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老子》选读………73 有无相生…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无端崖之辞 ………78 二、鹏之徙于南冥……… 83 三、东海之大乐…………………….89 四、尊生………………………93 五、恶乎往而不可…… …97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102 了一、兼爱…………………………………103 非攻…… ……1106 、尚贤……………… 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112 郑人有且买履者 113 二、子園见孔子于商太宰 ……………117
概说 有学者认为,伏羲、唐尧、虞舜时期是我国文章发生和进步的时代,夏、商、周是文 章昌隆的时代,春秋战国则是文章极盛的时代。的确,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出现了,而 且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 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我们通常把当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称为“先秦诸子” 在学习有关典籍以前,大家应该弄清楚: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哪些?他们又富 有怎样的魅力呢? 春秋时期,教育已开始向乡民普及。郑、齐、卫、晋等国家大概都设立了乡校。以往 学术在于官府、史籍都由官府掌守的局面开始有了变化。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 新土人。那些能文能武博学多能、给大夫做家臣的人,以及大批受过教育最终被抛进平民 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等,也都是新士人阶层的来源。 新土人是一个新的有广泛社会联系和巨大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独立的人 格和思想,可以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各种学派,并且进一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创造了一批异常宝贵的文化 典籍。 诸子之思想及其争鸣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非常看重先秦诸子中的六家,即阴阳、儒、墨、名、 法以及道家。在本课程中,我们主要是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一些重要典籍。 春秋晚期,鲁国陬(Zo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前551—前479)开创了私 人讲学的风气,并且开创了儒家学派。儒家传统经典即《易》《书》《诗》《礼》《乐》《春 秋》六经或曰六艺,也是由孔子确立的。他拿这些经典来教授弟子。据说他弟子三千,通 六艺者有七十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但是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或他的弟子并没有对这个范畴 做出明确、完整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的主要是一些相关的事件。把《论语》和其他文献 (比如说《荀子》等)结合起来,则可以肯定,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它既要求个体社会成员具有某种内在与外在的合
理性,又要求社会群体也具有某种合理性。比方说,诸侯在大门内建有照壁,诸侯献酬饮 酒后把空杯子反放到坫(dian)台(古代设于厅堂前部两柱间的土台子)上,而大夫在大 门口就只能用帘子遮挡,其厅堂两柱间也不能有放置酒杯的坫台,这就是礼;天子可以用 八列、六十四位乐工舞蹈,天子那里撤除祭品的时候可以唱《雍》诗“相惟辟公,天子穆 穆”等,可是世卿、诸侯等都不能这样做,这就是礼。孔子十分推许管仲的仁德,因为他 辅佐齐桓公跟其他诸侯会盟,图谋共存,而不使用武力(《论语·宪问》);可是管仲家既 2设有照壁,又设有坫台,所以孔子很生气地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 佾(y)》)鲁国正卿季氏用八列、六十四位乐工在家庙庭中舞蹈,孔子气愤地说:“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当初,鲁国因为周公而受赐王者之礼乐,但八佾之舞 只能用于周文王和周公之庙,季氏用之于家庙就是僭礼了。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面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 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论语·颜渊》)。不过仁和礼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说管 修 仲有仁德却不知礼,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义。行义需要遵循的根本 依据也是礼。孔子说过“礼以行义”的话(《左氏春秋·成公二年》),意思是礼用来推 行义。 先秦诸子选读 孔子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他感慨人们很久以来罕能实行此道:“中 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有人把中庸理解为折中主义、骑墙 主义或者滑头主义(它们都意味着泯灭原则)。这其实误解了孔子的意思。孔子讲的中庸 有明确的原则,是指德行符合礼的规定。《礼记·仲尼燕居》记载,子曰:“师(颛孙师, 子张),尔过;而商(卜商,子夏)也不及……”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 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孔子想投身政治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他非常努力,最终却失败了。不过他在理论 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制度,建立了推动这一制度实现并且 维持这一制度正常运行的学说体系,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小邾国(今属山东滕州)人墨子(约前468—前376年)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本 来是学习儒家学说、孔子之术的,后来觉得儒家的礼过于繁缛,厚葬则糜费财物而害民, 如此等等,于是就不再追随儒家,而是另立门庭,授徒讲学。在战国时期,墨、儒两家之 学并称显学。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孟子甚至说:“圣王不 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 子·膝文公下》)这话可能有一点夸张,可墨子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则应当是一种事实。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或“兼相爱”,即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 下所有的人。按他的意见,“不相爱”是天下混乱、君臣父子兄弟都“亏人自利”的根源; 兼相爱就能使君臣父子兄弟不“亏人自利”,而是“交相利”,天下就不会陷入混乱(《墨 子·兼爱上》、《兼爱中》)。墨子又提倡“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这些主张都有一个核心的考虑,就是兼相爱。 墨子认为,治理国家若不尚贤、不重用有才有德的人,那么国家就不得富而得贫,人 民就不得众而得寡,刑政就不得治而得乱,行善的人就被阻止,行暴的人就被鼓励(《墨
子·尚贤上》、《尚贤下》)。可见,不尚贤有悖于兼爱国家百姓的宗旨。 墨子认为,百姓不上同于天子、天子不上同于天,那么就会“一人一义,二人二义, 十人十义”;“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那么天下就会陷入“交相非”的境地,最终使得 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 不能以相劳;腐臭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墨 子·尚同上》)。可见,不尚同也有悖于兼爱天下百姓的宗旨。 墨子反对攻打别人的国家,因为这亏人最多、不义最甚《墨子·非攻上》)。可见 非攻”主张的一个核心考虑也是兼爱。 墨子鼓吹天有意志,鼓吹鬼神存在并且有灵验,而其宗旨是促使人们兼相爱、交相 利 一般认为,道家学派是由老子创立的。可是跟传世《老子》一书密切相关的那位老 子,其身分和生活时代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今传《老子》一书是 战国时期完成的。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首先,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创造了万物:“道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大概是说,道产生了一种混沌未 分的气(“一”),这种混沌未分的气进一步产生了阴气和阳气(“二”),阴气和阳气混合又 产生了一种和谐的气(“三”),这混合阴、阳的和谐的气产生了万物;道无所不至,万物 由它而产生和生存。道是独立存在的,循环往复地运行,而永不衰竭,所谓“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其次,道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老 子》十八章)这是说,最根本的规律性的东西被废弃以后才有了仁义,聪明智慧产生以后 才有了更严重的伪诈。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指耕田种地);天下无道,戎马 生于郊”(《老子》四十六章)这是指如果天下政治合乎道就不会有战争了。老子还说:概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故德交归焉。”《老子》六十章)这是说要用道这说 一规律作为原则,来治理天下。这些道基本上是指自然无为的为政之道 《老子》确立道这一核心,是为了给现实人生确立一种根本法则:“…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这里所谓“道法自然”指的是道纯任自然,不是指自然高于道并且更 有本原的性质,因此人最终要取法的是道。 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约前372—前289)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 要学者。他的思想有三个鲜明的要点: 一是张扬性善说。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 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充这四端就足以保四海,不扩充这四端则不足以事 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基于这种认识,“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上》),他的意3 思不是指人性原本都是善的,而是说人的本性中有几棵非常小的、可以发展成善德(比如 仁义礼智)的苗子,人性中其余更多的部分则跟禽兽没有什么差别。美德就来自于保持和 发扬人性中这一点不同于禽兽的东西。所以,保持和发扬的工夫至关重要
二是宣扬民本思想。这一方面的情况,到学习选文的时候我们再说。 三是提倡仁政。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很容易地成就王业。实行仁政的具 体措施是,分给每一位成年男子五亩宅地、一百亩私田,使百姓在经营公田之余经营私 旧,使他们有足够的财产养生送死;而后推行教育,向百姓申明孝悌等伦理道德规范,使 他们养成善德(参阅《孟子·梁惠王上》)。仁政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皆 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的生卒年不详,大约跟孟子同时而稍后。至于他是 什么地方的人,迄今为止仍有不少争议。 庄子的思想非常奇特。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以道为师的根本在于化解 火切偏执,使本心解除所有的世俗负担。随顺造化的宗旨,在于使人们超脱人生的种种困境 (包括病痛和死亡)。这种思想告诉人们,在陷于走投无路的困境时,应如此这般地实现精 神的突围,而不至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 修 庄子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庄子·人间世》),认为生命被按 照世俗的价值标准来“使用”只是人生的歧途。一方面,人应当谨慎自处,超越生命可能 被赋予的工具性价值,来保全、涵养和发展生命。庄子惊人地指出,山上的树是被自己砍 先秦诸子选读 伐的,燃烧的膏是被自己煎熬的,桂树是被自己斫刈的,漆树是被自己剖割的,因为它们 对人有用(《庄子·人间世》)。做人当然也是一样的道理了。另一方面,人又不能把别人 当作自己的工具,人跟人的关系不应该沦落为木匠和树木的关系,就是说,对他人不应该 单方面占有、利用或榨取,相互间应该达成亲密无间、双向往来、彼此信赖、开放自在的 和谐。庄子这种思想凸现了生命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孟子和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战国末年 还有两位大学者值得注意。一位是赵国郇(Xin)(今山西临猗)人荀子(约前313—前 230),他是先秦时期最后的一位儒学大师;一位是韩国贵族出身的韩非(约前280—前 233),他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极强的人文意识。他强调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异,并由人比万物高贵,提出了人 征服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人的高贵之处,在于能依据礼义,组成有序的社会群体。其 他万物都没法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人可以征服自然的根本原因。 荀子弘扬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他说,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的本性没有礼义, 所以,人必须勤奋地学习礼义来培养善德。根据人对礼的内在自觉的不同程度,荀子把自 已的理想人格分成三个主要层次,即土、君子和圣人。士尊崇、喜好礼法,而尽力遵行; 君子实践礼法来矫正和整饬自己的性情,并且意志坚定;圣人把实践礼变成了自然而然的 要求,奉行礼法遵循节度而安之,就好像身体生有四肢一样,不必造作勉强(参阅《荀 子·儒效》、《修身》)。 荀子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提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 f·强国》),“《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故非礼,是无法也; 非师,是无师也”《荀子·修身》)。照他看来,礼是国家的命脉,是法的根本原则。这样 法就成了对礼的保证和落实。当礼不能节制人心、不能转化为人的自觉要求的时候,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