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戏剧单元教学建议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戏剧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2、在鉴赏戏剧作品时能够理解戏剧冲突、台词(唱词)等艺术手段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单元知识概述 1、中国戏剧知识概要 说到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有人认为其雏型是来源于原始部族的祭祀仪式和歌舞表演;酝酿阶段是 汉、唐时期的初级戏剧;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则是南戏和北杂剧的出现。南戏正式形成于12世纪初 叶的浙江温州一带民间,13世纪北杂剧在北方中原形成。南戏与北杂剧能够比较纯熟地运用诗、歌、舞的 综合舞台形势来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复杂的场景,它们的舞台节奏以音乐韵律为主导,演出以歌唱 为主要手段,辅以念白、对白、动作科范、舞蹈等。元杂剧使中国戏剧达到了一个颠峰,并出现了以关汉 卿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杂剧作家,他们创作出了像《窦娥冤》、《西厢记》、《汉宫怨》等一大批经典剧作。 元代除了杂剧外,还有南戏,如元末高明创作的《琵琶记》就继承了宋代戏文的体制,并且在元代结束之 后,很快就成为一代新的戏剧样式的范本。元末明初,除了《琵琶记》以外,《荊钗记》、《白兔记》、《拜 月亭》等都是流传甚广的南戏。中国戏剧在北杂剧消亡,南戏改革之后,进入了中国戏剧的传奇阶段,这 个阶段大约在15世纪至18世纪之间,跨明、清两个朝代。“传奇”一词的含义多变,唐代文言小说称“传 奇”,宋、元时期的诸宫调等说唱艺术也称“传奇”,后来南戏、杂剧等亦称为“传奇”,到明代,传奇才 成为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剧的专称。18世纪以后,中国戏剧由传奇走向了地方戏时代。地方戏就是由 于方言不同,戏剧的曲几乎用了不同的宫调演唱,从而形成众多的声腔和剧种,故统称为地方戏。在地方 戏的发展中,京剧是其发展得最强劲的一支,京剧今天已是中国最具影响立的剧种之一。我国在近、出现 的话剧形式则是来自欧洲。1907年,我国在日本的第一批留学生把它从日本引入中国。第一个剧本是《黑 奴吁天录》。自“五·四”到三十年代,易卜生、萧伯纳、契柯夫和奧尼尔等人的剧作被介绍进来后,我 国剧作家从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创作个性出发创作出自己的话剧 2、单元知识赏析要点 (1)戏剧结构 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的集中性,它在特定的舞台上演出,演出受时间和舞台空间的限制,人物、 事件、时间、地点都要求集中。欧洲古典主义戏剧提出“三一律”的创作原则,要求所写限于单一的故事 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限于一天内完成,把集中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这一戒律终于被打破,但集 中的原则并未随之而废弃,剧作家们从各种角度坚持着这一原则。《雷雨》的事件虽然发生在一天,地点
Page 1 第一单元 中国戏剧单元教学建议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戏剧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2、在鉴赏戏剧作品时能够理解戏剧冲突、台词(唱词)等艺术手段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 二、单元知识概述 1、中国戏剧知识概要 说到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有人认为其雏型是来源于原始部族的祭祀仪式和歌舞表演;酝酿阶段是 汉、唐时期的初级戏剧;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则是南戏和北杂剧的出现。南戏正式形成于 12 世纪初 叶的浙江温州一带民间,13 世纪北杂剧在北方中原形成。南戏与北杂剧能够比较纯熟地运用诗、歌、舞的 综合舞台形势来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复杂的场景,它们的舞台节奏以音乐韵律为主导,演出以歌唱 为主要手段,辅以念白、对白、动作科范、舞蹈等。元杂剧使中国戏剧达到了一个颠峰,并出现了以关汉 卿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杂剧作家,他们创作出了像《窦娥冤》、《西厢记》、《汉宫怨》等一大批经典剧作。 元代除了杂剧外,还有南戏,如元末高明创作的《琵琶记》就继承了宋代戏文的体制,并且在元代结束之 后,很快就成为一代新的戏剧样式的范本。元末明初,除了《琵琶记》以外,《荊钗记》、《白兔记》、《拜 月亭》等都是流传甚广的南戏。中国戏剧在北杂剧消亡,南戏改革之后,进入了中国戏剧的传奇阶段,这 个阶段大约在 15 世纪至 18 世纪之间,跨明、清两个朝代。“传奇”一词的含义多变,唐代文言小说称“传 奇”,宋、元时期的诸宫调等说唱艺术也称“传奇”,后来南戏、杂剧等亦称为“传奇”,到明代,传奇才 成为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剧的专称。18 世纪以后,中国戏剧由传奇走向了地方戏时代。地方戏就是由 于方言不同,戏剧的曲几乎用了不同的宫调演唱,从而形成众多的声腔和剧种,故统称为地方戏。在地方 戏的发展中,京剧是其发展得最强劲的一支,京剧今天已是中国最具影响立的剧种之一。我国在近、出现 的话剧形式则是来自欧洲。1907 年,我国在日本的第一批留学生把它从日本引入中国。第一个剧本是《黑 奴吁天录》。自“五·四”到三十年代,易卜生、萧伯纳、契柯夫和奥尼尔等人的剧作被介绍进来后,我 国剧作家从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创作个性出发创作出自己的话剧。 2、单元知识赏析要点 (1)戏剧结构 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的集中性,它在特定的舞台上演出,演出受时间和舞台空间的限制,人物、 事件、时间、地点都要求集中。欧洲古典主义戏剧提出“三一律”的创作原则,要求所写限于单一的故事 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限于一天内完成,把集中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这一戒律终于被打破,但集 中的原则并未随之而废弃,剧作家们从各种角度坚持着这一原则。《雷雨》的事件虽然发生在一天,地点
却是周家客厅和鲁家小套间两处,情节也并不单一,如果算上序幕和尾声,则前后时间为十年,地点也增 加一处医院客厅,但作者把几条情节线索主次分明地揉在一起,使矛盾冲突得到了集中的表现。《茶馆》 反映清末到国民党政府行将崩溃的前夕,时间跨度为五十多年,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有近五十个。这些纷 繁的情节和众多的人物,被纳入三个不同的时代,用时代变迁、人物命运变化的线索贯穿起来,集中地勾 画了三个旧时代的复杂的社会面貌,脉络十分清晰。有些剧作,如那些采用散文化结构剧作,在总体上不 讲究集中,在局部上相对地说还是讲集中的 (2)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戏剧要让人物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最充分地显示出自己的性格特 点,就必须借助戏剧冲突。所谓“冲突”,就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生活矛盾是戏剧冲突的基础, 戏剧冲突必须反映生活矛盾,但不是机械的照搬。戏剧冲突是由作者经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加以集中、 想象加工而成的。戏剧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突出人物性格、展开情节、还是表现主题都要在激烈的 矛盾冲突中进行。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冲突,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的冲突等,因为文学是反映社会 生活的,而社会生活是充满矛盾的。话剧剧本与冲突的关系尤为密切,“冲突乃是生活中最富有戏剧性的 成分之一”,这正是一般剧作所寻求的。其次,冲突与话剧的特点有天然联系:以台词为外壳的话剧的唯 的表达手段—一动作。正是矛盾冲突的体现,离开了冲突很难有行动,在冲突中行动才有发展。因此大 多数剧本以冲突为对象,人们尽管对以冲突为戏剧特征的意见不尽裕同,却不否认冲突包括在大多数剧本 里。例如《屈原》的冲突主要在屈原与南后之间、屈原的悲剧,楚国中的善与恶、爱国和败国的斗争,主 要是在这一冲突中展现的。优秀的剧本都善于组织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戏剧冲突,通过戏剧冲突来细致刻 画人物性格.又能使这一矛盾冲突引人入胜,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 (3)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也是戏剧文学(剧本)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两种。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 言,是剧本的辅助手段。它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环境等,用以解释作者的想法,作为读者阅读剧本, 导演和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参考,并不参与剧情的进行,起直接展示人物性格和情节的作用。曹禺剧本中 的大段性格分析、环境描绘式的指示,也是如此。传统的话剧创作是排斥叙述因素的。二十世纪末德国布 莱希特提出叙述体戏剧的理论,强调用叙述性结构代替戏剧性结构,并引入一些叙述手段参与剧情进展 例如设一叙述者叙述剧情、评论人物和事件等。当代话剧中有不少剧作引入各种叙述手段,老舍《茶馆》 中的快板艺人大傻杨就是在剧中进行评论的叙述者。但即使这些剧作,人物台词依然是主要表现手段。 人物语言一一台词,才是戏剧语言的重要内容。戏剧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和剧作者对人 物事件的评价,一般都依靠人物语言来完成。台词必须富于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同时要有个性表现 力。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甚至有潜台词
Page 2 却是周家客厅和鲁家小套间两处,情节也并不单一,如果算上序幕和尾声,则前后时间为十年,地点也增 加一处医院客厅,但作者把几条情节线索主次分明地揉在一起,使矛盾冲突得到了集中的表现。《茶馆》 反映清末到国民党政府行将崩溃的前夕,时间跨度为五十多年,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有近五十个。这些纷 繁的情节和众多的人物,被纳入三个不同的时代,用时代变迁、人物命运变化的线索贯穿起来,集中地勾 画了三个旧时代的复杂的社会面貌,脉络十分清晰。有些剧作,如那些采用散文化结构剧作,在总体上不 讲究集中,在局部上相对地说还是讲集中的。 (2)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戏剧要让人物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最充分地显示出自己的性格特 点,就必须借助戏剧冲突。所谓“冲突”,就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生活矛盾是戏剧冲突的基础, 戏剧冲突必须反映生活矛盾,但不是机械的照搬。戏剧冲突是由作者经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加以集中、 想象加工而成的。戏剧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突出人物性格、展开情节、还是表现主题都要在激烈的 矛盾冲突中进行。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冲突,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的冲突等,因为文学是反映社会 生活的,而社会生活是充满矛盾的。话剧剧本与冲突的关系尤为密切,“冲突乃是生活中最富有戏剧性的 成分之一”,这正是一般剧作所寻求的。其次,冲突与话剧的特点有天然联系:以台词为外壳的话剧的唯 一的表达手段——动作。正是矛盾冲突的体现,离开了冲突很难有行动,在冲突中行动才有发展。因此大 多数剧本以冲突为对象,人们尽管对以冲突为戏剧特征的意见不尽裕同,却不否认冲突包括在大多数剧本 里。例如《屈原》的冲突主要在屈原与南后之间、屈原的悲剧,楚国中的善与恶、爱国和败国的斗争,主 要是在这一冲突中展现的。优秀的剧本都善于组织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戏剧冲突,通过戏剧冲突来细致刻 画人物性格.又能使这一矛盾冲突引人入胜,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 (3)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也是戏剧文学(剧本)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两种。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 语言,是剧本的辅助手段。它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环境等,用以解释作者的想法,作为读者阅读剧本, 导演和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参考,并不参与剧情的进行,起直接展示人物性格和情节的作用。曹禺剧本中 的大段性格分析、环境描绘式的指示,也是如此。传统的话剧创作是排斥叙述因素的。二十世纪末德国布 莱希特提出叙述体戏剧的理论,强调用叙述性结构代替戏剧性结构,并引入一些叙述手段参与剧情进展, 例如设一叙述者叙述剧情、评论人物和事件等。当代话剧中有不少剧作引入各种叙述手段,老舍《茶馆》 中的快板艺人大傻杨就是在剧中进行评论的叙述者。但即使这些剧作,人物台词依然是主要表现手段。 人物语言——台词,才是戏剧语言的重要内容。戏剧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和剧作者对人 物事件的评价,一般都依靠人物语言来完成。台词必须富于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同时要有个性表现 力。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甚至有潜台词
(4)戏剧的思想意义 定的戏剧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它同样有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的问题。中国古典戏剧一般都 是以才子佳人追求爱情婚姻自主、惩恶扬善等题材为主题,反映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世道不公的宣泄。 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局限性的因素制约,即使是这些较为积极的正面题材有时也往往在结尾时走上维护封建 礼教的覆辙,例如《西厢记》张珙中进士后由皇帝将崔莺莺赐婚给他,这极大地削弱了反封建婚姻的主题。 又如《窦娥冤》窦父做大官回来方能雪恨伸冤,百姓在蒙怨后不得不寄望于所谓“清官”。至于在个别地 方掺杂了一些迎合低级趣味地庸俗描写,也是在赏析时应该予以注意的。中国现代戏剧努力贴近社会生活 映社会进步的风貌,思想意义是大大提高了,但如何界定雅俗的问题、如何弘扬主旋律以及如何区分是 否媚俗、是否迎合低级趣味的问题等依然存在,这些是我们在赏析戏剧时应该予以特别注意的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平均一剧二课时,另用一课时作单元串讲 2、教学方法建议:在教学中以讲授为引导,以鉴赏品味为主。有条件者可借用教学片来辅助教学。 3、教学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沫若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曹操集》(中华书 (本单元由王原华、乔刚编撰
Page 3 (4)戏剧的思想意义 一定的戏剧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它同样有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的问题。中国古典戏剧一般都 是以才子佳人追求爱情婚姻自主、惩恶扬善等题材为主题,反映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世道不公的宣泄。 由于受到封建思想局限性的因素制约,即使是这些较为积极的正面题材有时也往往在结尾时走上维护封建 礼教的覆辙,例如《西厢记》张珙中进士后由皇帝将崔莺莺赐婚给他,这极大地削弱了反封建婚姻的主题。 又如《窦娥冤》窦父做大官回来方能雪恨伸冤,百姓在蒙怨后不得不寄望于所谓“清官”。至于在个别地 方掺杂了一些迎合低级趣味地庸俗描写,也是在赏析时应该予以注意的。中国现代戏剧努力贴近社会生活, 反映社会进步的风貌,思想意义是大大提高了,但如何界定雅俗的问题、如何弘扬主旋律以及如何区分是 否媚俗、是否迎合低级趣味的问题等依然存在,这些是我们在赏析戏剧时应该予以特别注意的。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平均一剧二课时,另用一课时作单元串讲。 2、教学方法建议:在教学中以讲授为引导,以鉴赏品味为主。有条件者可借用教学片来辅助教学。 3、教学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沫若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曹操集》(中华书 局) (本单元由王原华、乔刚编撰)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元杂剧要有一定的常识性了解,逐步具有鉴赏元杂剧的能力 2、了解窦娥形象的壮美动人并体会她的反抗精神。 3、理解戏文内容并能认清元代封建专制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窦娥指斥天地行为是否是破除迷信、反抗神权? 在封建社会中,神权观念支配着人们的头脑,人们把天地神灵看成世界的主宰,只能顶礼膜拜而绝对 是骂不得的。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员,窦娥也摆拖不了这种思潮的東缚,她曾虔诚地相信,皇天后土是会分 辨清浊,主持公道的。然而,自己眼前面临的现实却无情地粉碎了她的幻想。她从现实血淋淋的教训中 开始明白了:原来至高无上的天地也是这样“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那些 为非作歹的坏人,却享受着荣华富贵,延年益寿:真正善良的好人,却一辈子无辜被害。这是多么不公平 啊!于是,她开始了对天地的愤怒指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从表面 上看来,这完全是对天地的不信任和指斥,而实际上这是对当时不合理司法行为的质疑,对自己无端蒙怨 的最后的无奈抗争 (2)窦娥的人物形象特征 课文所选内容主要是写窦娥被押前往刑场受刑,在途中与婆婆诀别以及受刑前发了三个誓愿。文中作 者给我们全面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蒙怨受害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进而揭露了元代封建社会的黑 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同时也歌颂了善良并且具有美好心灵的窦娥。 2、思路探究 全文的结构脉络非常清晰,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正宫】【端正好】【滚绣球υ:从开头到“……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带枷被押前 往刑场,在路上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悲愤的控诉。 第二部分(【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从“(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后也”至“不 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在与监斩官的对答中交待了自己的凄凉身世,与此同时巧遇婆婆并与其话别。 第三部分(【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从“(刽子做唱科,云)到结尾。写窦娥临刑前悲愤 地发出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希望自己的冤情能得以昭雪 本文节选的内容虽短但却使戏剧的冲突达到了高潮,使窦娥的反抗性格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窦
Page 4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元杂剧要有一定的常识性了解,逐步具有鉴赏元杂剧的能力。 2、了解窦娥形象的壮美动人并体会她的反抗精神。 3、理解戏文内容并能认清元代封建专制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窦娥指斥天地行为是否是破除迷信、反抗神权? 在封建社会中,神权观念支配着人们的头脑,人们把天地神灵看成世界的主宰,只能顶礼膜拜而绝对 是骂不得的。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员,窦娥也摆拖不了这种思潮的束缚,她曾虔诚地相信,皇天后土是会分 辨清浊,主持公道的。然而,自己眼前面临的现实却无情地粉碎了她的幻想。她从现实血淋淋的教训中, 开始明白了:原来至高无上的天地也是这样“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那些 为非作歹的坏人,却享受着荣华富贵,延年益寿;真正善良的好人,却一辈子无辜被害。这是多么不公平 啊!于是,她开始了对天地的愤怒指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从表面 上看来,这完全是对天地的不信任和指斥,而实际上这是对当时不合理司法行为的质疑,对自己无端蒙怨 的最后的无奈抗争。 (2)窦娥的人物形象特征 课文所选内容主要是写窦娥被押前往刑场受刑,在途中与婆婆诀别以及受刑前发了三个誓愿。文中作 者给我们全面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蒙怨受害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进而揭露了元代封建社会的黑 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同时也歌颂了善良并且具有美好心灵的窦娥。 2、思路探究 全文的结构脉络非常清晰,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正宫】【端正好】【滚绣球】):从开头到“…….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带枷被押前 往刑场,在路上对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悲愤的控诉。 第二部分(【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从“(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后也”至“不 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在与监斩官的对答中交待了自己的凄凉身世,与此同时巧遇婆婆并与其话别。 第三部分(【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从“(刽子做唱科,云)到结尾。写窦娥临刑前悲愤 地发出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希望自己的冤情能得以昭雪。 本文节选的内容虽短但却使戏剧的冲突达到了高潮,使窦娥的反抗性格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窦
娥在赴刑场的路上痛骂天地鬼神,对官府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并在临刑前发了三桩誓愿,深刻地反映了以 窦娥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以反抗意识,具有动人的力量。 在第一部分的内容中,作者写了窦娥在赴刑场的途中斥责了天地,述说了冤屈。在[端正好]中的“没 来由”“不提防”说明了一个善良女子莫名其妙地犯了所谓的“法”,不明不白地蒙受着千古奇冤。作者就 是为了告诉我们元代统治的黑暗。在[滚绣球]中,主人公窦娥对天地神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和无情的控诉。 在封建社会,“天”与“地”是人们精神与命运的主宰,人们对“天”与“地”是顶礼膜拜的,有着绝对 的信任。而窦娥本来也是信赖它们的,认为天与地的职责应当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而事实上却使她彻底地 失望了。她的这种对传统观念的叛逆和反抗,实际上表现了当时处在封建统治者压迫下的广大人民对黑暗 统治的控诉,窦娥赴刑场时的哭述,表达了她的怨愤及反抗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窦娥临刑前的唯一要求就是不希望婆婆看到他,怕婆婆见到后伤心。在自己性命难保的情况 下,她还在为婆婆着想,可以看出窦娥是极仁慈和善良的。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一个如此善良、温驯的女子 居然被诬告为杀人犯,可见当时社会是颠倒黑白、是非不明的。在[叨叨令]中我们了解了窦娥的悲凉身 世,她虽有父亲,但已是十年多没见过了。在吏治腐败,善恶不分的社会中,窦娥是孤身只影无亲眷。后 来,窦娥向婆婆讲明了真相并向她提出了一些希望和要求。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窦娥贤良、温厚的美好形象, 也加强了本文悲剧感人的力量 第三部分是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些誓愿在她死后都一一应验。身处恶人横行、官吏昏庸 制混乱的黑暗社会,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在当时是无以昭雪的,但她至死都不甘心,于是发了三桩誓 愿。她以自己的愤怒和憎恨对社会进行这默默的反抗。窦娥所具有的反抗性格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也使全剧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窦娥的千古奇冤是罪恶的封建制度造成的,窦娥在文中的呼喊不仅道出了她个人遭受的不幸也是作者 借窦娥之口唱出了封建社会了千千万万被压迫者的心声 3、特点指要 (1)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就这一折而言,作者在情节布局上也巧做安排,努力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概约地说,窦娥是一个善 良孝顺的女子,蒙怨临刑之初只是怨天艾地为自己鸣不平,同时还请求刽子手绕后街上刑场以免遇见婆婆, 为的是不让婆婆伤心,至此较多地表现窦娥善良和柔弱的一面。可是当与婆婆相遇并诉说了冤情并被催促 上刑场之后,窦娥边交代后事边义正词严地许下三个誓愿,这充分展示了其正义坚强的一面。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窦娥将死,其言不仅善而且至死不屈。一个善解人意的媳妇,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弱女子,当她 即将走完人生之路时,她为自己画上了一个大而有力的感叹号。她对封建社会黑暗无道的愤怒控诉使其思 想境界到达了一个暂新的高度,使其性格特征全面而集中地予以体现,也使全剧到达了最高潮。 (2)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千古称颂
Page 5 娥在赴刑场的路上痛骂天地鬼神,对官府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并在临刑前发了三桩誓愿,深刻地反映了以 窦娥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以反抗意识,具有动人的力量。 在第一部分的内容中,作者写了窦娥在赴刑场的途中斥责了天地,述说了冤屈。在[端正好]中的“没 来由”“不提防”说明了一个善良女子莫名其妙地犯了所谓的“法”,不明不白地蒙受着千古奇冤。作者就 是为了告诉我们元代统治的黑暗。在[滚绣球]中,主人公窦娥对天地神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和无情的控诉。 在封建社会,“天”与“地”是人们精神与命运的主宰,人们对“天”与“地”是顶礼膜拜的,有着绝对 的信任。而窦娥本来也是信赖它们的,认为天与地的职责应当是明辨是非善恶的,而事实上却使她彻底地 失望了。她的这种对传统观念的叛逆和反抗,实际上表现了当时处在封建统治者压迫下的广大人民对黑暗 统治的控诉,窦娥赴刑场时的哭述,表达了她的怨愤及反抗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窦娥临刑前的唯一要求就是不希望婆婆看到他,怕婆婆见到后伤心。在自己性命难保的情况 下,她还在为婆婆着想,可以看出窦娥是极仁慈和善良的。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一个如此善良、温驯的女子 居然被诬告为杀人犯,可见当时社会是颠倒黑白、是非不明的。在[叨叨令]中我们了解了窦娥的悲凉身 世,她虽有父亲,但已是十年多没见过了。在吏治腐败,善恶不分的社会中,窦娥是孤身只影无亲眷。后 来,窦娥向婆婆讲明了真相并向她提出了一些希望和要求。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窦娥贤良、温厚的美好形象, 也加强了本文悲剧感人的力量。 第三部分是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些誓愿在她死后都一一应验。身处恶人横行、官吏昏庸、 法制混乱的黑暗社会,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在当时是无以昭雪的,但她至死都不甘心,于是发了三桩誓 愿。她以自己的愤怒和憎恨对社会进行这默默的反抗。窦娥所具有的反抗性格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也使全剧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窦娥的千古奇冤是罪恶的封建制度造成的,窦娥在文中的呼喊不仅道出了她个人遭受的不幸也是作者 借窦娥之口唱出了封建社会了千千万万被压迫者的心声。 3、特点指要 (1)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就这一折而言,作者在情节布局上也巧做安排,努力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概约地说,窦娥是一个善 良孝顺的女子,蒙怨临刑之初只是怨天艾地为自己鸣不平,同时还请求刽子手绕后街上刑场以免遇见婆婆, 为的是不让婆婆伤心,至此较多地表现窦娥善良和柔弱的一面。可是当与婆婆相遇并诉说了冤情并被催促 上刑场之后,窦娥边交代后事边义正词严地许下三个誓愿,这充分展示了其正义坚强的一面。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窦娥将死,其言不仅善而且至死不屈。一个善解人意的媳妇,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弱女子,当她 即将走完人生之路时,她为自己画上了一个大而有力的感叹号。她对封建社会黑暗无道的愤怒控诉使其思 想境界到达了一个暂新的高度,使其性格特征全面而集中地予以体现,也使全剧到达了最高潮。 (2)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千古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