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求助于法刑赏罚,最终达到“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的目的(参阅 《荀子·议兵》)。荀子这种思想也跟孔子有很深的关系。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论语·子路》),已表现了用法制措施来落实礼乐的端倪。而孟子跟荀子则差别甚大,因 为他更倾向于仰仗人的内在自觉。荀子把礼确定为法的根本,说明他还不能被看作是法 家。典型的法家不主张有一个更高的“礼”或者“礼乐”悬在法制之上。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他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观,不同的是,他对道德的力量不抱有任何 信心,不认为道德规范可以对世人发挥切实的作用,也不指望法制赏罚能强制世人走向道 德;他甚至对人的血缘伦理感情都抱有十分消极悲观的态度,而把一切社会关系都看成是 冰冷的个人利害关系。惟其如此,他把荀子高悬在法之上的礼给取消了。韩非综合并且发 展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以及慎到的势治思想,是先秦法家学说当之无愧的集大成 者。耐人寻味的是,他常常用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来论证法治、术治以及势治的必然性和 必要性。 韩非认为,法和术都是帝王之具,“君无术则弊于上(即在上位而受蒙蔽),臣无法则 乱于下,此不可一无”(《韩非子·定法》)。什么是法呢?他解释说:“法者,宪令著于官 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定法》)。其法治思想是 主张国君以法律治国,而且必须严刑峻法。术治的核心思想,是指国君根据人的能力授予 官职,按照官职的名分责求臣下的功效,掌握生死大权,考核群臣的才能等等。说白了, 术是国君用来操控群臣、行使统治的手段。术其实还有更加细微的。比如,臣子喜欢逢迎 国君,所以国君不表现自己的欲望、意向、好恶、德行才智以及勇武等,使臣下没法猜度 自己,而显露本色,竭尽才德、智慧和勇气(参阅《韩非子·主道》)。如此这般的手段, 跟韩非对人性的认识仍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势治也不可缺。所谓势治,是指国君要树立和依靠至高无上的权势来进行统治。 韩非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 乱也。”(《韩非子·显学》)势治的思想还是跟他对人性的认识有关 总之,韩非虽然跟荀子有师徒关系,“但他们的主张是成了南北两极的”。(郭沫若 《韩非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从战国开始到战国中期,学派有了显著的发展,或者既有的学派进一步产生分化,或 者一些新的学派产生,百家争鸣的盛况前所未有。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大师不少, 而孟子、荀子最有代表性。墨子死后,墨家分成三派。道家的庄子崛起于战国中期。法家 在战国末期的学术、政治领域独领风骚,而韩非子最有代表性。另外还有名家、阴阳家 等。各家互相批评,竞相发表意见。不管是儒家八派还是墨家三派,取舍各不相同甚至相 反,却都自称是“真孔墨”(《韩非子·显学》)。孟子批评战国初期的学者杨朱和墨子,斥 责他们“无君”“无父”(《孟子·滕文公下》)。庄子批评懦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一些 人物,其后学对孔子和儒家更是极尽嘲骂之能事。荀子批评慎子、老子、墨子、宋钘等 人,说他们只是认识了事物一个小小的方面,却自以为认识了大道(《荀子·天论》);又 说墨子重实用而不知文(如礼仪等),宋钘只懂得寡欲却不懂得欲望多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慎到只求法治而不知任用贤人,申不害只知道权势的作用而不知才智的作用,惠子务名辩
而不知实际,庄子知道天而不懂得人,他们都遭受了蒙蔽(《荀子·解蔽》)。荀子连儒家 的子思和孟子等人都批评了一通(《荀子·非十二子》)。而韩非则尖锐批评“学者”(儒 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等,说他们是社会的害虫(《韩非子·五 蠹》)。那激烈碰撞中产生的思想火花,让人叹为观止。 诸子论议文的魅力 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 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之作。从文体上看,它们基本上都属于论议之文。 先秦诸子的论议文之所以富有魅力,首先一个原因是流派众多,而发表言论的各家及 其成员都个性鲜明,卓异不凡。一方面,不管是儒家之文、道家之文、法家之文,还是墨 修 家之文等,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不可替代。另一方面从各家内部来看,诸多发表言论 的人物之间虽然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却并非千人一面、千口同声,而是各不相同。就儒家 先的论议而言,《论语》的文章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义典雅;《孟子》的文章 蠢气势過人,匠心独运,而挥洒自如;《荀子》的文章缜密谨严,臂巧喻博,句式参差与齐 子整相间。就道家的论议而言,庄子本人的文章即《庄子》内篇奇妙深幽,庄子后学的文章 读即《庄子》外、杂篇则大抵奇妙浅豁;庄子学派的文章明于知人心但相对较少辩智,《老 子》的文章明于知人心但相对较多辩智等等。 先秦诸子论议文之所以富有魅力,其次一个原因是充满了卓绝的智慧。当时,各家各 派的成员都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 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孔子围绕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 秩序的紊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墨子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人 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孟子建立的仁义、仁政学说,回应的是功利主义 的甚嚣尘上以及率兽食人、好战嗜杀的暴政。庄子安时处顺的思想,蕴含着灵魂在现实压 迫下的挣扎;其以无用为大用的思想,则回应着把生命当作工具的价值观对生命尊严和价 值的戕害……这里充满了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个人行为的深刻洞察,充 满了对人心与世道、情与理的细腻深刻的把握,充满了对天人关系的宏大锐敏的思考。在 我国古代的几千年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几乎都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樊 篱。传统从这里发源,反传统也从这里发源;士大夫进取的根据在这里,士大夫退守自持 的根据也在这里。在古代社会,先秦诸子在很多根本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几乎没有被超 越过。 总之,先秦诸子论议文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性之强而言,是 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有学者提出,在我国思想学术发展史上,自上古至东汉之末是 纯中国学时期”,自魏初至五代末是“中国学与印度学之交争时期”,自宋初至清中叶是 中国学与印度学之混合时期”,自清中世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是“新中国学与西洋学之
交争时期”(《‘古史辨〉第四册《诸子丛考〉自序》,《罗根泽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我们没有理由 不加以珍视,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本课程将引导同学们通过充满兴味的学 习,来增长见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砥砺人格。 7
弟单元 《论语》选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和学者。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这一传统和当 修时学术向民间发展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以及学术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孔子幼年 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前者管理仓廪,后者主管畜牧)。十五岁“志 于学”,学无常师,而好学不厌。“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进一步打破了“学在官府” 先秦诸子选读 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 齐国。齐景公虽然喜欢他的言论,却被大臣阻挠,没有任用他。后来孔子回到鲁国,进一 步研修学问,教育弟子。他的弟子也越来越多,几乎遍及所有的诸侯国。当时,鲁国政权 被李孙氏控制,季孙氏又受制于自己的家臣阳货。孔子对这种“无道”的政局大为不满, 不愿意出仕。鲁定公九年(前501),阳货被逐,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一年时间,他 就成了四方的楷模,于是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孔子为了加强国君的力量,试图削弱 李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贵族,但行动受到抵制,最终失败。因为难以施展抱负,孔 子就带领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到过卫、陈、宋等 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数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鲁哀公十 年(前484),弟子冉有回到鲁国,并率兵战胜了齐军。正卿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然而 回国之后,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乃致力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鲁哀公十六年 (前479)去世。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只一小部分内容记 栽了几位弟子的话。《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 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 语》。”传世《论语》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 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二十篇;篇名只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两三个字,若开头是“子曰”则取 语录中的头几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人谜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一段说:“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 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zhi) 回留之(袛,敬。袛回,一本作低回,意思是徘徊流连),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 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 矣!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柳诒(y)微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 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即使自今以后,吾国国民 同化于世界各国之新文化,然过去时代之与孔子之关系,要为历史上不可磨灭之事实。故虽老子与孔 子同生于春秋之时,同为中国之大哲,而其影响于全国国民,则老犹远逊于孔,其他诸子,更不可以 并论。”(《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则说:“(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穌)四大圣人,在历史上 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对于少数人来说,其他圣人可能也同样重要,但是在广大群众中,他们的 影响数百年来有增无减,远远超过了其他圣人。如果想对世界历史有明确的认识,就必须将他们单独 列出加以研究。”《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穌》序,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和 学者中,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发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 着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远。这是我们 语 高度重视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趣的是,孔子在当时虽然赢得了众多弟子的推尊,并且得到了社会 上部分人土的支持,可是不解、讥讽和困厄一直伴随着他。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抉择人生 的吧。 闷读文选 1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②,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③。出曰: 9 ①仪,卫国的一个邑。封人,镇守边界的官。请见,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见(xian),引见。②君子,指品德 高尚的人。斯,这个地方。③从者,随行的人,指随行孔子的学生。见之,把他引见给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