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从学于康有为,与康一起领导著名的“戊戍变法”,宣 传维新变法理论,时人合称“康梁”。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从事著 作。他的文章以古文而言时事,气势畅达,喜用现代语汇,当时称“新文体”。曾倡导文体 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他学识渊博,著作内容宏富 有《饮冰室合集》传世。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 【中华职业学校】 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 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这所学 校以黄炎培提岀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该校曾设置土木科、机械科、商科、石油机械科等专业。前后三十多年间,培养初、中级 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七百余名。1952年1月,中华职业学校由中央轻工业部接管,改 名为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1953年又改名为上海轻工业学校 1986年9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联办恢复中华职业学校。该校遵 循传统的宗旨,制订了“继承发扬,改革创新,从严务实”十二字方针。现开设了工业与 民用建筑、宾馆服务、企业管理等专业,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 下,该校将办出新的特色,让中华职业学校重放光彩 【敬业乐群(《礼记·学记》原文节选)】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 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 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12”,其此之 谓乎! [比年]每年 2[中年考校(jio)]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核。校,根据标准进行核查。 3[视]经考核来审查 4[离经辩志]分析所学的经典,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志趣 5[敬业乐群]对学业态度认真,专心致志地学习,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博习亲师]除精通所学专业外,还要广泛学习其他知识,尊敬师长。 7[论学取友]学习有成绩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选择有益的朋友,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8[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学识渊博,能融会贯通,学识修养比较成熟,有坚强意志和独立见解,不因 环境影响而做出违反师教的事情。 9[化民易俗]教育百姓,改变不良风习。 0[说(yue)服]很乐于服从。说,同“悦” 1[怀之]使他们受到安抚,向往来归。怀,怀柔安抚。 [蛾子时术之]像蚂蚁衔食垒窝那样学习积累而成大业。蛾子,古人对蚂蚁的别称,也称做蚍蜉(pffu)。 时术,经常做的工作,即指衔食垒窝
67 举人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 年)起从学于康有为,与康一起领导著名的“戊戍变法”,宣 传维新变法理论,时人合称“康梁”。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从事著 作。他的文章以古文而言时事,气势畅达,喜用现代语汇,当时称“新文体”。曾倡导文体 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他学识渊博,著作内容宏富, 有《饮冰室合集》传世。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上海中华书局 1941 年版)。 【中华职业学校】 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 学校。该校 1918 年 5 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这所学 校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该校曾设置土木科、机械科、商科、石油机械科等专业。前后三十多年间,培养初、中级 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七百余名。1952 年 1 月,中华职业学校由中央轻工业部接管,改 名为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1953 年又改名为上海轻工业学校。 1986 年 9 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联办恢复中华职业学校。该校遵 循传统的宗旨,制订了“继承发扬,改革创新,从严务实”十二字方针。现开设了工业与 民用建筑、宾馆服务、企业管理等专业,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 下,该校将办出新的特色,让中华职业学校重放光彩。 【敬业乐群(《礼记·学记》原文节选)】 比年1入学,中年考校2。一年视3离经辨志4,三年视敬业乐群5,五年视博习亲师6,七 年视论学取友7,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8,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 俗 9 ,近者说服10 而远者怀之11 。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12 ”,其此之 谓乎! 1 [比年]每年。 2 [中年考校(jiào)]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核。校,根据标准进行核查。 3 [视]经考核来审查。 4 [离经辩志]分析所学的经典,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志趣。 5 [敬业乐群]对学业态度认真,专心致志地学习,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6 [博习亲师]除精通所学专业外,还要广泛学习其他知识,尊敬师长。 7 [论学取友]学习有成绩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选择有益的朋友,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8 [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学识渊博,能融会贯通,学识修养比较成熟,有坚强意志和独立见解,不因 环境影响而做出违反师教的事情。 9 [化民易俗]教育百姓,改变不良风习。 10[说(yuè)服]很乐于服从。说,同“悦”。 11[怀之]使他们受到安抚,向往来归。怀,怀柔安抚。 12[蛾子时术之]像蚂蚁衔食垒窝那样学习积累而成大业。蛾子,古人对蚂蚁的别称,也称做蚍蜉(pífú)。 时术,经常做的工作,即指衔食垒窝
【承蜩的故事(选自《庄子·达生》)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狗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 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 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其狗偻丈人之谓乎?” 教学建议 本文结构层次清晰,教学时可作简要提示,重点分析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高学生把握论点、分析论据的能力。对课文中的文言文,教学时应注意指导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引文的意思,以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23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观点,培养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的文明素养。 2.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中心论点对分论点的统帅作用,掌握以中心论点结构全文的构 思方法。 3.学习课文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懂得这些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关于课文 本文选自《读书》1980年第一期,文章从五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 缓行”这一著名命题出发,针对长期以来奉行极左思潮造成的思想混乱,以及“文化大革 命”十年中林彪、“四人帮”大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留下的后遗症,鲜明地提出文章的中 心论点: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作者明确提倡平等讨论、民主宽容、 留有余地的“费厄泼赖”精神,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可能性 和现实广泛性,指出了“凡是”论者僵化地奉行“缓行”的实质,引申出对伟人的话也要 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观点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掇(duo)]拾取。这是形容得来很轻易 [累丸]粘丸叠放在一起。粘丸,用来粘取蝉的粘性圆 3[锱铢(zzhu)]形容极小的数目。锱,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相当于今天的71316克。铢,古代重量 单位,一锱的1/6 [株拘]大树扎根 3[槁(90)木]枯树。 6[不反不侧]形容一动也不动。反侧,身体翻来覆去 7[易]忽视。这里是分散注意力的意思 8[疑(ning)]凝,集中的意思 °[丈人]古代对老人的尊称
68 【承蜩的故事(选自《庄子·达生》)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1之也。仲尼曰:“子巧乎! 有道邪?”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2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3;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 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4;吾执臂也,若槁木5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 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6,不以万物易7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 “用志不分,乃疑8于神,其痀偻丈人9之谓乎?” 教学建议 本文结构层次清晰,教学时可作简要提示,重点分析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高学生把握论点、分析论据的能力。对课文中的文言文,教学时应注意指导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引文的意思,以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23.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培养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的文明素养。 2.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中心论点对分论点的统帅作用,掌握以中心论点结构全文的构 思方法。 3.学习课文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懂得这些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关于课文 本文选自《读书》1980 年第一期,文章从五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 缓行”这一著名命题出发,针对长期以来奉行极左思潮造成的思想混乱,以及“文化大革 命”十年中林彪、“四人帮”大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留下的后遗症,鲜明地提出文章的中 心论点: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作者明确提倡平等讨论、民主宽容、 留有余地的“费厄泼赖”精神,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这种精神的必要性、可能性 和现实广泛性,指出了“凡是”论者僵化地奉行“缓行”的实质,引申出对伟人的话也要 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观点。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1 [掇(duō)]拾取。这是形容得来很轻易。 2 [累丸]粘丸叠放在一起。粘丸,用来粘取蝉的粘性圆团。 3 [锱铢(zī zhū)]形容极小的数目。锱,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相当于今天的 7 13/16 克。铢,古代重量 单位,一锱的 1/6。 4 [株拘]大树扎根。 5 [槁(ɡǎo)木]枯树。 6 [不反不侧]形容一动也不动。反侧,身体翻来覆去。 7 [易]忽视。这里是分散注意力的意思。 8 [疑(nínɡ)]凝,集中的意思。 9 [丈人]古代对老人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