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为杂卷记类。其中所收,皆属单篇,则是此传虽收入《异闻集》,在宋初以前,固尝单行也。近尝有 疑为伪托者。然行简辞赋精炼,文辞亚于居易。且与李公佐友善,此传亦受公佐之敦促,则一时兴到 传奇之作,亦无庸疑也。元人石君宝作《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明人薛近衮作《绣儒记》二剧本,皆本 (2)取相题材为文的有:宋话本《李亚仙不负郑元和》、《郑元和风雪打瓦罐》(高文秀作)、《李 亚仙花酒曲江池》(石君宝作):宋元南戏《李亚仙》:明传奇《绣儒记》(薛近衮、郑若庸、徐霖)。 (3)关于小说结尾:小说结尾处写到郑父娶李娃为媳,李“妇道甚修、治家严整为封汧国夫人” 等,有人认为既违背了郑父的性格,又不符合李的初衷,不但有损人物形象的完整性,而且在实际生 活中也是不可能的,认为不亚于狗尾续貂 (4)关于成书时间:《唐传奇浅论》的作者又提出,作者末尾说:主人公郑生和作者的伯父在晋 州、户部、水陆运使三任都是前后任,所以他详知其事,这是作者故作狡狯,目的在夸示这故事的真 实性。他说写这篇传奇是因为贞元(785-805)中与李公佐谈这故事,受了李公佐的怂恿,时间也是不 可信的。经查,白行简的祖父辈没有一个人曾做过晋州刺史、户部(郎中或员外郎)和水陆运使的官。 此其一。其二,诗人元稹《元氏长庆集》中有致白居易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五言长诗一首 其中“光阴听话移”句下,注道:“尝于新昌里说《一枝花》话”。白居易任翰林学士为元和二年(807) 居新昌里为元和三年,这是白居易的诗文和后代的《白居易年谱》可考的。《一枝花》就是李娃故事, 白行简当是在元、白听此话时一同听到后写作此篇的
卷为杂卷记类。其中所收,皆属单篇,则是此传虽收入《异闻集》,在宋初以前,固尝单行也。近尝有 疑为伪托者。然行简辞赋精炼,文辞亚于居易。且与李公佐友善,此传亦受公佐之敦促,则一时兴到 传奇之作,亦无庸疑也。元人石君宝作《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明人薛近衮作《绣儒记》二剧本,皆本 此。” (2)取相题材为文的有:宋话本《李亚仙不负郑元和》、《郑元和风雪打瓦罐》(高文秀作)、《李 亚仙花酒曲江池》(石君宝作);宋元南戏《李亚仙》;明传奇《绣儒记》(薛近衮、郑若庸、徐霖)。 (3)关于小说结尾:小说结尾处写到郑父娶李娃为媳,李“妇道甚修、治家严整为封汧国夫人” 等,有人认为既违背了郑父的性格,又不符合李的初衷,不但有损人物形象的完整性,而且在实际生 活中也是不可能的,认为不亚于狗尾续貂。 (4)关于成书时间:《唐传奇浅论》的作者又提出,作者末尾说:主人公郑生和作者的伯父在晋 州、户部、水陆运使三任都是前后任,所以他详知其事,这是作者故作狡狯,目的在夸示这故事的真 实性。他说写这篇传奇是因为贞元(785-805)中与李公佐谈这故事,受了李公佐的怂恿,时间也是不 可信的。经查,白行简的祖父辈没有一个人曾做过晋州刺史、户部(郎中或员外郎)和水陆运使的官。 此其一。其二,诗人元稹《元氏长庆集》中有致白居易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五言长诗一首, 其中“光阴听话移”句下,注道:“尝于新昌里说《一枝花》话”。白居易任翰林学士为元和二年(807), 居新昌里为元和三年,这是白居易的诗文和后代的《白居易年谱》可考的。《一枝花》就是李娃故事, 白行简当是在元、白听此话时一同听到后写作此篇的
罗贯中《蒋干中计》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在历史资料基础上进行取舍加工,构成完整的小说情节的。 2、了解本文严密,精巧的结构特点。 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蒋干中计》是“赤壁之战”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曹操在 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便挥军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和孙权,继而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 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进了荆州,并任命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 顺江而下,直扫东吴。“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号称 百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关键时刻,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驳倒投降派,坚定了孙权 迎战的决心。孙权以坚决抗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深知敌我兵力悬珠,但曹操渡江犯了兵 家四忌,且“北军不谙水战”又是致命弱点。正当周瑜苦心钻研如何利用对方弱点一举击败曹军时, 恰幼年同窗蒋干自动请命前来劝降,周瑜便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将计就计,诱使蒋干为己所用,借曹操 之手,除了自己的心腹之患、曹操的水战得力干将蔡瑁、张允,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蒋干过江,到蔡、张二人被杀,群英会蒋干中计是赤壁之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众所周知, 赤壁之战使曹、孙、刘三方力量发生根本转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可见群英会的重要 性。在两军对垒,大决战一触即发的背景下,这场智斗牵一发而动全身,反间成功,则曹军不谙水战 虽强而实弱:反间失败,则曹军以百万之众,“深得水军之妙”,其胜负不言而喻。作者将两大政治军 事集团的生死之斗,从刀光剑影的战场移到觥筹交错的帷幄之中,表面言笑晏晏,实际上却是剑拔弩
罗贯中《蒋干中计》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在历史资料基础上进行取舍加工,构成完整的小说情节的。 2、了解本文严密,精巧的结构特点。 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二、课文简析 1. 主题探讨 《蒋干中计》是“赤壁之战”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曹操在 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便挥军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和孙权,继而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 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进了荆州,并任命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 顺江而下,直扫东吴。“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号称 一百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关键时刻,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驳倒投降派,坚定了孙权 迎战的决心。孙权以坚决抗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深知敌我兵力悬珠,但曹操渡江犯了兵 家四忌,且“北军不谙水战”又是致命弱点。正当周瑜苦心钻研如何利用对方弱点一举击败曹军时, 恰幼年同窗蒋干自动请命前来劝降,周瑜便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将计就计,诱使蒋干为己所用,借曹操 之手,除了自已的心腹之患、曹操的水战得力干将蔡瑁、张允,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蒋干过江,到蔡、张二人被杀,群英会蒋干中计是赤壁之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众所周知, 赤壁之战使曹、孙、刘三方力量发生根本转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可见群英会的重要 性。在两军对垒,大决战一触即发的背景下,这场智斗牵一发而动全身,反间成功,则曹军不谙水战, 虽强而实弱;反间失败,则曹军以百万之众,“深得水军之妙”,其胜负不言而喻。作者将两大政治军 事集团的生死之斗,从刀光剑影的战场移到觥筹交错的帷幄之中,表面言笑晏晏,实际上却是剑拔弩
张,惊心动魄。了解了群英会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章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课文恰是通过这样一个看似轻松闲适的老友相聚、把盏叙旧,而实际却暗 藏各自用心的场面来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同时充分体现周瑜卓越的政治军 事才干。 2、思路探究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个情节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 故事的序幕(第1一3段):述赤壁大战前形势,曹强而孙弱。曹军积极备战,周瑜为破曹军而苦 思对策 故事的开端(第4段):蒋干献计招降:周瑜将计就计迎接 故事的发展与高潮(第5-8段):周瑜佯醉泄密,蒋干窃书中计 故事的结局(第9段):曹操中计,杀蔡、张二将。 故事的尾声(第10段),周瑜闻报反间计成功,为赤壁大战无忧而喜。 故事从三江口写起,一开始就点出两军胜负的关键在于水战,曹操的信中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令 周瑜毁书斩使,于是有三江口之战:曹操战败后,命蔡、张训练水军,周瑜虽胜,但他仍能谨慎从事, 进行调査硏究,连夜暗窥曹营,正是由于蔡、张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使周瑜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 恰在此时蒋干自荐前来东吴作说客,这对苦思破敌计策的周瑜来说正中下怀 蒋干盲目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劝得周瑜来降”,“必要成功”,事实上他对周瑜 并不了解,到东吴碰了壁。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劝降的口,陷入被动而束手无策。眼看无法完成任 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哪里睡得着,此时发现密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邀功。这 种心理,使他不辩真伪,受骗中计,除此之外,周瑜又特意安排了一些迷惑他的细节;一是故意合着 假书信的内容说梦话,二是安排人在四更时来向周瑜报告“江北有人到此”“急切不得下手”之类的话, 令蒋干对书信之事确信无疑。加上蒋干请缨时的盲目自信,被周瑜识破来意后的束手无策,群英会上 面对禁言令的无胆无谋,窃书后顺利脱身自以为得计时的毫无头脑,使得密信顺利到达曹操之手 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不可一世,在胜利的形势下产生骄傲轻敌的 思想。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三江口之战“东吴兵少,反为所败”,他在怪二 将不用心时,己对这两个荆州降将不放心。看到密信中有“降曹”,“迫于势耳”,“已赚北军困于寨中” 之语,都与蔡张的身份,练兵的做法相符,使曹操也受骗中计,以至误杀两名得力大将。但曹操与蒋
张,惊心动魄。了解了群英会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章主题。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课文恰是通过这样一个看似轻松闲适的老友相聚、把盏叙旧,而实际却暗 藏各自用心的场面来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同时充分体现周瑜卓越的政治军 事才干。 2、思路探究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个情节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 故事的序幕(第 1-3 段):述赤壁大战前形势,曹强而孙弱。曹军积极备战,周瑜为破曹军而苦 思对策。 故事的开端(第 4 段):蒋干献计招降;周瑜将计就计迎接。 故事的发展与高潮(第 5-8 段):周瑜佯醉泄密,蒋干窃书中计。 故事的结局(第 9 段):曹操中计,杀蔡、张二将。 故事的尾声(第 10 段),周瑜闻报反间计成功,为赤壁大战无忧而喜。 故事从三江口写起,一开始就点出两军胜负的关键在于水战,曹操的信中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令 周瑜毁书斩使,于是有三江口之战;曹操战败后,命蔡、张训练水军,周瑜虽胜,但他仍能谨慎从事, 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正是由于蔡、张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使周瑜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 恰在此时蒋干自荐前来东吴作说客,这对苦思破敌计策的周瑜来说正中下怀。 蒋干盲目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劝得周瑜来降”,“必要成功”,事实上他对周瑜 并不了解,到东吴碰了壁。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劝降的口,陷入被动而束手无策。眼看无法完成任 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哪里睡得着,此时发现密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邀功。这 种心理,使他不辩真伪,受骗中计,除此之外,周瑜又特意安排了一些迷惑他的细节;一是故意合着 假书信的内容说梦话,二是安排人在四更时来向周瑜报告“江北有人到此”“急切不得下手”之类的话, 令蒋干对书信之事确信无疑。加上蒋干请缨时的盲目自信,被周瑜识破来意后的束手无策,群英会上 面对禁言令的无胆无谋,窃书后顺利脱身自以为得计时的毫无头脑,使得密信顺利到达曹操之手。 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不可一世,在胜利的形势下产生骄傲轻敌的 思想。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三江口之战“东吴兵少,反为所败”,他在怪二 将不用心时,已对这两个荆州降将不放心。看到密信中有“降曹”,“迫于势耳”,“已赚北军困于寨中” 之语,都与蔡张的身份,练兵的做法相符,使曹操也受骗中计,以至误杀两名得力大将。但曹操与蒋
干不同,他毕竟老练,能马上省悟到:“吾中计矣!”可事后却不肯当众认错,只是给蔡张加上“怠慢 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已的过错,可见曹操的老奸巨滑 周瑜是整个计谋的策划者,也是执行者,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 诱人中计等情节既表现出他的决断大谋略的气魄(实地察看之后决定应先除蔡、张二人以削弱曹操的 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作出决断),又有捕捉小战机的敏锐(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刻决定 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缜密非常,引人入胜。足见周瑜的足智多谋 周瑜接待蒋干时有六次“笑”,这些细节描写对情节发展有点染、推进作用 (1)“闻干至,笑谓诸将日“说客至矣”“这一笑”是为了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 出他在与敌斗争中寻找并争取主动权,极为自信。 (2)瑜笑日:“吾虽不及师旷……雅意。”这一“笑”是表示自己看透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 弥彰,以堵蒋干之口 (3)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弟为曹氏说客。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一“笑”,是虚情假 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4)(瑜)说罢,大笑畅饮,这一“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 (5)瑜佯醉大笑日“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 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自已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6)(瑜)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这一“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和抗曹决心, 形似杜绝蒋干劝降的念头,又暗含已有破曹良策。这六次“笑”中可以看到对蒋干的内紧外松和周瑜 潇洒豪放的性格,以及机智善变和稳操胜券的自信 3、特点指要 (1)严密、精巧的情节结构 本文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严密、精巧的情节结构方面。故事从三江口之战写起,一开始就点出 了两军胜负的关键在于水战。曹军初战失利,吃亏在不谙水战,周瑜敢以数万兵马与曹军百万之众抗 衡,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凭江据险又知道曹军的弱点,所以,当周瑜暗中侦察,发现曹军水寨部署 得井井有条,“深得水军之妙”后,不由得大吃一惊。在周瑜的心目中,除去曹操水军统领蔡瑁、张允, 便成了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而在曹操一方,由于初战失利,挫了锐气,也在筹谋破敌之策。这时, 蒋干出现了,自愿过江劝降周瑜,周瑜如能不战而降,对曹操来讲,自是天大的好事,而对周瑜来说
干不同,他毕竟老练,能马上省悟到:“吾中计矣!”可事后却不肯当众认错,只是给蔡张加上“怠慢 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已的过错,可见曹操的老奸巨滑。 周瑜是整个计谋的策划者,也是执行者,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 诱人中计等情节既表现出他的决断大谋略的气魄(实地察看之后决定应先除蔡、张二人以削弱曹操的 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作出决断),又有捕捉小战机的敏锐(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刻决定 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缜密非常,引人入胜。足见周瑜的足智多谋。 周瑜接待蒋干时有六次“笑”,这些细节描写对情节发展有点染、推进作用。 (1)“闻干至,笑谓诸将日“说客至矣”“这一笑”是为了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 出他在与敌斗争中寻找并争取主动权,极为自信。 (2)瑜笑日:“吾虽不及师旷……雅意。”这一“笑”是表示自己看透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 弥彰,以堵蒋干之口。 (3)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弟为曹氏说客。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一“笑”,是虚情假 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4)(瑜)说罢,大笑畅饮,这一“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 (5)瑜佯醉大笑日“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 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自已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6)(瑜)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这一“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和抗曹决心, 形似杜绝蒋干劝降的念头,又暗含已有破曹良策。这六次“笑”中可以看到对蒋干的内紧外松和周瑜 潇洒豪放的性格,以及机智善变和稳操胜券的自信。 3、特点指要 (1)严密、精巧的情节结构 本文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严密、精巧的情节结构方面。故事从三江口之战写起,一开始就点出 了两军胜负的关键在于水战。曹军初战失利,吃亏在不谙水战,周瑜敢以数万兵马与曹军百万之众抗 衡,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凭江据险又知道曹军的弱点,所以,当周瑜暗中侦察,发现曹军水寨部署 得井井有条,“深得水军之妙”后,不由得大吃一惊。在周瑜的心目中,除去曹操水军统领蔡瑁、张允, 便成了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而在曹操一方,由于初战失利,挫了锐气,也在筹谋破敌之策。这时, 蒋干出现了,自愿过江劝降周瑜,周瑜如能不战而降,对曹操来讲,自是天大的好事,而对周瑜来说
蒋干的到来,正好为他施展反间计,除去心腹之患创造了一个契机,“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便在这 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展开了 从蒋干过江,到蔡、张二人被杀,在整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作者更是显示了高超的结构技巧, 无一闲笔,使情节一环紧扣一环,一步步向纵深发展。蒋干一过江,周瑜立即将其欲劝降的嘴堵住, 这是行使反间计的前提和关键,因为只有在故人相见、坦诚无忌的表面现象掩盖下,周瑜才能装作尽 兴大醉,才能以梦话进一步引蒋干上钩。于是周瑜在叙礼完毕后,立刻传召江左英杰,大设群英会 在群英会上,再次封信蒋干之口,又将佩剑交给太史慈,下令如有提起曹、孙军旅之事者,即斩之 使蒋干无一点可乘之隙。至此,蒋干已完全进入了周瑜的圈套之中,接着便是周瑜装醉,诱蒋干偷看 伪造的书信,复作呓语,再诈称江北军情,蒋干飞棹逃回曹营,曹操中计,杀掉蔡张二人。情节丝丝 入扣,一气呵成。应该指出的是,课文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的严密、精巧,与故事中周瑜布置反间计的 胸有成竹,思虑周密是完全一致的,反间计必须周密紧凑,否则决不能让老奸巨滑的曹操上当,而如 果情节结构上拖沓、松垮,也不能有效地表现当时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周瑜的智计谋略。 (2)人物性格个性化 本文在艺术上第二个重要特色是人物性格的刻画。首先是对周瑜的刻画。本方描写周瑜意气飞扬 的精神风采,大敌当前,却从容不迫,明知敌人前来劝降,竟能使对方说不出一句劝降之言。群英会 上,谈笑风生,视强敌如无物,尤其当佯醉之时,执蒋干之手,曰“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 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之时,更是将周瑜的风采发挥到了极致。然而这仅仅是周 瑜性格的一个方面,他的另一方面则是思考缜密、深谋远虑、机智果断。三江口初战获胜,他却因不 明曹军的底细而主动退兵。反间计严密周到的安排,蒋干面前的故作殷勤,连逼带诱,处处体现出周 瑜上述的性格。本文紧紧围绕着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自 己的语言和行动展现自己的性格,使一个光彩照人的周瑜跃然纸上 其他如蒋干的轻率盲目,曹操的刚愎自用与用人多疑等。 三、教学提示 、教学方法建议 (1)介绍《三国演义》及课文故事的背景 (2)简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异同
蒋干的到来,正好为他施展反间计,除去心腹之患创造了一个契机,“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便在这 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展开了。 从蒋干过江,到蔡、张二人被杀,在整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作者更是显示了高超的结构技巧, 无一闲笔,使情节一环紧扣一环,一步步向纵深发展。蒋干一过江,周瑜立即将其欲劝降的嘴堵住, 这是行使反间计的前提和关键,因为只有在故人相见、坦诚无忌的表面现象掩盖下,周瑜才能装作尽 兴大醉,才能以梦话进一步引蒋干上钩。于是周瑜在叙礼完毕后,立刻传召江左英杰,大设群英会, 在群英会上,再次封信蒋干之口,又将佩剑交给太史慈,下令如有提起曹、孙军旅之事者,即斩之, 使蒋干无一点可乘之隙。至此,蒋干已完全进入了周瑜的圈套之中,接着便是周瑜装醉,诱蒋干偷看 伪造的书信,复作呓语,再诈称江北军情,蒋干飞棹逃回曹营,曹操中计,杀掉蔡张二人。情节丝丝 入扣,一气呵成。应该指出的是,课文在情节结构安排上的严密、精巧,与故事中周瑜布置反间计的 胸有成竹,思虑周密是完全一致的,反间计必须周密紧凑,否则决不能让老奸巨滑的曹操上当,而如 果情节结构上拖沓、松垮,也不能有效地表现当时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周瑜的智计谋略。 (2)人物性格个性化 本文在艺术上第二个重要特色是人物性格的刻画。首先是对周瑜的刻画。本方描写周瑜意气飞扬 的精神风采,大敌当前,却从容不迫,明知敌人前来劝降,竟能使对方说不出一句劝降之言。群英会 上,谈笑风生,视强敌如无物,尤其当佯醉之时,执蒋干之手,曰“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 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之时,更是将周瑜的风采发挥到了极致。然而这仅仅是周 瑜性格的一个方面,他的另一方面则是思考缜密、深谋远虑、机智果断。三江口初战获胜,他却因不 明曹军的底细而主动退兵。反间计严密周到的安排,蒋干面前的故作殷勤,连逼带诱,处处体现出周 瑜上述的性格。本文紧紧围绕着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自 己的语言和行动展现自己的性格,使一个光彩照人的周瑜跃然纸上。 其他如蒋干的轻率盲目,曹操的刚愎自用与用人多疑等。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介绍《三国演义》及课文故事的背景。 (2)简析《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