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 全国迷你型BA职业经理双证班 认证系列:高级职业经理CEO资格认证、人力资源总监、营销经理、财务总监、高级企业培训 酒店职业经理等学习认证系列。 颁发双证:通用高级经理钢印资格证书+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含全套2年制学籍档 案) 证书说明:证书全国通用、国际互认、电子注册,是提千、求职、晋级、移民的有效依据 学习时间:学期3个月(允许提前毕业) 收费标准:仅收取 1280= 学校网站:www.mhjy.net报名电话:0451-88723232咨询邮箱:xchy007163.cm 主办单位:中国经济管理大学承办单位:哈尔滨美华MA实战教育中心 全国招生函授教育颁发双证权威有效 近千本MBA职业经理实战教程免费下载 请速登htt:/ ww. mhjy.net(≌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的重点是对货币不同角度定义的理解,难点是对货币职能和货币形态关系的把握
1 《金融管理》 认证系列:高级职业经理 CEO 资格认证、人力资源总监、营销经理、财务总监、高级企业培训 师、酒店职业经理等学习认证系列。 颁发双证:通用高级经理钢印资格证书+MBA 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含全套 2 年制学籍档 案) 证书说明:证书全国通用、国际互认、电子注册,是提干、求职、晋级、移民的有效依据 学习时间:学期 3 个月(允许提前毕业) 收费标准:仅收取 元 学校网站:www.mhjy.net 报名电话:0451-88723232 咨询邮箱:xchy007@163.com 主办单位: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承办单位:哈尔滨美华 MBA 实战教育中心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的重点是对货币不同角度定义的理解,难点是对货币职能和货币形态关系的把握
第一节货币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和“钱”打交道可以用它买东西和享受各种服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钱”一般以纸币形式出现,也是货币的俗称。实际上,货币最早并不是纸币。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夏代, 那是四千年前的事货币主要是海贝、布帛和农具。世界上其他地区曾使用牲畜、象牙、可可豆等作为货币。 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形形色色的货币会殊途同归都演变为金属货币、纸币了呢?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货币。在生活中人们所需的各种商品,都需要用货币去 购买人们所需的各种服务,也需要支付货币来获得;人们劳动工作所获得的报酬一一工资,也是用货币支付 的人们为了种种目的,要积累财富保存财富采用的主要方式是积攒货币、到银行储蓄。除个人外企业、行 政事业部门的日常运行同样也离不开货币。财政收支也都是用货币进行的。不仅国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离不 开货币收支,国际间的各种经济交往无不伴随着货币的收支。可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货币已经 融入并影响着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例如,提起通货膨胀许多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它直接影响经济生活。由 于通货膨胀,许多人的实际财富减少了,原来能够买到的商品现在都买不起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生 产流通发生紊乱,原有的分配关系重新调整……通货膨胀为什么能对经济生活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是由于 现代生活已经和货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货币的运动、货币的变化会引起经济生活发生相应的改变。货币已 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然而经济生活为什么会和货币产生这么密切的联系呢?货币是在 人类社会产生时就与生俱来的吗? 货币自问世以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 起的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研究货币起源问题的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一旦深入下去,研究货币和交换是怎 样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看法就产生了分歧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货币起源说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及其形态变革 、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先王制币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周景王二 十一年(公元前年)欲废小钱铸大钱,单穆公劝谏景王说:“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赈) 救民。”意思是说古时候天灾降临,先王为赈救百姓,便造出货币以解决百姓交换中的困难。再如《管子》 书中所说:“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 而赎民之无卖子者。”即货币起源于禹汤之时,适逢水旱灾荒无粮充饥卖儿鬻女,禹汤为拯救百姓,便创造了 货币。先王制币说在先秦时代十分盛行,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大都继承了这一观点。如唐朝的陆贽(754-805年) 认为:“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立货泉之法,以节轻重之宜”。杨於陵(753-830年)也认为 “王者制钱,以权百货,贸迁有无,通变不倦,使物无甚贵甚贱,其术其他在上而己”。北宋李觏(1009-1059 认为:“昔在神农,日中为市致民聚货以有易无然轻重之数无所主宰(衡量标准)故后世圣人造币以权(权衡) 之”。他们都认为货币是圣王创造出来的。 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的是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观点。司马迁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即“维币之行 以通农商”。货币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随着农、工、商三业的交换和流通渠道的畅通,货 币和货币流通应运而生,随之兴盛。即“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 氏之前尚矣,靡(不)得而记云
2 第一节货币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和“钱”打交道,可以用它买东西和享受各种服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钱”一般以纸币形式出现,也是货币的俗称。实际上,货币最早并不是纸币。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夏代, 那是四千年前的事,货币主要是海贝、布帛和农具。世界上其他地区曾使用牲畜、象牙、可可豆等作为货币。 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形形色色的货币会殊途同归,都演变为金属货币、纸币了呢?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货币。在生活中人们所需的各种商品,都需要用货币去 购买;人们所需的各种服务,也需要支付货币来获得;人们劳动工作所获得的报酬——工资,也是用货币支付 的;人们为了种种目的,要积累财富,保存财富,采用的主要方式是积攒货币、到银行储蓄。除个人外,企业、行 政事业部门的日常运行同样也离不开货币。财政收支也都是用货币进行的。不仅国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离不 开货币收支,国际间的各种经济交往无不伴随着货币的收支。可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货币已经 融入并影响着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例如,提起通货膨胀,许多人都不会陌生,因为它直接影响经济生活。由 于通货膨胀,许多人的实际财富减少了,原来能够买到的商品现在都买不起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生 产流通发生紊乱,原有的分配关系重新调整……通货膨胀为什么能对经济生活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是由于 现代生活已经和货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货币的运动、货币的变化会引起经济生活发生相应的改变。货币已 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然而,经济生活为什么会和货币产生这么密切的联系呢?货币是在 人类社会产生时就与生俱来的吗? 货币自问世以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货币的出现是和交换联系在一 起的,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研究货币起源问题的人们的一种共识。然而,一旦深入下去,研究货币和交换是怎 样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看法就产生了分歧,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货币起源说。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及其形态变革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先王制币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周景王二 十一年(公元前年)欲废小钱铸大钱,单穆公劝谏景王说“不可。古者天灾降戾 : ,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赈) 救民。”意思是说古时候天灾降临,先王为赈救百姓,便造出货币以解决百姓交换中的困难。再如《管子》一 书中所说“汤七年旱 : ,禹五年水,民之无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铸币, 而赎民之无卖子者。”即货币起源于禹汤之时,适逢水旱灾荒,无粮充饥,卖儿鬻女,禹汤为拯救百姓,便创造了 货币。先王制币说在先秦时代十分盛行,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大都继承了这一观点。如唐朝的陆贽(754-805 年) 认为:“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立货泉之法,以节轻重之宜”。杨於陵(753-830 年)也认为: “王者制钱,以权百货,贸迁有无,通变不倦,使物无甚贵甚贱,其术其他,在上而已”。北宋李觏(1009-1059 年) 认为:“昔在神农,日中为市,致民聚货,以有易无,然轻重之数无所主宰(衡量标准),故后世圣人造币以权(权衡) 之”。他们都认为货币是圣王创造出来的。 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的是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观点。司马迁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即“维币之行, 以通农商”。货币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随着农、工、商三业的交换和流通渠道的畅通,货 币和货币流通应运而生,随之兴盛。即“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 氏之前尚矣,靡(不)得而记云
、西方货币起源说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是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如早期的古罗马法学家鲍鲁斯(公元二三世纪 期间)认为买卖渊源于物物交换。早年并无货币这种东西,也无所谓商品与价格,每个人只是根据他的机缘与 需要以对他无用的东西交换有用的东西因为通常是一个有富余而另一个有不足。但是,因于你所有的正是 我所愿得的和我所有的正是你所愿接受的这种偶合的情况不是经常出现,于是一种由国家赋予永久价值的 事物被选择出来,作为统一的尺度以解除物物交换的困难。这种事物经铸造为一种公共的形式后,可以代表 有用性和有效性而不必考虑其内在的价值对其数量的关系。从此两种东西的交换不再称为财物,只称为 个价格。法国经济学家N·奥雷司姆(1325-1382年)认为,物品常常表现为在一地很缺乏而在别处却很丰富, 于是产生物物交换方式。又因物物交换常常产生纠纷和争议,聪明的人便发明了货币,因此货币不是直接用 来满足人类生活的自然财富,而是被发明出来的便于交换的人为工具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另一种观点是便于交换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 生的。如英国经济学家A·斯密(1723-1790年)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发展逐渐从诸货物中分离出来的 是为解决相对价值太多而不易记忆、直接物物交换不便而产生的。他说如果进入交换过程有100种货物 那么每种货物都会有99个相对价值由于这么多价值不易记忆,人们自然会想到把其中之一作为共同的衡量 标准,通过它来对其他货物进行比较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第三种观点是保存财富说。这种学说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中说明货币产生的必要 性,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如法国经济学家J·西斯蒙第(1773-1842年)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 但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计算财富的量,便产生了对货币的需要,货币因此而成为保存 财富的一种工具 马克思的论证:价值及其形式 马克思认为,只把货币作为克服物物交换困难的技术手段来理解而不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和商品价值形 态的发展来认识是肤浅的。他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分析商品交换发展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形式发展过 程中,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商品是指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使用价值,即能满足 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能够御寒。二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 的人类劳动它只能通过与另一种商品交换而表现在交换价值上。商品交换使商品价值得到表现,因此,商品 交换的发展阶段不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在历史上曾经出现四种形式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很少有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行为仅是偶然的,在这种 偶然的交换中,商品价值的表现也是简单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羊与斧头交换,只能通过斧头表现 自己的价值羊起着主动作用;斧头处于等价形态成为表现羊的价值的材料,起被动作用。简单的、偶然的价 值形态虽然反映的只是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萌芽状态,但它却包含着一切价值形态以及货币的秘密。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一一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物物交换的范围扩大,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和具有规律 性,一种商品经常地与一系列商品交换,如20斤粮食有时换一张弓,有时又换三张兽皮有时又换两把斧头等 等。这样,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在另一种商品上表现出来而是经常地由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
3 二、西方货币起源说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如早期的古罗马法学家鲍鲁斯(公元二三世纪 期间)认为:买卖渊源于物物交换。早年并无货币这种东西,也无所谓商品与价格,每个人只是根据他的机缘与 需要以对他无用的东西交换有用的东西,因为通常是一个有富余而另一个有不足。但是,因于你所有的正是 我所愿得的和我所有的正是你所愿接受的这种偶合的情况不是经常出现,于是一种由国家赋予永久价值的 事物被选择出来,作为统一的尺度以解除物物交换的困难。这种事物经铸造为一种公共的形式后,可以代表 有用性和有效性,而不必考虑其内在的价值对其数量的关系。从此两种东西的交换不再称为财物,只称为一 个价格。法国经济学家 N·奥雷司姆(1325-1382 年)认为,物品常常表现为在一地很缺乏而在别处却很丰富, 于是产生物物交换方式。又因物物交换常常产生纠纷和争议,聪明的人便发明了货币,因此货币不是直接用 来满足人类生活的自然财富,而是被发明出来的便于交换的人为工具。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另一种观点是便于交换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 生的。如英国经济学家 A·斯密(1723-1790 年)认为,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发展逐渐从诸货物中分离出来的, 是为解决相对价值太多而不易记忆、直接物物交换不便而产生的。他说,如果进入交换过程有 100 种货物, 那么每种货物都会有 99 个相对价值,由于这么多价值不易记忆,人们自然会想到把其中之一作为共同的衡量 标准,通过它来对其他货物进行比较,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 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第三种观点是保存财富说。这种学说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中说明货币产生的必要 性,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如法国经济学家 J·西斯蒙第(1773-1842 年)认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 但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要保存财富,交换财富,计算财富的量,便产生了对货币的需要,货币因此而成为保存 财富的一种工具。 三、马克思的论证:价值及其形式 马克思认为,只把货币作为克服物物交换困难的技术手段来理解,而不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和商品价值形 态的发展来认识是肤浅的。他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分析商品交换发展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形式发展过 程中,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商品是指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使用价值,即能满足 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能够御寒。二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 的人类劳动,它只能通过与另一种商品交换而表现在交换价值上。商品交换使商品价值得到表现,因此,商品 交换的发展阶段不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在历史上曾经出现四种形式: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很少有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商品交换的行为仅是偶然的,在这种 偶然的交换中,商品价值的表现也是简单的地位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羊与斧头交换,只能通过斧头表现 自己的价值,羊起着主动作用;斧头处于等价形态,成为表现羊的价值的材料,起被动作用。简单的、偶然的价 值形态虽然反映的只是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萌芽状态,但它却包含着一切价值形态以及货币的秘密。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物物交换的范围扩大,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和具有规律 性,一种商品经常地与一系列商品交换,如 20 斤粮食有时换一张弓,有时又换三张兽皮,有时又换两把斧头,等 等。这样,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在另一种商品上表现出来,而是经常地由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
但是,在每一次具体的交换行为中,只能有两种商品发生交换,这时,一种商品(如一张弓)就排斥其他商品(如 张兽皮、两把斧头)充当表现商品价值(如20斤粮食)的材料。因此,在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中等价物 是特殊的等价物。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使商品价值的表现不完整、不统一,缺少共同的单位来表现商品 价值。因此直接物物交换的实现必须以交换双方相互需要对方的劳动产品为前提,这对商品交换来说是极 困难的。 3.一般价值形态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生产者逐渐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一种大家都愿意接受而又可经 常用来交换的商品,然后再去换取所需的商品。这样自发地逐渐分离出一种作为交换媒介的商品,商品交换 都通过这一媒介物进行。所有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就是一般价值形态,如一张弓、三张 兽皮、两把斧头都与20斤粮食相交换,它们的价值均以粮食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简单的和统一的, 因而是一般的。一般价值形态中的等价物成为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是所有商品共同的、一般的等价物 物交换发展为通过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交换 4货币价值形态——货币的产生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往往采用不同的商品作一般等价物如牲畜、皮革、蚌、贝 农具、猎具等,各种商品交替地、暂时地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但是,人们发现这些商品作一般等价物很 不方便,具有质量不统一、不便分割或合并、携带储藏不方便等缺点。而金属不仅可以避免这些缺点还具 有适宜作为货币的特点例如,金属质地均匀,可任意分割或合并经久耐磨不变质,量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储 藏等。因此,金属是表现商品价值最适当的材料逐渐发展到由某种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商品,这就 是货币价值形态。马克思的剖析以最完整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推导出货币的起源即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它是经过价值形态发展的各个阶段而 生的 四、货币的形态与演变 货币自产生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货币的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着 ()币材 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一般来说,充当商品货币的材料应具备以下这样一些性质:一是价值 较高,二是易于分割三是易于保存四是便于携带。充当货币的材料价值较高,就可以用少量的货币完成大量 的交易;易于分割是指货币材料可以自由分割,且分割后不影响其价值,以便为价值量不等的商品交易服务 易于保存是指货币材料不会因保存而减少价值,不需要支付费用便于携带可以使货币在较大区域内媒介商 品交换。但对某一种货币材料来说,上述四个要求也不是在任何时期都是同等重要的。从货币的发展史来看, 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种类不同的物品充当过货币。大致而论,货币材料的演变是从实物货币开始发展到金 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品的代表一纸币和信用货币形式。这个货币材料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商品生产、商 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材料的要求。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币材是沿着实物货币一金属货币一信用货币这 样的历史顺序而发展演变,但这并不说明它们之间有严格的此生彼亡的界限。如金属货币产生后,在某些历 史时期,仍有实物货币同时使用,如中国唐代的钱帛兼行就是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同时使用
4 但是,在每一次具体的交换行为中,只能有两种商品发生交换,这时,一种商品(如一张弓)就排斥其他商品(如 三张兽皮、两把斧头)充当表现商品价值(如 20 斤粮食)的材料。因此,在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中,等价物 是特殊的等价物。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态使商品价值的表现不完整、不统一,缺少共同的单位来表现商品 价值。因此,直接物物交换的实现必须以交换双方相互需要对方的劳动产品为前提,这对商品交换来说是极 困难的。 3.一般价值形态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生产者逐渐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一种大家都愿意接受而又可经 常用来交换的商品,然后再去换取所需的商品。这样,自发地逐渐分离出一种作为交换媒介的商品,商品交换 都通过这一媒介物进行。所有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就是一般价值形态,如一张弓、三张 兽皮、两把斧头都与 20 斤粮食相交换,它们的价值均以粮食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简单的和统一的, 因而是一般的。一般价值形态中的等价物成为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是所有商品共同的、一般的等价物。 物交换发展为通过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交换。 4.货币价值形态——货币的产生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往往采用不同的商品作一般等价物,如牲畜、皮革、蚌、贝、 农具、猎具等,各种商品交替地、暂时地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但是,人们发现这些商品作一般等价物很 不方便,具有质量不统一、不便分割或合并、携带储藏不方便等缺点。而金属不仅可以避免这些缺点,还具 有适宜作为货币的特点,例如,金属质地均匀,可任意分割或合并,经久耐磨不变质,量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储 藏等。因此,金属是表现商品价值最适当的材料,逐渐发展到由某种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商品,这就 是货币价值形态。马克思的剖析以最完整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推导出货币的起源,即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它是经过价值形态发展的各个阶段而 产生的。 四、货币的形态与演变 货币自产生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货币的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也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发展着。 ㈠币材 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一般来说,充当商品货币的材料应具备以下这样一些性质:一是价值 较高;二是易于分割;三是易于保存;四是便于携带。充当货币的材料价值较高,就可以用少量的货币完成大量 的交易;易于分割是指货币材料可以自由分割,且分割后不影响其价值,以便为价值量不等的商品交易服务; 易于保存是指货币材料不会因保存而减少价值,不需要支付费用;便于携带可以使货币在较大区域内媒介商 品交换。但对某一种货币材料来说,上述四个要求也不是在任何时期都是同等重要的。从货币的发展史来看, 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种类不同的物品充当过货币。大致而论,货币材料的演变是从实物货币开始,发展到金 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品的代表—纸币和信用货币形式。这个货币材料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商品生产、商 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材料的要求。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币材是沿着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这 样的历史顺序而发展演变,但这并不说明它们之间有严格的此生彼亡的界限。如金属货币产生后,在某些历 史时期,仍有实物货币同时使用,如中国唐代的钱帛兼行,就是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同时使用
白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在中国历史上实物货币种 类很多如龟壳、海贝、蚌珠、皮革、米粟、布帛、牲畜、农具等都充当过实物货币,其中时间较长、影响 较大的有两类一类是贝币另一类是谷帛。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它以产于南洋海域的海贝为币材。 这种海贝原来是用作饰物的由于它坚固耐用,价值较高携带方便有天然单位而被当作货币使用。贝的货币 单位为“朋”,通常十贝为一朋。中国使用贝币的时间很长,从殷周时期开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废除 贝币使用了近千余年时间在中国云南一带贝币一直使用到清初。在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的许多民族 和国家,也都曾使用过贝币。谷帛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实物货币。中国历史上用作货币的谷帛情况不 同。谷只是用于零星交易,成匹的布帛则适于大额支付,以补铜钱之不便。即使在钱币广泛流通以后谷帛的 货币性亦未完全丧失,特别是在魏晋隋唐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宋代以后银钱日益发展,谷帛杂货的货币作 用亦未完全消失。然而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货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交换对货币的要求。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 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所以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白金属货币 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称为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 分割、易于储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从殷商时代开始,金属货币就 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就金属货币本身发展而言,以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材料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 盛时期。黄金作为货币材料的历史比较长,如英国早在13世纪中叶就有了金币铸造但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 币则是在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以后历史上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开始于1816年。金属充当货 币材料采用过两种形式:一是称量货币,二是铸币。称量货币是指以金属条块的形式发挥货币作用的金属货 币。金属货币出现后,最开始是以金属条块形式流通,这种金属条块在使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很长,典型的形 态是白银。从汉代开始使用的白银,一直是以两为计算单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银锭分为四种形式一是元宝, 也称马蹄银、宝银,每枚重约50两;二是中锭也称小元宝;三是小锭,重约一二两到三五两四是碎银重量在 两以下。白银在使用时,每次都要验成色、称重量很不方便。清朝中叶以后,为了便利商品交易,各地都建立 了公估局,专门负责鉴定银元宝的成色和重量,宝银经过鉴定后即可按批定的重量和成色流通,交易时不必 再随时称重和鉴色。但公估局的鉴定只在当地有效,到了外地仍要改铸成当地通行的宝银重新鉴定,不能从 根本上改变银两制度的落后性。一直到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才从法律上废止了这种落后的货 币制度 铸币是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铸币的出现克服了秤量货币使用时 的种种不便,便利了商品交易。铸币最初形态各异,如中国历史上铸币的形状有仿造贝币而铸造的铜贝、银 贝、金贝有仿造刀状而铸造的刀币,有仿造铲状而铸造的布币等。最后铸币的形态逐渐过渡统一到圆形,因 为圆形便于携带,不易磨损。中国最早的圆形铸币是战国中期的圜钱(亦称环钱),流通全国的则是秦始皇为统 中国货币而铸造的秦半两这种铸币为圆型,中间有方孔,一直沿用到清末。因为钱有方孔所以历史上称钱 为“孔方兄”。西方国家金属铸币采用的是圆形无孔的形式币面通常铸有统治者的头像。清朝末年,受流入 我国的外国银元的影响方孔铸币被圆形无孔铸币所代替。 四纸币 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公元10世纪北宋就 开始使用纸币一交子。交子是在宋朝初期,四川商人为克服铁钱携带不便的缺点联合发行的、可以兑现的 纸制货币,后来因为发行人破产而改为官办流通范围由四川省内扩展到省外。自交子流通开始,以后许多朝
5 ㈡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在中国历史上,实物货币种 类很多,如龟壳、海贝、蚌珠、皮革、米粟、布帛、牲畜、农具等都充当过实物货币,其中时间较长、影响 较大的有两类:一类是贝币,另一类是谷帛。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它以产于南洋海域的海贝为币材。 这种海贝原来是用作饰物的,由于它坚固耐用,价值较高,携带方便,有天然单位,而被当作货币使用。贝的货币 单位为“朋”,通常十贝为一朋。中国使用贝币的时间很长,从殷周时期开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废除 贝币,使用了近千余年时间,在中国云南一带,贝币一直使用到清初。在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的许多民族 和国家,也都曾使用过贝币。谷帛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实物货币。中国历史上用作货币的谷帛情况不 同。谷只是用于零星交易,成匹的布帛则适于大额支付,以补铜钱之不便。即使在钱币广泛流通以后,谷帛的 货币性亦未完全丧失,特别是在魏晋隋唐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宋代以后,银钱日益发展,谷帛杂货的货币作 用亦未完全消失。然而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货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交换对货币的要求。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 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所以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㈢金属货币 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称为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 分割、易于储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从殷商时代开始,金属货币就 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就金属货币本身发展而言,以贵金属黄金作为货币材料是金属货币发展史上的鼎 盛时期。黄金作为货币材料的历史比较长,如英国早在 13 世纪中叶就有了金币铸造,但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 币,则是在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以后,历史上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开始于 1816 年。金属充当货 币材料采用过两种形式:一是称量货币,二是铸币。称量货币是指以金属条块的形式发挥货币作用的金属货 币。金属货币出现后,最开始是以金属条块形式流通,这种金属条块在使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很长,典型的形 态是白银。从汉代开始使用的白银,一直是以两为计算单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银锭分为四种形式:一是元宝, 也称马蹄银、宝银,每枚重约 50 两;二是中锭,也称小元宝;三是小锭,重约一二两到三五两;四是碎银,重量在 1 两以下。白银在使用时,每次都要验成色、称重量,很不方便。清朝中叶以后,为了便利商品交易,各地都建立 了公估局,专门负责鉴定银元宝的成色和重量,宝银经过鉴定后,即可按批定的重量和成色流通,交易时不必 再随时称重和鉴色。但公估局的鉴定只在当地有效,到了外地,仍要改铸成当地通行的宝银重新鉴定,不能从 根本上改变银两制度的落后性。一直到 1933 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才从法律上废止了这种落后的货 币制度。 铸币是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铸币的出现,克服了秤量货币使用时 的种种不便,便利了商品交易。铸币最初形态各异,如中国历史上铸币的形状有仿造贝币而铸造的铜贝、银 贝、金贝,有仿造刀状而铸造的刀币,有仿造铲状而铸造的布币等。最后铸币的形态逐渐过渡统一到圆形,因 为圆形便于携带,不易磨损。中国最早的圆形铸币是战国中期的圜钱(亦称环钱),流通全国的则是秦始皇为统 一中国货币而铸造的秦半两,这种铸币为圆型,中间有方孔,一直沿用到清末。因为钱有方孔,所以,历史上称钱 为“孔方兄”。西方国家金属铸币采用的是圆形无孔的形式,币面通常铸有统治者的头像。清朝末年,受流入 我国的外国银元的影响,方孔铸币被圆形无孔铸币所代替。 ㈣纸币 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公元 10 世纪,北宋就 开始使用纸币—交子。交子是在宋朝初期,四川商人为克服铁钱携带不便的缺点,联合发行的、可以兑现的 纸制货币,后来因为发行人破产而改为官办,流通范围由四川省内扩展到省外。自交子流通开始,以后许多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