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传质基本概念 1.2分子扩散传质 1.3对流质交换 介绍传质过程的基本概念,讨论扩散传质和对流传质的基本规律,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了解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主要内容及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掌 握三种传递观象的类比及热质交换设备的分类。 第二章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类比(2学时) 2.1对流质交换过程的相关准则 2.2动量、热量、质量传递方程 2.3三传类比规律 2.4热质传递模型 要求学生掌握传质的基本概念及扩散传质和对流传质,熟悉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类比, 建立热质传递模型。 第三章相变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2学时) 3.1液体沸腾换热 3.2蒸汽凝结换热 3.3固.液相变 3.4相变热质交换设备和系统 要求学生掌握沸腾换热和凝结换热的机理及影响因素,能对固液相变换热现象进行分 析。了解暖通空调领域相变换热的几种设备 第四章空气与水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8学时) 4.1空气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质交换 4.2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的热质交换 4.3空气热质处理设备 掌握空气热质处理的途径及空气与水/固体表面之间的热质交换。 第五章干燥剂除湿原理与设备(4学时) 5.1常用除湿方法 5.2干燥剂除湿过程 5.3固体吸附除湿原理及方法 5.4固体吸附除湿设备
- 11 - 1.1 传质基本概念 1.2 分子扩散传质 1.3 对流质交换 介绍传质过程的基本概念,讨论扩散传质和对流传质的基本规律,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了解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主要内容及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掌 握三种传递观象的类比及热质交换设备的分类。 第二章 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类比(2 学时) 2.1 对流质交换过程的相关准则 2.2 动量、热量、质量传递方程 2.3 三传类比规律 2.4 热质传递模型 要求学生掌握传质的基本概念及扩散传质和对流传质,熟悉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类比, 建立热质传递模型。 第三章 相变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2 学时) 3.1 液体沸腾换热 3.2 蒸汽凝结换热 3.3 固.液相变 3.4 相变热质交换设备和系统 要求学生掌握沸腾换热和凝结换热的机理及影响因素,能对固液相变换热现象进行分 析。了解暖通空调领域相变换热的几种设备。 第四章 空气与水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8 学时) 4.1 空气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质交换 4.2 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的热质交换 4.3 空气热质处理设备 掌握空气热质处理的途径及空气与水/固体表面之间的热质交换。 第五章 干燥剂除湿原理与设备(4 学时) 5.1 常用除湿方法 5.2 干燥剂除湿过程 5.3 固体吸附除湿原理及方法 5.4 固体吸附除湿设备
5.5液体吸收除湿原理及方法 5.6液体吸收除湿设备 5.7溶液除湿空调系统 要求了解吸收吸附法处理空气、吸附材料处理空气和吸收剂处理空气的机理和方法。 第大章空气射流及燃料燃烧时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2学时) 6.1空气射流的热质交换 6.2燃料燃烧时的热质交换 6.3液体燃烧器 6.4气体燃烧器 要求了解空气射流的种类及热质交换原理,几种典型燃烧方式发生的热质交换。 第七章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4学时) 7.1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7.2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7.3燃烧装置的热工计算 要求了解专业常见的热质交换设备的型式与结构,以间壁式和混合式换热器为主:能够 掌握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第八章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价(4学时) 8.1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8.2热质交换设备的性能评价 熟悉相变热质交换设备并能进行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 实验项目内容: 实验一空气加热器性能实验 实验学时数: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空气加热器性能测定装置的构成。 2、了解空气换热器性能参数的测试原理」 (二)实验项目内容: 1.掌握空气流速、温度、流通阻力和水流量、水温、水流阻力的测量方法。 2.计算空气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和阻力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空气加热器性能测定装置配套数:2 .12
- 12 - 5.5 液体吸收除湿原理及方法 5.6 液体吸收除湿设备 5.7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 要求了解吸收吸附法处理空气、吸附材料处理空气和吸收剂处理空气的机理和方法。 第六章 空气射流及燃料燃烧时的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2 学时) 6.1 空气射流的热质交换 6.2 燃料燃烧时的热质交换 6.3 液体燃烧器 6.4 气体燃烧器 要求了解空气射流的种类及热质交换原理,几种典型燃烧方式发生的热质交换。 第七章 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4 学时) 7.1 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7.2 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7.3 燃烧装置的热工计算 要求了解专业常见的热质交换设备的型式与结构,以间壁式和混合式换热器为主;能够 掌握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 第八章 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价(4 学时) 8.1 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与分析 8.2 热质交换设备的性能评价 熟悉相变热质交换设备并能进行热质交换设备的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 实验项目内容: 实验一 空气加热器性能实验 实验学时数: 2 学时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空气加热器性能测定装置的构成。 2、 了解空气换热器性能参数的测试原理。 (二) 实验项目内容: 1. 掌握空气流速、温度、流通阻力和水流量、水温、水流阻力的测量方法。 2. 计算空气换热器的传热系数和阻力 (三) 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空气加热器性能测定装置 配套数:2
(四)实验室名称: 制冷空调专业实验室 实验二表冷器性能实验 实验学时数: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表面式冷却器热质交换的工作原理。 2、掌握表面式冷却器的工作过程的热湿计算方法。 (二)实验项目内容: 1、对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量进行测量 2、对加热器、加湿器的输入电功率进行测定: 3、计算空气处理过程中的热量和湿量得失,进行热湿平衡分析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循环式空调过程实验台 配套数:2 (四)实验室名称: 制冷空调专业实验高 四、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 解和认识,力争实现本课程专业理论特色。在讲授时重点使热质交换理论系统化,换热设备 (设计/校核计算)实用化。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板书的方法讲授。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 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规律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20%、课堂讨论和出勒占10%、闭卷考试占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工程传热传质学》(上下册),王补宣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传热学》(第四版),章熙民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3-
- 13 - (四) 实验室名称: 制冷空调专业实验室 实验二 表冷器性能实验 实验学时数: 2 学时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表面式冷却器热质交换的工作原理。 2、 掌握表面式冷却器的工作过程的热湿计算方法。 (二) 实验项目内容: 1、 对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量进行测量 2、 对加热器、加湿器的输入电功率进行测定; 3、 计算空气处理过程中的热量和湿量得失,进行热湿平衡分析。 (三) 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循环式空调过程实验台 配套数:2 (四) 实验室名称: 制冷空调专业实验室 四、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 解和认识,力争实现本课程专业理论特色。在讲授时重点使热质交换理论系统化,换热设备 (设计/校核计算)实用化。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板书的方法讲授。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 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规律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 2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 10%、闭卷考试占 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工程传热传质学》(上下册),王补宣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传热学》(第四版),章熙民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对流传热传质分析》,王启杰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4.《化工原理》(第三版),蒋维均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5.《传热与传质分析》,埃克特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将原有《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供热工程》、《工业通风》 《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燃气燃烧》等课程涉及到流体热 质交换原理及相应设备的内容抽出综合整理形成的一门新的课程,重点是研究发生在建筑环 境与设备中的热质交换原理及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环境 打下基础。在其他各门课程中不在讲授相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免重复,但在教学中应注 意与本课程的衔接。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修完《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等技术基础课 以便学好本课程。 八、说明: 1、为了巩固所学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习题不应少于20 题,授课教师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辅导答疑。 2、本课程的实验应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同时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及 测量参数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实验项目为2个(4学时),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大纲进行, 时间统一安挂。 3、在讲授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讲解,做到举一反三,搞启发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 的能力。 4、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百分制。考试内容覆盖全部教学内容,考题原则是基本、灵活、 难度适当和新颖。期末考试成绩以0%计入总评,课堂出勤率、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成绩, 将以30%计入期末总评。 5、考试题以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尤其 是在期终总复习的过程中对整个知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 主撰人:刘艳玲 审核人:余克志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14日 -14
- 14 - 3.《对流传热传质分析》,王启杰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4.《化工原理》(第三版),蒋维均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5.《传热与传质分析》,埃克特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将原有《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供热工程》、《工业通风》、 《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燃气燃烧》等课程涉及到流体热 质交换原理及相应设备的内容抽出综合整理形成的一门新的课程,重点是研究发生在建筑环 境与设备中的热质交换原理及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环境 打下基础。在其他各门课程中不在讲授相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免重复,但在教学中应注 意与本课程的衔接。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修完《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等技术基础课, 以便学好本课程。 八、说明: 1、为了巩固所学理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习题不应少于 20 题,授课教师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辅导答疑。 2、本课程的实验应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同时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及 测量参数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实验项目为 2 个(4 学时),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大纲进行, 时间统一安排。 3、在讲授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讲解,做到举一反三,搞启发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 的能力。 4、期末考试采用笔试,百分制。考试内容覆盖全部教学内容,考题原则是基本、灵活、 难度适当和新颖。期末考试成绩以 70 %计入总评,课堂出勤率、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成绩, 将以 30%计入期末总评。 5、考试题以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尤其 是在期终总复习的过程中对整个知识系统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 主撰人:刘艳玲 审核人:余克志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 年 6 月 14 日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工程热力学(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编号:4701001 学分:35学分 学时:总学时56讲授学时52 实验学时4 开设学期:第34学期 授课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 课程级别: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课程负责人:方恒和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与建筑环境与设备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与任 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能量守恒与转换的理论基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相应的热工分析、计算能力,并进一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习专业课 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也为学生以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 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本科程主要任 务是,使学生掌握热力学的基本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 析。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的热力性质。气体利 蒸汽的热力过程。压缩和流动。气体和燕汽的正循环和逆循环。湿空气性质和过程。选课对 象: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 三、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热能利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研究方 法。 学习要求:了解工程热力学课程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其发展历史及在国民经济建 设中的地位: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的区别。 第一章基本概(4学时) -15
- 15 -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工程热力学(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课程编号:4701001 学 分:3.5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56 讲授学时 52 实验学时 4 开设学期: 第 3-4 学期 授课对象:热能与动力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 课程级别: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课程负责人:方恒和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与建筑环境与设备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与任 务是:让学生学习关于能量守恒与转换的理论基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和相应的热工分析、计算能力,并进一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习专业课 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也为学生以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 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本科程主要任 务是,使学生掌握热力学的基本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 析。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的热力性质。气体和 蒸汽的热力过程。压缩和流动。气体和蒸汽的正循环和逆循环。湿空气性质和过程。选课对 象: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 三、教学内容 绪论 (2 学时) 主要内容:热能利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研究方 法。 学习要求:了解工程热力学课程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其发展历史及在国民经济建 设中的地位;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的区别。 第一章 基本概念(4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