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家禽病毒性传染病 一、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 1.种类多:NDV、IBD、IB、ILT、CIA、AE、REO、EDS76、ALL、网状内皮、包肝、MD, 新病不断出现。 2.流行广:世界性;传播快(短期内扩散,相继暴发),多为流行性。 3.危害大:几乎多数病为灾难性,产蛋前的疾病多。 4.易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难确诊。 5.传播途径和方式多。 6.产生免疫抑制:MD、IBD、CIV、ALL、REV、RED。 7.多无特异疗法,少数可紧急免疫接种,其他则顺其发展,听天由命。 二、防制原则 1. 加强饲养管理 2. 搞好卫生、消毒 3. 免疫接种 一、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 禽病学 P42,教材 P304 概念 本病也叫亚洲鸡瘟或伪鸡瘟,ND 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 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神经症状和下痢,并呈败血症死亡,发病率和致 死率很高,人感染新城疫后可出现结膜炎症状。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目前是我国养鸡业的头号传染病。1935 年中国河南首次报道。 病原 1.分类地位:归副粘科、副粘亚科、呼吸病毒属,副粘病毒 I 型。该病毒到目前为止,无 论强毒还是弱毒,同属一个血清型。 2.形态特征:病毒为中等大小,圆形粒子,100-300nm,内部为核衣壳,外有不完整的 囊膜(常因被破坏),囊膜上有纤突,分别为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类似于正粘病毒。核酸型为 负股单链 RNA。注意教材上并未讲变异,至今只有一个血清型。 3.毒株分类:强毒、中毒、弱毒、嗜神经型、嗜内脏型, 4.生物学特性:血凝特性(HA)。 5.免疫学特性:体液免疫(抗体类型),细胞免疫。 6.存在部位、培养特性:鸡胚(9-11 日龄),尿囊腔接种,强毒 48 小时以内引起鸡胚死 亡,弱毒对鸡胚致病性稍低,96 小时前后尿囊液中 HA 效价最高。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也可生
6 家禽病毒性传染病 一、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 1.种类多:NDV、IBD、IB、ILT、CIA、AE、REO、EDS76、ALL、网状内皮、包肝、MD, 新病不断出现。 2.流行广:世界性;传播快(短期内扩散,相继暴发),多为流行性。 3.危害大:几乎多数病为灾难性,产蛋前的疾病多。 4.易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难确诊。 5.传播途径和方式多。 6.产生免疫抑制:MD、IBD、CIV、ALL、REV、RED。 7.多无特异疗法,少数可紧急免疫接种,其他则顺其发展,听天由命。 二、防制原则 1. 加强饲养管理 2. 搞好卫生、消毒 3. 免疫接种 一、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 禽病学 P42,教材 P304 概念 本病也叫亚洲鸡瘟或伪鸡瘟,ND 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 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神经症状和下痢,并呈败血症死亡,发病率和致 死率很高,人感染新城疫后可出现结膜炎症状。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目前是我国养鸡业的头号传染病。1935 年中国河南首次报道。 病原 1.分类地位:归副粘科、副粘亚科、呼吸病毒属,副粘病毒 I 型。该病毒到目前为止,无 论强毒还是弱毒,同属一个血清型。 2.形态特征:病毒为中等大小,圆形粒子,100-300nm,内部为核衣壳,外有不完整的 囊膜(常因被破坏),囊膜上有纤突,分别为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类似于正粘病毒。核酸型为 负股单链 RNA。注意教材上并未讲变异,至今只有一个血清型。 3.毒株分类:强毒、中毒、弱毒、嗜神经型、嗜内脏型, 4.生物学特性:血凝特性(HA)。 5.免疫学特性:体液免疫(抗体类型),细胞免疫。 6.存在部位、培养特性:鸡胚(9-11 日龄),尿囊腔接种,强毒 48 小时以内引起鸡胚死 亡,弱毒对鸡胚致病性稍低,96 小时前后尿囊液中 HA 效价最高。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也可生
7 长,能产生蚀斑。 7.抵抗力:一般耐低温和干燥,常用消毒药均有效。因其有囊膜,故对脂溶剂敏感。对 PH 稳定。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各种鸡、鸽、鸭、鹌鹑、火鸡、鸵鸟、人也很厉害。 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易感。麻雀等可带毒。老鸡因有抗体,故不易感。目前全国的鸽新城 疫流行严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与鸡新城疫之间有一定关系。 2.传染源及媒介: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带毒动物,多种野鸟可作为传播媒介。 3.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其它途径不重要。 4.流行特点:(1)无季节性,只要有易感鸡群便可发生流生。(2)发病急、传播快,非免 疫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可达 90%以上。(3)免疫力不坚强的鸡群常呈温和型(非典型、 亚临床型)ND。(4)极易继发其他传染病,特别是 IBD、ILT、E. coli 等。(5)单纯感染发病 较易控制,而混合或继发感染则危害严重。难控制,尤其当与 IBD 或 AI 混合感染时最难控制。 目前又常与流感混合感染。 发病机理:见自制图示。(图示 13)为泛嗜性病毒。 症状 潜伏期较短,2-5 天。可分为 4 型: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性。 1.最急性:突然发病,急性死亡,无明显症状,多见于流行初期,意义不大。 2.急性型:最常见,发病数量最多,有典型症状和发病过程。全身症状,呼吸系统、消化 系统均有特殊症状。病程 2-5 天,死亡率 90%以上。不死者转为慢性。 3.慢性型:除全身症状外,以神经症状为主,表现多种多样,病程 1-2 周,多见于流行 后期,死亡率较低,但生产性能下降,慢性消瘦,有些因不能采食而饿死。 4.非典型新城疫:(1)表现死亡率低,产蛋下降,有神经症状,病程长,流行时间长,有 呼吸道症状,但消化道症状不明显,病变不典型。(2)原因:母源抗体干扰,未用灭活苗,抗 体不整齐,免疫程序不合理,未进行免疫监测,有其它免疫抑制性疾病,疫苗质量不佳或免疫 剂量不足。 鸽 ND 主要是神经症状,其次是拉稀。死亡率亦可很高,影响产蛋。鸵鸟、鹌鹑、火鸡 ND 与鸡相同,主要发生于雏火鸡。鸵鸟与鸡相似,呼吸、消化、N、S,人感染后主要是结膜炎, 并可伴有流感样全身症状。 类减蛋、新城疫 7 型问题 病理变化 重要的有 3 条 彩 P94-95 1.全身浆粘膜出血,尤其是喉头、泄殖腔、气管、小肠。 2.腺胃乳头肿胀、出血。 3.盲肠扁桃体出血,坏死(枣核样坏死)。但现有好多病都有此病变。流感尤其与新城疫 难区分开。 诊断 1.现场诊断:可作出初步诊断
7 长,能产生蚀斑。 7.抵抗力:一般耐低温和干燥,常用消毒药均有效。因其有囊膜,故对脂溶剂敏感。对 PH 稳定。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各种鸡、鸽、鸭、鹌鹑、火鸡、鸵鸟、人也很厉害。 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易感。麻雀等可带毒。老鸡因有抗体,故不易感。目前全国的鸽新城 疫流行严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与鸡新城疫之间有一定关系。 2.传染源及媒介: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带毒动物,多种野鸟可作为传播媒介。 3.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其它途径不重要。 4.流行特点:(1)无季节性,只要有易感鸡群便可发生流生。(2)发病急、传播快,非免 疫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可达 90%以上。(3)免疫力不坚强的鸡群常呈温和型(非典型、 亚临床型)ND。(4)极易继发其他传染病,特别是 IBD、ILT、E. coli 等。(5)单纯感染发病 较易控制,而混合或继发感染则危害严重。难控制,尤其当与 IBD 或 AI 混合感染时最难控制。 目前又常与流感混合感染。 发病机理:见自制图示。(图示 13)为泛嗜性病毒。 症状 潜伏期较短,2-5 天。可分为 4 型: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性。 1.最急性:突然发病,急性死亡,无明显症状,多见于流行初期,意义不大。 2.急性型:最常见,发病数量最多,有典型症状和发病过程。全身症状,呼吸系统、消化 系统均有特殊症状。病程 2-5 天,死亡率 90%以上。不死者转为慢性。 3.慢性型:除全身症状外,以神经症状为主,表现多种多样,病程 1-2 周,多见于流行 后期,死亡率较低,但生产性能下降,慢性消瘦,有些因不能采食而饿死。 4.非典型新城疫:(1)表现死亡率低,产蛋下降,有神经症状,病程长,流行时间长,有 呼吸道症状,但消化道症状不明显,病变不典型。(2)原因:母源抗体干扰,未用灭活苗,抗 体不整齐,免疫程序不合理,未进行免疫监测,有其它免疫抑制性疾病,疫苗质量不佳或免疫 剂量不足。 鸽 ND 主要是神经症状,其次是拉稀。死亡率亦可很高,影响产蛋。鸵鸟、鹌鹑、火鸡 ND 与鸡相同,主要发生于雏火鸡。鸵鸟与鸡相似,呼吸、消化、N、S,人感染后主要是结膜炎, 并可伴有流感样全身症状。 类减蛋、新城疫 7 型问题 病理变化 重要的有 3 条 彩 P94-95 1.全身浆粘膜出血,尤其是喉头、泄殖腔、气管、小肠。 2.腺胃乳头肿胀、出血。 3.盲肠扁桃体出血,坏死(枣核样坏死)。但现有好多病都有此病变。流感尤其与新城疫 难区分开。 诊断 1.现场诊断:可作出初步诊断
8 2.实验室诊断 (1)分离病毒并进行鉴定 9-11 日龄鸡胚,48 小时内死亡,胎儿出血严重。(HA、HI、 荧光、ELIS 、中和、单抗、免疫组化等)。病原鉴定注意教材 P253 页上的病原部分。 (2)动物接种:(雏鸡、鸡胚、鸽)早期容易分离到。 (3)血清学诊断:检查抗原(ELISA、单抗、荧光等),检查 HI 抗体,NT 等。 (4)分子生物学诊断:PCR、核酸探针、核酸电泳等。 3.鉴别诊断:应与禽霍乱、禽流感及传喉相区别,目前尤其要与禽流感和腺胃传支相区分, 特别是腺胃出血方面,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还应与其他有呼吸道、神经症状的病相 区分,详见教材 P244。表 7-1 及自制表 14。 关于“变异新城疫”问题:无科学依据,到目前为止仍为一个血清型,各毒株之间均有良 好交叉保护作用,除非为其它病毒。 防制: 为 A 类病须上报,本病无药物可治,必要时注射卵黄抗体,但效果不可靠,尤其是对混合 感染效果不明显。主要靠预防。本病的预防主要靠疫苗接种配合卫生消毒措施。 1.疫苗:分弱毒活苗和灭活疫苗两类。 弱毒活苗又分为很多种,即不同的毒株,我国常用的有Ⅰ、Ⅱ、Ⅲ、Ⅳ系。免疫效果与毒 力呈正相关。 Ⅰ系(印度系):属中等毒力,在弱毒疫苗中毒力最强,可引起 2 个月龄以内的小鸡特别 未作基础免疫的鸡发病,对大鸡非免疫者则有 5%的不良反应,但免疫效果最好。应用很广, 特别是紧急接种。 Ⅱ系:毒力最弱的一种,常用于小鸡首免,应用较广。 Ⅲ系:比Ⅱ系毒力稍强,但应用较少。主要用于小鸡。 Ⅳ系:比Ⅰ系弱,比Ⅲ系毒力强,大小鸡均可用,应用最广,而且灭活苗也多用该毒株。 灭活苗:多与弱毒苗配合使用。弱毒苗中Ⅰ系苗免疫后 3 天可产生保护力,小鸡可持续 2 个月左右,大鸡可持续半年以上。其余三种需 7—9 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 3 个月左右。灭活苗 要 21 天产生免疫力,但产生的抗体水平高而均匀,因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免疫力可持续半年以 上。 2.免疫程序:主要根据抗体水平确定免疫程序,包括首免时间和次免(加强)时间。一般 当抗体水平在 4log2 以下时免疫效果最好(主要是对活苗来讲)。对产蛋鸡则在 5—6log2 时即 可再次免疫,。由于各个鸡场工鸡群的抗体状态不尽一致,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免疫程序可供所 有鸡场使用,一般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免疫监测的结果来确定。一般程序:见所印发的参考资料 (集约化养鸡场基础免疫程序)。 3.扑灭措施:发生本病后情况一般都比较紧急,损失也较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 将其扑灭或得到根本控制,主要措施包括紧急注射 I 系疫苗,注射血清或卵黄抗体,严格消毒 等综合措施。 但 AIV 混合感染特别是与 IBD 混合感染后很难控制,疫苗抗体均无效,听天由命。 紧急预防不应使用Ⅳ系,因产生免疫慢,也有人不主张紧急接种。 I 系苗紧急接种:最好注射,其次饮水(加大剂量),一般注射后 3 天,饮水后 5 天可停止 或减少死亡。 抗体注射:病情来势凶猛者可根据情况注射血清或卵黄抗体,注射后一天可明显好转。注 射剂量为 0.5-1ml(大鸡)
8 2.实验室诊断 (1)分离病毒并进行鉴定 9-11 日龄鸡胚,48 小时内死亡,胎儿出血严重。(HA、HI、 荧光、ELIS 、中和、单抗、免疫组化等)。病原鉴定注意教材 P253 页上的病原部分。 (2)动物接种:(雏鸡、鸡胚、鸽)早期容易分离到。 (3)血清学诊断:检查抗原(ELISA、单抗、荧光等),检查 HI 抗体,NT 等。 (4)分子生物学诊断:PCR、核酸探针、核酸电泳等。 3.鉴别诊断:应与禽霍乱、禽流感及传喉相区别,目前尤其要与禽流感和腺胃传支相区分, 特别是腺胃出血方面,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还应与其他有呼吸道、神经症状的病相 区分,详见教材 P244。表 7-1 及自制表 14。 关于“变异新城疫”问题:无科学依据,到目前为止仍为一个血清型,各毒株之间均有良 好交叉保护作用,除非为其它病毒。 防制: 为 A 类病须上报,本病无药物可治,必要时注射卵黄抗体,但效果不可靠,尤其是对混合 感染效果不明显。主要靠预防。本病的预防主要靠疫苗接种配合卫生消毒措施。 1.疫苗:分弱毒活苗和灭活疫苗两类。 弱毒活苗又分为很多种,即不同的毒株,我国常用的有Ⅰ、Ⅱ、Ⅲ、Ⅳ系。免疫效果与毒 力呈正相关。 Ⅰ系(印度系):属中等毒力,在弱毒疫苗中毒力最强,可引起 2 个月龄以内的小鸡特别 未作基础免疫的鸡发病,对大鸡非免疫者则有 5%的不良反应,但免疫效果最好。应用很广, 特别是紧急接种。 Ⅱ系:毒力最弱的一种,常用于小鸡首免,应用较广。 Ⅲ系:比Ⅱ系毒力稍强,但应用较少。主要用于小鸡。 Ⅳ系:比Ⅰ系弱,比Ⅲ系毒力强,大小鸡均可用,应用最广,而且灭活苗也多用该毒株。 灭活苗:多与弱毒苗配合使用。弱毒苗中Ⅰ系苗免疫后 3 天可产生保护力,小鸡可持续 2 个月左右,大鸡可持续半年以上。其余三种需 7—9 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 3 个月左右。灭活苗 要 21 天产生免疫力,但产生的抗体水平高而均匀,因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免疫力可持续半年以 上。 2.免疫程序:主要根据抗体水平确定免疫程序,包括首免时间和次免(加强)时间。一般 当抗体水平在 4log2 以下时免疫效果最好(主要是对活苗来讲)。对产蛋鸡则在 5—6log2 时即 可再次免疫,。由于各个鸡场工鸡群的抗体状态不尽一致,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免疫程序可供所 有鸡场使用,一般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免疫监测的结果来确定。一般程序:见所印发的参考资料 (集约化养鸡场基础免疫程序)。 3.扑灭措施:发生本病后情况一般都比较紧急,损失也较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 将其扑灭或得到根本控制,主要措施包括紧急注射 I 系疫苗,注射血清或卵黄抗体,严格消毒 等综合措施。 但 AIV 混合感染特别是与 IBD 混合感染后很难控制,疫苗抗体均无效,听天由命。 紧急预防不应使用Ⅳ系,因产生免疫慢,也有人不主张紧急接种。 I 系苗紧急接种:最好注射,其次饮水(加大剂量),一般注射后 3 天,饮水后 5 天可停止 或减少死亡。 抗体注射:病情来势凶猛者可根据情况注射血清或卵黄抗体,注射后一天可明显好转。注 射剂量为 0.5-1ml(大鸡)
9 对非典型新城疫在注射 I 系苗的同时,还应分别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后者能产生高而均一 的抗体水平,从而清除强毒在鸡群中的长期存在。 本病重点: 1. 流行病学特征。 2.与禽霍乱、喉气管炎、腺胃传支、流感的鉴别。 3.预防措施(疫苗特点及免疫程序)。4.扑灭措施。 难点: 1.类症鉴别。 2.非典型新城疫的诊断。 3.免疫监测和防制措施。 4.实验室诊断。 思考题: 1.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2.新城疫的免疫程序制定应考虑哪些影响因素? 3.新城疫与禽流感有哪些相似处和不同点? 4.我国新城疫长期难以控制的原因何在? 二、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 彩图:李生涛《禽病防治》、范国雄《诊断图谱》102、南农图谱、法国图谱。 提问: 1.ND 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2.新城疫的典型病变有哪些? 概念 简称传喉或喉气。 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高度呼吸困难、咳嗽、 咯出带血渗出物、喉头、气管粘膜上皮水肿、出血并糜烂。本病发病率高,传播快,严重者病 死率较高。患病早期可见核内包涵体。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病原 1.分类:ILTV 属于疱疹病毒科的α-疱疹病毒亚科类传喉病毒群中的鸡痘病毒 I 型。 2.形态特征:病毒粒子直径约 120-200nm,有囊膜,核衣壳为廿面立体对称,衣壳表面有 162 个壳粒。囊膜表面纤突,核酸型为线性,双股 DNA,155kb、只有一个血清型。 3.体内存在部位:气管组织及其渗出物、急性发病期的肝、脾、血中也有病毒。 4.培养特性: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最易生长,可在接种后 2—8 天形成痘斑,痘斑边缘混 浊,中央坏死而凹陷,绒毛膜肿胀、增厚,鸡胚发育不良并死亡。亦可在鸡胚肾细胞上生长
9 对非典型新城疫在注射 I 系苗的同时,还应分别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后者能产生高而均一 的抗体水平,从而清除强毒在鸡群中的长期存在。 本病重点: 1. 流行病学特征。 2.与禽霍乱、喉气管炎、腺胃传支、流感的鉴别。 3.预防措施(疫苗特点及免疫程序)。4.扑灭措施。 难点: 1.类症鉴别。 2.非典型新城疫的诊断。 3.免疫监测和防制措施。 4.实验室诊断。 思考题: 1.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2.新城疫的免疫程序制定应考虑哪些影响因素? 3.新城疫与禽流感有哪些相似处和不同点? 4.我国新城疫长期难以控制的原因何在? 二、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 彩图:李生涛《禽病防治》、范国雄《诊断图谱》102、南农图谱、法国图谱。 提问: 1.ND 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2.新城疫的典型病变有哪些? 概念 简称传喉或喉气。 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高度呼吸困难、咳嗽、 咯出带血渗出物、喉头、气管粘膜上皮水肿、出血并糜烂。本病发病率高,传播快,严重者病 死率较高。患病早期可见核内包涵体。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病原 1.分类:ILTV 属于疱疹病毒科的α-疱疹病毒亚科类传喉病毒群中的鸡痘病毒 I 型。 2.形态特征:病毒粒子直径约 120-200nm,有囊膜,核衣壳为廿面立体对称,衣壳表面有 162 个壳粒。囊膜表面纤突,核酸型为线性,双股 DNA,155kb、只有一个血清型。 3.体内存在部位:气管组织及其渗出物、急性发病期的肝、脾、血中也有病毒。 4.培养特性: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最易生长,可在接种后 2—8 天形成痘斑,痘斑边缘混 浊,中央坏死而凹陷,绒毛膜肿胀、增厚,鸡胚发育不良并死亡。亦可在鸡胚肾细胞上生长
10 早期产生细胞融合成为多核巨细胞,并产生核内包涵体,细胞脱落。 5.抵抗力:对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剂均有效。但耐低温和寒冷。 6.分子生物学:致病基因主要是 TK 基因,有 2 个主要蛋白(60kd 和 205kd),TK 基因极 保守。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主要是成年鸡易感,发病后症状典型,其它禽类一般不发病。火鸡有时可出 现呼吸道病变。 2.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通过咳喘及分泌物排毒。 3.传播途径及方式:主要经呼吸道间接传播,也可经粘膜感染(饲料、饮水等)。 4.流行特点:本病传播较快,感染率高,但一般情况下病死率较低,不超过 20%,然而 若为严重的咯血型则死亡率可高达 70%。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节多见。一般由地 方流行性或流行性。 症状: 潜伏期一般 6—12 天,人工接种则只有 2—4 天。本病可分为两型,即急性流行性(喉气管 型)和轻症地方流行性。 1.急性流行性:多见于成年鸡,神郁、食减、突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喘息、鼻腔流出粘 性分泌物、有罗音(打呼噜)、咳出带血粘液、张口呼吸、蹲伏伸颈、打喷嚏、流泪、鸡冠发紫, 有时可见绿色稀粪。最后多为分泌物窒息而死,病程一周左右。产蛋鸡产蛋量急骤下降。 2.轻症地方流行性(眼结膜型):主要见于 2 个月以内仔鸡,多表现为结膜炎,如眼结膜充血, 眼睑肿胀,有粘性或干酪样分泌物,眶下窦肿胀,有较轻的呼吸困难症状。病程 2—3 周,若无 继发感染则很少死亡。很易继发传染性鼻炎等。 3.产蛋下降型(轻症) 病变: 典型病变为喉头和气管的肿胀出血,并有粘条状分泌物堵塞,有时可见干酪样渗出物或凝 血块。特别是从喉头至气管的上 1/3 处病变明显。环状出血,慢性病例可见鼻腔、眶下窦充血、 水肿、有干酪样渗出物。 诊断: 1.现场诊断:典型急性病例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作出现场诊断。 2.实验室诊断:非典型病例需靠实验室手段作出诊断,包括分离病毒并作鉴定、检查包涵 体和血清学诊断。目前较好的方法是核酸探针,美国已普遍采用。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取喉头或气管粘膜或粘液,无菌过滤,稀释后加双抗接种 10 日龄鸡胚,4 —5 天后可见绒毛膜病变,其中含有大量病毒,将该病毒与已知抗血清作中和试验即可对病毒 作出鉴定。 检查包涵体:取发病 2—3 天的急性期病鸡喉头粘膜上皮压(拉)片后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 周围带晕。 分子生物学诊断:核酸探针、PCR。 血清学诊断:可用荧光抗体、琼扩及中和试验。 3.鉴别诊断:注意与慢呼、传支、传鼻、曲霉菌及新城疫的区别,分别见教材 P297 和自制表
10 早期产生细胞融合成为多核巨细胞,并产生核内包涵体,细胞脱落。 5.抵抗力:对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剂均有效。但耐低温和寒冷。 6.分子生物学:致病基因主要是 TK 基因,有 2 个主要蛋白(60kd 和 205kd),TK 基因极 保守。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主要是成年鸡易感,发病后症状典型,其它禽类一般不发病。火鸡有时可出 现呼吸道病变。 2.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通过咳喘及分泌物排毒。 3.传播途径及方式:主要经呼吸道间接传播,也可经粘膜感染(饲料、饮水等)。 4.流行特点:本病传播较快,感染率高,但一般情况下病死率较低,不超过 20%,然而 若为严重的咯血型则死亡率可高达 70%。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节多见。一般由地 方流行性或流行性。 症状: 潜伏期一般 6—12 天,人工接种则只有 2—4 天。本病可分为两型,即急性流行性(喉气管 型)和轻症地方流行性。 1.急性流行性:多见于成年鸡,神郁、食减、突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喘息、鼻腔流出粘 性分泌物、有罗音(打呼噜)、咳出带血粘液、张口呼吸、蹲伏伸颈、打喷嚏、流泪、鸡冠发紫, 有时可见绿色稀粪。最后多为分泌物窒息而死,病程一周左右。产蛋鸡产蛋量急骤下降。 2.轻症地方流行性(眼结膜型):主要见于 2 个月以内仔鸡,多表现为结膜炎,如眼结膜充血, 眼睑肿胀,有粘性或干酪样分泌物,眶下窦肿胀,有较轻的呼吸困难症状。病程 2—3 周,若无 继发感染则很少死亡。很易继发传染性鼻炎等。 3.产蛋下降型(轻症) 病变: 典型病变为喉头和气管的肿胀出血,并有粘条状分泌物堵塞,有时可见干酪样渗出物或凝 血块。特别是从喉头至气管的上 1/3 处病变明显。环状出血,慢性病例可见鼻腔、眶下窦充血、 水肿、有干酪样渗出物。 诊断: 1.现场诊断:典型急性病例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作出现场诊断。 2.实验室诊断:非典型病例需靠实验室手段作出诊断,包括分离病毒并作鉴定、检查包涵 体和血清学诊断。目前较好的方法是核酸探针,美国已普遍采用。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取喉头或气管粘膜或粘液,无菌过滤,稀释后加双抗接种 10 日龄鸡胚,4 —5 天后可见绒毛膜病变,其中含有大量病毒,将该病毒与已知抗血清作中和试验即可对病毒 作出鉴定。 检查包涵体:取发病 2—3 天的急性期病鸡喉头粘膜上皮压(拉)片后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 周围带晕。 分子生物学诊断:核酸探针、PCR。 血清学诊断:可用荧光抗体、琼扩及中和试验。 3.鉴别诊断:注意与慢呼、传支、传鼻、曲霉菌及新城疫的区别,分别见教材 P297 和自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