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作者没有让窦娥停留在哭天喊地、骂鬼骂神的地步,而是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地把窦 娥的反抗精神体现出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 在文中却实现了。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人们是有冤不能伸,有仇无法报,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人民 群众渴望伸冤报仇的美妤愿望,这也就曲折地、但也是极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残酷。 (3)语言质朴,表现力极强 在杂剧中,曲文是要唱的,在音律和声调上有一定的限制。但在课文的几支曲文中,作者都采用了生 动活泼的口语,通过口语抒发窦娥当时激昂的心情,句句如脱口而出,使得窦娥的激情一浪高于一浪,喷 泉激涌,气势飞腾,对体现窦娥刚强不屈的性格,起了很好的作用。这与关汉卿深厚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 的。故前人评关剧的语言,誉为“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先介绍全剧的故事梗概,使学生对全剧内容有个整体了解;通过对本文内容的展开分析,使学 能够清晰地认识窦娥形象地壮美及其反抗精神。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揭示了酿 成窦娥悲剧的经济、社会、政治的原因。 (2)重点可分析“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个誓愿的意义。 (3)有兴趣的老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来扮演剧中人物,在感情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地分析。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号己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约生于金正大年间(12241232)卒 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他的职业可能是太医院的医生。他是当时有名望的书会才人,是元初剧坛 领袖。元代的阶级矛盾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人刚正不阿,他 把自己比作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因长期生活在城市艺人和书 会才人之中,歌舞、吹弹、吟诗、下围棋等无不精通,他有时甚至会亲自粉墨登场,参加演出。他一生创 作杂剧60多本,流传下来10余本。作品多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但不以描写人民苦难为满足,总是让坏人 受到惩罚,被压迫者取得胜利,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聪明才智。所作杂剧,以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真切 质朴,剧情紧凑自然而著名。作品《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最为人称道。对元杂剧 繁荣发展影响很大,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 人之列,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景仰 (2)《窦娥冤》全剧故事梗概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作品。全剧写窦娥父窦天章为上京赶考,将女儿 page
Page 6 文中作者没有让窦娥停留在哭天喊地、骂鬼骂神的地步,而是运用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地把窦 娥的反抗精神体现出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 在文中却实现了。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人们是有冤不能伸,有仇无法报,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人民 群众渴望伸冤报仇的美好愿望,这也就曲折地、但也是极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残酷。 (3)语言质朴,表现力极强 在杂剧中,曲文是要唱的,在音律和声调上有一定的限制。但在课文的几支曲文中,作者都采用了生 动活泼的口语,通过口语抒发窦娥当时激昂的心情,句句如脱口而出,使得窦娥的激情一浪高于一浪,喷 泉激涌,气势飞腾,对体现窦娥刚强不屈的性格,起了很好的作用。这与关汉卿深厚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 的。故前人评关剧的语言,誉为“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先介绍全剧的故事梗概,使学生对全剧内容有个整体了解;通过对本文内容的展开分析,使学 生能够清晰地认识窦娥形象地壮美及其反抗精神。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揭示了酿 成窦娥悲剧的经济、社会、政治的原因。 (2)重点可分析“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个誓愿的意义。 (3)有兴趣的老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来扮演剧中人物,在感情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地分析。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市)人。约生于金正大年间(1224—1232)卒 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他的职业可能是太医院的医生。他是当时有名望的书会才人,是元初剧坛 领袖。元代的阶级矛盾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人刚正不阿,他 把自己比作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他因长期生活在城市艺人和书 会才人之中,歌舞、吹弹、吟诗、下围棋等无不精通,他有时甚至会亲自粉墨登场,参加演出。他一生创 作杂剧 60 多本,流传下来 10 余本。作品多揭露封建社会黑暗,但不以描写人民苦难为满足,总是让坏人 受到惩罚,被压迫者取得胜利,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聪明才智。所作杂剧,以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真切 质朴,剧情紧凑自然而著名。作品《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最为人称道。对元杂剧 繁荣发展影响很大,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1956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 人之列,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景仰。 (2)《窦娥冤》全剧故事梗概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作品。全剧写窦娥父窦天章为上京赶考,将女儿
押与蔡婆婆为童养媳。窦娥不幸丈夫早死,无赖张驴儿父子威逼婆媳二人嫁给自己,窦娥坚决不从。张驴 儿企图药死蔡婆婆嫁祸窦娥,结果药死自己父亲。案发,窦娥拒绝私了,遭昏官严刑毒打,又为保全婆婆, 屈招罪名。在处斩时,窦娥发了三件誓愿,后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娥父亲窦天章做了大官,窦娥冤魂不 散多次向父亲申诉冤屈,请求父亲代为报仇。窦天章复审案件,替女儿报仇伸冤,同时收养了孤苦无依的 蔡婆婆。这里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窦娥临刑前的呼天斥地,是对黑暗社会的集中控诉。 (3)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 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发展而成。结构上一般是以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每折大都包括 较多场次,由曲、科、白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剧本 中对主要的动作表情和舞台做出规定,叫做“科”。曲就是歌曲,包括唱词和音乐,它是剧中男主角或女 主角赖以抒发感情及展开性格冲突的主要手段。白就是旁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 续曲常识: 宫调一一我国古代音乐,东律有十二律吕,即十二个半音阶:东音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徵 羽、变宫。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 调式则称为“调”,称为“宫调” 折一一戏曲名词。元杂剧剧本结构的一个段落。每剧一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 个整套,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楔子一一戏曲名词。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多数是放在第一折之前,作为剧情的 开端,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衔接过渡作用,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科一一戏曲术语。指元杂剧剧本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指示。在传奇剧本中则写作“介” 末一一元杂剧中男角色。约相当于传奇及京剧里的“生”。 旦一一元杂剧中的女主角。 外—一戏曲角色行当。元杂剧中的外,可扮男角也可扮女角,大致是指末、旦、净行当的次要角色 卜儿一一元杂剧中的老年妇女的俗称 四、“习题”参考答案
Page 7 押与蔡婆婆为童养媳。窦娥不幸丈夫早死,无赖张驴儿父子威逼婆媳二人嫁给自己,窦娥坚决不从。张驴 儿企图药死蔡婆婆嫁祸窦娥,结果药死自己父亲。案发,窦娥拒绝私了,遭昏官严刑毒打,又为保全婆婆, 屈招罪名。在处斩时,窦娥发了三件誓愿,后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娥父亲窦天章做了大官,窦娥冤魂不 散多次向父亲申诉冤屈,请求父亲代为报仇。窦天章复审案件,替女儿报仇伸冤,同时收养了孤苦无依的 蔡婆婆。这里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窦娥临刑前的呼天斥地,是对黑暗社会的集中控诉。 (3)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 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发展而成。结构上一般是以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每折大都包括 较多场次,由曲、科、白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剧本 中对主要的动作表情和舞台做出规定,叫做“科”。曲就是歌曲,包括唱词和音乐,它是剧中男主角或女 主角赖以抒发感情及展开性格冲突的主要手段。白就是旁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 续曲常识: 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东律有十二律吕,即十二个半音阶;东音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徵、 羽、变宫。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 调式则称为“调”,称为“宫调” 折——戏曲名词。元杂剧剧本结构的一个段落。每剧一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 一个整套,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楔子——戏曲名词。元杂剧在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短的独立段落。多数是放在第一折之前,作为剧情的 开端,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衔接过渡作用,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科——戏曲术语。指元杂剧剧本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指示。在传奇剧本中则写作“介”。 末——元杂剧中男角色。约相当于传奇及京剧里的“生”。 旦——元杂剧中的女主角。 外——戏曲角色行当。元杂剧中的外,可扮男角也可扮女角,大致是指末、旦、净行当的次要角色。 卜儿——元杂剧中的老年妇女的俗称。 四、“习题”参考答案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中国戏剧的一般知识,培养鉴赏古代戏剧剧本的能力 2、体会杜丽娘因美丽的春色而觉醒,青春勃发、违抗父命的反抗精神。 3、由戏文为契机,适当拓展关于传奇的知识和古代诗歌名句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杜丽娘游园的意义 在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 使得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极端苦闷。在丫鬟春香的诱导下,她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艳丽 盛开的百花,举翼双飞的莺燕,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沉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 出。她欣喜于“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感怀于“良辰美 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悲愤于“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面对这“朝飞暮卷,云霞翠 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感伤自己“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是游园才打开了杜丽娘的思想囚笼,受大好春光之感召,她才青春觉醒,才试图追求自己的爱情、幸 福与自由,因此可以说是游园才促成了杜丽娘生命的转折,思想的飞跃,命运的抗争。也因此,与其说是 杜丽娘游园是反抗父命,不如说是反抗封建礼教。在封建社会中,这种积极追求爱情自由的举动是一种叛 逆,但更是人性的觉醒,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共鸣 (2)如何看待“还魂”婚姻 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载牡丹亭畔想见,梦醒后相思成疾而死,一缕幽魂托梦柳生,掘坟再生,结成夫 妇,纯真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礼教。首先在封建社会中,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封建礼教抗衡的,更 何况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弱女子,她不能不悲叹自己“我生于宦族,长于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借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惊梦》)古有“因春感情,遇秋 成恨”乃至在痛苦的岁月里断送了其一生的妇女典型,也有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的文 学榜样。杜丽娘不甘“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的命运, 却不可能找到这种痛苦的根源,更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这样,她就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偶然在梦里出 现的书生。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 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因此作者力图通过杜丽娘的艺术形象概括封建社会青年争取自 由幸福爱情的斗争的艰苦性。杜丽娘惊梦、寻梦、写真等系列表现,带有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它揭
Page 8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中国戏剧的一般知识,培养鉴赏古代戏剧剧本的能力。 2、体会杜丽娘因美丽的春色而觉醒,青春勃发、违抗父命的反抗精神。 3、由戏文为契机,适当拓展关于传奇的知识和古代诗歌名句。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杜丽娘游园的意义 在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 使得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极端苦闷。在丫鬟春香的诱导下,她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艳丽 盛开的百花,举翼双飞的莺燕,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沉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 出。她欣喜于“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感怀于“良辰美 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悲愤于“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面对这“朝飞暮卷,云霞翠 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感伤自己“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是游园才打开了杜丽娘的思想囚笼,受大好春光之感召,她才青春觉醒,才试图追求自己的爱情、幸 福与自由,因此可以说是游园才促成了杜丽娘生命的转折,思想的飞跃,命运的抗争。也因此,与其说是 杜丽娘游园是反抗父命,不如说是反抗封建礼教。在封建社会中,这种积极追求爱情自由的举动是一种叛 逆,但更是人性的觉醒,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共鸣。 (2)如何看待“还魂”婚姻 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载牡丹亭畔想见,梦醒后相思成疾而死,一缕幽魂托梦柳生,掘坟再生,结成夫 妇,纯真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礼教。首先在封建社会中,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封建礼教抗衡的,更 何况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弱女子,她不能不悲叹自己“我生于宦族,长于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 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惊梦》)古有“因春感情,遇秋 成恨”乃至在痛苦的岁月里断送了其一生的妇女典型,也有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的文 学榜样。杜丽娘不甘“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的命运, 却不可能找到这种痛苦的根源,更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这样,她就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偶然在梦里出 现的书生。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 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因此作者力图通过杜丽娘的艺术形象概括封建社会青年争取自 由幸福爱情的斗争的艰苦性。杜丽娘惊梦、寻梦、写真等系列表现,带有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它揭
露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扼杀比以前任何爱情剧更为深刻。她在出生入死、执著追求中所取得的胜利,不 仅在争取幸福的爱情上给青年读者以鼓舞,同时流露了作家对他所憧憬的某种美好生活的渴望。由于封建 势力的巨大,杜丽娘斗争极为艰苦,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全剧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 就戏剧形式而言,有着明显的思想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但是就其主题意义而言,无疑是积极的。 尽管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汤显祖还不可能为当时的青年指出一条现实的斗争道路,然而他的艺术描绘已使 当时的青年妇女从杜丽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从她的朦胧的理想中得到鼓舞。到今天,杜丽娘的理想 早已过时了,我们对于像汤显祖这样一位表现他的时代理想的作家依然怀有崇敬的心情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全名为《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记》、《还 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 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2、思路探究 节选部分虽然简短,但脉络仍清晰可寻,六首曲子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组成,表现杜丽娘春心萌动,感叹自己青春虚度和极为关 切后园春色的情景。第二部分由【皂罗袍】【好姐姐】组成,表现表现杜丽娘感奋于大好春光,芳心萌动, 思想觉醒。第三部分【隔尾】则是表现杜丽娘感伤自己的不由自主的命运 杜丽娘受过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这个正在成长的青春 少女感到苦闷。当她第一次偷偷地随舂香到了后花园,那百花盛开、莺燕欢唱的大好春光打开温顺少女的 心扉,杜丽娘也由心动、心乱、矛盾挣扎到勇于追求、勇于抗争,迈出了其人生的关键一步。整个游园过 程以明媚春光为纽带,可以按思春、迎春、伤春、赏春、和惜春的脉络来赏析。杜丽娘由自赏而哀怨无缘 他赏,由赏花惜春而感叹不能早成佳配。她盛赞百花争艳而同情牡丹不能占先之寂寞,明写牡丹,暗写自 己,以致兴叹“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运思布局极有特色 至于丫鬟春香则是一个很重要的穿插性人物,是她当了杜丽娘的陪衬人物,是她引导杜丽娘迈出了闺 房,走进了春光明媚的后花园,因而也是她成就了杜丽娘的思想大解放。 3、特点指要 (1)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社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 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她们的斗争也更为艰苦。就课文而言,面对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杜丽娘“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是下意识的春心萌动;因“剪不断,理还乱” 而照镜自窥,却“偷人半面”、“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这是欲道还羞的忧郁与内心挣扎。当眼前直面大好春光,便再也无所顾忌,直叹自己虚度年华、太不珍借 这大好时光。心理活动的过程极为细腻曲折完整,人物形象也就生动丰满,栩栩如生,极为感人
Page 9 露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扼杀比以前任何爱情剧更为深刻。她在出生入死、执著追求中所取得的胜利,不 仅在争取幸福的爱情上给青年读者以鼓舞,同时流露了作家对他所憧憬的某种美好生活的渴望。由于封建 势力的巨大,杜丽娘斗争极为艰苦,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全剧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 就戏剧形式而言,有着明显的思想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但是就其主题意义而言,无疑是积极的。 尽管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汤显祖还不可能为当时的青年指出一条现实的斗争道路,然而他的艺术描绘已使 当时的青年妇女从杜丽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从她的朦胧的理想中得到鼓舞。到今天,杜丽娘的理想 早已过时了,我们对于像汤显祖这样一位表现他的时代理想的作家依然怀有崇敬的心情。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全名为《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记》、《还 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 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2、思路探究 节选部分虽然简短,但脉络仍清晰可寻,六首曲子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组成,表现杜丽娘春心萌动,感叹自己青春虚度和极为关 切后园春色的情景。第二部分由【皂罗袍】【好姐姐】组成,表现表现杜丽娘感奋于大好春光,芳心萌动, 思想觉醒。第三部分【隔尾】则是表现杜丽娘感伤自己的不由自主的命运。 杜丽娘受过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这个正在成长的青春 少女感到苦闷。当她第一次偷偷地随春香到了后花园,那百花盛开、莺燕欢唱的大好春光打开温顺少女的 心扉,杜丽娘也由心动、心乱、矛盾挣扎到勇于追求、勇于抗争,迈出了其人生的关键一步。整个游园过 程以明媚春光为纽带,可以按思春、迎春、伤春、赏春、和惜春的脉络来赏析。杜丽娘由自赏而哀怨无缘 他赏,由赏花惜春而感叹不能早成佳配。她盛赞百花争艳而同情牡丹不能占先之寂寞,明写牡丹,暗写自 己,以致兴叹“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运思布局极有特色。 至于丫鬟春香则是一个很重要的穿插性人物,是她当了杜丽娘的陪衬人物,是她引导杜丽娘迈出了闺 房,走进了春光明媚的后花园,因而也是她成就了杜丽娘的思想大解放。 3、特点指要 (1)塑造人物形象生动丰满 社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 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她们的斗争也更为艰苦。就课文而言,面对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杜丽娘“ 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是下意识的春心萌动;因“剪不断,理还乱” 而照镜自窥,却“偷人半面”、“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这是欲道还羞的忧郁与内心挣扎。当眼前直面大好春光,便再也无所顾忌,直叹自己虚度年华、太不珍惜 这大好时光。心理活动的过程极为细腻曲折完整,人物形象也就生动丰满,栩栩如生,极为感人
必须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杜丽娘首先具备着热爱自由的天性,所以才会受到春天之感召,所以才 会为爱情而苦闷,所以才会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原动力。因此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也就格外丰满感人 (2)构思奇特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 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 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 己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作者通过一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现了在 封建闺范束缚下的青年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其次是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 在节选的《惊梦》片段中,我们更多地像在读抒情诗而不像在看剧本。用写诗的手法写戏本来是我国许多 戏曲作家的共同特征,汤显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也卓有成效。 (3)语言清丽含蓄,流畅精当,表现力极强 本课文所节选的部分,多为生旦抒情内容,因而多为南词,与缠绵的少女情怀和旖旎的大好春光极为 合拍。而丫鬟春香的唱白,或主或次,或导或随,肯綮关节,相得益彰。主仆的这些言语间,也留下了许 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例如:“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 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 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一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等等。句句是景语, 又句句是情语,艺术表现力极强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先介绍全剧的故事梗概,使学生对全剧内容有个整体了解;通过对本文内容的展开分析,使学 生能够清晰地认识杜丽娘形象特征及其反抗精神。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杜丽娘心理变化的描写 与刻画 (2)有条件的老师可组织学生在类似的春游活动中,结合课文和历史背景作教学分析与讨论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出身于江面临川一个“书香”人家。他早年即有文名,由 于不肯阿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在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的闲官。这时明王朝建立已经两百多年, 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暴露出它地腐朽性,官吏贪污,税监横行,给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万历十六年(158), 南京在连年的灾荒之后发生大疫,“白骨弊江下”,而一个到江南救灾的使臣却在饱受地方官吏的贿赂之后 得到提升。希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的汤显祖面对这种残酷现实,在万历十九年,终于奋起上疏抨击朝廷大 Habe
Page 10 必须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杜丽娘首先具备着热爱自由的天性,所以才会受到春天之感召,所以才 会为爱情而苦闷,所以才会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原动力。因此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也就格外丰满感人。 (2)构思奇特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 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 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 己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作者通过一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现了在 封建闺范束缚下的青年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其次是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 在节选的《惊梦》片段中,我们更多地像在读抒情诗而不像在看剧本。用写诗的手法写戏本来是我国许多 戏曲作家的共同特征,汤显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也卓有成效。 (3)语言清丽含蓄,流畅精当,表现力极强 本课文所节选的部分,多为生旦抒情内容,因而多为南词,与缠绵的少女情怀和旖旎的大好春光极为 合拍。而丫鬟春香的唱白,或主或次,或导或随,肯綮关节,相得益彰。主仆的这些言语间,也留下了许 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例如:“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 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燕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 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等等。句句是景语, 又句句是情语,艺术表现力极强。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先介绍全剧的故事梗概,使学生对全剧内容有个整体了解;通过对本文内容的展开分析,使学 生能够清晰地认识杜丽娘形象特征及其反抗精神。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杜丽娘心理变化的描写 与刻画。 (2)有条件的老师可组织学生在类似的春游活动中,结合课文和历史背景作教学分析与讨论。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出身于江面临川一个“书香”人家。他早年即有文名,由 于不肯阿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在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的闲官。这时明王朝建立已经两百多年, 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暴露出它地腐朽性,官吏贪污,税监横行,给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万历十六年(1588), 南京在连年的灾荒之后发生大疫,“白骨弊江下”,而一个到江南救灾的使臣却在饱受地方官吏的贿赂之后 得到提升。希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的汤显祖面对这种残酷现实,在万历十九年,终于奋起上疏抨击朝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