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议论文
第二部分 议论文
第五单元 2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学习目标 1.深入领会课文,领略一代伟人的气魄与风度,从中汲取智慧,提高思想素质,陶冶 爱国情操。 2.学习课文确立中心论点的方法:围绕中心论题,集中、突出地展开论述,阐明 观点。 3.体会课文举重若轻、刚柔相济、准确严密的语言特色。 关于课文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1982年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谈话从香港的主权问题、管 理方式问题、平稳过渡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严正立场,表达了中 国政府应对一切局面的决心和力量,为香港的顺利回归扫平了道路 课文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第1段总述我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即三个问题。第2-6段分述三个问题 首先是主权问题,中国的立场非常坚定:“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 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一开始就反 复申述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接着用三个“如果”假设句从反面申述主权问题没有回旋 余地,且假设的后果一个比一个严重,一直说到“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地步, 把话说绝,表明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立场 其次是管理方式,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保持香港的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 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即“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政策 目的是“保持香港的繁荣”。这政策后来被概括为“一国两制”。 再次是关于香港的平稳过渡问题。邓小平指出,“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解决这 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也就是说,十五年的过渡期能否不出现大的波动,关键在英 国政府能否采取合作态度,并且进一步正告英国当局,如果在过渡期内发生严重波动,“中 国政府将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从而义正词严地对英国政府提出了警告。 至此,谈话围绕香港问题,坚定明确地阐述了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 第7段收束全文,提出中方建议,希望双方通过外交磋商,达成协议 这是一篇经典性的外交谈话,结构上条理清晰,全文始终紧扣“基本立场”这一中心 对观点的论述坚定、集中而鲜明,逻辑准确严密。 本篇谈话在语言技巧上极具特色,表现了一代伟人、大政治家的智慧、气魄和风度 63
63 第五单元 2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学习目标 1.深入领会课文,领略一代伟人的气魄与风度,从中汲取智慧,提高思想素质,陶冶 爱国情操。 2.学习课文确立中心论点的方法:围绕中心论题,集中、突出地展开论述,阐明 观点。 3.体会课文举重若轻、刚柔相济、准确严密的语言特色。 关于课文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 1982 年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谈话从香港的主权问题、管 理方式问题、平稳过渡问题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严正立场,表达了中 国政府应对一切局面的决心和力量,为香港的顺利回归扫平了道路。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展开论述。第 1 段总述我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即三个问题。第 2—6 段分述三个问题。 首先是主权问题,中国的立场非常坚定:“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主权问 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一开始就反 复申述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接着用三个“如果”假设句从反面申述主权问题没有回旋 余地,且假设的后果一个比一个严重,一直说到“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样的地步, 把话说绝,表明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立场。 其次是管理方式,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保持香港的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 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即“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政策, 目的是“保持香港的繁荣”。这政策后来被概括为“一国两制”。 再次是关于香港的平稳过渡问题。邓小平指出,“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解决这 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也就是说,十五年的过渡期能否不出现大的波动,关键在英 国政府能否采取合作态度,并且进一步正告英国当局,如果在过渡期内发生严重波动,“中 国政府将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从而义正词严地对英国政府提出了警告。 至此,谈话围绕香港问题,坚定明确地阐述了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 第 7 段收束全文,提出中方建议,希望双方通过外交磋商,达成协议。 这是一篇经典性的外交谈话,结构上条理清晰,全文始终紧扣“基本立场”这一中心, 对观点的论述坚定、集中而鲜明,逻辑准确严密。 本篇谈话在语言技巧上极具特色,表现了一代伟人、大政治家的智慧、气魄和风度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达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对主权问题 勺阐述,语气坚定,态度明确。对自己方从反面说,连用三个假设句,言辞不怕难听,表 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对英方则从正面开导,指出中国收回香港能使英国在世界公论面前得 到好评。说到过渡期内香港的稳定时,邓小平指出,“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 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如果在过渡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 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这些话委婉却又尖锐地揭露了英方的阴谋,明确了 波动”的动因,表明了中国政府不可动摇的严正立场 其次,谈话表现出了一种高瞻远瞩、举重若轻的伟大气度。如说到香港外资撤走的问 题,邓小平说,“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轻轻松松一句话,就指出了问 题的关键,以及事情变化的趋势。 再次是语言表达准确严密,毫不含糊,特别是关键问题,概念非常明确,措辞十分严 谨。如说到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时,邓小平补充一句“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 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这就把中国政府要收回的范围定得非常明确。再如“香 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 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这句话中,“大部分”、“有些”、“许多” 等限制词,把范围的大小表达得十分严密。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饱受林彪、“四人帮”迫害,曾三起三落。从1978年以来,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 的主要决策人,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路线、方针、政策。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 想,保证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课文背景】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 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 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 力范围之机,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 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坚持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 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英方一直坚持错误的观点,认为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1997 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方可以考虑中方提出的主权要求,即“以主权换治权”并鼓吹香港 的繁荣“全赖英国的管治”,否则“繁荣不保”,“就会危及中国的四化建设”云云。针对这
64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达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对主权问题 的阐述,语气坚定,态度明确。对自己方从反面说,连用三个假设句,言辞不怕难听,表 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对英方则从正面开导,指出中国收回香港能使英国在世界公论面前得 到好评。说到过渡期内香港的稳定时,邓小平指出,“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 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如果在过渡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 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这些话委婉却又尖锐地揭露了英方的阴谋,明确了 “波动”的动因,表明了中国政府不可动摇的严正立场。 其次,谈话表现出了一种高瞻远瞩、举重若轻的伟大气度。如说到香港外资撤走的问 题,邓小平说,“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轻轻松松一句话,就指出了问 题的关键,以及事情变化的趋势。 再次是语言表达准确严密,毫不含糊,特别是关键问题,概念非常明确,措辞十分严 谨。如说到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时,邓小平补充一句“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 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这就把中国政府要收回的范围定得非常明确。再如“香 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 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这句话中,“大部分”、“有些”、“许多” 等限制词,把范围的大小表达得十分严密。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饱受林彪、“四人帮”迫害,曾三起三落。从 1978 年以来,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 的主要决策人,领导全党制定和实施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路线、方针、政策。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 想,保证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课文背景】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 1842 年签 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英国迫 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 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 力范围之机,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 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 99 年,1997 年 6 月 30 日期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坚持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 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英方一直坚持错误的观点,认为三个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提出如果中国同意英国 1997 年后继续管治香港,英方可以考虑中方提出的主权要求,即“以主权换治权”;并鼓吹香港 的繁荣“全赖英国的管治”,否则“繁荣不保”,“就会危及中国的四化建设”云云。针对这
种情况,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会谈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中方 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有力地批驳了英方的谬论,并高瞻远瞩地指明香港十五年过渡期 将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香港的顺利回归扫平了道路。 【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79.77 平方公里,九龙面积11.7平方公里,新界面积984.53平方公里。据1992年统计,香港总 人口为590万。在英国占领前,隶属中国广东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今深圳市)管辖。 【撒切尔夫人】 即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年生,英国保守党人。1979年至1990年任英国 首相。她在政治上奉行铁腕政策,号称“铁娘子”。1982年和1984年曾两次以首相身份访 华,1984年12月访华时同中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晚清军政重臣。1870年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曾代表清政府主持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 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建议 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外交谈话的针对性,在全面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 分析三个问题,特别是第2、3段,从中领略伟人高屋建瓴的洞察力、杰出的智慧及博大的 气度。在分析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中心论点。文中借助语言环境表达深 义的地方很多,可结合练习四,组织课堂讨论,探讨课文的语言特色 22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领会课文阐述的“敬业”与“乐业”的道理,培养敬业爱岗的精神和恪尽职守的 责任心。 2.学习课文,掌握紧扣题目,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 3.学习课文旁征博引的论述方法,懂得观点统率材料,材料重在积累的道理;学会根 据中心论点的要求来组织材料。 关于课文 本文是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演讲稿。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三个方面,即中 心论点提出的方法,对中心论点的论证层次,论据的运用特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解题,第二句话摆出 中心论点,即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来深入论证中心论点
65 种情况,邓小平同志于 1982 年 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会谈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中方 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有力地批驳了英方的谬论,并高瞻远瞩地指明香港十五年过渡期 将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香港的顺利回归扫平了道路。 【香港地区】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为 1 076 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 79.77 平方公里,九龙面积 11.7 平方公里,新界面积 984.53 平方公里。据 1992 年统计,香港总 人口为 590 万。在英国占领前,隶属中国广东新安县(后改为宝安县,今深圳市)管辖。 【撒切尔夫人】 即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1925 年生,英国保守党人。1979 年至 1990 年任英国 首相。她在政治上奉行铁腕政策,号称“铁娘子”。1982 年和 1984 年曾两次以首相身份访 华,1984 年 12 月访华时同中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晚清军政重臣。1870 年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曾代表清政府主持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 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建议 介绍背景,让学生了解这篇外交谈话的针对性,在全面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 分析三个问题,特别是第 2、3 段,从中领略伟人高屋建瓴的洞察力、杰出的智慧及博大的 气度。在分析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中心论点。文中借助语言环境表达深 义的地方很多,可结合练习四,组织课堂讨论,探讨课文的语言特色。 22.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阐述的“敬业”与“乐业”的道理,培养敬业爱岗的精神和恪尽职守的 责任心。 2.学习课文,掌握紧扣题目,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 3.学习课文旁征博引的论述方法,懂得观点统率材料,材料重在积累的道理;学会根 据中心论点的要求来组织材料。 关于课文 本文是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演讲稿。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三个方面,即中 心论点提出的方法,对中心论点的论证层次,论据的运用特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 1 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解题,第二句话摆出 中心论点,即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来深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的必要,这是第一个分论点,也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 第2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指出演讲题目的要点,在“敬”“乐”二字,接着笔锋 转,强调“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这样提出课文的第一个分论点。第三句说明 先谈“有业”的原因。 第3段,引用孔子的两句话,然后作简单评析,从反面论述无业的害处。 第4段,以唐代名僧百丈禅师的格言和做法作为论据,从正面论述有业的必要,与第 3段形成对照 第5段,在儒、佛两家正反论证的基础上,自然引出作者个人的论述,即“人人都要 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文中两个“简直”,还有“彻底”“万不能”等词语 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 第二层(第6—7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即“要敬业” 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第一要敬业”,显得眉目清楚。接着分三层论述。 首先解释“敬”字含义,引用朱子的话作注,很有分量。接着分析“业”可敬、该敬的理 由。并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为例,说明“凡职业没有不 神圣的”。 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 作做到圆满。作者先引《庄子》狗偻承蜩的故事,说明凡做一件事必须用心专一。接着引 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形象具体地阐述了“敬业”的道理。 最后以庄子、孔子的话为证,说明人生敬业的必要性 第三层(第8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即“要乐业”。 段首仍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本层中心论点,即“第二要乐业”。接着从反驳“做工好 苦”入手,阐述怎样理解“苦”的问题,指出“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趣味 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恼”,从而引导青年确立“乐业”思 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9段),收東全文,把“敬业”与“乐业”概括为“责任心”和趣味,希 望青年人“敬业”“乐业” 课文的论述中心集中、突出,在开头摆出中心论点后,全文从三个方面组织论证, 三个分论点都放在开头点明,十分的突出。论据的运用也很有特点。一是丰富多样 名家言论,故事传说,古代典籍,外国著述,看似信手拈来,却是经过严格的筛选 可见作者文化积累的深厚:二是运用上详略得当,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 根据论证的需要,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详如法国学者对英法两国人做事和走路的比较 略如引朱子一句话对“敬”字所作的解释。三是论据的典型性强,所以文章的说服力也强。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
66 第一层(第 2—5 段),提出有业的必要,这是第一个分论点,也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 第 2 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指出演讲题目的要点,在“敬”“乐”二字,接着笔锋一 转,强调“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这样提出课文的第一个分论点。第三句说明 先谈“有业”的原因。 第 3 段,引用孔子的两句话,然后作简单评析,从反面论述无业的害处。 第 4 段,以唐代名僧百丈禅师的格言和做法作为论据,从正面论述有业的必要,与第 3 段形成对照。 第 5 段,在儒、佛两家正反论证的基础上,自然引出作者个人的论述,即“人人都要 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文中两个“简直”,还有“彻底”“万不能”等词语, 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 第二层(第 6—7 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即“要敬业”。 第 6 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第一要敬业”,显得眉目清楚。接着分三层论述。 首先解释“敬”字含义,引用朱子的话作注,很有分量。接着分析“业”可敬、该敬的理 由。并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为例,说明“凡职业没有不 神圣的”。 第 7 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 作做到圆满。作者先引《庄子》痀偻承蜩的故事,说明凡做一件事必须用心专一。接着引 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形象具体地阐述了“敬业”的道理。 最后以庄子、孔子的话为证,说明人生敬业的必要性。 第三层(第 8 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即“要乐业”。 段首仍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本层中心论点,即“第二要乐业”。接着从反驳“做工好 苦”入手,阐述怎样理解“苦”的问题,指出“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趣味 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恼”,从而引导青年确立“乐业”思 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 9 段),收束全文,把“敬业”与“乐业”概括为“责任心”和趣味,希 望青年人“敬业”“乐业”。 课文的论述中心集中、突出,在开头摆出中心论点后,全文从三个方面组织论证, 三个分论点都放在开头点明,十分的突出。论据的运用也很有特点。一是丰富多样, 名家言论,故事传说,古代典籍,外国著述,看似信手拈来,却是经过严格的筛选, 可见作者文化积累的深厚;二是运用上详略得当,不管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 根据论证的需要,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详如法国学者对英法两国人做事和走路的比较, 略如引朱子一句话对“敬”字所作的解释。三是论据的典型性强,所以文章的说服力也强。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