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763年: Stone描述爆竹柳皮浸出液治疗发热和间日疟 >1860年:合成了水杨酸 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 Hoffma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 NSAIDS名称 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 >1971年: John vane等发现 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 少。随后相继推出了丙酸类(布洛芬等)、苯乙酸类(双 氯芬酸)、昔康类(吡罗昔康),不同剂型的开发也相继进
6 历史回顾 ➢ 1763年:Stone描述爆竹柳皮浸出液治疗发热和间日疟 ➢ 1860年:合成了水杨酸 ➢ 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Hoffma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 1952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NSAIDs名称 ➢ 1960年:吲哚乙酸类药物—吲哚美辛上市 ➢ 1971年:John Vane等发现NSAIDs抑制COX,使PGs产生减 少。随后相继推出了丙酸类(布洛芬等)、苯乙酸类(双 氯芬酸)、昔康类(吡罗昔康),不同剂型的开发也相继进 行
991年: Herschman等用分子克隆技术证实了COX有两种同 工酶 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 制剂相继诞生了 *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 *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 2004年9月:因患者服用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万络导致心 血管疾病,默沙东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撤回万络
7 ➢ 1991年:Herschman等用分子克隆技术证实了COX有两种同 工酶 ➢ 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 制 剂相继诞生了 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 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 ➢ 2004年9月:因患者服用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万络导致心 血管疾病,默沙东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撤回万络
作用机制 NSAIDS作用机制为抑制PG的生物合成,对抗PG的扩 张血管、促进炎性介质渗出、产生痛觉过敏等作用, 故具有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 该类药物治疗RA的临床药理学特征为:起效迅速、可 减轻炎性肿胀、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但对炎性疾病 过程本身几乎无作用,停药后不久可出现反跳,或症 状的再现,不能使疾病真正缓解
➢ NSAIDs作用机制为抑制PG的生物合成,对抗PG的扩 张血管、促进炎性介质渗出、产生痛觉过敏等作用, 故具有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 ➢ 该类药物治疗RA的临床药理学特征为:起效迅速、可 减轻炎性肿胀、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但对炎性疾病 过程本身几乎无作用,停药后不久可出现反跳,或症 状的再现,不能使疾病真正缓解。 作用机制
膜磷脂的代谢途径 环氧酶(COX)的作用机制 NSAIDS对COX的选择性作用 对脂氧酶的影响 对炎症细胞的功能与氧自由基产生的抑制作用
➢ 膜磷脂的代谢途径 ➢ 环氧酶(COX)的作用机制 ➢ NSAIDs对COX的选择性作用 ➢ 对脂氧酶的影响 ➢ 对炎症细胞的功能与氧自由基产生的抑制作用
细胞膜磷脂 磷脂的代谢途径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5脂氧化酵自三LTS NSAIDS COX PGF12 合成酶环内过氧化物合成酶 PGG2 PGH2 血栓素TXA2 抑制血小板凝集 促进血小板凝集 舒张血管 血管收缩 PGE2 PGF2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维持肾脏、血小板的正常功能 发炎、疼痛 抑制胃酸分泌、维护胃黏膜
膜磷脂的代谢途径 细胞膜磷脂 花生四烯酸 白三烯LTS 环内过氧化物 PGG2 PGH2 PGF12 血栓素TXA2 磷脂酶A2 5-脂氧化酶 COX 合成酶 合成酶 抑制血小板凝集 舒张血管 促进血小板凝集 血管收缩 PGE2 PGF2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维持肾脏、血小板的正常功能 抑制胃酸分泌、维护胃黏膜 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发炎、疼痛 NSA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