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生平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人生经历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一一1960年),俄罗斯诗人。所著长篇小说《日瓦戈医 生》为他赢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国内的反对,他谢绝了这项荣誉。该书描写 我国人在 命时期的徘得、苦闷和爱情,以及革命带来的后果,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但 苏联只能以译本秘密流传。 1890年2月10日(1旧历1月29日),鲍里斯·怕斯捷尔纳克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有文化 教养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列昂尼德是个画家,母亲罗莎·考夫曼是一位钢琴家。通过父母鲍 里斯很早就认识了各国一些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 帕斯捷尔纳克 1岁以前】 直在家庭里接受教有,以后就读莫斯科德国文法学校和第十五 大学预科,这两所学校都强调古典文学的教育。高中期间他跟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克莱宾学 习音乐,由于对技艺缺少兴趣,后来他放弃了音乐。1909年帕斯捷尔纳克进莫斯科大学攻读 法律,但兴趣马上又转向了哲学。在莫斯科参加毕业考试前,他去德国马堡大学学习了几个 月。在这些年当中他已开始在写诗。 由于帕斯捷尔纳克的一条腿受过伤,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期间免于服兵役。他 为了自立干过许多工作 ,出版了最初写的 些诗和翻译作品。1922年在他与叶甫盖妮娅·洛 里埃结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年轻诗人。革命以后,他的父母和姐妹都移居德 国,但帕斯捷尔纳克仍留在莫斯科。1931年他同叶甫盖妮娅离婚,又和齐娜伊达·涅伊哈乌 斯结合。 30年代末 当斯大林加强意识形态方而的清洗时,帕断捷尔纳古停止了出版诗生。他居 住在莫斯科郊外彼烈杰尔金诺, 从事翻译工作。他的儿子列昂依德生于1937年。1949年相 斯捷尔纳克认识并爱上了在《新世界》文学期刊工作的伊文斯卡娅。虽然他没有跟齐娜伊达 离婚,伊文斯卡娅也在监狱里呆了5年,但是这段浪漫史在他一生最后的4年中一直保持着。 在帕斯捷尔纳克写作和出版《日瓦戈医生》期间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辩中,伊文斯卡娅一直是 他的情人、伴侣和知己。公开的指责和暗中的骚扰,使帕斯捷尔纳克的健康受到亚重损害】 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逝世。几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草场成了他文学成就的氨 念碑 二、鲍里斯·柏斯捷尔纳克的文学历程 莫斯科是帕斯捷尔纳克文学事业的发源地。他生于莫斯科,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该城市 及市郊。在《我的回忆:自传概要》(1958年)中,柏斯捷尔纳克观察到他的出生地在世纪的 转折点“兴起一种新的俄罗斯艺术,这是一种大城市的艺术,是年轻的现代的、新型的艺术” 这种新艺术吸引 经的帕斯捷尔纳克把注意力从欧洲转向俄国 要是能介绍表现在里尔克 史文朋、波德莱尔作品中那种完全新型的诗,那该多好。这种诗通过亚力山大·勃洛克和马 雅可夫斯基的示范而进入了俄国的诗歌。它的意象、主题和韵律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诗歌 表达方式。它孕有了许多文学流派一一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这些流派主宰着 莫斯科的文学生命。 帕斯捷尔纳克最初的诗歌选集《在云雾中的双星子座》(1914年)和《在街垒之上》(1917 年),有着这种年轻的现代艺术的勃勃雄心的回响。它们追求创新独特,每一首诗都包含着新 观念或者描绘出一幅新图景。它们力图超越物质的制约:诗人要具备矛盾的创造力,要使沉 默的书页发出声音,要使黑色的墨汁放射光彩。后来帕斯捷尔纳克把这些诗看作是不成熟的 作品,充满着关于花园、高山、城市的有先入之见的感情碎片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生平 一、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人生经历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 年——1960 年),俄罗斯诗人。所著长篇小说《日瓦戈医 生》为他赢得 1958 年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国内的反对,他谢绝了这项荣誉。该书描写 俄国人在革命时期的徘徊、苦闷和爱情,以及革命带来的后果,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但在 苏联只能以译本秘密流传。 1890 年 2 月 10 日(旧历 1 月 29 日),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有文化 教养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列昂尼德是个画家,母亲罗莎·考夫曼是一位钢琴家。通过父母鲍 里斯很早就认识了各国一些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 帕斯捷尔纳克 11 岁以前一直在家庭里接受教育,以后就读莫斯科德国文法学校和第十五 大学预科,这两所学校都强调古典文学的教育。高中期间他跟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克莱宾学 习音乐,由于对技艺缺少兴趣,后来他放弃了音乐。1909 年帕斯捷尔纳克进莫斯科大学攻读 法律,但兴趣马上又转向了哲学。在莫斯科参加毕业考试前,他去德国马堡大学学习了几个 月。在这些年当中他已开始在写诗。 由于帕斯捷尔纳克的一条腿受过伤,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期间免于服兵役。他 为了自立干过许多工作,出版了最初写的一些诗和翻译作品。1922 年在他与叶甫盖妮娅·洛 里埃结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年轻诗人。革命以后,他的父母和姐妹都移居德 国,但帕斯捷尔纳克仍留在莫斯科。1931 年他同叶甫盖妮娅离婚,又和齐娜伊达·涅伊哈乌 斯结合。 30 年代末,当斯大林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清洗时,帕斯捷尔纳克停止了出版诗集。他居 住在莫斯科郊外彼烈杰尔金诺,从事翻译工作。他的儿子列昂依德生于 1937 年。1949 年帕 斯捷尔纳克认识并爱上了在《新世界》文学期刊工作的伊文斯卡娅。虽然他没有跟齐娜伊达 离婚,伊文斯卡娅也在监狱里呆了 5 年,但是这段浪漫史在他一生最后的 14 年中一直保持着。 在帕斯捷尔纳克写作和出版《日瓦戈医生》期间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辩中,伊文斯卡娅一直是 他的情人、伴侣和知己。公开的指责和暗中的骚扰,使帕斯捷尔纳克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1960 年 5 月 30 日,帕斯捷尔纳克逝世。几千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墓场成了他文学成就的纪 念碑。 二、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历程 莫斯科是帕斯捷尔纳克文学事业的发源地。他生于莫斯科,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该城市 及市郊。在《我的回忆:自传概要》(1958 年)中,帕斯捷尔纳克观察到他的出生地在世纪的 转折点“兴起一种新的俄罗斯艺术,这是一种大城市的艺术,是年轻的现代的、新型的艺术”。 这种新艺术吸引着年轻的帕斯捷尔纳克把注意力从欧洲转向俄国。要是能介绍表现在里尔克、 史文朋、波德莱尔作品中那种完全新型的诗,那该多好。这种诗通过亚力山大·勃洛克和马 雅可夫斯基的示范而进入了俄国的诗歌。它的意象、主题和韵律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诗歌 表达方式。它孕育了许多文学流派——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这些流派主宰着 莫斯科的文学生命。 帕斯捷尔纳克最初的诗歌选集《在云雾中的双星子座》(1914 年)和《在街垒之上》(1917 年),有着这种年轻的现代艺术的勃勃雄心的回响。它们追求创新独特,每一首诗都包含着新 观念或者描绘出一幅新图景。它们力图超越物质的制约:诗人要具备矛盾的创造力,要使沉 默的书页发出声音,要使黑色的墨汁放射光彩。后来帕斯捷尔纳克把这些诗看作是不成熟的 作品,充满着关于花园、高山、城市的有先入之见的感情碎片
经历了世界大战、革命和内战,五年时间村去了。的斯捷尔钠点又开始出版诗集。《生 活四.我的组妹》(1922年)、《主期与弯调》1923年)是现了一种新的宙美观,马上吸引 众多的读者。 帕斯捷尔纳克把意义建立在强烈的对比、微妙的音调效果上, 同时在紧凑的诗 歌结构中灵活地运用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比喻 帕斯捷尔纳克把《生活啊,我的姐妹》题献给19世纪诗人莱蒙托夫,暗示了一种新的阳 近。诗不光是一种实践技巧,而是生活“通过人的嘴巴显示它的存在”。诗对个体经哈有着 直接、本质性的理解。诵过诗,作者和读者能以满脑激情参与内在超越的存在方式去面对生 活,而不是重复日常生活习惯的俗 从1917年到 192年帕斯捷尔纳克那些写于国家动乱不安岁月中的诗作,被人当作希望 慰帮和对破碎灵魂的滋养加以阅读。 在0年代,莫斯科年轻的现代艺术改弦易辙了,共产党指示所有的力量都必须投入建设 在十月革命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号召作家丢掉以往年代遗留下来的美学原则,以歌颂 革命英雄和塑造新的苏维埃人物形象帮助树立无产阶级的意识。许多作家注意到了、或努力 去注意这 20年代中期,帕斯捷尔纳克尝试写几首直接反映现实激变的长诗,这就是史诗性诗篇《热 病》(1924年)、《1905》(1926年)、《施密特中尉》(1927年)和《斯倍克托尔斯基》(1931 年)。这些诗涉及到十月革命前夕十二年的动乱岁月。长诗叙述了许多发生在重大事件中的英 雄业结,清禁地表明帕斯捷尔纳对革命的以要性并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在深层之中却隐含 一位艺术家对于观或许会 成为生活的对立面的忧虑 如果这样,那么将是宜传 而不 是诗 通过人的嘴巴表达自己,而艺术家将从热情的宣传人退缩到仅仅充当 词句工匠 的角色。 1925年帕斯捷尔纳克学试另一种写作方式,创作了一部颗为《空中路》(1925年)的短 篇小说集,他用写诗的审美观来写散文。这些故事缺少传统的情节结构。它们远离背景,刻 画人物更多的用的是中心人物的感觉而较少使用叙述者的口气。集子中最好的故事是《柳威 尔斯的童年》,通过对几个不为人注意的非常关键自 理转折点的考察, 叙述了 个少女的成 熟。引起读者注意的是女主人公的感觉,而不是她在社会中的发展。在他的自传和唯一的小 说中,帕斯捷尔纳克又回到成人感觉的雏形 一儿童内心世界的主题。 帕斯捷尔纳克没能把自己的作品局限于年轻社会主义国家那种新型的理想主义艺术中 这点在他的第一本白传作品《安全证书》(1931年)中表现出来。帕斯捷尔纳克把注意力集中 在使他成为 个诗人的早年经历上 ,前半部记载了他在马堡大学的那些日子, 在那里他接 了哲学上的唯心论,并经历了浪漫的爱情。后半部描叙了他与马雅可夫斯基长期的交往,后 者是战前俄国重要的未米主义诗人,又是20年代中领头的理想主义诗人。在强调马雅可夫斯 基对他影响的同时,帕斯捷尔纳克也强调了与马雅可夫斯基革命小团体决裂的必要。帕斯捷 尔纳克表示他仍然看重自己革命前的艺术生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文学道路。官方机构觉得 《安全证书》不那么中听,是资产阶级的东西。 1931年,帕斯捷尔纳克到格鲁吉亚共和国的高加索山区旅行。这次游历有两方面的 大收获。第一,他结识了几位和他一样充满生气和具有个性的格鲁吉亚诗人,他开始把他们 的作品译成俄文,作为介绍苏维埃联盟成员优秀文学的文化交流努力的一部分。从这以后, 帕斯捷尔纳克逐渐把精力转入文学翻译工作。第二,这次访问使帕斯捷尔纳克重新找到曾经 活跃于《生活啊,我的姐妹》和《主题与变奏》中的诗的想象和风格,他很快又写作并出版 了《第二次诞生》( 932年)。这组抒情诗妥帖地把几个各不相干的个 人主题组合在一起:诗 人对于观念的反感,对于马雅可夫斯基自杀身亡的悲悼,同自己第一个妻子的离异。和以往 的诗集一样,《第二次诞生》用活泼的语言和严谨的诗歌形式组合成独特的诗的声音。不同的 是,诗人现在懂得把自然作为精神复活的不竭源泉
经历了世界大战、革命和内战,五年时间过去了。帕斯捷尔纳克又开始出版诗集。《生 活啊,我的姐妹》(1922 年)、《主题与变调》(1923 年)呈现了一种新的审美观,马上吸引了 众多的读者。帕斯捷尔纳克把意义建立在强烈的对比、微妙的音调效果上,同时在紧凑的诗 歌结构中灵活地运用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比喻。 帕斯捷尔纳克把《生活啊,我的姐妹》题献给 19 世纪诗人莱蒙托夫,暗示了一种新的贴 近。诗不光是一种实践技巧,而是生活“通过人的嘴巴显示它的存在”。诗对个体经验有着 直接、本质性的理解。通过诗,作者和读者能以满腔激情参与内在超越的存在方式去面对生 活,而不是重复日常生活习惯的俗套。 从 1917 年到 1922 年帕斯捷尔纳克那些写于国家动乱不安岁月中的诗作,被人当作希望、 慰藉和对破碎灵魂的滋养加以阅读。 在 20 年代,莫斯科年轻的现代艺术改弦易辙了,共产党指示所有的力量都必须投入建设 在十月革命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号召作家丢掉以往年代遗留下来的美学原则,以歌颂 革命英雄和塑造新的苏维埃人物形象帮助树立无产阶级的意识。许多作家注意到了、或努力 去注意这一号召。 20 年代中期,帕斯捷尔纳克尝试写几首直接反映现实激变的长诗,这就是史诗性诗篇《热 病》(1924 年)、《1905》(1926 年)、《施密特中尉》(1927 年)和《斯倍克托尔斯基》(1931 年)。这些诗涉及到十月革命前夕十二年的动乱岁月。长诗叙述了许多发生在重大事件中的英 雄业绩,清楚地表明帕斯捷尔纳克对革命的必要性并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在深层之中却隐含 着一位艺术家对于观念或许会成为生活的对立面的忧虑。如果这样,那么将是宣传——而不 是诗——通过人的嘴巴表达自己,而艺术家将从热情的宣传人退缩到仅仅充当“词句工匠” 的角色。 1925 年帕斯捷尔纳克尝试另一种写作方式,创作了一部题为《空中路》(1925 年)的短 篇小说集,他用写诗的审美观来写散文。这些故事缺少传统的情节结构。它们远离背景,刻 画人物更多的用的是中心人物的感觉而较少使用叙述者的口气。集子中最好的故事是《柳威 尔斯的童年》,通过对几个不为人注意的非常关键的心理转折点的考察,叙述了一个少女的成 熟。引起读者注意的是女主人公的感觉,而不是她在社会中的发展。在他的自传和唯一的小 说中,帕斯捷尔纳克又回到成人感觉的雏形——儿童内心世界的主题。 帕斯捷尔纳克没能把自己的作品局限于年轻社会主义国家那种新型的理想主义艺术中, 这点在他的第一本自传作品《安全证书》(1931 年)中表现出来。帕斯捷尔纳克把注意力集中 在使他成为一个诗人的早年经历上。前半部记载了他在马堡大学的那些日子,在那里他接触 了哲学上的唯心论,并经历了浪漫的爱情。后半部描叙了他与马雅可夫斯基长期的交往,后 者是战前俄国重要的未来主义诗人,又是 20 年代中领头的理想主义诗人。在强调马雅可夫斯 基对他影响的同时,帕斯捷尔纳克也强调了与马雅可夫斯基革命小团体决裂的必要。帕斯捷 尔纳克表示他仍然看重自己革命前的艺术生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文学道路。官方机构觉得 《安全证书》不那么中听,是资产阶级的东西。 1931 年,帕斯捷尔纳克到格鲁吉亚共和国的高加索山区旅行。这次游历有两方面的巨 大收获。第一,他结识了几位和他一样充满生气和具有个性的格鲁吉亚诗人,他开始把他们 的作品译成俄文,作为介绍苏维埃联盟成员优秀文学的文化交流努力的一部分。从这以后, 帕斯捷尔纳克逐渐把精力转入文学翻译工作。第二,这次访问使帕斯捷尔纳克重新找到曾经 活跃于《生活啊,我的姐妹》和《主题与变奏》中的诗的想象和风格,他很快又写作并出版 了《第二次诞生》(1932 年)。这组抒情诗妥帖地把几个各不相干的个人主题组合在一起:诗 人对于观念的反感,对于马雅可夫斯基自杀身亡的悲悼,同自己第一个妻子的离异。和以往 的诗集一样,《第二次诞生》用活泼的语言和严谨的诗歌形式组合成独特的诗的声音。不同的 是,诗人现在懂得把自然作为精神复活的不竭源泉
帕斯捷尔纳克的诗在整个30年代不断地被印售,虽然文化部门对他作品中的“个人佩 、“形式主义”和“自我纵容”越来越不满。1934年,斯大林为加强中央政府同艺术家 的联系 了苏联作家协会 并宣布了官方的美学原则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作家协会 要求作家接近社会,根据党的思想观念,积极地描绘苏维埃生活。帕斯捷尔纳克没有顺从此 原则,1937年他移居莫斯科郊外一个居住地,这是他与莫斯科现代艺术相脱离的恰当的象征。 在《第二次诞生》和《日瓦戈医生》之间,帕斯捷尔纳克只出版了两册薄薄的诗集《在 早班车上》(1943年)和《辽阔的大地》(1945年),印行于检查制度松弛和反抗纳粹的爱国战 争期间、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俄罗斯 地和人民的热爱 这段时间里帕斯捷尔纳克在翻译 方面 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他翻译了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主要悲剧和席勒的剧作。此外还 进行诗歌翻译的尝试,力图做到既能传达原诗的感情又不失去原诗的精神和韵律。有趣的是, 帕斯捷尔纳克本人的诗常被视为是不自然的和颓废的,而他翻译的作品(尤其是莎士比亚的 《哈姆雷特》)却成为学校里必读的课文。 次世界大战以后, 苏联共 产党重申了文学原则,在日丹诺夫主持下通过严厉的文艺 政策,禁止苏联作家接触、喜爱非苏作家的作品。作为对这激进、荒谬观念的反击,帕斯 尔纳克开始进行后来成为《日瓦戈医生》的小说的写作。他的目的在于评说他这一代诗人所 遇到的磨难:战争、革命、受压、又一次战争。 1954年,俄罗斯的读者得到了这本书的一点信息,有家文学杂志刊登了尤利·日瓦戈的 一部分诗。紧接着正统的评论家以批判帕斯捷尔纳克以往诗歌的同样理由对这些诗进行批判 随后而来的 系列事件证实了不祥的预兆。莫斯科最大胆的 刊《衡世界》因为作家对十月 草命的消极描写,退回了他的稿子。眼下,帕斯捷尔纳克作为战后一代诗人的精神导师,并 非没有同盟,但是他们很难改变当局的观点。帕斯捷尔纳克一怒之下把手稿交给了一位外国 记者,通过他又把手稿给了一位亲共的意大利出版商菲尔特里涅利。他不顾苏联作家协会的 激列反对,在1957年年底出版了《瓦医生》的意大利文版,在文学界引起等动,整个 洲和美国很快又出现了其他许多语种的版本 《日瓦戈医生》在国外的出版,使柏斯捷尔纳克想看到小说在国内出版的希望破灭了,同 时也给他带来国际上的认可,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作为优秀的诗人和正直的人,帕 斯捷尔纳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称颂,但他又不得不向赫鲁晓夫恳求不要把他驱逐出境。他的 请求批准了,但对他的骚扰仍在珠续。当《日瓦之医生》的稿开始寄给帕斯捷尔纳克时 当局威。下要以非法经营外汇的罪名对他起诉,甚至在帕斯徒尔纳克死后这种迫害也没停止 他亲爱的伊文斯卡娅因涉嫌倒卖外汇受到起诉并被监禁, 她就是日瓦戈医生的被人诋毁的是 成情侣拉莉萨的原型。 诺贝尔奖所引起的争论,激起人们对帕断捷尔纳克的兴趣。几乎所有帕断捷尔纳克的诗 和散文作品都被译成英文和欧洲大部分语种出版。这些版本给了西方读者和评论家欣赏帕斯 捷尔纳克一生成就和总结《日瓦老医生》的便利。作为 一部在不同的独特标准之中产生的特 定的作品,人们现在并不是把它作为有缺陷的 《战争与和平》来欣赏,而是把它作为关于艺 术创造的行为和对人类的终极神秘性的深入思考米加以欣赏。 帕斯捷尔纳克作为两位伟大的苏联现代作家中的一个(另一位是索尔仁尼琴),以自己的 成就鼓舞了下一代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杰出的世界性作家的行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促 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分原因是那种对文学的时事屈性的浅满评估,另一部分原因是 他的诗所拥有的良好声誉,尽管它的整体还没有被广泛地阅读。不管当时的理由是多么地不 可靠,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随着帕斯捷尔纳克在全世界范围的认可,诺贝尔奖委员会也讽刺 性地证实了它当初选择的明智
帕斯捷尔纳克的诗在整个 30 年代不断地被印售,虽然文化部门对他作品中的“个人倾 向”、“形式主义”和“自我纵容”越来越不满。1934 年,斯大林为加强中央政府同艺术家 的联系,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宣布了官方的美学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协会 要求作家接近社会,根据党的思想观念,积极地描绘苏维埃生活。帕斯捷尔纳克没有顺从此 原则,1937 年他移居莫斯科郊外一个居住地,这是他与莫斯科现代艺术相脱离的恰当的象征。 在《第二次诞生》和《日瓦戈医生》之间,帕斯捷尔纳克只出版了两册薄薄的诗集《在 早班车上》(1943 年)和《辽阔的大地》(1945 年),印行于检查制度松弛和反抗纳粹的爱国战 争期间,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俄罗斯土地和人民的热爱。这段时间里帕斯捷尔纳克在翻译方面 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他翻译了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主要悲剧和席勒的剧作。此外还 进行诗歌翻译的尝试,力图做到既能传达原诗的感情又不失去原诗的精神和韵律。有趣的是, 帕斯捷尔纳克本人的诗常被视为是不自然的和颓废的,而他翻译的作品(尤其是莎士比亚的 《哈姆雷特》)却成为学校里必读的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共产党重申了文学原则,在日丹诺夫主持下通过严厉的文艺 政策,禁止苏联作家接触、喜爱非苏作家的作品。作为对这激进、荒谬观念的反击,帕斯捷 尔纳克开始进行后来成为《日瓦戈医生》的小说的写作。他的目的在于评说他这一代诗人所 遇到的磨难:战争、革命、受压、又一次战争。 1954 年,俄罗斯的读者得到了这本书的一点信息,有家文学杂志刊登了尤利·日瓦戈的 一部分诗。紧接着正统的评论家以批判帕斯捷尔纳克以往诗歌的同样理由对这些诗进行批判, 随后而来的一系列事件证实了不祥的预兆。莫斯科最大胆的期刊《新世界》因为作家对十月 革命的消极描写,退回了他的稿子。眼下,帕斯捷尔纳克作为战后一代诗人的精神导师,并 非没有同盟,但是他们很难改变当局的观点。帕斯捷尔纳克一怒之下把手稿交给了—位外国 记者,通过他又把手稿给了—位亲共的意大利出版商菲尔特里涅利。他不顾苏联作家协会的 激烈反对,在 1957 年年底出版了《日瓦戈医生》的意大利文版,在文学界引起轰动,整个欧 洲和美国很快又出现了其他许多语种的版本。 《日瓦戈医生》在国外的出版,使帕斯捷尔纳克想看到小说在国内出版的希望破灭了,同 时也给他带来国际上的认可,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作为优秀的诗人和正直的人,帕 斯捷尔纳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称颂,但他又不得不向赫鲁晓夫恳求不要把他驱逐出境。他的 请求批准了,但对他的骚扰仍在继续。当《日瓦戈医生》的稿酬开始寄给帕斯捷尔纳克时, 当局威。下要以非法经营外汇的罪名对他起诉,甚至在帕斯捷尔纳克死后这种迫害也没停止: 他亲爱的伊文斯卡娅因涉嫌倒卖外汇受到起诉并被监禁,她就是日瓦戈医生的被人诋毁的忠 诚情侣拉莉萨的原型。 诺贝尔奖所引起的争论,激起人们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兴趣。几乎所有帕斯捷尔纳克的诗 和散文作品都被译成英文和欧洲大部分语种出版。这些版本给了西方读者和评论家欣赏帕斯 捷尔纳克一生成就和总结《日瓦戈医生》的便利。作为一部在不同的独特标准之中产生的特 定的作品,人们现在并不是把它作为有缺陷的《战争与和平》来欣赏,而是把它作为关于艺 术创造的行为和对人类的终极神秘性的深入思考来加以欣赏。 帕斯捷尔纳克作为两位伟大的苏联现代作家中的一个(另一位是索尔仁尼琴),以自己的 成就鼓舞了下一代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杰出的世界性作家的行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促 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分原因是那种对文学的时事属性的浅薄评估,另一部分原因是 他的诗所拥有的良好声誉,尽管它的整体还没有被广泛地阅读。不管当时的理由是多么地不 可靠,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随着帕斯捷尔纳克在全世界范围的认可,诺贝尔奖委员会也讽刺 性地证实了它当初选择的明智
二、1958年诺刀尔文学奖授奖痒一 一瑞典学院常名移书安德斯·塑斯特林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学院颁给了苏俄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因为他不论在 当代诗歌上还是在俄国的伟大叙述传统领域中都获得了令人目的成刻 众所周知,帕斯捷尔纳克已经传话来,说他不想接受这项殊荣。当然 这个拒绝丝毫未 改变此奖的合法性。然而,瑞典学院只能遗憾地宜布,此奖的颁奖式不能举行。 1958年10月25日,也就是在瑞典学院正式告知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己被洗为诺贝 尔文学奖得主的两天以后,这位俄国作家给瑞典科学院发来下沭申报:“极其感激,极其成 动,极其骄傲,极其吃 极其羞愧 ”10月29日又发来另外 电报,其中有下述内容 在我所属于的社会中已经有其含义,因而我必须拒绝这个己提出颁给我的当》 有愧的奖励,请不要对我的自愿放弃表示不满。 四、评论界对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奖的反应: 物得新捷尔锁克作为民选人,在1年抗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那一年谈奖却哈了年远 丘吉尔 1958年《日瓦戈医生》的译本问世后,为该书作者争取诺贝尔奖的呼声又重新响起。这 类声音以《民族》周刊为代表,它在3月15日那一期提醒读者说帕斯捷尔纳克“毫无疑问是 所有活着的、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诗人当中最伟大的一位”。诺贝尔奖委员会也同意 姚后者从文学界(因它结均 的模糊不清)和政界(认为 相当复杂的, 《日瓦戈医生》与诺贝尔奖之间的明确联系,显然会使该奖看上去有了一些政治色彩。苏 联新闻界诅咒作者、他的书和诺贝尔奖委员会。10月26日有篇刊登在《真理报》上的文章 把帕斯捷尔纳克称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是一个多余无用的人”。10月27日苏联 作家协会通过一项决议,开除帕斯捷尔纳克的会籍,称《日瓦戈医生》是“虚假的、卑鄙的” 作品,是从垃圾堆里 。10月25日《文学报》发表社论认为瑞典文学院这 次授奖是“那些利用一切机会座蔑苏联的人 处心积虑想出来的意识形态上的把戏”。 在苏联境外除了普遍的赞扬,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由于文学院宜布名单和帕斯捷尔纳克 放弃领奖间隔的时间很短,西方评论家不可避免地在作出赞许该奖的合适人选的同时,对苏 联的愤怒也作出了反应。《新共和》(11月3日)把诺贝尔奖和《日瓦戈医生》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位“以难以改变的纯洁心灵献身于艺术生命”的作家的“创作高峰”。它也承认这 授奖带有部分政治因素:对帕斯捷尔纳克的提名,委员会一致通过,这表明了“西方世界自 由的人们希望通过热爱自由和尊重个性的语言,而不是通过原子弹同共产党政府进行交流”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发表文章,表示同情。这一态度很快成了西方对于伯斯捷尔纳克事件的 一致态度。索尔兹伯里把此次授奖解释为是对人的尊严、孤独英雄的勇气和处于逆境中的个 人“表示的敬意”。在美国和欧洲新闻界以后出现的关于帕斯捷尔纳克的文章都强调了他有 苏联所处于的孤立状况。 ~些西方观察家承认,诺贝尔奖委员会曾有意或无意把文学成就和政治因素混淆在一起。 莫弥尔·索科普在《新共和》杂志(12月8日)上指出,诺贝尔奖委员会把文学奖授给一部甚 至还没有在苏联国内出版的小说,招致了一场争论。《纽约人》(11月8日)评论说,美国人 争先烈后地把帕断捷尔纳古当作英雄,在寻投反共借口方面的用意似平比文学上的赫常要 多些。英国批评家休·马辛厄姆在《新共和》杂志(12月15日)上提程帕斯捷尔纳克的同情 者,既然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还没有广泛地在俄罗斯以外的地方流传,瑞典文学院的评估看 上去并不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是根据其他的一些东西
三、1958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学院颁给了苏俄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因为他不论在 当代诗歌上还是在俄国的伟大叙述传统领域中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众所周知,帕斯捷尔纳克已经传话来,说他不想接受这项殊荣。当然,这个拒绝丝毫未 改变此奖的合法性。然而,瑞典学院只能遗憾地宣布,此奖的颁奖式不能举行。 1958 年 10 月 25 日,也就是在瑞典学院正式告知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已被选为诺贝 尔文学奖得主的两天以后,这位俄国作家给瑞典科学院发来下述电报:“极其感激,极其感 动,极其骄傲,极其吃惊,极其羞愧。”10 月 29 日又发来另外一份电报,其中有下述内容: “鉴于此奖在我所属于的社会中已经有其含义,因而我必须拒绝这个已提出颁给我的当之 有愧的奖励,请不要对我的自愿放弃表示不满。” 四、评论界对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奖的反应: 帕斯捷尔纳克作为候选人,在 1953 年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那一年该奖却给了年迈 的温斯顿·丘吉尔。 1958 年《日瓦戈医生》的译本问世后,为该书作者争取诺贝尔奖的呼声又重新响起。这 类声音以《民族》周刊为代表,它在 3 月 15 日那一期提醒读者说帕斯捷尔纳克“毫无疑问是 所有活着的、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诗人当中最伟大的一位”。诺贝尔奖委员会也同意 这种看法。褒奖辞提到了帕斯捷尔纳克那些久被称颂的诗歌,也提到了最近出版的小说,虽 然后者从文学界(因它结构上的模糊不清)和政界(认为它在观念上是反苏的)所得到的评价是 相当复杂的。 《日瓦戈医生》与诺贝尔奖之间的明确联系,显然会使该奖看上去有了一些政治色彩。苏 联新闻界诅咒作者、他的书和诺贝尔奖委员会。10 月 26 日有篇刊登在《真理报》上的文章 把帕斯捷尔纳克称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是一个多余无用的人”。10 月 27 日苏联 作家协会通过一项决议,开除帕斯捷尔纳克的会籍,称《日瓦戈医生》是“虚假的、卑鄙的” 作品,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破烂货”。10 月 25 日《文学报》发表社论认为瑞典文学院这 次授奖是“那些利用一切机会诬蔑苏联的人”“处心积虑想出来的意识形态上的把戏”。 在苏联境外除了普遍的赞扬,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由于文学院宣布名单和帕斯捷尔纳克 放弃领奖间隔的时间很短,西方评论家不可避免地在作出赞许该奖的合适人选的同时,对苏 联的愤怒也作出了反应。《新共和》(11 月 3 日)把诺贝尔奖和《日瓦戈医生》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位“以难以改变的纯洁心灵献身于艺术生命”的作家的“创作高峰”。它也承认这次 授奖带有部分政治因素:对帕斯捷尔纳克的提名,委员会一致通过,这表明了“西方世界自 由的人们希望通过热爱自由和尊重个性的语言,而不是通过原子弹同共产党政府进行交流”。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发表文章,表示同情。这一态度很快成了西方对于帕斯捷尔纳克事件的 一致态度。索尔兹伯里把此次授奖解释为是对人的尊严、孤独英雄的勇气和处于逆境中的个 人“表示的敬意”。在美国和欧洲新闻界以后出现的关于帕斯捷尔纳克的文章都强调了他在 苏联所处于的孤立状况。 一些西方观察家承认,诺贝尔奖委员会曾有意或无意把文学成就和政治因素混淆在一起。 莫弥尔·索科普在《新共和》杂志(12 月 8 日)上指出,诺贝尔奖委员会把文学奖授给一部甚 至还没有在苏联国内出版的小说,招致了一场争论。《纽约人》(11 月 8 日)评论说,美国人 争先恐后地把帕斯捷尔纳克当作英雄,在寻找反共借口方面的用意似乎比文学上的赞赏要更 多些。英国批评家休·马辛厄姆在《新共和》杂志(12 月 15 日)上提醒帕斯捷尔纳克的同情 者,既然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还没有广泛地在俄罗斯以外的地方流传,瑞典文学院的评估看 上去并不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是根据其他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