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着重分析假密信顺利送抵,反间计的成功与蒋干的关系 (4)可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段观看。 2、作家作品选辑 (1)关于反间计 中国古代有所谓《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真正积累成册大概已在明清之际 了。《三十六计》中第三十三计为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是说,在欺骗敌人 的手段里又布置一层迷雾,顺势利用敌垒内的间谍辅助我做工作,就可以有效地保全自己,争取胜利。 间是“间谍”,即刺探情况的人,“反”间就是设法让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 要知道“反间”的作用,先要明白“间谍”的重要性。孙子所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 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已不知彼每战必殆。”知彼是非利用间谍人员去刺探不可的。所以兵法的第十 三篇就特别指出:“用间(即使用间谍)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因间: 是利用敌国的普通人做间谍:内间:收买敌国的官员做情报工作:反间,是收服敌人派来刺探的间谍 为我所用,反去剌探敌人的情报:死间,是故意制造消息,让我方的间谍传给敌人,必为所惑,但敌 人发觉的时候,我方间谍必定被杀:生间,使用一些特殊人物能自由出入敌方,往返递送情报的。因 为“用间”方法如此奥妙,作用如此重大,所以间谍人员有着特殊优待。 此“五间”中,尤以反间为重,因它是把敌人作为利用的工具,其诡诈程度,非经过一番惊险斗 智不行。《三十六计》作者就认为古时反间计最为精彩的莫如周瑜。 (2)《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时的罗贯中。《三国志》则是晋代陈寿 编写的一部史书。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 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 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 《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 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演义》实为一部艺术 成就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蒋干中计》选自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3)清人毛宗岗点评《蒋干中计》 第四十五回回首总评:“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作
(3)着重分析假密信顺利送抵,反间计的成功与蒋干的关系。 (4)可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段观看。 2、作家作品选辑 (1)关于反间计 中国古代有所谓《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真正积累成册大概已在明清之际 了。《三十六计》中第三十三计为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思是说,在欺骗敌人 的手段里又布置一层迷雾,顺势利用敌垒内的间谍辅助我做工作,就可以有效地保全自己,争取胜利。 间是“间谍”,即刺探情况的人,“反”间就是设法让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 要知道“反间”的作用,先要明白“间谍”的重要性。孙子所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 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已不知彼每战必殆。”知彼是非利用间谍人员去刺探不可的。所以兵法的第十 三篇就特别指出:“用间(即使用间谍)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因间: 是利用敌国的普通人做间谍;内间:收买敌国的官员做情报工作;反间,是收服敌人派来刺探的间谍 为我所用,反去剌探敌人的情报;死间,是故意制造消息,让我方的间谍传给敌人,必为所惑,但敌 人发觉的时候,我方间谍必定被杀;生间,使用一些特殊人物能自由出入敌方,往返递送情报的。因 为“用间”方法如此奥妙,作用如此重大,所以间谍人员有着特殊优待。 此“五间”中,尤以反间为重,因它是把敌人作为利用的工具,其诡诈程度,非经过一番惊险斗 智不行。《三十六计》作者就认为古时反间计最为精彩的莫如周瑜。 (2)《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时的罗贯中。《三国志》则是晋代陈寿 编写的一部史书。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 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 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 《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 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演义》实为一部艺术 成就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蒋干中计》选自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3)清人毛宗岗点评《蒋干中计》 第四十五回回首总评:“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作
睡:蒋平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妙在先说破他是说 客,使他开口不得:又妙在说他不是说客,一发使他开口不得。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 疑惑;又妙在醒来忘却呼子翼,益发使他十分疑惑。周瑜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平自道极乖,却 步步是呆。写来真是好看。” 毛宗岗曾借用杜甫诗句“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来形容其情节的曲折多变。 四、“习题”参考答案
睡;蒋平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妙在先说破他是说 客,使他开口不得;又妙在说他不是说客,一发使他开口不得。妙在梦中呼子翼、骂操贼,使他十分 疑惑;又妙在醒来忘却呼子翼,益发使他十分疑惑。周瑜假做极疏,却步步是密;蒋平自道极乖,却 步步是呆。写来真是好看。” 毛宗岗曾借用杜甫诗句“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来形容其情节的曲折多变。 四、“习题”参考答案
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中贾府豪华奢侈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了解封建社会的腐朽堕落。 2、了解小说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及人物性格的基本艺术手法。 3、了解小说《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课文简析 l、主题探讨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无疑是一部最重要的作品,即使在整个文学史中,它的地位和作用也 是无可比拟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弊病和必然走向崩溃灭亡的不 可逆转的趋势,又通过当时青年男女对爱情、个性自由的追求,初步表达出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倾向 在小说的发展演变方面,它完全摆脱了以前的古典小说那种荒诞离奇的色彩,由写神鬼怪异以及英雄 传奇进入了描写普通人生活的崭新阶段,给中国古典小说画上了句号,为近代小说迈出了第一步。在 小说的艺术成就方面,它成功地通过日常平凡生活的描写,创造了一个典型的艺术环境,并且塑造了 大批(而不是一个两个)翔钢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典型。在小说的语言艺术方面,它留下了一个既
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中贾府豪华奢侈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了解封建社会的腐朽堕落。 2、了解小说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及人物性格的基本艺术手法。 3、了解小说《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无疑是一部最重要的作品,即使在整个文学史中,它的地位和作用也 是无可比拟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弊病和必然走向崩溃灭亡的不 可逆转的趋势,又通过当时青年男女对爱情、个性自由的追求,初步表达出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倾向。 在小说的发展演变方面,它完全摆脱了以前的古典小说那种荒诞离奇的色彩,由写神鬼怪异以及英雄 传奇进入了描写普通人生活的崭新阶段,给中国古典小说画上了句号,为近代小说迈出了第一步。在 小说的艺术成就方面,它成功地通过日常平凡生活的描写,创造了一个典型的艺术环境,并且塑造了 一大批(而不是一个两个)翔钢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典型。在小说的语言艺术方面,它留下了一个既
丰富又珍贵的文学艺术宝库,无论从美学的角度,还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还是从语言发展演变的角度 都为我们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宝藏。多少年来,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不计其数,为之痴迷、沉醉于其 中不能自拔,曾几次掀起“红学”研究热。所以,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光辉顶点,是一点 也不过分的 课文在向贾府家庭生活深入,介绍这“风流富贵之家”的礼教习俗,揭示封建贵族的膏粱锦绣种 种,可以说本文是为主人公们提供具体的生活环境,借助于小说主人公林黛玉的眼睛,描绘了荣国府 几个重要人物的出场。前者一笔带过,是为第四回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后者则实写,尽管这一回登 场的人物很多,但作者只按次序重点突出了荣国府的三个主要人物,因此,与其说本文是写林黛玉 不如说是通过林黛玉来写贾府。 思路探究 可通过三个方面分析作品思路,一是典型环境的展示,二是重要人物的出场,三是人物性格的塑 典型环境的展示:在小说第二回中,作者曾借冷子兴之口,对贾府作过一番鸟瞰式介绍。由于是 “演说”,环境的描写比较笼统,如“峥嵘轩峻”,“气象不同”,不能给人具体的或深刻的感受。在第 回中,由一个外来之人一一林黛玉进入这个新的环境,借林黛玉的目光,按照进贾府的顺序,从 外到内,由表及里,粗略地交代了荣、宁二府的气派:制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进入贾府内部后, 路曲折婉蜒,穿堂入室,奢华的建筑扑面而来,已经初见贾府非凡的景象。但这还只是最表面的 个层次
丰富又珍贵的文学艺术宝库,无论从美学的角度,还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还是从语言发展演变的角度, 都为我们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宝藏。多少年来,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不计其数,为之痴迷、沉醉于其 中不能自拔,曾几次掀起“红学”研究热。所以,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光辉顶点,是一点 也不过分的。 课文在向贾府家庭生活深入,介绍这“风流富贵之家”的礼教习俗,揭示封建贵族的膏粱锦绣种 种,可以说本文是为主人公们提供具体的生活环境,借助于小说主人公林黛玉的眼睛,描绘了荣国府 几个重要人物的出场。前者一笔带过,是为第四回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后者则实写,尽管这一回登 场的人物很多,但作者只按次序重点突出了荣国府的三个主要人物,因此,与其说本文是写林黛玉, 不如说是通过林黛玉来写贾府。 2、思路探究 可通过三个方面分析作品思路,一是典型环境的展示,二是重要人物的出场,三是人物性格的塑 造。 典型环境的展示:在小说第二回中,作者曾借冷子兴之口,对贾府作过一番鸟瞰式介绍。由于是 “演说”,环境的描写比较笼统,如“峥嵘轩峻”,“气象不同”,不能给人具体的或深刻的感受。在第 三回中,由一个外来之人——林黛玉进入这个新的环境,借林黛玉的目光,.按照.进贾府的顺序,从 外到内,由表及里,粗略地交代了荣、宁二府的气派;制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进入贾府内部后, 一路曲折婉蜒,穿堂入室,奢华的建筑扑面而来,已经初见贾府非凡的景象。但这还只是最表面的一 个层次
这在几个人物出场之后小说展开了更深一层的环境展示,即荣、宁二府的内部环境(其中宁府略.荣 府详)。在林黛玉眼中,宁府似乎仅仅“小巧别致”而己,而到了荣府,则截然不同。在这里,作者有 详尽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从方位、规模直到屋内的摆设,无不历历在目。从匾上的皇帝所题的大宇 到匾后的落款,甚至印章上的小字,都一一落实决不放过。再如对联不仅交代了内容,连联牌的质地 镶字的工艺,均作了详尽、具体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慨叹钟鸣鼎食之家,果然与众不同 对于邢夫人和王夫人居室的描写,小说也是采取了邢略而王详的手法,对于王夫人屋内的摆设的描写, 细致到色彩、图案、名称,在经过这种描写之后,对于读者来说,“其他陈设自不必说”了。在经过上 文的铺垫之后,当林黛玉进人王夫人日常生活的“小正房”时,作者忽然抛开了那种富贵、华丽的气 氛渲染,却突出了椅子上半旧的坐褥和椅袱,这当然能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贾政、王夫人的性格,而从 环境描写的角度看,这种描写写出了贾府不同于一般暴发户的独特的世家气派让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客 观的人文涵养以及作者独到的环境描写,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在展示典型环境时,并不仅仅停留在客观景物的描写,贾府的大富大贵,钟鸣 鼎食之家,诗札簪缨之族的不凡气象,还通过贾府上下等级分明,规矩森严的描写得到充分的展现, 比如前文提到林黛玉进贾府后轿夫的替换,小厮、不同等级的丫环的分工,丫环的装饰举止,无不令 人真实感受到贾府的气派。在这一回中,小说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贾母、王熙凤等逐 登台亮相,作者巧妙地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写贾府诸人。又通过贾府中人的眼睛,写林黛玉,这种 “互见”手法,舒缓自然、不落痕迹:在重点的安排上,又将大量笔墨给了贾宝玉和王熙风以浓笔重 彩描写了这两个极有个性的人物。.王熙凤是小说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颇为特殊的人物,作者在安排她
这在几个人物出场之后小说展开了更深一层的环境展示,即荣、宁二府的内部环境(其中宁府略.荣 府详)。在林黛玉眼中,宁府似乎仅仅“小巧别致”而已,而到了荣府,则截然不同。在这里,作者有 详尽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从方位、规模直到屋内的摆设,无不历历在目。从匾上的皇帝所题的大宇, 到匾后的落款,甚至印章上的小字,都一一落实决不放过。再如对联不仅交代了内容,连联牌的质地, 镶字的工艺,均作了详尽、具体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慨叹钟鸣鼎食之家,果然与众不同。 对于邢夫人和王夫人居室的描写,小说也是采取了邢略而王详的手法,对于王夫人屋内的摆设的描写, 细致到色彩、图案、名称,在经过这种描写之后,对于读者来说,“其他陈设自不必说”了。在经过上 文的铺垫之后,当林黛玉进人王夫人日常生活的“小正房”时,作者忽然抛开了那种富贵、华丽的气 氛渲染,却突出了椅子上半旧的坐褥和椅袱,这当然能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贾政、王夫人的性格,而从 环境描写的角度看,这种描写写出了贾府不同于一般暴发户的独特的世家气派,让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客 观的人文涵养以及作者独到的环境描写。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在展示典型环境时,并不仅仅停留在客观景物的描写,贾府的大富大贵,钟鸣 鼎食之家,诗札簪缨之族的不凡气象,还通过贾府上下等级分明,规矩森严的描写得到充分的展现, 比如前文提到林黛玉进贾府后轿夫的替换,小厮、不同等级的丫环的分工,丫环的装饰举止,无不令 人真实感受到贾府的气派。在这一回中,小说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贾母、王熙凤等逐 一登台亮相,作者巧妙地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写贾府诸人。又通过贾府中人的眼睛,写林黛玉,这种 “互见”手法,舒缓自然、不落痕迹;在重点的安排上,又将大量笔墨给了贾宝玉和王熙风以浓笔重 彩描写了这两个极有个性的人物。.王熙凤是小说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颇为特殊的人物,作者在安排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