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悸:恐惧心跳;余悸:事后还感到恐惧 5.结论判断。 6.依法给予惩罚 7.优雅、优美。 8.忌:顾忌;惮:害怕。任意妄为,毫无顾忌、畏惧。 比喻乘人危急时加以陷害的恶劣行径 A (略)。 四、(略)。 1.例:(略)。作用:造成语言气势,使观点内涵细致、丰富 2.例:(略)。作用:使论点清晰、突出 3.例:(略)。作用:增强语言的说服力量和论辩色彩。 六 1.对敌人中已被解除武装的和愿意悔改的也要实行”费厄"。 2.见课文分析 3.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强烈反对。 4.例证法。 七、提 1.可抓住“一屋”与“天下”的关系,从“立志”与“实干”的角度来进行评论。 2.“好学”总是被肯定的,关键是怎样学。可由此出发,结合实际来论述。 24.《过秦论》参考答案 1.yao。(秦孝公)占据着轂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2.yu。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 3.qun。(九国的军队)迟疑徘徊不敢前进 4.chi。用严酷的刑罚奴役天下百姓 5.d1。销毁兵器 6. weng you。陈涉不过是以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农夫、奴隶一类 的人 7.xi白。(假使拿山东诸国)与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 hui。一个戍卒发难就毀掉了天子七庙 9.nie。(陈涉)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
173 4.悸:恐惧心跳;余悸:事后还感到恐惧。 5.结论判断。 6.依法给予惩罚。 7.优雅、优美。 8.忌:顾忌;惮:害怕。任意妄为,毫无顾忌、畏惧。 9.比喻乘人危急时加以陷害的恶劣行径。 二、A 三、(略)。 四、(略)。 五、 1.例:(略)。作用:造成语言气势,使观点内涵细致、丰富。 2.例:(略)。作用:使论点清晰、突出。 3.例:(略)。作用:增强语言的说服力量和论辩色彩。 六、 1.对敌人中已被解除武装的和愿意悔改的也要实行"费厄"。 2.见课文分析。 3.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强烈反对。 4.例证法。 七、提示 1.可抓住“一屋”与“天下”的关系,从“立志”与“实干”的角度来进行评论。 2.“好学”总是被肯定的,关键是怎样学。可由此出发,结合实际来论述。 24.《过秦论》参考答案 一、 1.yáo。(秦孝公)占据着殽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2.yú。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 3.qūn。(九国的军队)迟疑徘徊不敢前进 4.chī。用严酷的刑罚奴役天下百姓 5.dí。销毁兵器 6.wènɡ yǒu。陈涉不过是以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农夫、奴隶一类 的人 7.xié。(假使拿山东诸国)与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 8.huī。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 9.niè。(陈涉)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
10.qin。锄地的农具与酸枣木做的棍子 1.秦王朝的进一步强大自秦孝公开始,以秦的地理优势与秦孝公的功业来反衬后来秦 王朝的覆灭 2.此期间秦王朝领土的日益扩大,势力空前增长,一直处于“攻”势,表明由秦来统 天下已成定局,从而为后文蓄势。 3.以九国之师的地广人众、兵力强盛来衬托秦的强大,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 埋下伏笔,也为作者后文提出“攻守之势异也”的见解张本 4.表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国力增强,却由“攻”势转入“守”势,揭露了秦始皇的暴 政,为最后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伏笔。 5.与秦王朝的强大对比,说明仁义不施,民心丧尽,使天下人戮力抗秦,这就是秦王 朝覆亡的原因 6.借古讽今,劝戒汉文帝施行仁义。 1.统率 1逃亡 2制服 2.丢失 1好处 制 3.规模 3灭亡 利{2.有利 4.制作 4.无 3锋利 险固 1失,丢失 1.规章制度 2.巩固 固 读duo,计算 3固执 遗{2遗失之物 3遗留下来的 度 3越过 4读wei,给予 4读duo,揣度 例句序号 句中词 在现代汉语中是 在文言文中用作 在句中成分 名词 动词 状语 名词 状语 2 动词 动词 状语 3 弱 形容词 动词 宾语中的动词谓语 4 弱 形容词 形容词 定语 五 1.①瓮:陶制的盛器。在句子中作“牖”的定语 ②绳:草绳。在句子中作“枢”的定语。瓮牖绳枢,形容家里穷。 ③景:通“影”。在句子中作动词“从”的状语 ④族:家族。“秦族”作“亡”的宾语。 2.①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174 10.qín。锄地的农具与酸枣木做的棍子 二、 1.秦王朝的进一步强大自秦孝公开始,以秦的地理优势与秦孝公的功业来反衬后来秦 王朝的覆灭。 2.此期间秦王朝领土的日益扩大,势力空前增长,一直处于“攻”势,表明由秦来统 一天下已成定局,从而为后文蓄势。 3.以九国之师的地广人众、兵力强盛来衬托秦的强大,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 埋下伏笔,也为作者后文提出“攻守之势异也”的见解张本。 4.表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国力增强,却由“攻”势转入“守”势,揭露了秦始皇的暴 政,为最后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伏笔。 5.与秦王朝的强大对比,说明仁义不施,民心丧尽,使天下人戮力抗秦,这就是秦王 朝覆亡的原因。 6.借古讽今,劝戒汉文帝施行仁义。 三、 四、 例句序号 句中词 在现代汉语中是 在文言文中用作 在句中成分 1 席 名词 动词 状语 囊 名词 动词 状语 2 争 动词 动词 状语 3 弱 形容词 动词 宾语中的动词谓语 4 弱 形容词 形容词 定语 五、 1.①瓮:陶制的盛器。在句子中作“牖”的定语。 ②绳:草绳。在句子中作“枢”的定语。瓮牖绳枢,形容家里穷。 ③景:通“影”。在句子中作动词“从”的状语。 ④族:家族。“秦族”作“亡”的宾语。 2.①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制 1.统率 2.制服 3.规模 4.制作 亡 1.逃亡 2.丢失 3.灭亡 4.无 利 1.好处 2.有利 3.锋利 固 1.险固 2.巩固 3.固执 4.既, 已 遗 1.失, 丢失 2.遗失之物 3.遗留下来的 4.读 wei, 给予 度 1.规章制度 2.读 duo, 计算 3.越过 4.读 duo, 揣度
②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1.例: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例: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例: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七、杜牧的《阿房宫赋》指岀秦王朝穷奢极欲,荒淫残暴,是导致崩溃的原因,故“族 秦者秦也”。贾谊《过秦论》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亦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八、提示 列举史实,说明秦王朝的暴政使人心尽失,导致失国。由此生发议论,提出看法 25.《〈燕山夜话〉两篇》参考答案 1.诀:窍门。秘密的窍门。 2.暴:音p,晒。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做事没有恒心,时断时续,不肯坚持 3.甚:很。解:理解。原意指读书时不作深入研究,只求领会精神实质。 4.见:在此是体会、理解的意思。指体会得真实确切。 5.透脱:深入而不受束缚。指读书要能灵活运用。 6.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比喻一下子通贯通晓了某个道理。 就是 2.至于却 3.就特别总 4都 即便实在 5.同样只是而 6.而、又所以 1.可以不下苦工就会读书、作文的秘密方法。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及科学的读书 方法 2.不但要喜欢读书,而且要会意。表示虚心,不要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 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歪曲原意,错误的解释。 4学习应抱虚心的态度 5.作者的读书主张:不求甚解,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
175 ②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六、 1.例: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例: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例: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七、杜牧的《阿房宫赋》指出秦王朝穷奢极欲,荒淫残暴,是导致崩溃的原因,故“族 秦者秦也”。贾谊《过秦论》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亦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八、提示 列举史实,说明秦王朝的暴政使人心尽失,导致失国。由此生发议论,提出看法。 25.《〈燕山夜话〉两篇》参考答案 一、 1.诀:窍门。秘密的窍门。 2.暴:音 pù,晒。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做事没有恒心,时断时续,不肯坚持。 3.甚:很。解:理解。原意指读书时不作深入研究,只求领会精神实质。 4.见:在此是体会、理解的意思。指体会得真实确切。 5.透脱:深入而不受束缚。指读书要能灵活运用。 6.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比喻一下子通贯通晓了某个道理。 二、 1.而 就是 2.至于 却 3.就 特别 总 4.都 即便 实在 5.同样 只是 而 6.而、又 所以 三、 1.可以不下苦工就会读书、作文的秘密方法。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及科学的读书 方法。 2.不但要喜欢读书,而且要会意。表示虚心,不要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 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歪曲原意,错误的解释。 4.学习应抱虚心的态度。 5.作者的读书主张:不求甚解,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
6.入书的方法。出书的方法。 7.读书只知死抠字句而不能实际运用。 1.“有些读者”是说只有少数读者,“许多读者”则是说有很多读者,二者范围大小 不同:“大概已经无人问津”是揣摩的语气,“已经无人问津”则是肯定的语气。前一种表 达比后一种委婉、亲切。 2.前句的“往往”、“只抓住”、“丢了”、“这是何苦来呢”,都是口头用语,语言通俗, 表现出作者平易近人的风格:后句都是书面语,缺乏娓娓谈心的情调。 五、见各课文分析。 六、 1.论点:美不等于豪华。开头列举种种追求豪华的现象,引出论点 2.引用中国古代名家韩非、刘华、桓宽、张载及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话来作理论论 据,再在结尾用川剧《金子》等作事实论据 3.段落之间多有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自然、紧密。 4.(略)。 七、提示 可从以下角度考虑立意。 1题: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才能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2题:从分析禁假不止的原因入手,提出观点,选用人才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 念,应注重实际能力。 3题:服务体系为学生创造了便利条件,是社会生活总水平的提高,但仍需锻炼生活 能力,发扬吃苦耐蒡精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参考答案 治理社会,达到实际功用 2.耐:经得住。寻味:仔细体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细细体会 3.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合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 4.铿锵:响亮而有节奏的声音。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响亮而有节奏 5.燕:通宴,安闲,和乐。形容安闲地谈笑。 6.早上顾不到晚上的事,形容情况危急,也比喻生活极端困难 7.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8.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
176 6.入书的方法。出书的方法。 7.读书只知死抠字句而不能实际运用。 四、 1.“有些读者”是说只有少数读者,“许多读者”则是说有很多读者,二者范围大小 不同;“大概已经无人问津”是揣摩的语气,“已经无人问津”则是肯定的语气。前一种表 达比后一种委婉、亲切。 2.前句的“往往”、“只抓住”、“丢了”、“这是何苦来呢”,都是口头用语,语言通俗, 表现出作者平易近人的风格;后句都是书面语,缺乏娓娓谈心的情调。 五、见各课文分析。 六、 1.论点:美不等于豪华。开头列举种种追求豪华的现象,引出论点。 2.引用中国古代名家韩非、刘华、桓宽、张载及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话来作理论论 据,再在结尾用川剧《金子》等作事实论据。 3.段落之间多有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自然、紧密。 4.(略)。 七、提示 可从以下角度考虑立意。 1 题: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才能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2 题:从分析禁假不止的原因入手,提出观点,选用人才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 念,应注重实际能力。 3 题:服务体系为学生创造了便利条件,是社会生活总水平的提高,但仍需锻炼生活 能力,发扬吃苦耐劳精神。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参考答案 一、 1.治理社会,达到实际功用。 2.耐:经得住。寻味:仔细体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细细体会。 3.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合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 4.铿锵:响亮而有节奏的声音。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响亮而有节奏。 5.燕:通宴,安闲,和乐。形容安闲地谈笑。 6.早上顾不到晚上的事,形容情况危急,也比喻生活极端困难。 7.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8.话说得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 二
1.加强语气,表示明确的意见 2.明确应把握的“度”,使表达更有分寸。 3.限制范围,避免片面。 4.使语气比较委婉,表达也较客观。 限制范围,使表达更有分寸。 6.同上。 1.写文章应讲究文采。 2.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论点。 四 1.是我国古代较系统的文学理论名著。作者刘勰,南朝时期梁代文学理论家。 2.是我国古代具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3.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核心内容为儒家的“仁爱”思想。由孔子弟子和 后学编辑,成书约在春秋战国之际。 4.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作,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作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5.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两晋士族文人的言谈轶事,南朝时期宋代文学家刘义所著。 6.是我国古代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作者钟嵘,南朝时期梁代人 五、见学习提示 六、 1.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 2.理论文章具有形象性,在中国是有历史传统的。 3.同上。 4.在今天,我以为,写文章应该继承前一种传统,哪怕是理论著作,最好也富有形 象性 5.理论文章富有形象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是并不少见的。 6.写理论文章也应该适当地讲究声音 7.不论骈文或散文,过分讲究声音,都会“失其真美”。 8.理论文章最好也带有感情。 七、大量列举中外名家名作用作论据,典型而充分,文化底蕴丰厚,逻辑说服力强 八、提示 可抓住“勤”与“好”的关系立意。业精于勤,学习需要勤奋,但更需“好”学, 学为乐,才能学会学习,持之以恒
177 1.加强语气,表示明确的意见。 2.明确应把握的“度”,使表达更有分寸。 3.限制范围,避免片面。 4.使语气比较委婉,表达也较客观。 5.限制范围,使表达更有分寸。 6.同上。 三、 1.写文章应讲究文采。 2.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论点。 四、 1.是我国古代较系统的文学理论名著。作者刘勰,南朝时期梁代文学理论家。 2.是我国古代具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3.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核心内容为儒家的“仁爱”思想。由孔子弟子和 后学编辑,成书约在春秋战国之际。 4.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作,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作品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5.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两晋士族文人的言谈轶事,南朝时期宋代文学家刘义所著。 6.是我国古代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作者钟嵘,南朝时期梁代人。 五、见学习提示。 六、 1.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 2.理论文章具有形象性,在中国是有历史传统的。 3.同上。 4.在今天,我以为,写文章应该继承前一种传统,哪怕是理论著作,最好也富有形 象性。 5.理论文章富有形象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是并不少见的。 6.写理论文章也应该适当地讲究声音。 7.不论骈文或散文,过分讲究声音,都会“失其真美”。 8.理论文章最好也带有感情。 七、大量列举中外名家名作用作论据,典型而充分,文化底蕴丰厚,逻辑说服力强。 八、提示 可抓住“勤”与“好”的关系立意。业精于勤,学习需要勤奋,但更需“好”学,以 学为乐,才能学会学习,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