谊帮助蒙田理解了一种学说,从而增加了他的独立性。受拉博埃西的影 响,蒙田对斯多葛式的英雄敬佩不已,不管是奴隶、哲学家还是皇帝,不管是爱比泰德(爱 比泰德(约55—约135),与斯多葛派有联系的哲学家。少年时代是奴隶。)、塞涅卡(塞 涅卡(约公元前4—65),古罗马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政治家。属于斯多葛派。) 还是马克·奥勒留(马克·奥勒留(121—180),古罗马皇帝,新斯多葛派哲学的主 要代表之一。)。一五六三年,拉博埃西不幸逝世,这独一无二的友谊于是中断,但却并没有 破灭。拉博埃西在九泉之下仍然指引蒙田前进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他遗赠给蒙田的藏书以 及他自己写的著作,对蒙田既是精神食粮,也是光辉楷模。蒙田的首次文学活动,乃是出版 亡友的拉丁语诗、法语十四行诗及希腊语作品译本。只有《甘愿受奴役》这篇演讲稿没有收 进拉博埃西的作品集中,因为这篇文章已被新教徒作为抨击国王的檄文发表了。此外,出于 对父亲的热爱,蒙田还翻译了雷蒙·塞邦(塞邦为西班牙卡塔卢尼亚医生和哲学家,一四八 七年,他用拉丁语撰写了《自然神学》,试图用哲学来阐述宗教。)的《自然神学》,想藉此 给他的老父亲以宗教的安慰。在《随笔集》中,蒙田用整整一章(指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的篇幅来阐述友谊。他写道:“因为是他,因为是我”,这句话流露了他常常掩饰起来的真挚 感情,读来令人感动万分。 一个自由的人 一五七零年,蒙田三十八岁,他卖掉了法院推事的官职,回到蒙田城堡定居。再没有什 么可以把他留在法院里了:他看透了他的工作的毫无意义,而且不再有朋友在旁督促他忍耐 克制;他父亲已过世两年,给他留下了地产和蒙田的称号;他的婚姻给他带来了一笔可观的 财产。因此,他“厌倦了宫廷和法院的束缚”,现在可以尽情地享受他书房里的一条拉丁语 铭文所说的“自由、安宁和闲暇”了。这绝不是一个愤世者或苦行僧的遗世独居,而是一个 乡绅的离群索居,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时,受野心驱使,也与大人物打打 交道,过问一下政治,但更多的是精心维护自己的独立:“我们要保留一个完全属于我们自 己的自由空间,犹如店铺的后间,建立起我们真正的自由,和最最重要的隐逸和清静。”具 体地说,这个“后间”,他安排在城堡拐角处的一个塔楼里,那里有他的小教堂、卧室和书 房。这是他的私人领地,他竭力保护他这方领地免受“夫妇、父女和家庭生活”的骚扰。他 的书房里有一千册藏书,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数目了。为了随时能领受永恒智慧的教诲,他 从《福音书》或古代哲学著作中摘录了一些箴言,把它们的形象描绘在天花板的搁栅上。他 就躲在书房里,逃避“一切责任”,潜心读书,踱步沉思,为他喜爱的作者写写评注,抑或 边凝视佩里戈尔乡村风光,边逗弄他的小猫。十九世纪,一场大火将蒙田城堡的主体部分毁 于一旦,但苍天有眼,那塔楼幸免于难,这样,人们仍能在蒙田撰写《随笔集》的环境里回 忆蒙田。 思想孕育的孩子 就在一五七零年,圣日耳曼条约使宗教战争暂告结束;一五七一年,莱奥诺诞生,这是 蒙田唯一成活的孩子。《随笔集》毫不掩饰蒙田对只有一个女儿的失望心情,他把教育女儿 的责任全部推给妻子。他本希望能生个男孩,就可以把他的人生体会、他的姓氏和地产传给 儿子。正因为如此,他对孩子不感兴趣,这让我们难以接受,其实,这恰恰是他对温情的一 种抑制。也正因为如此,他便在他思想孕育的孩子身上寻觅慰藉:“我们的思想、勇气和智 慧所孕育的孩子,要比身体孕育的孩子更高尚,而且更是我们的孩子.”。就在这一五七 一年,他在巴黎出版了拉博埃西的作品,从而向他个人的作品迈出了第一步。 不任公职和相对清静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心灵的平静,因为“隐居时也有可能不清静”。对 于一个求知欲非常强烈的人,无所事事会导致精神上的无政府主义;蒙田有过切身体会:“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