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方言 n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湘方言的主要特征 ■湘方言音档
湘方言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湘方言的主要特征 湘方言音档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扬雄《方言》已间接提到湘语,称为南楚,与荆楚并列。楚语源自华 夏集团祝融八姓之一的芈姓部族。 东汉时,中原汉人沿汉水经湖北南下至湖南,这一带经济得到发展, 人口迅速增加,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从23万增至105 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后经三国东吴的治理,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秦雍(晋陕)带北人沿汉水南下荆州,继而进入洞庭湖流域, 使这一带的人口和经济进一步增长。 东晋、南朝将长沙、零陵等郡从荆州析出设立湘州,使湘与楚最终分 道扬镳。同期,介于湘和吴之间的豫章郡,人口也从35万增至166万, 其社会发展与湘大体同步 ■安史之乱,长安、洛阳士族及鄂北、豫南一带百姓又大批涌入湖南、 江西。江西一带先秦属南楚,又与吴语毗邻。楚语和吴语差异并不大, 三国时吴语和湘语更趋混同,江西则是“吴头楚尾”的过渡地带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扬雄《方言》已间接提到湘语,称为南楚,与荆楚并列。楚语源自华 夏集团祝融八姓之一的芈姓部族。 东汉时,中原汉人沿汉水经湖北南下至湖南,这一带经济得到发展, 人口迅速增加,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从23万增至105 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后经三国东吴的治理,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秦雍 (晋陕 )一带北人沿汉水南下荆州,继而进入洞庭湖流域, 使这一带的人口和经济进一步增长。 东晋、南朝将长沙、零陵等郡从荆州析出设立湘州,使湘与楚最终分 道扬镳。同期,介于湘和吴之间的豫章郡,人口也从35万增至166万, 其社会发展与湘大体同步。 安史之乱,长安、洛阳士族及鄂北、豫南一带百姓又大批涌入湖南、 江西。江西一带先秦属南楚,又与吴语毗邻。楚语和吴语差异并不大, 三国时吴语和湘语更趋混同,江西则是 “吴头楚尾 ”的过渡地带
关于湘方言的早期文献 《方言》提到南楚36次、江湘10次、江沅2次、沅 湘4次、沅澧3次、湘潭之间、九嶷湘潭之间、江 湘九嶷之郊、湘潭之原荆之南鄙、九嶷荆郊之鄙各 1次。 ■《方言卷十》: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 之訾,若中夏言何为也。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从元始二年至 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人口从23万增至105万, 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 ■《旧唐书地理志》: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 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 节度使
关于湘方言的早期文献 《方言》提到南楚36次、江湘10次、江沅 2次、沅 湘 4次、沅澧 3次、湘潭之间、九嶷湘潭之间、江 湘九嶷之郊、湘潭之原荆之南鄙、九嶷荆郊之鄙各 1次。 《方言卷十》: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 之訾,若中夏言何为也。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从元始二年至 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人口从23万增至105万, 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 《旧唐书·地理志》: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 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 节度使
江西省与湖南 省的汉语方言 宽弋片 来资片 怀岳片 西南官话 长益片 常片 吉藏片 成治片 客家话 黔北片 于桂片 铜鼓片 自 国语方言点 微语 体露片 语区方言区名称 祁德片 据片方言片名称
湘方言的分布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过去将湘语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类。新湘语以长 沙话为代表,中古全浊声母已清化。老湘语以双峰 话为代表,保留中古全浊声母 n现在按中古全浊声母今音的差异分为三片:(1)洞庭 湖流域和湘江流域的长益片,辖湖南32市县。(2)资 水流域的娄邵片,辖湖南17市县和广西全州地区4 市县。(3)沅江流域的吉溆片,辖湖南8市县。吉溆 片内沅陵地区有一片乡话区,归属未定,中古全浊 声母今逢平声为不送气浊音,逢仄声为送气清音。 湘南水州和郴州地区为西南官话和士话并用区,士 话归属也未定,中古浊声母今音一律为不送气清音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过去将湘语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类。新湘语以长 沙话为代表,中古全浊声母已清化。老湘语以双峰 话为代表,保留中古全浊声母。 现在按中古全浊声母今音的差异分为三片:(1)洞庭 湖流域和湘江流域的长益片,辖湖南32市县。(2) 资 水流域的娄邵片,辖湖南17市县和广西全州地区 4 市县。(3)沅江流域的吉溆片,辖湖南 8市县。吉溆 片内沅陵地区有一片乡话区,归属未定,中古全浊 声母今逢平声为不送气浊音,逢仄声为送气清音。 湘南永州和郴州地区为西南官话和土话并用区,土 话归属也未定,中古浊声母今音一律为不送气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