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郁闷”心态解析 杨林香 “郁闷”一词反映了大学生感受到压力,而行为上找不到积极有效办法的消极状态。作 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身份认同的一个标志,“郁闷”一词是我们认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面镜 子。当代大学生用“郁闷”表达上下求索的徘徊、壮志难的感慨、朦胧情感的困惑、愤世 嫉俗的无奈和对思 当引起教有者的深思 买等型牛完用贺象受·率网在个体的限商指的是一古 郁 一种消极的 精神状态,指个体自我心理上确实有压力,需要改变现状,而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办 法,所以感到室息和痛苦。与此同时,“郁闷”一词的流行又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一一社会 焦虑,指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顷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 ·种模的焦忠礼 况,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忧愁、烦乱和无出路感的混合状态。每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必有一定 的客观事实作为其内在支撑。当郁闷成为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一种群体情绪或心理之时,它反 映了这个群体和周围社会怎样的特征呢?从“郁闷”一词的内涵和流行的广度,我们可以窥 见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深处。 郁闷 解大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语言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风格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发 展。在今天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语言往往成为一种共识性的具有流行色彩的社会符号。这种 社会符号的创始者往往是青年,并通过青年同辈群体传播,形成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与以往诸如“振兴中华”等豪言壮语不同的是, 这一代大学生用加同一声叹息以的“郁阅 词作为他们的标签, 因此 常被人们称 “孤的 一代 、“失落的一代”和“满负压力的 大学生使用“郁闷” 词不仅是表达某种思想内容,它还传达了一种潜在身份认同 信息,它反映的是人的存在特征。他们用“郁闷”表达诸如“心情不好”、“失落”、“空虚” “无聊”、“烦”、“有压力”、“没劲儿”、“找不到方向”等复杂情绪。这种情绪不同于“焦虑 和“抑郁”,住虑是自己明知道没有道理却无法控制、摆脱负性情绪。而“抑郁”是一组统 症,中句括多种症状和体征,涉及驱体和心理两方面前句 垂眠障碍、 食欲改变、被 劳感、精神运动性 缓或激起 理症状包括丧失自尊或有自罪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 决、有自杀意念或想法等。郁闷从其表现上看更接近焦虑的含义,它还称不上是一种病症 只是具有某些与抑郁症相象的表现特征而已。然而正是“郁闷”一词的模糊性,涵盖意义的 广泛性,表达了比传统的“顷脑”、“焦虑”等词更多的信息内容,从而更准确和精练地表达 出了人们的某种复杂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也因此得以在大学生中流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 时间》一书中指出 当人们创造语言并用语言包裹 自己 时伤 人们就在为 生活定位 人们透视语言,并解析语言意义的时候,人们就在探究社会。当代大学生如何为自己的生活 定位?我们又如何探究他们的生活呢? 郁闷:一词反映的大学生心理 1,上下求索的徘徊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一代,也就是所调的第五代者年 他们成长在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社会变化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国家经济实力、国际 地位不断提升的时期。生活在这样 个时代里,他们拥有强烈的报国意识和强烈的国家自豸 感。作为身担重任的社会精英,大多数大学生自觉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 命。他们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愤怒不己,特别是对美国在中国台湾问题上暗中做梗。让许多关 心国家大事的大学生越来越郁闷。大学生痛恨美国在国际社会指手画脚,但是如果有机会
大学生“郁闷”心态解析 杨林香 “郁闷”一词反映了大学生感受到压力,而行为上找不到积极有效办法的消极状态。作 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身份认同的一个标志,“郁闷”一词是我们认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面镜 子。当代大学生用“郁闷”表达上下求索的徘徊、壮志难酬的感慨、朦胧情感的困惑、愤世 嫉俗的无奈和对思想教育的冷漠。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郁闷”一词是大学生当中最常用词汇之一。“郁闷”在个体的层面指的是一种消极的 精神状态,指个体自我心理上确实有压力,需要改变现状,而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办 法,所以感到窒息和痛苦。与此同时,“郁闷”一词的流行又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一一社会 焦虑,指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 心理。这种社会焦虑的心理不仅存在于弱势群体中,而且也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精英群体中。 处于郁闷状态的大学生的社会焦虑程度是较低的,它反映的是大学生的一种模糊的焦虑状 况,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忧愁、烦乱和无出路感的混合状态。每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必有一定 的客观事实作为其内在支撑。当郁闷成为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一种群体情绪或心理之时,它反 映了这个群体和周围社会怎样的特征呢?从“郁闷”一词的内涵和流行的广度,我们可以窥 见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深处。 郁闷: 了解大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语言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风格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发 展。在今天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语言往往成为一种共识性的具有流行色彩的社会符号。这种 社会符号的创始者往往是青年,并通过青年同辈群体传播,形成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与以往诸如“振兴中华”等豪言壮语不同的是,这一代大学生用如同一声叹息似的“郁闷” 一词作为他们的标签,因此也常被人们称为“孤独的一代”、“失落的一代”和“满负压力的 一代”。 大学生使用“郁闷”一词不仅是表达某种思想内容,它还传达了一种潜在身份认同 信息,它反映的是人的存在特征。他们用“郁闷”表达诸如“心情不好”、“失落”、“空虚”、 “无聊”、“烦”、“有压力”、“没劲儿”、“找不到方向”等复杂情绪。这种情绪不同于“焦虑” 和“抑郁”,焦虑是自己明知道没有道理却无法控制、摆脱负性情绪,而“抑郁”是一组综 合症,它包括多种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前者包括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 劳感、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心理症状包括丧失自尊或有自罪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 决、有自杀意念或想法等。郁闷从其表现上看更接近焦虑的含义,它还称不上是一种病症, 只是具有某些与抑郁症相象的表现特征而已。然而正是“郁闷”一词的模糊性,涵盖意义的 广泛性,表达了比传统的“烦恼”、“焦虑”等词更多的信息内容,从而更准确和精练地表达 出了人们的某种复杂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也因此得以在大学生中流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 时间》一书中指出:当人们创造语言并用语言包裹起自己的时候,人们就在为生活定位;当 人们透视语言,并解析语言意义的时候,人们就在探究社会。当代大学生如何为自己的生活 定位?我们又如何探究他们的生活呢? 郁闷:一词反映的大学生心理 1.上下求索的徘徊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一代,也就是所谓的第五代青年, 他们成长在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社会变化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国家经济实力、国际 地位不断提升的时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他们拥有强烈的报国意识和强烈的国家自豪 感。作为身担重任的社会精英,大多数大学生自觉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 命。他们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愤怒不已,特别是对美国在中国台湾问题上暗中做梗。让许多关 心国家大事的大学生越来越郁闷。大学生痛恨美国在国际社会指手画脚,但是如果有机会
他们又挡之若毯想到笔围去,新东方学炒托福培训班班是满可见一斑。1999年美国亲作我 驻南使馆,大学生用游行笔方式表法对美国县行最强列的抗议,可是第一天街上的传单还没 有散尽,美国大使馆前等待赴美签证的大学生队伍又排成了长龙。 于出国在我国的不普远 它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上升,能出国的大学生常常被视为有抱负和有前途的 人士。大学生应当如何爱国?当代的大学生对国家、民族承担者怎么样的责任?这些疑问他们 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在上下求素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体哈的是排徊、讲退维谷,无从洗择的 结果就是“郁闷” 2.壮志难酬的感 今天的大学生拥有 丰裕的物质生活,借助于日趋发达的传播媒介,他们能轻易获得大量 信息,能掌握许多知识,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敏捷的思维。时代为大学生的成才、成功提供了 宽松的环境:社会为他们准备了各种新的商品和消费方式:媒体为大学生树立了各种生活领 域的成功典范,围绕他们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夜暴富的新闻以及知识经济下青年人独占 头的成功案例。当他人的成功陆逼人呈现在自己面前时,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被迅速催化 在这个强调自我能 力,强调拥有金 、拥有 地位的社全 代大学生比他们的, 强烈的成功欲望,他们也更早体验到追求成功过程中的焦虑、烦恼和苦闷。从主观上说大号 生渴望独立、追求成功,然而客观上现实社会为大学生准备的不仅有鲜花和荣誉,还有霜雪 与挫折。市场经济本身的言目性和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对生活的把握度大大降低,特别是近年 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间颗让许多大学生提前体合了为生计相忧的滋味,一些大学生慨叹“想找 个人刻削都不成。”面对社会发展风险性的提高,大学生感受到的是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的压 力,是对人生目标的思考,是对前途的担忧。这些前所未有的“模糊恐惧”颇让大学生伤 筋,有选择就有挣扎,有诱惑就有痛苦,大学生郁闷也就在所难免。 3。装睛情感的闲或 对爱情的渴细,对性的好奇是大学生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现。今天的大 学生谈恋爱、同居其至结婚都已经不是什么率。谣绥铭教授的姜作《性爱十年》书中对 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实际情况 了调查 事实证明大学生有性行为的比例已经不容忽 视。大学生既渴望现代的刺激,又摆脱不了传统的制肘,他们的行为受若双重价值系统的支 配: 一方面是师长、父母的淳谆数诲要以学业为重,要有恋爱道德,另一方面是拥有爱人 享受性愉悦的诱惑:一方面是白头偕老的传统爱情观,另一方面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 经拥有”的现代人的萧洒。夹在传统与现代裂缝中的大学生不得不用郁闷来表达他们对青春 对爱情、对性的欲说还羞,左右为 困境。 大学生的爱情面临另外 一个很大的困惑是理惩 与现实的差距。大学里流行一个顺口溜:“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 ,这句略 显刻薄的调侃反映了大学生对感情的困惑。再理想的爱情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忍与世俗, 虽然这个时代没有硬性的分配制度棒打鸳鸯,然而面对现实的地域、就业,大学生情侣劳慧 分飞的也不是少数。唐代张先的诗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大学生眼里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柴米油 盐的差距:“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如今世事多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些 大学生在课桌文化中用大白话的形式表达了这种忧虑: 谈什么恋爱 谈成了找工作是个陶 碍,谈不成痛苦得要命。”大学生恋爱需要理智还是情感?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在新与旧 的冲突中,大学生用郁闷表达他们闲惑的心理。 4.愤世嫉俗的无奈 对补会公正的渴求各阶层的共同愿翅,而大学牛群体表现很最为东分和列。在许多 大学的BS上,最热门的话题、最激烈的争论 最箱心的愤概基本上都是围绕社会的公 教有者苦口婆心告诉大学生:在理想的社会里,人与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追。但是在 现实社会里,贪污腐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弱势群体失语的困境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 有者同样的“重任在肩,舍我其谁?”的社会贵任感。在这个激情澎湃的青年岁月里,许多
他们又趋之若骛想到美国去,新东方学校托福培训班班暴满可见一斑。1999 年美国轰炸我 驻南使馆,大学生用游行等方式表达对美国暴行最强烈的抗议,可是第二天街上的传单还没 有散尽,美国大使馆前等待赴美签证的大学生队伍又排成了长龙。由于出国在我国的不普遍 性,它意味着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上升,能出国的大学生常常被视为有抱负和有前途的 人士。大学生应当如何爱国?当代的大学生对国家、民族承担着怎么样的责任?这些疑问他们 很难有明确的答案,在上下求索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体验的是徘徊、进退维谷,无从选择的 结果就是“郁闷”。 2.壮志难酬的感慨 今天的大学生拥有丰裕的物质生活,借助于日趋发达的传播媒介,他们能轻易获得大量 信息,能掌握许多知识,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敏捷的思维。时代为大学生的成才、成功提供了 宽松的环境;社会为他们准备了各种新的商品和消费方式;媒体为大学生树立了各种生活领 域的成功典范,围绕他们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夜暴富的新闻以及知识经济下青年人独占鳌 头的成功案例。当他人的成功咄咄逼人呈现在自己面前时,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被迅速催化, 在这个强调自我能力,强调拥有金钱、拥有地位的社会,现代大学生比他们的父辈有着更为 强烈的成功欲望,他们也更早体验到追求成功过程中的焦虑、烦恼和苦闷。从主观上说大学 生渴望独立、追求成功,然而客观上现实社会为大学生准备的不仅有鲜花和荣誉,还有霜雪 与挫折。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对生活的把握度大大降低,特别是近年 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许多大学生提前体验了为生计担忧的滋味,一些大学生慨叹“想找 个人剥削都不成。”面对社会发展风险性的提高,大学生感受到的是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的压 力,是对人生目标的思考,是对前途的担忧。这些前所未有的“模糊恐惧”颇让大学生伤脑 筋,有选择就有挣扎,有诱惑就有痛苦,大学生郁闷也就在所难免。 3.朦胧情感的困惑 对爱情的渴望,对性的好奇是大学生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不成熟的特殊表现。今天的大 学生谈恋爱、同居甚至结婚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潘绥铭教授的著作《性爱十年》一书中对 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行为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查,事实证明大学生有性行为的比例已经不容忽 视。大学生既渴望现代的刺激,又摆脱不了传统的制肘,他们的行为受着双重价值系统的支 配:一方面是师长、父母的谆谆教诲要以学业为重,要有恋爱道德,另一方面是拥有爱人、 享受性愉悦的诱惑;一方面是白头偕老的传统爱情观,另一方面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 经拥有”的现代人的潇洒。夹在传统与现代裂缝中的大学生不得不用郁闷来表达他们对青春、 对爱情、对性的欲说还羞,左右为难的困境。大学生的爱情面临另外一个很大的困惑是理想 与现实的差距。大学里流行一个顺口溜:“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这句略 显刻薄的调侃反映了大学生对感情的困惑。再理想的爱情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忍与世俗, 虽然这个时代没有硬性的分配制度棒打鸳鸯,然而面对现实的地域、就业,大学生情侣劳燕 分飞的也不是少数。唐代张先的诗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大学生眼里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柴米油 盐的差距:“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如今世事多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些 大学生在课桌文化中用大白话的形式表达了这种忧虑:“谈什么恋爱,谈成了找工作是个障 碍,谈不成痛苦得要命。”大学生恋爱需要理智还是情感?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在新与旧 的冲突中,大学生用郁闷表达他们困惑的心理。 4.愤世嫉俗的无奈 对社会公正的渴求是各阶层的共同愿望,而大学生群体表现得最为充分和激烈。在许多 大学的 BBS 上,最热门的话题、最激烈的争论、最痛心的愤慨基本上都是围绕社会的公正。 教育者苦口婆心告诉大学生:在理想的社会里,人与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但是在 现实社会里,贪污腐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弱势群体失语的困境使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 有着同样的“重任在肩,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个激情澎湃的青年岁月里,许多
大学生眼里的社会是“应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实然”现实社会。当大学生倾向于以个 人为本位去辐射社会,以非常强烈的情绪指导自己的实践,以某种好恶左右自己的判断时,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他们 法释怀的 个结。现实社会中,他们往往体验的是无 力回 的感觉,在诸如“宝马贵妇撞人案”这样的网络大讨论中,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愤世嫉俗的 无奈,也有一些大学生用“别大惊小怪的,这种事情社会上多了去了”的冷漠口吻表达他们 的失望与哀伤。大学生的生理一般都己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心理却并未成熟,他们的价值观 念通常太过理想化,缺乏现实的合理性。这种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的结果表现为一系列 的心理不后」 也为大学生 “郁闷”埋下最根本的伏笔。 5.思想教有的冷漠 大学阶段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不仅是既定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也是社会 文化的创造者。在这一阶段,社会主流文化建构人的社会性的核心品质。在社会转型时期, 开放的社会、快节奉的生活、多元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加活跃。但是价值观 念的矛盾冲突,价值标准的 朝使公共权威丧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选择对象中 看不到社会主流文化及文化的应然趋势。在大学校园里,传统思想教育课的比重很大 的课程基本上是进行正统的思想教有,然而这些课程的教有效果如何呢?在网上许多大学生 以“极郁闷”来形容他们的感受,课堂上大学生以逃课、睡觉、读英语等方式表达他们的反 感。青年阶段是形成价值观体系、确立人生目标、寻求实现目标途径的时期,社会主流文化 构造人的核心价值观,当前青年文化内部多种价值观念相互矛盾甚至冲突,价值标准随意性 情感性, 行为选择缺乏终极制 准以及公共权威, 而相应的如辅号 员 团委 有机构的作用 日渐式微。面临无根的彷徨和脱离现实的说教,大学生体验的是价值真空、行为无序的寻找 精神家园的心理疲惫和精神焦虑。 未尽的思考 补会的发展弯千必然会在语言里留下反映各个时代特征的词,起若历中见证的作用 这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没有潘晓思考“人生的路啊 为什么越走越窄?”的 有张 该不该数老农的讨论的尖锐。当他们的视线从家国天下日益转向自身时,他们依然背负若询 多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的交融与馆变带来的茫然、失范与生疏的感受。在主流文化无法 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时,他们用郁闷表达他们的焦虑、抑郁、烦闷、无所适从。在社会期 望青年大学生热血澎湃、斗志昂扬的时候,他们用“郁闷”作为集体身份认同的标签,这不 不引起勃有老的深思」
大学生眼里的社会是“应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实然”现实社会。当大学生倾向于以个 人为本位去辐射社会,以非常强烈的情绪指导自己的实践,以某种好恶左右自己的判断时,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他们心里无法释怀的一个结。现实社会中,他们往往体验的是无力回天 的感觉,在诸如“宝马贵妇撞人案”这样的网络大讨论中,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愤世嫉俗的 无奈,也有一些大学生用“别大惊小怪的,这种事情社会上多了去了”的冷漠口吻表达他们 的失望与哀伤。大学生的生理一般都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心理却并未成熟,他们的价值观 念通常太过理想化,缺乏现实的合理性。这种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的结果表现为一系列 的心理矛盾,也为大学生“郁闷”埋下最根本的伏笔。 5.思想教育的冷漠 大学阶段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不仅是既定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也是社会 文化的创造者。在这一阶段,社会主流文化建构人的社会性的核心品质。在社会转型时期, 开放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多元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加活跃。但是价值观 念的矛盾冲突,价值标准的模糊使公共权威丧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元选择对象中, 看不到社会主流文化及文化的应然趋势。在大学校园里,传统思想教育课的比重很大,大一 的课程基本上是进行正统的思想教育,然而这些课程的教育效果如何呢?在网上许多大学生 以“极郁闷”来形容他们的感受,课堂上大学生以逃课、睡觉、读英语等方式表达他们的反 感。青年阶段是形成价值观体系、确立人生目标、寻求实现目标途径的时期,社会主流文化 构造人的核心价值观,当前青年文化内部多种价值观念相互矛盾甚至冲突,价值标准随意性、 情感性,行为选择缺乏终极标准以及公共权威,而相应的如辅导员、团委等教育机构的作用 日渐式微。面临无根的彷徨和脱离现实的说教,大学生体验的是价值真空、行为无序的寻找 精神家园的心理疲惫和精神焦虑。 未尽的思考 社会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在语言里留下反映各个时代特征的词汇,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 这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没有潘晓思考“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沉重,也没有张华 该不该救老农的讨论的尖锐。当他们的视线从家国天下日益转向自身时,他们依然背负着许 多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的交融与嬗变带来的茫然、失范与生疏的感受。在主流文化无法 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时,他们用郁闷表达他们的焦虑、抑郁、烦闷、无所适从。在社会期 望青年大学生热血澎湃、斗志昂扬的时候,他们用“郁闷”作为集体身份认同的标签,这不 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