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教学指要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历代代表小说的阅读,了解古代小说知识概要 2、学习古代小说中对人物性格塑造的手法及结构安排手法。 3、了解由小说的兴衰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 、单元知识概述 1、中国古代小说知识概要 “小说”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庄周“饰小说以干县令”一语,然而推究其义,其实是 指“琐碎的话”;直到后业桓潭“小说家全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这名话,其中提及“小说”一词方与后世所说意义相近似。据《汉志》中所记载,认为小说家“出于 稗官”,如淳曰:“细米为稗,街淡巷说,甚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1)小说的兴起与成熟 小说兴起于鬼神志怪,中国本信巫,神鬼之说越演越烈,与此同时小乘佛教传入中原,因此自晋 到隋,鬼神志怪之书流行,其中又大多由于天竺故事的流传,文人有意无意中模仿使小说带有浓重的 宗教神色。一直到汉代末,文人们开始“重品目”,认为“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以来故作狂放 洒脱之态已渐远去,佛老之厌世,清淡之风渐长,小说走出志怪阶段。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小说亦如 诗,至唐代而一变”。“传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体裁。传奇改变了六朝以前中国小说长 期流连在神怪世界里的现象,它靠近了现实生活,具有了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 由神怪变为现实生活中人,最为重要的是自唐人传奇才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的创作,它标志着中国 小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使小说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类别。唐代传奇小说之所以取得这样成就,其原 因:一是中国古代小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创作经验,特别的汉魏六朝志怪小说所提供 的创作成果,为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准备了基础;二是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市场繁荣,随着 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的发展 (2)小说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古代小说教学指要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历代代表小说的阅读,了解古代小说知识概要。 2、学习古代小说中对人物性格塑造的手法及结构安排手法。 3、了解由小说的兴衰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 二、单元知识概述 1、中国古代小说知识概要 “小说”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庄周“饰小说以干县令”一语,然而推究其义,其实是 指“琐碎的话”;直到后业桓潭“小说家全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这名话,其中提及“小说”一词方与后世所说意义相近似。据《汉志》中所记载,认为小说家“出于 稗官”,如淳曰:“细米为稗,街淡巷说,甚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1)小说的兴起与成熟 小说兴起于鬼神志怪,中国本信巫,神鬼之说越演越烈,与此同时小乘佛教传入中原,因此自晋 到隋,鬼神志怪之书流行,其中又大多由于天竺故事的流传,文人有意无意中模仿使小说带有浓重的 宗教神色。一直到汉代末,文人们开始“重品目”,认为“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以来故作狂放、 洒脱之态已渐远去,佛老之厌世,清淡之风渐长,小说走出志怪阶段。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小说亦如 诗,至唐代而一变”。“传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体裁。传奇改变了六朝以前中国小说长 期流连在神怪世界里的现象,它靠近了现实生活,具有了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 由神怪变为现实生活中人,最为重要的是自唐人传奇才开始有意识地从事小说的创作,它标志着中国 小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使小说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类别。唐代传奇小说之所以取得这样成就,其原 因:一是中国古代小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创作经验,特别的汉魏六朝志怪小说所提供 的创作成果,为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准备了基础;二是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市场繁荣,随着 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的发展。 (2)小说的发展与繁荣
元末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出现,以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绚烂多彩的人物形象、深厚的思想生活蕴 含充分显示出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终于由明清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对文坛的垄断,取得了与 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地位。 明清小说的繁荣有着特定的社会原因,元朝统治者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钳制及录官制度的不平等 (蒙古人、色目人可不经科举,凭世袭、奏补等法得官)使得汉族知识分子想从科举得官十分因难 于是许多文人学生不再汲汲于科举考试所必须娴熟的正统诗文,加上复杂的心中郁积及战争中所积累 的丰富生活经验,于是长篇章回小说便应运而生。《三国通俗演艺》和《水浒传》揭开了我国古代长篇 小说创作的序幕,它们和成书于嘉靖年间的《西游记》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第 个高峰。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在长期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成,是 集体创造的成果。这一现象,到清代发生了改变,一部分作家将审视的目光从古往英雄转向了世俗社 会、芸芸众生。个人全新独创的小说样式诞生。于是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面世,将古代 小说推向了巅峰,一直到清末由战争及政治风云导向改良派的谴责小说出现 (3)明清小说及特点 明代小说大体分两种:一是拟话本,一是长篇章回小说。清代小说若按内容和风格可分为:世情 小说、讽刺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侠义公案小说四大类别 在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主线上,作家的创作思维从远距离寄托发展到近距离观照,缩短了创作与 生活的距离,更切近现实人生,个人独创长篇小说的诞生则标志着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一系列艺 术方法的变化,以及创作方法的变化:从理想主义到写实主义。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塑造形 象,也是逐步由低级走向高级发展的:从着重表现人物外在命运发展到着意刻画人物内在性格,使作 品中的矛盾冲突具有了崭新的面貌。 2、中国古代小说赏析要点 (1)把握神话与现实的关系 在古代,不论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印度、埃及、希腊等如此,中国亦然,只是没 有如明清时代《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的大著作。若要找出代表作的话,大概首推《山海经》,总 之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很少,有的只是些片断,而且似乎又并不是后来散亡。六朝志怪小说,基本上 是受印度思想的影响,如志神小说篇幅短小,且犹如现面的记新闻,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因为他们 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后来则也有借助于神话影射现实的
元末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出现,以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绚烂多彩的人物形象、深厚的思想生活蕴 含充分显示出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终于由明清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对文坛的垄断,取得了与 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地位。 明清小说的繁荣有着特定的社会原因,元朝统治者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钳制及录官制度的不平等 (蒙古人、色目人可不经科举,凭世袭、奏补等法得官)使得汉族知识分子想从科举得官十分因难。 于是许多文人学生不再汲汲于科举考试所必须娴熟的正统诗文,加上复杂的心中郁积及战争中所积累 的丰富生活经验,于是长篇章回小说便应运而生。《三国通俗演艺》和《水浒传》揭开了我国古代长篇 小说创作的序幕,它们和成书于嘉靖年间的《西游记》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第一 个高峰。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在长期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写成,是 集体创造的成果。这一现象,到清代发生了改变,一部分作家将审视的目光从古往英雄转向了世俗社 会、芸芸众生。个人全新独创的小说样式诞生。于是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面世,将古代 小说推向了巅峰,一直到清末由战争及政治风云导向改良派的谴责小说出现。 (3)明清小说及特点 明代小说大体分两种:一是拟话本,一是长篇章回小说。清代小说若按内容和风格可分为:世情 小说、讽刺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侠义公案小说四大类别。 在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主线上,作家的创作思维从远距离寄托发展到近距离观照,缩短了创作与 生活的距离,更切近现实人生,个人独创长篇小说的诞生则标志着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一系列艺 术方法的变化,以及创作方法的变化:从理想主义到写实主义。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塑造形 象,也是逐步由低级走向高级发展的:从着重表现人物外在命运发展到着意刻画人物内在性格,使作 品中的矛盾冲突具有了崭新的面貌。 2、中国古代小说赏析要点 (1)把握神话与现实的关系 在古代,不论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印度、埃及、希腊等如此,中国亦然,只是没 有如明清时代《三国演义》、《红楼梦》之类的大著作。若要找出代表作的话,大概首推《山海经》,总 之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很少,有的只是些片断,而且似乎又并不是后来散亡。六朝志怪小说,基本上 是受印度思想的影响,如志神小说篇幅短小,且犹如现面的记新闻,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因为他们 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后来则也有借助于神话影射现实的
(2)把握话本及词工句丽的特点 唐朝小说家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而且文章很长,并能描写得 曲折,和前之简古的文体,大不相同了,这在文体上是一大进步。但当时因崇尚诗词的词工句丽,对 小说却不是很满意,而称之为“传奇”,并非现代意义的“传奇”,当时是很有些贬意的。传奇小说, 随唐朝一起灭绝。可是词工句丽的特点在我们这个诗歌大国却一直延续了下去。明清时,话本小说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其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在社会上流传极快极广。 (3)把握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英雄主义色彩与浪漫主义特点 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作为文学创作,中国古代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较多地富有英雄主义色彩, 而且往往侧重于浪漫主义地艺术风格,即使是一些反映历史故事地小说也具有浓厚地浪漫主义风格。 例如唐僧取经故事演化出的《西游记》、三国鼎立故事演化出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取材于宋代农民 起义故事的《水浒传》等。人物褒贬鲜明,理想主义色彩浓郁,“杂取种种”甚至是呼风唤雨的描写也 比比皆是。这固然有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因素,但也有创作构思上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有意运 (4)把握思想内容上的反封建道德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一方面它具有较为浓厚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等因素,另一方面也具有冲击 封建道德的意义。前者是社会意识形态及古人思想局限性的表现,后者则反映了古人思想的觉醒,在 社会等级制度、爱情婚姻制度及妇女解放等问题上,对传统的封建思想、社会伦理道德等构成了一定 的冲击与批判。在赏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思想内容上的矛盾状况,甚至在对封建 思想、伦理道德等进行批判时,古人也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用上了封建道德内容的说教。 三、单元教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 由于小说篇幅的关系,建议1课时简介中国古代小说史,然后根据文章长短及本身知识面涵盖量 每文2至3课时为宜,最后1、2节课单元总结 2、教学方法建议: 以课外预习为基础,分析结构特点为辅助,讨论为主。建议学生多做课外相关书籍阅读。 3、教学参考书目:
(2)把握话本及词工句丽的特点 唐朝小说家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而且文章很长,并能描写得 曲折,和前之简古的文体,大不相同了,这在文体上是一大进步。但当时因崇尚诗词的词工句丽,对 小说却不是很满意,而称之为“传奇”,并非现代意义的“传奇”,当时是很有些贬意的。传奇小说, 随唐朝一起灭绝。可是词工句丽的特点在我们这个诗歌大国却一直延续了下去。明清时,话本小说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其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在社会上流传极快极广。 (3)把握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英雄主义色彩与浪漫主义特点 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作为文学创作,中国古代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较多地富有英雄主义色彩, 而且往往侧重于浪漫主义地艺术风格,即使是一些反映历史故事地小说也具有浓厚地浪漫主义风格。 例如唐僧取经故事演化出的《西游记》、三国鼎立故事演化出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取材于宋代农民 起义故事的《水浒传》等。人物褒贬鲜明,理想主义色彩浓郁,“杂取种种”甚至是呼风唤雨的描写也 比比皆是。这固然有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因素,但也有创作构思上的积极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有意运 用。 (4)把握思想内容上的反封建道德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一方面它具有较为浓厚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等因素,另一方面也具有冲击 封建道德的意义。前者是社会意识形态及古人思想局限性的表现,后者则反映了古人思想的觉醒,在 社会等级制度、爱情婚姻制度及妇女解放等问题上,对传统的封建思想、社会伦理道德等构成了一定 的冲击与批判。在赏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思想内容上的矛盾状况,甚至在对封建 思想、伦理道德等进行批判时,古人也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用上了封建道德内容的说教。 三、单元教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 由于小说篇幅的关系,建议 1 课时简介中国古代小说史,然后根据文章长短及本身知识面涵盖量, 每文 2 至 3 课时为宜,最后 1、2 节课单元总结。 2、教学方法建议: 以课外预习为基础,分析结构特点为辅助,讨论为主。建议学生多做课外相关书籍阅读。 3、教学参考书目: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古典小说漫稿》(吴小如)、《文学手册》(艾芜) (本单元由冯昀霞编撰)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古典小说漫稿》(吴小如)、《文学手册》(艾芜) (本单元由冯昀霞编撰)
白行简《李娃传》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联系当时社会背景,了解李娃与郑生的爱情故事悲喜剧的根本社会原因 2、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品味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把握唐代传奇在小说史中的地位 3、学习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手法。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封建制度中妓院的存在和男子嫖妓具有某种合法性,嫖妓制度中,一方面是可怜的妇女在男权社 会中挣扎求生,另一方面是造就了男子最方便的婚外恋。这在一定的限度内不但不受舆论的道德的谴 责。反而被认为是风流倜傥。只不过限于玩玩,如果越过这个界限,议成婚姻,则除了娶(其实是买) 妓女作姬妾外,在中层以上的社会舆论都是行不通的。这已经是一条不成文的礼法制度,《李娃传》的 故事正出于这个限度上 荥阳郑是北朝以来传统的门阀大姓,在唐朝,社会习惯是不允许娶一个娼妓作配偶的,这点李娃 十分清醒地理解;而男主角、痴情少年郑生却不理解、或溺于女主人公的美色而不愿理解。在郑生被 榨干后,虽“娃情弥笃”’,但她也懂得,即使有了爱情,要嫁给他却是没有希望的,于是只有一条路 摆脱他、使他早离这不测之地。只是她不知道郑父如此绝情鞭弃郑生。如果她认为婚姻并非无望, 李娃就不会这样绝情。事实上,后来郑生危殆,她终于收养、鼓励向学、并成就学业而至于腾达,则
白行简《李娃传》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联系当时社会背景,了解李娃与郑生的爱情故事悲喜剧的根本社会原因; 2、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品味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把握唐代传奇在小说史中的地位; 3、学习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手法。 二.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封建制度中妓院的存在和男子嫖妓具有某种合法性,嫖妓制度中,一方面是可怜的妇女在男权社 会中挣扎求生,另一方面是造就了男子最方便的婚外恋。这在一定的限度内不但不受舆论的道德的谴 责。反而被认为是风流倜傥。只不过限于玩玩,如果越过这个界限,议成婚姻,则除了娶(其实是买) 妓女作姬妾外,在中层以上的社会舆论都是行不通的。这已经是一条不成文的礼法制度,《李娃传》的 故事正出于这个限度上. 荥阳郑是北朝以来传统的门阀大姓,在唐朝,社会习惯是不允许娶一个娼妓作配偶的,这点李娃 十分清醒地理解;而男主角、痴情少年郑生却不理解、或溺于女主人公的美色而不愿理解。在郑生被 榨干后,虽“娃情弥笃”,但她也懂得,即使有了爱情,要嫁给他却是没有希望的,于是只有一条路— —摆脱他、使他早离这不测之地。只是她不知道郑父如此绝情鞭弃郑生。如果她认为婚姻并非无望, 李娃就不会这样绝情。事实上,后来郑生危殆,她终于收养、鼓励向学、并成就学业而至于腾达,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