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指要 教学目标 学习本单元的记叙文,要求能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并领会其表达作用。 2.把握记叙文的基本特征,掌握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及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提高 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3.掌握记叙文语言的情意性、形象性的特点。 4.深入了解叙事、记人、写景等不同类型记叙文的特点,逐步提高写作记叙文的 水平 、教学要点 本单元七篇课文,选取了叙事、记人、写景等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其中,《梅园新村 之行》、《藕与莼菜》、《湖心亭看雪》、《廉颇蔺相如列传》为教读课文,其余三篇为自读 课文 《梅园新村之行》是在叙事中写人的记叙文,具有完整的叙述要素,并运用夹叙夹议 的表达方式赞扬了周恩来同志在险恶的环境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 《藕与莼菜》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表达了恋念故乡之情,语言 清新隽永、平朴纯净。 《湖心亭看雪》用简洁凝练的笔法,极其传神地描绘出雪夜湖光山色的美景,写法上 运用映衬和点染的手法,使景、情、事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独特意境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取典型事例,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生动的人物 性格特征。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教学中应注意做好读写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要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将过去学过的记叙文读写知识贯穿起来,形成对记叙文特征的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2.在每篇课文教学之前,应布置学生预习,要求熟悉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开始 思考问题。 3.课堂教学方法可采用朗读、复述、分析比较、讨论、训练相结合。要抓住每篇课 文的特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1 第一单元 教学指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的记叙文,要求能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并领会其表达作用。 2.把握记叙文的基本特征,掌握记叙文的六个要素及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提高 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3.掌握记叙文语言的情意性、形象性的特点。 4.深入了解叙事、记人、写景等不同类型记叙文的特点,逐步提高写作记叙文的 水平。 二、教学要点 本单元七篇课文,选取了叙事、记人、写景等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其中,《梅园新村 之行》、《藕与莼菜》、《湖心亭看雪》、《廉颇蔺相如列传》为教读课文,其余三篇为自读 课文。 《梅园新村之行》是在叙事中写人的记叙文,具有完整的叙述要素,并运用夹叙夹议 的表达方式赞扬了周恩来同志在险恶的环境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 品质。 《藕与莼菜》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表达了恋念故乡之情,语言 清新隽永、平朴纯净。 《湖心亭看雪》用简洁凝练的笔法,极其传神地描绘出雪夜湖光山色的美景,写法上 运用映衬和点染的手法,使景、情、事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独特意境。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取典型事例,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生动的人物 性格特征。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教学中应注意做好读写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要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将过去学过的记叙文读写知识贯穿起来,形成对记叙文特征的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2.在每篇课文教学之前,应布置学生预习,要求熟悉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开始 思考问题。 3.课堂教学方法可采用朗读、复述、分析比较、讨论、训练相结合。要抓住每篇课 文的特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梅园新村之行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围绕主旨恰当地选取材料的特点 2.学习本文以环境和景物为衬托,突出赞颂周恩来同志在险恶的环境下,不顾个人 安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勇敢斗争的崇高品质和精神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作者及背景介绍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四川乐山县人。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 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幼年受家塾教育,1905年先后在乐山、成 都上小学、中学。1914年春赴日留学,同年秋考进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次年转入岗山 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 莎士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也受到了泛神论的影响。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决心用文艺去鼓励人们改革社会的热情,唤醒民众,积极投 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开一代诗风, 现代文学上的优秀诗集《女神》,使他成为新诗的奠基人。1921年回国后,与郁达夫、成 仿吾等人发起、建立了文学社团创造社,开展新文学活动。他先后创作了剧作《卓文君》、 《王昭君》、《棠棣之花》、《屈原》、《蔡文姬》等。解放后,他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担任 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在文学、历史、文字 学等方面成就卓著。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作家、诗人、戏剧家,而且是思想家和著名 的社会活动家。1978年6月12日病逝,邓小平同志在悼词中称赞:“他和鲁迅一样,是我 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著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一生著述极多, 重要的均收入1957-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文集》十七卷中。 本文选自1946年8月15日《萌芽杂志》第1卷第2期《南京印象》。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反动派采取假和谈、真内战的策略。为了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并团结教育广大人 民,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10月10日在重庆与国民党签订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又于1946年1月10日与国民党政府代表签署了《停战协定》,同时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 会议于1月31日通过了五项决议。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不断破坏协议,积极备战,准备发 动全国规模的内战。这一年,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为了便于谈判和斗争,周恩来率中共 代表团也迁往南京,住在梅园新村30号。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即在这 里办公。从此,这里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停战协定》,维护政协决议,与国民党进行 谈判斗争的前线
2 1.梅园新村之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主旨恰当地选取材料的特点。 2.学习本文以环境和景物为衬托,突出赞颂周恩来同志在险恶的环境下,不顾个人 安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勇敢斗争的崇高品质和精神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四川乐山县人。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 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幼年受家塾教育,1905 年先后在乐山、成 都上小学、中学。1914 年春赴日留学,同年秋考进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次年转入岗山 第六高等学校。1918 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席勒、 莎士比亚、雪莱、惠特曼及北欧、法国、俄国进步作家的作品,也受到了泛神论的影响。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决心用文艺去鼓励人们改革社会的热情,唤醒民众,积极投 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开一代诗风, 现代文学上的优秀诗集《女神》,使他成为新诗的奠基人。1921 年回国后,与郁达夫、成 仿吾等人发起、建立了文学社团创造社,开展新文学活动。他先后创作了剧作《卓文君》、 《王昭君》、《棠棣之花》、《屈原》、《蔡文姬》等。解放后,他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担任 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在文学、历史、文字 学等方面成就卓著。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作家、诗人、戏剧家,而且是思想家和著名 的社会活动家。1978 年 6 月 12 日病逝,邓小平同志在悼词中称赞:“他和鲁迅一样,是我 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著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一生著述极多, 重要的均收入 1957—1963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文集》十七卷中。 本文选自 1946 年 8 月 15 日《萌芽杂志》第 1 卷第 2 期《南京印象》。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反动派采取假和谈、真内战的策略。为了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并团结教育广大人 民,中国共产党于 1945 年 10 月 10 日在重庆与国民党签订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又于 1946 年 1 月 10 日与国民党政府代表签署了《停战协定》,同时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 会议于 1 月 31 日通过了五项决议。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不断破坏协议,积极备战,准备发 动全国规模的内战。这一年,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为了便于谈判和斗争,周恩来率中共 代表团也迁往南京,住在梅园新村 30 号。1946 年 5 月至 1947 年 3 月,中共代表团即在这 里办公。从此,这里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停战协定》,维护政协决议,与国民党进行 谈判斗争的前线
抗战期间,郭沫若长期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对周恩来十分熟悉,十分敬佩。在南京 时,他是梅园新村的常客。本文是他根据对周恩来一次访问的印象写成的。 课文内容分析 思想内容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专访梅园新村30号周恩来同志的所见所感,高度赞扬了周恩 来同志肩负党的重托,不顾个人安危,在险恶的环境下,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而坚持斗 争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塑造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揭露了国民 党政府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2.结构层次 本文记录了作者访问梅园新村的全过程。按作者的行踪,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写去梅园新村的路上的所见所感 开篇即写在去梅园新村的路上。一路上所见所感也许很多,但作者只突出地写了国府。 国府也是坐北向南的,从门口望进去,相当深远”,“门前也有一对石狮子……能够没有, 应该不会是一种缺陷。”句中的两个“也”,使人联想到封建社会的官府,从外表上看并无 两样,具有典型的封建时代的特征。这里,作者揭露了国府与当年的衙门一样,貌似尊严, 却异常腐败,只会镇压人民的本质。接着写“铁路就在国府的墙下”,“真的能够这样更和 市井生活接近,似乎也好”,国府虽在地理位置上紧贴近市民,但此话的含义却是谴责国民 党政府脱离人民,不顾人民死活,不为民众着想的行径。它和后文提到的中国共产党代表 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人民谋福利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这里作者用尽笔墨写国府 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梅园新村的主人与之不同的境界与本质。 第二部分(5-12自然段),写梅园新村的环境、三十号周公馆的景物及其主人 这一部分写梅园新村的访问见闻。作者选择了环境描写和与周恩来短暂会见的印象 描写 先写梅园新村的环境。梅园新村,虽然名字好听,大有诗意,可实地却完全两样,“是 和《百家姓》一样的散文中的散文”,简单几句,突出了自然环境的荒僻杂乱。不仅如此, “特种任务的机关林立,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写 出了政治环境阴森险恶。“狼犬”的比喻和“眼睛”的反复修辞的运用,反映出国民党特务 嚣张的气焰,同时也表现了周恩来同志在危险艰难的处境中对敌斗争顽强不屈的精神。 次写周公馆的庭园。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三十号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 了”,充满赞美之意,它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象征着这里会给人们带来 希望和美好的未来。作者没有过多地描绘庭园,只是突出“园里在动土木”,“恩来先生显 然有久居之意”,“对于周围的眼睛,示以和平建设的轨范”,寥寥几笔,稍作点拨,表现出 周恩来在“狼犬般的眼睛”底下泰然处之、无所畏惧的胆略,以及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 而进行谈判的诚意。 再写周公馆的客厅。对客厅的描写,突出其简单、朴素,“小巧,没有什么装饰”。特
3 抗战期间,郭沫若长期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对周恩来十分熟悉,十分敬佩。在南京 时,他是梅园新村的常客。本文是他根据对周恩来一次访问的印象写成的。 三、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专访梅园新村 30 号周恩来同志的所见所感,高度赞扬了周恩 来同志肩负党的重托,不顾个人安危,在险恶的环境下,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而坚持斗 争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塑造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揭露了国民 党政府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2.结构层次 本文记录了作者访问梅园新村的全过程。按作者的行踪,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 自然段),写去梅园新村的路上的所见所感。 开篇即写在去梅园新村的路上。一路上所见所感也许很多,但作者只突出地写了国府。 “国府也是坐北向南的,从门口望进去,相当深远”,“门前也有一对石狮子……能够没有, 应该不会是一种缺陷。”句中的两个“也”,使人联想到封建社会的官府,从外表上看并无 两样,具有典型的封建时代的特征。这里,作者揭露了国府与当年的衙门一样,貌似尊严, 却异常腐败,只会镇压人民的本质。接着写“铁路就在国府的墙下”,“真的能够这样更和 市井生活接近,似乎也好”,国府虽在地理位置上紧贴近市民,但此话的含义却是谴责国民 党政府脱离人民,不顾人民死活,不为民众着想的行径。它和后文提到的中国共产党代表 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人民谋福利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这里作者用尽笔墨写国府 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梅园新村的主人与之不同的境界与本质。 第二部分(5—12 自然段),写梅园新村的环境、三十号周公馆的景物及其主人。 这一部分写梅园新村的访问见闻。作者选择了环境描写和与周恩来短暂会见的印象 描写。 先写梅园新村的环境。梅园新村,虽然名字好听,大有诗意,可实地却完全两样,“是 和《百家姓》一样的散文中的散文”,简单几句,突出了自然环境的荒僻杂乱。不仅如此, “特种任务的机关林立,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写 出了政治环境阴森险恶。“狼犬”的比喻和“眼睛”的反复修辞的运用,反映出国民党特务 嚣张的气焰,同时也表现了周恩来同志在危险艰难的处境中对敌斗争顽强不屈的精神。 次写周公馆的庭园。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三十号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 了”,充满赞美之意,它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象征着这里会给人们带来 希望和美好的未来。作者没有过多地描绘庭园,只是突出“园里在动土木”,“恩来先生显 然有久居之意”,“对于周围的眼睛,示以和平建设的轨范”,寥寥几笔,稍作点拨,表现出 周恩来在“狼犬般的眼睛”底下泰然处之、无所畏惧的胆略,以及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 而进行谈判的诚意。 再写周公馆的客厅。对客厅的描写,突出其简单、朴素,“小巧,没有什么装饰”。特
别提到的是小圆桌上的一盆雨花台的文石,“这文石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也就 象征着主人的精神”,以石喻人,这是对周恩来同志伟大精神的高度赞扬。“宁静”赞颂他 稳健从容的外交家的风度;“明朗”赞颂他旗帜鲜明的原则立场:;“坚实”赞颂他坚忍不屈 的顽强精神:“无我”赞颂他光明磊落、无私忘我的宽广胸怀。小小的文石,是主人伟大精 神和高尚品质的象征 最后写与周恩来的会面。会面的经过,未作具体描绘,作者只是通过对周恩来的近来 容貌的变化及精神风貌的描写,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的形象。“瘦了的脸庞”,“稍嫌长 的头发”,“苍白”的“脸色”,使人想见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无 私忘我的赤胆忠心。接着以四个并列分句精确全面地概述周恩来在梅园新村的工作生活情 景。“他的境遇是最难处的,责仼那么重大,事务那么繁剧,环境又那么拂逆。”“难处”“重 大”“繁剧”“拂逆”这几个词极其准确地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周恩来面临的斗争的极端艰苦 复杂。身处国统区,到处是“狼犬的眼睛”’谈判的对手又是表面和谈、暗地里调兵遣将搞 内战的老手,确实境遇难处;谈判斗争肩负着党中央的重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全 国人民的命运,确实责任重大:既要谈判,又要对付敌人的伎俩骗局,还要会晤国内外各 界友人,争取和平势力的扩大,确实日理万机,事务繁剧。而这些斗争都是在特务眼睛的 重重包围之中,在艰难恶劣的环境里顽强不屈地进行着,困难险阻不可避免,“环境拂逆” 的确如此。但周恩来“明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知难而上,为党、为中华民族、为全中国 人民的解放事业坚持和平,反对内战,进行着艰难、不屈的谈判和斗争,历尽辛苦,百折 不挠。“丝毫也不敢放松,不能放松,不肯放松”,三个排比句高度赞颂了他兢兢业业的工 作态度和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不敢”、“不能”“不肯”三个词深刻地表现了周恩来 对党的事业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顽强斗争的精神 与周恩来会面时的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轩昂的眉宇,炯炯的眼光,清 朗的谈吐,依然是那样的有神。对于任何的艰难困苦都不会避易的精神,放射着令人镇定, 也令人乐观的毅力”,简洁明快的语言,周恩来高大完美的形象和对待工作百折不挠的精神 便跃然纸上。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度,镇定乐观的精神面貌,鞠躬尽瘁、无私 忘我的高尚品质,流淌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令人崇敬、爱戴,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第三部分(最后1个自然段),写离开梅园新村 四、写作特点分析 1.围绕主旨选材,通过环境和景物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德。 本文是访问记,但真正写对人物的访问情况较少,更多的是精心选材,通过环境和景 物描写来反衬周恩来同志伟大高尚的思想品德。如文中写梅园新村荒僻杂乱的自然环境和 阴森险恶的政治处境,就衬托出周恩来身处险境,泰然处之,大义凛然的胆略及坚持不懈 斗争的决心。又如写客厅小圆桌上的一盆文石,突出它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目 的是以石喻人,象征主人勇敢沉着、坚毅不屈的精神。 2.夹叙夹议的写法,深化了主题
4 别提到的是小圆桌上的一盆雨花台的文石,“这文石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也就 象征着主人的精神”,以石喻人,这是对周恩来同志伟大精神的高度赞扬。“宁静”赞颂他 稳健从容的外交家的风度;“明朗”赞颂他旗帜鲜明的原则立场;“坚实”赞颂他坚忍不屈 的顽强精神;“无我”赞颂他光明磊落、无私忘我的宽广胸怀。小小的文石,是主人伟大精 神和高尚品质的象征。 最后写与周恩来的会面。会面的经过,未作具体描绘,作者只是通过对周恩来的近来 容貌的变化及精神风貌的描写,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家的形象。“瘦了的脸庞”,“稍嫌长 的头发”,“苍白”的“脸色”,使人想见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无 私忘我的赤胆忠心。接着以四个并列分句精确全面地概述周恩来在梅园新村的工作生活情 景。“他的境遇是最难处的,责任那么重大,事务那么繁剧,环境又那么拂逆。”“难处”“重 大”“繁剧”“拂逆”这几个词极其准确地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周恩来面临的斗争的极端艰苦 复杂。身处国统区,到处是“狼犬的眼睛”,谈判的对手又是表面和谈、暗地里调兵遣将搞 内战的老手,确实境遇难处;谈判斗争肩负着党中央的重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全 国人民的命运,确实责任重大;既要谈判,又要对付敌人的伎俩骗局,还要会晤国内外各 界友人,争取和平势力的扩大,确实日理万机,事务繁剧。而这些斗争都是在特务眼睛的 重重包围之中,在艰难恶劣的环境里顽强不屈地进行着,困难险阻不可避免,“环境拂逆” 的确如此。但周恩来“明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知难而上,为党、为中华民族、为全中国 人民的解放事业坚持和平,反对内战,进行着艰难、不屈的谈判和斗争,历尽辛苦,百折 不挠。“丝毫也不敢放松,不能放松,不肯放松”,三个排比句高度赞颂了他兢兢业业的工 作态度和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不敢”、“不能”、“不肯”三个词深刻地表现了周恩来 对党的事业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顽强斗争的精神。 与周恩来会面时的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轩昂的眉宇,炯炯的眼光,清 朗的谈吐,依然是那样的有神。对于任何的艰难困苦都不会避易的精神,放射着令人镇定, 也令人乐观的毅力”,简洁明快的语言,周恩来高大完美的形象和对待工作百折不挠的精神 便跃然纸上。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度,镇定乐观的精神面貌,鞠躬尽瘁、无私 忘我的高尚品质,流淌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令人崇敬、爱戴,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第三部分(最后 1 个自然段),写离开梅园新村。 四、写作特点分析 1.围绕主旨选材,通过环境和景物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德。 本文是访问记,但真正写对人物的访问情况较少,更多的是精心选材,通过环境和景 物描写来反衬周恩来同志伟大高尚的思想品德。如文中写梅园新村荒僻杂乱的自然环境和 阴森险恶的政治处境,就衬托出周恩来身处险境,泰然处之,大义凛然的胆略及坚持不懈 斗争的决心。又如写客厅小圆桌上的一盆文石,突出它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目 的是以石喻人,象征主人勇敢沉着、坚毅不屈的精神。 2.夹叙夹议的写法,深化了主题
文中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如对国府门前 石狮,铁路在国府墙下的评论,表露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讽刺与批评。又如写周公馆的 动土木,尖锐批评了那些“专爱讲体统的先生们”,让南京“这篇粗杂的草稿老是不成体统”, “把所有的兴趣集中在内战的赌博上”。这些议论,揭露了国民党政权假和谈真内战的实质, 也反衬了周公馆及主人泰然自若、针锋相对、坚持斗争的鲜明立场和原则。再如与周恩来 会面时,作者议论道:“谈判也不一定真是‘无益’,他所参预的谈判每每是关系着民族的 生死存亡,只是和他所花费的精力比较起来,成就究竟是显得那么微末。这是一个深刻的 民族的悲哀,这是一位才干出类的人,却没有更积极性的建设工作给他做。”这段议论,高 度评价了周恩来从事谈判工作的重大意义,盛赞他出类的才干以及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 而坚持斗争的崇高品质,表达了对周恩来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也谴责了造成周恩来耗费 大量精力而成就却显得那么微末的假和谈的骗子一一国民党政权 本文选材得当,在表现手法上无不突出文章的主旨,为塑造人物的伟大形象服务。 章虽然简短,但周恩来鲜明完美的高大形象却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心中。 编者:黄爱萍 3.藕与莼菜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通过对藕与莼菜的叙写表达对故乡深厚的眷恋和怀念之情的主题思想。 掌握课文运用对比、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体会本文清新隽永、平朴纯净的语言风格 、作者及背景介绍 叶绍钧,即叶圣陶(18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苏 州人。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新潮社。1921年参与组织文学研 究会。曾发表童话集《稻草人》和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 作,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开明书店编辑。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后主编《小 说月报》和《中学生》杂志。“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和“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抗日战争期间曾主编《国文杂志》、《开明少年》等。抗战胜利后 任开明书店总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1949年任华北人民政府科教书编审 委员会主任。同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会委员:9月出席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 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并当选 为全国人大第五届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五届常务委员和第六届副主席。曾任中 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有《叶圣陶全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5 文中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如对国府门前 石狮,铁路在国府墙下的评论,表露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讽刺与批评。又如写周公馆的 动土木,尖锐批评了那些“专爱讲体统的先生们”,让南京“这篇粗杂的草稿老是不成体统”, “把所有的兴趣集中在内战的赌博上”。这些议论,揭露了国民党政权假和谈真内战的实质, 也反衬了周公馆及主人泰然自若、针锋相对、坚持斗争的鲜明立场和原则。再如与周恩来 会面时,作者议论道:“谈判也不一定真是‘无益’,他所参预的谈判每每是关系着民族的 生死存亡,只是和他所花费的精力比较起来,成就究竟是显得那么微末。这是一个深刻的 民族的悲哀,这是一位才干出类的人,却没有更积极性的建设工作给他做。”这段议论,高 度评价了周恩来从事谈判工作的重大意义,盛赞他出类的才干以及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 而坚持斗争的崇高品质,表达了对周恩来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也谴责了造成周恩来耗费 大量精力而成就却显得那么微末的假和谈的骗子——国民党政权。 本文选材得当,在表现手法上无不突出文章的主旨,为塑造人物的伟大形象服务。文 章虽然简短,但周恩来鲜明完美的高大形象却深深地印刻在读者的心中。 编者:黄爱萍 3.藕与莼菜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通过对藕与莼菜的叙写表达对故乡深厚的眷恋和怀念之情的主题思想。 2.掌握课文运用对比、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体会本文清新隽永、平朴纯净的语言风格。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叶绍钧,即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苏 州人。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新潮社。1921 年参与组织文学研 究会。曾发表童话集《稻草人》和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3 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 作,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开明书店编辑。1928 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后主编《小 说月报》和《中学生》杂志。“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和“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抗日战争期间曾主编《国文杂志》、《开明少年》等。抗战胜利后 任开明书店总编辑,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1949 年任华北人民政府科教书编审 委员会主任。同年 7 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会委员;9 月出席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 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并当选 为全国人大第五届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五届常务委员和第六届副主席。曾任中 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有《叶圣陶全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