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和政策 (1949-1978) 一,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 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 ,统购统销体制的经济学內涵 四,统购统销体制的影响和绩效
1 第二讲、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和政策 (1949-1978) 一, 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 二, 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 三, 统购统销体制的经济学内涵 四, 统购统销体制的影响和绩效
、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 1949年建国后立刻面临通货膨胀压力,需要从老解放区调运 粮食布匹来调节价格,抑制通货膨胀 1950年1月成立中央贸易部下面的中国粮食公司,作为国有 粮食经营机构。同年10月成立中国粮食管理总局,作为管 理机构。逐步扩大国营经营比重。1950年国营收购比重占社 会总量的23%,52年升到73%;销售从20上升到51%。 我国历史上早就存在地方性粮食集市交易以及跨地区的更 高形态粮食市场交易。1950年,上海一地有米行,米店,米 厂即经营销售商人3040户。新中国成立初期,私商粮食经 营有所限制,绝大多数私营粮食企业停业,但是没有完全禁 止。包括集市交易的粮食市场交易基本仍然保持了合法存在 地位
2 一、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 1949 年建国后立刻面临通货膨胀压力,需要从老解放区调运 粮食布匹来调节价格,抑制通货膨胀。 1950 年 1 月成立中央贸易部下面的中国粮食公司,作为国有 粮食经营机构。同年 10 月成立中国粮食管理总局,作为管 理机构。逐步扩大国营经营比重。1950 年国营收购比重占社 会总量的 23%,52 年升到 73%;销售从 20 上升到 51%。 我国历史上早就存在地方性粮食集市交易以及跨地区的更 高形态粮食市场交易。1950 年,上海一地有米行,米店,米 厂即经营销售商人 3040 户。新中国成立初期,私商粮食经 营有所限制,绝大多数私营粮食企业停业,但是没有完全禁 止。包括集市交易的粮食市场交易基本仍然保持了合法存在 地位
然而随着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1953年发生粮 食危机。从社会范围来看,由于人口增加和以城市为中心的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开始出现粮食供求紧张 局面。1953年我国粮食产量上升1.8%,但人口上升2.2%, 加上收入增加和净出口对粮食需求增加,粮食供求发生较大 缺口。粮食市场价格对于这一供求关系变化出现上涨,导致 市价和国家收购牌价急剧扩大,一些地区粮食市场价格比官 方牌价高出30-50%左右。农民“惜售”,导致国家难以在较 低牌价下收购到足够需要的粮食。1952年征购量增加不到 15%,但销售量上升44%。1953年9月粮食征购量仅仅完成 计划指标的80%。大城市粮食供应紧张,有的受灾地区发生 成千上万人排对买粮食局面。国家调拨计划需要直接负责的 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危机状态
3 然而随着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1953 年发生粮 食危机。从社会范围来看,由于人口增加和以城市为中心的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1953 年开始出现粮食供求紧张 局面。1953 年我国粮食产量上升 1.8%,但人口上升 2.2%, 加上收入增加和净出口对粮食需求增加,粮食供求发生较大 缺口。粮食市场价格对于这一供求关系变化出现上涨,导致 市价和国家收购牌价急剧扩大,一些地区粮食市场价格比官 方牌价高出 30-50%左右。农民“惜售”,导致国家难以在较 低牌价下收购到足够需要的粮食。1952 年征购量增加不到 15%,但销售量上升 44%。1953 年 9 月粮食征购量仅仅完成 计划指标的 80%。大城市粮食供应紧张,有的受灾地区发生 成千上万人排对买粮食局面。国家调拨计划需要直接负责的 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危机状态
1953年10月10-12日,召开全国粮食会议。陈云提出8 种选择方案: 1,又征又配:农村征购和城市配给, 2,只配不征:城市配给但是不在农村征购, 3,只征不配:农村征购但不在城市配给, 4,原封不动:自由卖出,自由买进, 5,临渴掘井:先自由买卖,没有办法时再到产区征购 6,动员认购:下达一个任务数量,然后号召大家认购。 7,合同预购:先定预购合同,然后按合同购粮。 8,各行其是:由地方政府各自实行办法
4 1953 年 10 月 10-12 日,召开全国粮食会议。陈云提出 8 种选择方案: 1, 又征又配:农村征购和城市配给, 2, 只配不征:城市配给但是不在农村征购, 3, 只征不配:农村征购但不在城市配给, 4, 原封不动:自由卖出,自由买进, 5, 临渴掘井:先自由买卖,没有办法时再到产区征购。 6, 动员认购:下达一个任务数量,然后号召大家认购。 7, 合同预购:先定预购合同,然后按合同购粮。 8, 各行其是:由地方政府各自实行办法
二、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 最高决策层采用了陈云建议的第一方案。1953年10月中 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定》, 并在全国城乡广泛宣传;同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关 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和“命 令”标志新中国开始正式确立粮食统购统销体制。 三点关键内容: 第一、农民除无偿向国家交公粮,还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 数量、品种、价格想国家交售余粮。称统一收购,简称统购 第二、国家以人口定量原则和发放粮票方式,向城镇居民、 经济作物地区农民供应口粮,灾区群众也由国家以救济方式 供应口粮。即统一销售、或统销。 第三、国家对粮食流通实行垄断,由国有粮食管理部门(粮 食局)和国有粮食企业(粮站、粮库、加工厂等)垄断经营, 私营粮食企业只能接受国家委托代理来销售和加工粮食,不 得自购原料和自销成品。熟食业、食品工业所需粮食,旅店、 火车、轮船旅客膳食用粮,一律由国家定量供应,不得而知 私自采购和转售
5 二、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 最高决策层采用了陈云建议的第一方案。1953 年 10 月中 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定》, 并在全国城乡广泛宣传;同年 12 月 23 日,政务院发布《关 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和“命 令”标志新中国开始正式确立粮食统购统销体制。 三点关键内容: 第一、农民除无偿向国家交公粮,还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 数量、品种、价格想国家交售余粮。称统一收购,简称统购。 第二、国家以人口定量原则和发放粮票方式,向城镇居民、 经济作物地区农民供应口粮,灾区群众也由国家以救济方式 供应口粮。即统一销售、或统销。 第三、国家对粮食流通实行垄断,由国有粮食管理部门(粮 食局)和国有粮食企业(粮站、粮库、加工厂等)垄断经营, 私营粮食企业只能接受国家委托代理来销售和加工粮食,不 得自购原料和自销成品。熟食业、食品工业所需粮食,旅店、 火车、轮船旅客膳食用粮,一律由国家定量供应,不得而知 私自采购和转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