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最初刊载于193年9月10日《时事新报》副刊《文学》第37期,后 收入1935年版《未厌居习作》。 《藕与莼菜》是叶绍钧早期散文作品中的名篇。作者客居异乡,“同朋友喝酒,嚼着 薄片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于是,记忆所及,饱含 深情地抒写了每当新秋时间新藕上市和每个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的往事,而浮现在读 者眼前的,是一幅幅富有诗情的江南水乡小镇的风情图。文章虽然只写了在异乡视为珍品、 而在故乡却极为普通的藕与莼莱,但越是将这些写得鲜明、有滋味,就越表达出作者对故 乡深厚的眷恋和怀念 三、课文内容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3自然段,写故乡人卖藕和买藕的情景,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对藕的珍 爱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着力刻画了一幅“清的画面”:新秋的早晨,自然清新凉爽 画面上“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的康健的男人和“裹着白地青花 的头布,穿着短的夏布裙”的同样透着康健的美的风致的女人,他们各自挑着盛着藕的担 子到镇上来卖。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被他们在池塘里,在小河边洗得雪白。红衫的小姑娘 白发的老公公纷纷来买,一时间,“清淡而甘美的滋味普遍于家家且人人”,直至“叶落秋 深的时候”。虽然这样的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但作者写来却让人感觉到留恋的深 情,认为那画面是“供人体味的高品位的东西”。在这幅画面里,农民将藕洗得洁白然后去 卖,这是很自然的举动,并非有意在“作画”,体现的是家乡农民自然纯朴,勤劳善良的品 质,正是这种品质,构成了画面中富有深厚内涵的一部分,他们与故乡的自然风光融在一 起,浑然一体。从作者对这幅画面的“欣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故乡的深厚的 眷恋之情。 如果说第1自然段是“回忆”,那么第2、3自然段重点写“现在”,着力突出“在这 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在这里,藕的数量不多,价格昂贵,并且很难买到;即使能 买到,样子瘦弱生涩,实在难看:即使难得偶尔吃到一回,也是“满被锈斑”、“满口含渣”, 令人不想吃第二片。在2、3两自然段中,作者处处与第1自然段进行对比:健康、淳朴、 勤劳、善良的故乡人与庸俗的豪华公子、硕腹巨贾和帮闲的茶房们形成对比:故乡的鲜嫩 玉色的长节的藕与城里“瘦得像乞丐的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的藕相对比;故乡藕的 “清淡而甘美的滋味”与城里“满被锈斑”“满口含渣”的藕相对比。在这“回忆”与“现 在”截然不同的藕的对比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 第二部分(4-5自然段,回忆故乡每个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的往事,再次表达对 故乡的怀念 文章以“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作为过渡,开始叙写“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 天吃莼菜”的往事。作者对故乡的莼菜同样饱含深情:“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
6 《藕与莼菜》最初刊载于 1923 年 9 月 10 日《时事新报》副刊《文学》第 37 期,后 收入 1935 年版《未厌居习作》。 《藕与莼菜》是叶绍钧早期散文作品中的名篇。作者客居异乡,“同朋友喝酒,嚼着 薄片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于是,记忆所及,饱含 深情地抒写了每当新秋时间新藕上市和每个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的往事,而浮现在读 者眼前的,是一幅幅富有诗情的江南水乡小镇的风情图。文章虽然只写了在异乡视为珍品、 而在故乡却极为普通的藕与莼菜,但越是将这些写得鲜明、有滋味,就越表达出作者对故 乡深厚的眷恋和怀念。 三、课文内容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自然段),写故乡人卖藕和买藕的情景,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对藕的珍 爱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在第 1 自然段里,作者着力刻画了一幅“清的画面”:新秋的早晨,自然清新凉爽, 画面上“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的康健的男人和“裹着白地青花 的头布,穿着短的夏布裙”的同样透着康健的美的风致的女人,他们各自挑着盛着藕的担 子到镇上来卖。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被他们在池塘里,在小河边洗得雪白。红衫的小姑娘、 白发的老公公纷纷来买,一时间,“清淡而甘美的滋味普遍于家家且人人”,直至“叶落秋 深的时候”。虽然这样的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但作者写来却让人感觉到留恋的深 情,认为那画面是“供人体味的高品位的东西”。在这幅画面里,农民将藕洗得洁白然后去 卖,这是很自然的举动,并非有意在“作画”,体现的是家乡农民自然纯朴,勤劳善良的品 质,正是这种品质,构成了画面中富有深厚内涵的一部分,他们与故乡的自然风光融在一 起,浑然一体。从作者对这幅画面的“欣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故乡的深厚的 眷恋之情。 如果说第 1 自然段是“回忆”,那么第 2、3 自然段重点写“现在”,着力突出“在这 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在这里,藕的数量不多,价格昂贵,并且很难买到;即使能 买到,样子瘦弱生涩,实在难看;即使难得偶尔吃到一回,也是“满被锈斑”、“满口含渣”, 令人不想吃第二片。在 2、3 两自然段中,作者处处与第 1 自然段进行对比:健康、淳朴、 勤劳、善良的故乡人与庸俗的豪华公子、硕腹巨贾和帮闲的茶房们形成对比;故乡的鲜嫩 玉色的长节的藕与城里“瘦得像乞丐的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的藕相对比;故乡藕的 “清淡而甘美的滋味”与城里“满被锈斑”、“满口含渣”的藕相对比。在这“回忆”与“现 在”截然不同的藕的对比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 第二部分(4—5 自然段),回忆故乡每个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的往事,再次表达对 故乡的怀念。 文章以“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作为过渡,开始叙写“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 天吃莼菜”的往事。作者对故乡的莼菜同样饱含深情:“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
味真是令人心醉呢。”事实上,那“丰富的诗意”、那“令人心醉”的“无味之味”,早已超 出了莼莱的内涵本身,而是涵盖了春天里,每条街旁的小河里歇着盛着从太湖里捞来的满 舱莼菜的没篷船的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作者浓浓的故乡情。而第5自然段里城里极难得吃上 莼菜的情形又加深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第三部分(6-7自然段),直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因为思念故乡的藕与莼菜,“觉得故乡可爱极了”。原因是“故 乡有所恋,而所恋惟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结尾单独一段,再次强调同样 的情感。在前文叙写、抒情的基础上,将全文的情感推向高潮,并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四、写作特点分析 1.运用对比手法,将叙事与抒情结合,突出故乡藕与莼菜的新鲜与美味,表达对故 乡的深情 文章第一、二部分处处将往事与现实作对比,突出表明在故乡极为普遍的藕和莼菜在 异乡则被视为珍品。如第一部分,围绕藕这一食品,将往事与现实的人、事、物一一对l 健康、淳朴、勤劳、善良的农民与庸俗的豪华公子、硕腹钜贾:故乡的外形鲜嫩玉色、滋 味清淡甘美、随时可吃的藕与城里外形难看、满被锈斑、满口含渣又难得一吃的藕,形成 了鲜明的对照。而在城里就是这样的藕,他的孩子吃了却非常高兴,“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 再作别种的要求”,更加突出了藕在异乡被视为珍品。写莼菜同样用对比:故乡的春天,每 条街旁的小河里都歇着满舱盛着莼菜的没蓬船,“能得日餐一碗”:而城里难得吃到,偶尔 有人赠送几瓶莼菜,已经是弥足珍贵了。从满含深情的回忆往事到褒贬分明地叙述现实, 鲜明的对照中,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怀念之情已经流淌于字里行间,已经深深地感染了读 者了。至此,有了叙述对比作基础,课文最后一部分的抒情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发,不 仅将情感抒发到高潮,还将爱故乡的主题进一步深化,点出爱的哲理,引人无限遐思 2.语言清新隽永、平朴纯净 文章中对于故乡的一幅幅画面的描绘,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修饰,但展现在我们眼前 的是那样鲜亮、清新的江南水乡之景,令人过目不忘。作者用语平朴纯净,出于自然而不 加修饰,但同时又饱含深情,含义隽永,富于形象感,充分表现了记叙文语言形象性和情 意性的特点。作者特别善于运用色彩描写:画面上紫赤臂膊的男人,裹着白地青花头布的 女人,红衫的小姑娘,白发的老公公,鲜嫩玉色的藕,嫩绿的令人心醉的莼菜等等,无不 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气息,作者的爱意也就溢于言表了。 编者:高国兴
7 味真是令人心醉呢。”事实上,那“丰富的诗意”、那“令人心醉”的“无味之味”,早已超 出了莼菜的内涵本身,而是涵盖了春天里,每条街旁的小河里歇着盛着从太湖里捞来的满 舱莼菜的没篷船的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作者浓浓的故乡情。而第 5 自然段里城里极难得吃上 莼菜的情形又加深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第三部分(6—7 自然段),直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因为思念故乡的藕与莼菜,“觉得故乡可爱极了”。原因是“故 乡有所恋,而所恋惟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结尾单独一段,再次强调同样 的情感。在前文叙写、抒情的基础上,将全文的情感推向高潮,并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四、写作特点分析 1.运用对比手法,将叙事与抒情结合,突出故乡藕与莼菜的新鲜与美味,表达对故 乡的深情。 文章第一、二部分处处将往事与现实作对比,突出表明在故乡极为普遍的藕和莼菜在 异乡则被视为珍品。如第一部分,围绕藕这一食品,将往事与现实的人、事、物一一对比: 健康、淳朴、勤劳、善良的农民与庸俗的豪华公子、硕腹钜贾;故乡的外形鲜嫩玉色、滋 味清淡甘美、随时可吃的藕与城里外形难看、满被锈斑、满口含渣又难得一吃的藕,形成 了鲜明的对照。而在城里就是这样的藕,他的孩子吃了却非常高兴,“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 再作别种的要求”,更加突出了藕在异乡被视为珍品。写莼菜同样用对比:故乡的春天,每 条街旁的小河里都歇着满舱盛着莼菜的没蓬船,“能得日餐一碗”;而城里难得吃到,偶尔 有人赠送几瓶莼菜,已经是弥足珍贵了。从满含深情的回忆往事到褒贬分明地叙述现实, 鲜明的对照中,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怀念之情已经流淌于字里行间,已经深深地感染了读 者了。至此,有了叙述对比作基础,课文最后一部分的抒情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发,不 仅将情感抒发到高潮,还将爱故乡的主题进一步深化,点出爱的哲理,引人无限遐思。 2.语言清新隽永、平朴纯净。 文章中对于故乡的一幅幅画面的描绘,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修饰,但展现在我们眼前 的是那样鲜亮、清新的江南水乡之景,令人过目不忘。作者用语平朴纯净,出于自然而不 加修饰,但同时又饱含深情,含义隽永,富于形象感,充分表现了记叙文语言形象性和情 意性的特点。作者特别善于运用色彩描写:画面上紫赤臂膊的男人,裹着白地青花头布的 女人,红衫的小姑娘,白发的老公公,鲜嫩玉色的藕,嫩绿的令人心醉的莼菜等等,无不 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气息,作者的爱意也就溢于言表了。 编者:高国兴
6.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简洁凝练的笔法,极其传神地描绘出雪夜湖光山色的美景。 2.学习本文善于运用映衬和点染的手法,使景、情、事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诗情 意的独特的意境 、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8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出身仕宦家庭,少时喜游山玩水,品艺读书,无意于科举仕途,未做过官,一直过着豪华 享乐的生活。明朝覆灭后,他消极避世,隐居于浙江剡溪山中,一心从事著述,坚守贫困 以显示他的民族气节。张岱在明末清初堪称散文大家,其小品文声誉尤高。他的小品文, 多为描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于追忆往昔之繁华中流露对亡明 的缅怀,文中多寄托着故国之思。其文笔简明生动,叙事写景多用白描,抒情记言较有个 性。其文章清越隽美,富有诗情画意,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文集》以及 记录明代三百年史事的《石匮书》等。 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雪夜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雪后的西湖山水洁白晶莹,茫茫 片的景致,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超然避世的心情 2.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西湖大雪三日。 首先交代了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为西湖。“大雪三日”,使“湖中人、鸟声 俱绝”。连降三日,大雪封门,人鸟俱绝,可见时间之久,风雪之大,为下文写雪景观赏作 了铺垫。 第二部分(2一3自然段),写独往湖心亭,观赏雪后西湖山水如画的美景 首先,作者写选择了“更定”时辰,独往湖心亭看雪,突出人物独特的雅趣,超然的 心致。次写雪后西湖景色,美不胜收。放眼远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西湖的山水被大雪覆盖,上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目中所见是一片洁白的世界,真是银装 素裹,分外妖娆。而“湖上的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在茫茫白色的背景上,突出了湖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 广阔无垠的白色世界与堤、亭、舟、人相互映衬,给画面增添了无穷的生气与活力。这里 的比喻绝妙,形象、凝练,读来如临其境,如睹其形
8 6.湖心亭看雪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凝练的笔法,极其传神地描绘出雪夜湖光山色的美景。 2.学习本文善于运用映衬和点染的手法,使景、情、事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诗情 画意的独特的意境。 二、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8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出身仕宦家庭,少时喜游山玩水,品艺读书,无意于科举仕途,未做过官,一直过着豪华 享乐的生活。明朝覆灭后,他消极避世,隐居于浙江剡溪山中,一心从事著述,坚守贫困, 以显示他的民族气节。张岱在明末清初堪称散文大家,其小品文声誉尤高。他的小品文, 多为描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于追忆往昔之繁华中流露对亡明 的缅怀,文中多寄托着故国之思。其文笔简明生动,叙事写景多用白描,抒情记言较有个 性。其文章清越隽美,富有诗情画意,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 文集》以及 记录明代三百年史事的《石匮书》等。 三、课文内容分析 1.思想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雪夜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雪后的西湖山水洁白晶莹,茫茫 一片的景致,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超然避世的心情。 2.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西湖大雪三日。 首先交代了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为西湖。“大雪三日”,使“湖中人、鸟声 俱绝”。连降三日,大雪封门,人鸟俱绝,可见时间之久,风雪之大,为下文写雪景观赏作 了铺垫。 第二部分(2—3 自然段),写独往湖心亭,观赏雪后西湖山水如画的美景。 首先,作者写选择了“更定”时辰,独往湖心亭看雪,突出人物独特的雅趣,超然的 心致。次写雪后西湖景色,美不胜收。放眼 远眺,“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 西湖的山水被大雪覆盖,上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目中所见是一片洁白的世界,真是银装 素裹,分外妖娆。而“湖上的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在茫茫白色的背景上,突出了湖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 广阔无垠的白色世界与堤、亭、舟、人相互映衬,给画面增添了无穷的生气与活力。这里 的比喻绝妙,形象、凝练,读来如临其境,如睹其形
再写亭上遇知己同饮自乐的情趣。来到湖心亭,不料已“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雪夜独往,不想亭中竟有相同情趣之人,“见余大喜”,“拉余同饮”,知己难 觅,雪夜相逢,畅饮“三大白而别”,简洁几笔,人物神情语态,志趣情感,孤高自赏的心 境,跃然纸上。其追求超然脱俗,陶醉自乐者大有人在,与之不期而遇,使作者心情畅快, 兴奋不已。而舟子最后“喃喃”细语,却是点染之笔。至此,作者一种清高超逸的情怀自 然流露 全文虽不足二百字,却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淡淡写来,画面壮美,声情并 茂,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独特境界中独特的情怀,文笔的精练含蓄,令人惊叹不已。 四、写作特点分析 1.简洁凝练的景色描写,相互映衬的表现手法,传递出雪后西湖山水美丽绝伦的 神韵。 西湖大雪三日之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作者敏 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到在这白色的背景里,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东西,稍加点缀,突出 湖中的“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使广阔无垠的白色世界 与堤、亭、舟、人的“痕”、“点”、“芥”、“两三粒”,相互映衬,如同画家三两笔,便勾勒 出西湖雪景的神韵。这里有整体画面的描绘,也有个体景、物、人的点缀,有“人、鸟声 俱绝”的空旷寂静,也有“舟中人两三粒”的动态与活力。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出独特 的景致,幽静的世界,充满美感和层次的画面,映衬手法的运用,使西湖的雪夜景色充满 诗情画意,令人惊叹称奇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物孤高自赏,超脱怡乐的情怀,在轻描淡写中自然流露 在短短的一百六十字文中,作者首先是在“人、鸟声俱绝”,“更定”时分,“独往” 赏雪的,其超然脱俗、清高怡乐的情怀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湖心亭上,偶遇知己 举杯投盏,志趣相同,其愉悦之情,不言而喻。最后,舟子喃喃的嘀咕,画龙点睛的渲染, 痴人的清高超逸的情怀自然流出。至此,一位追求超然避世,怡然自乐的文人的形象,自 然清晰地突现出来。而文中的景、事、情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充满浓郁诗意的湖心亭赏雪 图,令人陶醉不已 五、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影都见不到,鸟声也听不着 了。这一天,起更后夜深人静时,我划着一条小船,身上围裹着毛皮衣,手抱着火炉,独 自往湖心亭看雪。乳白色的雾气笼罩着雪夜,天空和云、山、水,上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湖上可以见到的模糊的物象,只有长堤一线,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棵草芥一样的小 舟,和舟中两三个似黑点的小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见有两人铺着毛毡相对坐着,一个童子正在烫酒,炉酒正沸。他们见 到我,很高兴地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样的人?”就拉我一起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 告别。问他们姓氏,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我下船时,听到船夫低声嘀咕:“不要说
9 再写亭上遇知己同饮自乐的情趣。来到湖心亭,不料已“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雪夜独往,不想亭中竟有相同情趣之人,“见余大喜”,“拉余同饮”,知己难 觅,雪夜相逢,畅饮“三大白而别”,简洁几笔,人物神情语态,志趣情感,孤高自赏的心 境,跃然纸上。其追求超然脱俗,陶醉自乐者大有人在,与之不期而遇,使作者心情畅快, 兴奋不已。而舟子最后“喃喃”细语,却是点染之笔。至此,作者一种清高超逸的情怀自 然流露。 全文虽不足二百字,却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淡淡写来,画面壮美,声情并 茂,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独特境界中独特的情怀,文笔的精练含蓄,令人惊叹不已。 四、写作特点分析 1.简洁凝练的景色描写,相互映衬的表现手法,传递出雪后西湖山水美丽绝伦的 神韵。 西湖大雪三日之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作者敏 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到在这白色的背景里,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东西,稍加点缀,突出 湖中的“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使广阔无垠的白色世界, 与堤、亭、舟、人的“痕”、“点”、“芥”、“两三粒”,相互映衬,如同画家三两笔,便勾勒 出西湖雪景的神韵。这里有整体画面的描绘,也有个体景、物、人的点缀,有“人、鸟声 俱绝”的空旷寂静,也有“舟中人两三粒”的动态与活力。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出独特 的景致,幽静的世界,充满美感和层次的画面,映衬手法的运用,使西湖的雪夜景色充满 诗情画意,令人惊叹称奇。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物孤高自赏,超脱怡乐的情怀,在轻描淡写中自然流露。 在短短的一百六十字文中,作者首先是在“人、鸟声俱绝”,“更定”时分,“独往” 赏雪的,其超然脱俗、清高怡乐的情怀寓于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湖心亭上,偶遇知己, 举杯投盏,志趣相同,其愉悦之情,不言而喻。最后,舟子喃喃的嘀咕,画龙点睛的渲染, 痴人的清高超逸的情怀自然流出。至此,一位追求超然避世,怡然自乐的文人的形象,自 然清晰地突现出来。而文中的景、事、情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充满浓郁诗意的湖心亭赏雪 图,令人陶醉不已。 五、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影都见不到,鸟声也听不着 了。这一天,起更后夜深人静时,我划着一条小船,身上围裹着毛皮衣,手抱着火炉,独 自往湖心亭看雪。乳白色的雾气笼罩着雪夜,天空和云、山、水,上下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湖上可以见到的模糊的物象,只有长堤一线,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棵草芥一样的小 舟,和舟中两三个似黑点的小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见有两人铺着毛毡相对坐着,一个童子正在烫酒,炉酒正沸。他们见 到我,很高兴地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样的人?”就拉我一起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 告别。问他们姓氏,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我下船时,听到船夫低声嘀咕:“不要说
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编者:黄爱萍 7.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理解蔺相如在强敌面前机智勇敢,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质和廉颇忠心为 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2.掌握课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掌握课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作者及背景介绍 司马迁(前145一前87),字子长,汉朝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识渊博,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史书、天文的官职)。他在 青年时代曾作过两次全国性的旅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对历代的著名人物和传说作过广 泛的考察和研究。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积累,是他写作《史记》的重要条件。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任太史令,四十二岁时开始编写《史记》,四十七岁时因替 李陵辩护,被捕入狱,受了宫刑。出狱后忍辱发愤,继续著书。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准备, 十多年的辛勤写作,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鲁迅称它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也是汉武帝前我国历史文化的总结。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记载历代帝王的事 迹),表十篇(排列历代帝王和诸侯国间的一些大事),书八篇(记载天文、地理、文化、经济 等方面的情况,世家三十篇(叙述诸侯王国的兴衰存亡),列传七十篇(是官吏、名人和部分 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全书五十二万余字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其中很多人物 传记,司马迁创造性地把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富于特征 性的动作,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史记》的文章具有独 创的风格。唐朝的韩愈称之为“雄深雅健”,宋朝的苏轼称之为“疏荡颇有奇气”。《史记》 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散文,对后代许多散文家有很大的影响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二十一篇。《史记》中的“列传”,按其 结构又可分为分传、合传、寄传、杂传四种类型。《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合传类,原文是廉 颇、蔺相如、赵奢和李牧的四人合传,课文节选了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 战国后期,秦、楚、齐、韩、赵、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
10 相公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编者:黄爱萍 7.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蔺相如在强敌面前机智勇敢,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质和廉颇忠心为 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2.掌握课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掌握课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司马迁(前 145—前 87),字子长,汉朝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识渊博,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史书、天文的官职)。他在 青年时代曾作过两次全国性的旅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对历代的著名人物和传说作过广 泛的考察和研究。广博的见识和丰富的积累,是他写作《史记》的重要条件。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任太史令,四十二岁时开始编写《史记》,四十七岁时因替 李陵辩护,被捕入狱,受了宫刑。出狱后忍辱发愤,继续著书。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准备, 十多年的辛勤写作,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巨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鲁迅称它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也是汉武帝前我国历史文化的总结。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记载历代帝王的事 迹),表十篇(排列历代帝王和诸侯国间的一些大事),书八篇(记载天文、地理、文化、经济 等方面的情况),世家三十篇(叙述诸侯王国的兴衰存亡),列传七十篇(是官吏、名人和部分 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全书五十二万余字。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其中很多人物 传记,司马迁创造性地把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富于特征 性的动作,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史记》的文章具有独 创的风格。唐朝的韩愈称之为“雄深雅健”,宋朝的苏轼称之为“疏荡颇有奇气”。《史记》 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散文,对后代许多散文家有很大的影响。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列传”的第二十一篇。《史记》中的“列传”,按其 结构又可分为分传、合传、寄传、杂传四种类型。《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合传类,原文是廉 颇、蔺相如、赵奢和李牧的四人合传,课文节选了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 战国后期,秦、楚、齐、韩、赵、魏、燕七国纷争。七国中,秦通过变法实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