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小"》参考答案 1.强调“小”被轻视已是习惯。 2.强调职责有不同,对胜利的贡献是一样的 只要一个人是全心全意做了他所应做的事,‖(并列)尽了他的一份责任,|(条件) 他就是真正伟大了 2.我们常常轻视小事情,‖(并列)不屑于做小事情,|(转折)可是,假如有了一点小 小的成绩,‖(假设)却又会立刻自满自足 3.改造社会的革命事业,是这样伟大而艰巨,(因果)我们个人哪怕有天大的本事,‖ (假设)也只能在这伟大的事业中做好一部分工作。 主要阐述了“小”与“大”的辨证关系 2.第一层至“他就是真正伟大了。”第二层至“而且这工作都同样有益于社会人群 以下内容为第三层。 第一层大意:全心全意尽了责任,就是伟大 第二层大意:普通人的工作同样有益于社会人群。 第三层大意:一切伟大的工作,都由无数细小的工作结合而成。 3.“火车头”和“枕木”。 4.说明各人的能力有大小 五、见学习提示。 六、在文中适当使用反问句式,不仅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而且可以使 文章富于变化,行文更加活泼。 七、提示 可学习课文构思,分析青年人中对俭朴与时髦,追求享受与艰苦奋斗的不同看法,运 用典型例证,最后总结观点:必须提倡俭朴作风与艰苦奋斗精神。 ※《论“骄傲”》参考答案 1.zhan,崭:高出。比喻突出地显示出才能 击:敲打。比喻不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而从侧面隐晦曲折地表明观点。 3.wei,惟:惟独;是:代词,反指前置宾语“命”。完全服从命令
178 ※《说“小”》参考答案 一、 1.强调“小”被轻视已是习惯。 2.强调职责有不同,对胜利的贡献是一样的。 二、 1.只要一个人是全心全意做了他所应做的事,‖(并列)尽了他的一份责任,|(条件) 他就是真正伟大了。 2.我们常常轻视小事情,‖(并列)不屑于做小事情,|(转折)可是,假如有了一点小 小的成绩,‖(假设)却又会立刻自满自足。 3.改造社会的革命事业,是这样伟大而艰巨,|(因果)我们个人哪怕有天大的本事, ‖ (假设)也只能在这伟大的事业中做好一部分工作。 三、 1.主要阐述了“小”与“大”的辨证关系。 2.第一层至“他就是真正伟大了。”第二层至“而且这工作都同样有益于社会人群。” 以下内容为第三层。 第一层大意:全心全意尽了责任,就是伟大。 第二层大意:普通人的工作同样有益于社会人群。 第三层大意:一切伟大的工作,都由无数细小的工作结合而成。 3.“火车头”和“枕木”。 4.说明各人的能力有大小。 四、A 五、见学习提示。 六、在文中适当使用反问句式,不仅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而且可以使 文章富于变化,行文更加活泼。 七、提示 可学习课文构思,分析青年人中对俭朴与时髦,追求享受与艰苦奋斗的不同看法,运 用典型例证,最后总结观点:必须提倡俭朴作风与艰苦奋斗精神。 ※《论“骄傲”》参考答案 一、 1.zhǎn,崭:高出。比喻突出地显示出才能。 2.击:敲打。比喻不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而从侧面隐晦曲折地表明观点。 3.wéi,惟:惟独;是:代词,反指前置宾语“命”。完全服从命令
4.厚:过分:非:非议,指责。没有可以过分指责的 5.didn。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或学说正确,经得起检验 6.qian。谦谦:谦逊的样子。谦逊有礼的人 7.se。瑟瑟:发抖的样子 8.qu。趋:快走。人家慢走,跟着慢走,人家快走,跟着快走。比喻事事模仿,一味 追随别人 9.m。弥:更加。更加珍贵 0.。矩:曲尺;规:圆规。引申为准则、法度。比喻言行谨慎,遵守一定的法度。 见课文 1.崭露头角的青年遭到“骄傲”的责难。 2.阐述“骄傲”的内涵和外延。 3.揭露了对青年人的种种责难现象。 4.从反面批驳了这种陈腐观念的危害 5.正面分析青年人的自信、进取、创新精神和骄傲自大是两码事,不仅不应受到责难, 而应大大鼓励。 6.提出陈腐观念的思想根源是中国历来的“中庸之道”。提出应该为那些被责难而压抑 的青年张目。 四、 1.奋然 发奋”指振作,“奋进”意为努力前进,“奋然”形容努力振作的样子,作“前 的修饰语 2.严格。 “严整”,重点落在“整”字上,有“整齐”之意。“严密”表示紧凑,没有疏漏,多 指思维、结构等。“严格”着重在“认真”,常与“要求”、“遵守”、“规定”等词搭配使用。 3.锐意 着意”为注意用心的意思,“刻意”比“着意”更进一步,为“极意”、“用尽心思 的意思,往往带有贬义。“锐意”则为意志坚决,不懈努力的意思 4.逃脱。 个词都有“脱开”的意思。“脱离”可以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可以是人为的, 也可以是自然的:“摆脱”是撇开、脱去束缚之意;“逃脱”为“逃开、避开”之意。 五、揭示这种责难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六、界定概念,为下文的批驳作基础。 七、见学习提示
179 4.厚:过分;非:非议,指责。没有可以过分指责的。 5.diān。怎样震动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或学说正确,经得起检验。 6.qiān。谦谦:谦逊的样子。谦逊有礼的人。 7.sè。瑟瑟:发抖的样子。 8.qū。趋:快走。人家慢走,跟着慢走,人家快走,跟着快走。比喻事事模仿,一味 追随别人。 9.mí。弥:更加。更加珍贵。 10.jǔ。矩:曲尺;规:圆规。引申为准则、法度。比喻言行谨慎,遵守一定的法度。 二、见课文。 三、 1.崭露头角的青年遭到“骄傲”的责难。 2.阐述“骄傲”的内涵和外延。 3.揭露了对青年人的种种责难现象。 4.从反面批驳了这种陈腐观念的危害。 5.正面分析青年人的自信、进取、创新精神和骄傲自大是两码事,不仅不应受到责难, 而应大大鼓励。 6.提出陈腐观念的思想根源是中国历来的“中庸之道”。提出应该为那些被责难而压抑 的青年张目。 四、 1.奋然。 “发奋”指振作,“奋进”意为努力前进,“奋然”形容努力振作的样子,作“前行” 的修饰语。 2.严格。 “严整”,重点落在“整”字上,有“整齐”之意。“严密”表示紧凑,没有疏漏,多 指思维、结构等。“严格”着重在“认真”,常与“要求”、“遵守”、“规定”等词搭配使用。 3.锐意。 “着意”为注意用心的意思,“刻意”比“着意”更进一步,为“极意”、“用尽心思” 的意思,往往带有贬义。“锐意”则为意志坚决,不懈努力的意思。 4.逃脱。 三个词都有“脱开”的意思。“脱离”可以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可以是人为的, 也可以是自然的;“摆脱”是撇开、脱去束缚之意;“逃脱”为“逃开、避开”之意。 五、揭示这种责难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六、界定概念,为下文的批驳作基础。 七、见学习提示。 八
1.锐意改革不是骄傲。 2.改革需要进取和创新 九、提示 1.“方”指有棱角,方正,引申为处事讲原则,言行有锋芒。“圆”指圆滑,引申为处 事不讲原则,八面玲珑。有人说,圆滑就是老练,处事圆滑才能不得罪人。那么,青年人 应该怎样确立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2.“平凡”与“伟大”相对,“伟大”由“平凡”组成。在现实生活中,无数的平凡人, 平凡事,构建了“伟大”。青年人“志当存高远”,却应从点滴平凡事做起。(也可换一角度, 从一件小事说起,开掘平凡事中的伟大。) 3.很多青年人爱时髦,认为时髦是社会潮流的领导者,时髦就是美。但也有人认为, 时髦只是一种时尚,它并不等于美。那么,究竟什么是美?怎样才美? 4.“自由”与“约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自由”有许多的限纬 可以说,“绝对自由”并不存在。对这些“限制”应该怎么看?青年人应该建立怎样的自 第六单元 26.《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参考答案 1.没法计算数目。 2.没办法估算。 3.悲惨地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4.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5.言行放肆,毫无顾忌和惧怕。 6.很难估量计算。 7.不屈服,不低头。挠:弯曲 8.睡着做梦时也在追求。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9.饥饿和寒冷交相逼迫。交:交相,一起 10.生存艰难。维:连结,维系 11.遍地都是饿死的人。殍:饿死的人。 12.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脂、膏:油脂。表达上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 强烈的感情色彩
180 1.锐意改革不是骄傲。 2.改革需要进取和创新。 九、提示 1.“方”指有棱角,方正,引申为处事讲原则,言行有锋芒。“圆”指圆滑,引申为处 事不讲原则,八面玲珑。有人说,圆滑就是老练,处事圆滑才能不得罪人。那么,青年人 应该怎样确立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2.“平凡”与“伟大”相对,“伟大”由“平凡”组成。在现实生活中,无数的平凡人, 平凡事,构建了“伟大”。青年人“志当存高远”,却应从点滴平凡事做起。(也可换一角度, 从一件小事说起,开掘平凡事中的伟大。) 3.很多青年人爱时髦,认为时髦是社会潮流的领导者,时髦就是美。但也有人认为, 时髦只是一种时尚,它并不等于美。那么,究竟什么是美?怎样才美? 4.“自由”与“约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自由”有许多的限制, 可以说,“绝对自由”并不存在。对这些“限制”应该怎么看?青年人应该建立怎样的自 由观? 第六单元 26.《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参考答案 一、 1.没法计算数目。 2.没办法估算。 3.悲惨地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 4.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5.言行放肆,毫无顾忌和惧怕。 6.很难估量计算。 7.不屈服,不低头。挠:弯曲。 8.睡着做梦时也在追求。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9.饥饿和寒冷交相逼迫。交:交相,一起。 10.生存艰难。维:连结,维系。 11.遍地都是饿死的人。殍:饿死的人。 12.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脂、膏:油脂。表达上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 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
1.维护。 2.洗劫 3.保障 4.铲除 紧迫 6.贫乏。 三、(略,见“补充资料”) 四、前者的事例典型、集中地说明外国侵略者凭着所谓的“治外法权”,不受中国法律 管辖,任意欺凌中国人民的事实,与中国人民长期的人格受辱形成强烈的对照。 五 侵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没有生存权 2.殖民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没有生存权。 3.殖民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更无人格尊严。 4.国家主权丧失,人民便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5.国家不能独立,人民的生命就没有保障。 提示 正方:见异思迁是用心不专一的表现,不能持之以恒,就不能实现追求的目标 反方:见异思迁是不断的否定与不断的追求,只有不断的否定与不断的追求,社会才 会发展与进步 27.《咬文嚼字》参考答案 A 1.含糊,指意思表达不清楚。透彻,指思想彻底通透。凝练,指情感的专注与集中。 2.意味,指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味道也会有变化的意思 3.累积,长期积聚的意思。 4.调和,指与诗的意境配合得适当。 精确,指意义精致、细密而确切 6.冷寂,指场合清冷寂寞 1.明喻。 2.借喻。 3.“熟路”用来比喻“习惯”整句话说明语言应该创新 4.“作”字的含义:指真正的“创作”,即以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 考与情感的独特体验。“写”、“编”或“做”体现不了“创作”的意思,所以不能换。 “耳目一新”与“全新”语义重复。 2.“挨打”即“遭人打”之意
181 1.维护。 2.洗劫。 3.保障。 4.铲除。 5.紧迫。 6.贫乏。 三、(略,见“补充资料”)。 四、前者的事例典型、集中地说明外国侵略者凭着所谓的“治外法权”,不受中国法律 管辖,任意欺凌中国人民的事实,与中国人民长期的人格受辱形成强烈的对照。 五、 1.侵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没有生存权。 2.殖民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没有生存权。 3.殖民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更无人格尊严。 4.国家主权丧失,人民便失去了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5.国家不能独立,人民的生命就没有保障。 六、提示 正方:见异思迁是用心不专一的表现,不能持之以恒,就不能实现追求的目标。 反方:见异思迁是不断的否定与不断的追求,只有不断的否定与不断的追求,社会才 会发展与进步。 27.《咬文嚼字》参考答案 一、A 二、 1.含糊,指意思表达不清楚。透彻,指思想彻底通透。凝练,指情感的专注与集中。 2.意味,指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味道也会有变化的意思。 3.累积,长期积聚的意思。 4.调和,指与诗的意境配合得适当。 5.精确,指意义精致、细密而确切。 6.冷寂,指场合清冷寂寞。 三、 1.明喻。 2.借喻。 3.“熟路”用来比喻“习惯”;整句话说明语言应该创新。 4.“作”字的含义:指真正的“创作”,即以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 考与情感的独特体验。“写”、“编”或“做”体现不了“创作”的意思,所以不能换。 四、 1.“耳目一新”与“全新”语义重复。 2.“挨打”即“遭人打”之意
3.“观望”为观看、旁观之意,应改为“观察”。 4.“敏捷”多指思维、动作;应改为“敏锐”。 1.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推敲文字,实质上是推敲思想感情。 3.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捉摸 难于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使意义含糊甚至于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 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 4.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 朝深一层去想,才能思想新,情感新,语言新。 六、推敲的故事流传久远,一般认为:“敲”比“推”用得好。朱光潜先生则认为这是 意境上的分别。“推”写出了僧的胸襟气度,也与冷寂的意境调和。而最终要看哪一种境界 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本题只要独立思考,分析有理,言之有据,无论 持何种意见均可。 七、《为了忘却的纪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眼看”是无奈 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王安石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 也写出了诗人喜悦兴奋的心情。 八、提示 两者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写作时要“斟酌文字”,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所说的阅读,是 指精读,所以要咬文嚼字,咀嚼文字的意味 马南邨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指在博览群书时应注意的读书方法,应 是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而不固执于 个别字句,个别地方可以不求甚解。 28.《简笔与繁笔》参考答案 1.rng。繁杂、多余而拖拉 2.song。形容很害怕。悚然:害怕的样子 穷:极尽:指描写刻画非常细致生动 4.zhui。多余 5.gi。言语少而意思完备
182 3.“观望”为观看、旁观之意,应改为“观察”。 4.“敏捷”多指思维、动作;应改为“敏锐”。 五、 1.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推敲文字,实质上是推敲思想感情。 3.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捉摸、 难于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使意义含糊甚至于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 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 4.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 朝深一层去想,才能思想新,情感新,语言新。 六、推敲的故事流传久远,一般认为:“敲”比“推”用得好。朱光潜先生则认为这是 意境上的分别。“推”写出了僧的胸襟气度,也与冷寂的意境调和。而最终要看哪一种境界 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本题只要独立思考,分析有理,言之有据,无论 持何种意见均可。 七、《为了忘却的纪念》:“眼看朋辈成新鬼”改“忍看朋辈成新鬼”,“眼看”是无奈, 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王安石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 也写出了诗人喜悦兴奋的心情。 八、提示 两者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写作时要“斟酌文字”,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所说的阅读,是 指精读,所以要咬文嚼字,咀嚼文字的意味。 马南邨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指在博览群书时应注意的读书方法,应 是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而不固执于 个别字句,个别地方可以不求甚解。 28.《简笔与繁笔》参考答案 一、 1.rǒnɡ。繁杂、多余而拖拉 2.sǒnɡ。形容很害怕。悚然:害怕的样子 3.穷:极尽;指描写刻画非常细致生动 4.zhuì。多余 5.ɡái。言语少而意思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