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讲义(林德特11版) 序 1.主要内容:外贸、外汇、开放经济宏观管理、要素流动 1)外贸理论与政策: 2)外汇理论与政簧: 3)开放经济的宏观调控 4)要素流动的理论与政策 2. 课程地位:基础,专业主干课程。(中国20年才开课,国外是惯例:中国90年始学西方经济学 3.课程性质:初级,定性为主。 4.教学进度:章序:346,5.5,2,5.1,7-11,14.3,15-27(12-14,20,24:阋读)。 5.教学方法:讲解重点,课后通读:自选作业,期末记分。(书后有单数趣答案,可口述答案,可交问题) 教材特点:有理论,有阅读材料(有骨有肉)(中国教材有骨无肉)。 学习意义: 实际意 见环封 商人趋利避害。 举例:(1)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汇率法,平价法,产业法。 (2)中国的汇率调整:50%以上的幅度,不了解宏观形势,易受损害。 理论意义:考研,在政府和大企业从事综合经济管理。 第一篇国际留易理论 第3章古典贸易理论 序:(P28)重商主义:贸易为金银。(古典理论:贸易为消费) 3.1绝对优势理论 1.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绝对优势的名称为后人所加) 2.断密的论述:散文式」 3.现在的论述方式:表格式与图形式(后面 绝对优势理论 )产生贸易的条件:双方互有绝对优势产品(成本低,生产率高)(水平贸易) 美国 其他国家 1麦 2h <2.5h(成本高】 1布 4h 1h(成本低) 2)分工、贸易的规律 A.微观套利过程:出口低价产品,进口高价产品,利用内外差价获利。 B.宏观分工、贸易方向:扩大生产并出口绝优产品,减少生产并进口绝劣产品。 C.贸易利益:通过贸易,增加消费:实质是分工提高效率:投入不变,产出增加,效率提高。 (市场化、商业发展是自变量,是前提。反市场化、反商业的历史:重农抑商) 3.2比较优势理论 问题的提出: 全劣不能贸易吗 2.大卫李嘉图,1817,《政经与赋税原理》。 3.李的论述方式:表格式。(严谨、逻辑性强) 4.比较优势理论 1)贸易条件:两国互有比较优势产品(比较成本低,比较生产率高) A.美国全部绝对劣 美 世界其他国家 1麦 2h>1.5h(成本高,生产率低) 1布 4h>1h(成本高,生产率低) B.国内价格(美国:2麦=1布,世界:2麦=3布)(比价就是比较成本)
1 “国际经济学”讲义(林德特 11 版) 序言 1. 主要内容:外贸、外汇、开放经济宏观管理、要素流动。 1) 外贸理论与政策; 2) 外汇理论与政策; 3) 开放经济的宏观调控; 4) 要素流动的理论与政策。 2. 课程地位:基础,专业主干课程。(中国 2000 年才开课,国外是惯例;中国 90 年始学西方经济学) 3. 课程性质:初级,定性为主。 4. 教学进度:章序:346,5.5,2,5.1,7-11,14.3,15 -27(12-14,20,24:阅读)。 5. 教学方法:讲解重点,课后通读;自选作业,期末记分。(书后有单数题答案,可口述答案,可交问题) 6. 教材特点:有理论,有阅读材料(有骨有肉)(中国教材有骨无肉)。 7. 学习意义:实际意义:了解宏观环境,商人趋利避害。 举例:(1)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汇率法,平价法,产业法。 (2)中国的汇率调整:50%以上的幅度,不了解宏观形势,易受损害。 理论意义:考研,在政府和大企业从事综合经济管理。 第一篇 国际贸易理论 第3章 古典贸易理论 序:(P28)重商主义:贸易为金银。(古典理论:贸易为消费) 3.1 绝对优势理论 1. 亚当.斯密,1776 年,《国富论》。(绝对优势的名称为后人所加) 2. 斯密的论述:散文式。 3. 现在的论述方式:表格式与图形式(后面) 4. 绝对优势理论 1)产生贸易的条件:双方互有绝对优势产品(成本低,生产率高)(水平贸易) 美国 其他国家 1 麦 2 h < 2.5 h (成本高) 1 布 4 h > 1 h (成本低) 2)分工、贸易的规律 A. 微观套利过程:出口低价产品,进口高价产品,利用内外差价获利。 B. 宏观分工、贸易方向:扩大生产并出口绝优产品,减少生产并进口绝劣产品。 C. 贸易利益:通过贸易,增加消费;实质是分工提高效率:投入不变,产出增加,效率提高。 (市场化、商业发展是自变量,是前提。反市场化、反商业的历史:重农抑商) 3.2 比较优势理论 1. 问题的提出:全劣不能贸易吗? 2. 大卫.李嘉图,1817,《政经与赋税原理》。 3. 李的论述方式:表格式。(严谨、逻辑性强) 4. 比较优势理论 1)贸易条件:两国互有比较优势产品(比较成本低,比较生产率高) A. 美国全部绝对劣势 美国 世界其他国家 1 麦 2 h > 1.5 h (成本高,生产率低) 1 布 4 h > 1 h (成本高,生产率低) B. 国内价格 ( 美国:2 麦 = 1 布,世界:2 麦 = 3 布) (比价就是比较成本)
美国 世界 价 01 <1.5(布凌 布价: 23(麦/布 2)分工、贸易的规律:与斯密相同。 3.3比较优势理论的图形式表述(P34) 100 人麦 麦 30 67 PPC 、贸易线 、贸易线 20 20 APPC 6 2025 50 7680 100 1.生产线PPC:美国(25布,50麦),世界(100布,67麦)。(生产空间比数字例子全面) 2.闭关自守时的生产、消费: 羊国8。(15布.20表) 世界S(76布,16麦) 总产销量(91布,36麦) 3.分工、贸易后的生产、交换、消费: 美国生产S1(0布,50麦) 世界生产S,(100布,0老) 总产量(100布,50麦)>封闭产销(91布,36麦)(来自于分工利益) 设国际价:1布=1麦,则: 美国消费(20布,30麦)>封闭消费(15布,20麦): 世界消费(80布,20麦)>封闭消费(76布,16麦): 是帕累托改讲, 4.贸易利益的分配规律: 总贸易利益 (9布,14麦) 利益分配:美国(5布,10麦)(美国国内价:2布=1麦) 世界(4布,4麦)(世界内部价:3布=2麦) 分配规律:国际价与国内价相差越大,得利越多。 (因为:出口价越高,创汇越多,进口越多,得利越大: 进口价越低 ,同样的出口创汇,进口越多,得利越大》 5.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关系 (1)斯密是充分不必要条件,(斯密是散文式,不严密,认为生产率互有高低,才能贸易) 李是充分必要条件。(是完美的双行道) (2)斯有开创之功,李有完善之得,现李代替了斯。 4.10H0理论 1.问题的提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以前是技能,自然资源等直觉理解,没有启发性) 2.提出者:H,0,1933年,获79年诺奖。(国际贸易领域唯一的诺奖) 3.H0理论(推导过程复杂,省略) 1)贸易产生的条件 A.各国要素的天赋比例不同,多少贵(比价)
2 美国 世界 麦价: 0.5 < 1.5 (布/麦) 布价: 2 > 2/3 (麦/布) 2)分工、贸易的规律:与斯密相同。 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图形式表述(P34) 100 麦 麦 50 30 C 67 PPC 贸易线 贸易线 20 So 20 C PPC 16 So 15 布 布 20 25 50 76 80 100 1. 生产线 PPC:美国(25 布,50 麦),世界(100 布,67 麦)。(生产空间比数字例子全面) 2. 闭关自守时的生产、消费: 美国 S0(15 布,20 麦) 世界 S0(76 布,16 麦) 总产销量(91 布,36 麦) 3. 分工、贸易后的生产、交换、消费: 美国生产 S1(0 布,50 麦) 世界生产 S1(100 布,0 麦) 总产量(100 布,50 麦)> 封闭产销(91 布,36 麦)(来自于分工利益) 设国际价:1 布=1 麦 ,则: 美国消费(20 布,30 麦)> 封闭消费(15 布,20 麦): 世界消费(80 布,20 麦)> 封闭消费(76 布,16 麦): 是帕累托改进, 4. 贸易利益的分配规律: 总贸易利益:(9 布,14 麦), 利益分配:美国(5 布,10 麦)(美国国内价:2 布=1 麦) 世界(4 布,4 麦)(世界内部价:3 布=2 麦) 分配规律:国际价与国内价相差越大,得利越多。 (因为:出口价越高,创汇越多,进口越多,得利越大; 进口价越低,同样的出口创汇,进口越多,得利越大) 5.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关系 (1)斯密是充分不必要条件,(斯密是散文式,不严密,认为生产率互有高低,才能贸易) 李是充分必要条件。(是完美的双行道) (2)斯有开创之功,李有完善之得,现李代替了斯。 4.10 HO 理论 1. 问题的提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以前是技能,自然资源等直觉理解,没有启发性) 2. 提出者:H,O,1933 年,获 79 年诺奖。(国际贸易领域唯一的诺奖) 3. HO 理论(推导过程复杂,省略) 1) 贸易产生的条件 A. 各国要素的天赋比例不同,多贱少贵(比价)
要素:资本、劳力、资源、技术(知识、人力资本:流量、存量计算法) B.各种产品的生产需要的要素比例不同:芳密品、资密品、计密品。 (这些条件广泛存在,因此,贸易可广泛开展) 2)分工、贸易规律 丰裕要素密集的产品,比价低,应大量生产并出口, 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比价高,应减少生产并进口。 (产出-投入:O=,A有弹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3)分工、贸易的实质: 贸易的 质是要素交 ,(贸易交换的效率低 推论:要素交换可代替商品贸易。(战后要素流动的加强:债券、直投、兼并等 4)H0理论的意义:深化了认识,产生了许多新结论。 第4章 国际贸易对要素收益的影响 4.1国际贸易的要素收益动态效应 1短期效应:要素收入取决于行 出口增加使出口业所有要素的收 入上涨 进口减少使进口业所有要素的收入下降 (W =aY/aL=P.a0/aL W内生、外生?) (π=W/K=P.0/X 两个剑桥之争) (出口业:胃1=Px↑*0Q/L(不变) =py0/K(不恋) (进口业:!=Pm↓*Q/L(不变 π↓=Pm,*0/6K(不变) w(元) 贸易冲击:产生进出口行业收入差距 :(π)行业间要素流动:消除要素收入的行业差距 W,(元。 2) (贸易冲击后的社会平均工资、平均利润率) (π°) 贸易利益 贸易的短期长期收入效应:冲击回复 2.长期效应:要素收入取决于要素本身。 出口使出口要素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涤: 进口使进口要素的供给增加,相对收入下降,绝对收入可能上升(Y1,D>S1,也可能下降 (Y↑,但D↑<S↑). W,(¥1000) 元,(8%),进口要素相对收入下降,绝对收入上升 W,(¥500/月) (7% π”,(6%),进口要素绝对收入下降
3 要素:资本、劳力、资源、技术(知识、人力资本:流量、存量计算法) B. 各种产品的生产需要的要素比例不同:劳密品、资密品、计密品。 (这些条件广泛存在,因此,贸易可广泛开展) 2)分工、贸易规律 丰裕要素密集的产品,比价低,应大量生产并出口, 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比价高,应减少生产并进口。 (产出 – 投入:O = AI,A 有弹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3)分工、贸易的实质:贸易的实质是要素交换。(贸易交换的效率低) 推论:要素交换可代替商品贸易。(战后要素流动的加强:债券、直投、兼并等) 4)HO 理论的意义:深化了认识,产生了许多新结论。 第4章 国际贸易对要素收益的影响 4.1 国际贸易的要素收益动态效应 1. 短期效应:要素收入取决于行业。 出口增加使出口业所有要素的收入上涨; 进口减少使进口业所有要素的收入下降。 (W =Y/L=P.Q/L W 内生、外生?) ( =Y/K=P.Q/K 两个剑桥之争) (出口业:W↑ =Px↑ *Q/L(不变) ↑ =Px↑ *Q/K(不变) (进口业:W↓ =Pm↓ *Q/L(不变) ↓=Pm↓ *Q/K(不变) W x 1( x 1) 贸易冲击:产生进出口行业收入差距 W x 2( x 2) 行业间要素流动:消除要素收入的行业差距 W0(0) W m 2( m 2) (贸易冲击后的社会平均工资、平均利润率) W m 1( m 1) 贸易利益 t 贸易的短期-长期收入效应:冲击-回复 2. 长期效应:要素收入取决于要素本身。 出口使出口要素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 进口使进口要素的供给增加,相对收入下降,绝对收入可能上升(Y↑,D↑> S↑),也可能下降 (Y↑,但 D↑< S↑)。 W x 1(¥1000) m 1(8%),进口要素相对收入下降, 绝对收入上升 W0(¥500/月) 0 (7%) m 1(6%),进口要素绝对收入下降
贸是的长期收入效志 42H0理论关于贸易对要素收入影响的扩展: 三个层次 1.斯-萨定理:出口要素收入上升,进口要素收入下降。(相对、绝对) 2.专业化要素模式。 3.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4.3H0理论的验证 里昂节夫之谜:谜的产生,谜的解释:要素细分 55技术与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现象:产品出口国的转移。 2.理论解释: 价段:技术(知识)密集品,技术优势国生产并出口 成熟品阶段:资本、熟练劳动密集品,资本、熟练劳动优势国生产并出口 标准化阶段:劳力密集品,劳力优势国生产并出口。 3.理论实质:比较优势、HO理论的动态化发展。 4.意义:自觉适应产业国际调整的规律。(自觉寻找、投资转移来的产业) 615 现代留易理论 需要新的理论 1)北北贸易为主: 北.北:50% 北.南:40% 南-南:10% 北国出口:70%,南国出口:30% 2)产业内贸易:相似要素密集品的贸易。(产业可大可小,故内外随意) 3)广泛的垄断性 6.2规模经济理论 出口可扩大市场,享受规模经济。() 工厂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经济。 公司规模经济:经营规模经济。(研发、营销:广告、售后服务、销售网) (书上只讲 内部、外部规模经济 6.3垄断竞争与贸易 L.封闭市场的垄断竞争长期均衡:A点。(封闭时,如垄断性较大,价格会较高) 2.开放市场的垄惭竞争长期均衡:B点。 D线平坦的含义:同样价格下,需求下降,因为有外国商品竞争 但降价后的需求增加,因为有国外市场 均衡点移动:D平坦,MR也平坦,均衡点移动到B:产量增加,成本下降。(从MC看出规模经济) 3.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供给:规模经济,降低垄断性: 需求:差异化需求。 4.贸易收益 来自于三 个途径 1)品种多样化,增加福利:(这种收益有多大?有宏观意义吗?) 2)增加竞争,降低成本: 3)增加需求,取得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6.4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约5家瓜分全球市场,皆享规模经济,又有动态创新效益。(太少易串谋)
4 贸易的长期收入效应 t 4.2 HO 理论关于贸易对要素收入影响的扩展:三个层次。 1. 斯-萨定理:出口要素收入上升,进口要素收入下降。(相对、绝对) 2. 专业化要素模式。 3.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4.3 HO 理论的验证 里昂节夫之谜:谜的产生,谜的解释:要素细分。 5.5 技术与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现象:产品出口国的转移。 2. 理论解释: 新产品阶段:技术(知识)密集品,技术优势国生产并出口; 成熟品阶段:资本、熟练劳动密集品,资本、熟练劳动优势国生产并出口; 标准化阶段:劳力密集品,劳力优势国生产并出口。 3. 理论实质:比较优势、HO 理论的动态化发展。 4. 意义:自觉适应产业国际调整的规律。(自觉寻找、投资转移来的产业) 第6章 现代贸易理论 6.1 战后贸易的新现象:需要新的理论。 1) 北北贸易为主: 北 - 北:50% 北 - 南:40% 南 - 南:10% 北国出口:70%,南国出口:30%。 2) 产业内贸易:相似要素密集品的贸易。(产业可大可小,故内外随意) 3) 广泛的垄断性。 6.2 规模经济理论 出口可扩大市场,享受规模经济。() 工厂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经济。 公司规模经济:经营规模经济。(研发、营销:广告、售后服务、销售网) (书上只讲了内部、外部规模经济) 6.3 垄断竞争与贸易 1. 封闭市场的垄断竞争长期均衡:A 点。(封闭时,如垄断性较大,价格会较高) 2. 开放市场的垄断竞争长期均衡:B 点。 D 线平坦的含义:同样价格下,需求下降,因为有外国商品竞争; 但降价后的需求增加,因为有国外市场; 均衡点移动:D 平坦,MR 也平坦,均衡点移动到 B:产量增加,成本下降。(从 MC 看出规模经济) 3. 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供给:规模经济,降低垄断性; 需求:差异化需求。 4. 贸易收益 来自于三个途径: 1) 品种多样化,增加福利;(这种收益有多大?有宏观意义吗?) 2) 增加竞争,降低成本; 3) 增加需求,取得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6.4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约 5 家瓜分全球市场,皆享规模经济,又有动态创新效益。(太少易串谋)
6.5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如南国的出口加工区,北国的科技园区。 小结:规模经济下的分工特点: (1)分工方向不易确定 (2)可创造比较优势 (3)现实模式: A创新者、拾先者有代势 B.国内市场大者有优势: 府促进者有优势 D.资本大者有优势: 第3章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2.3.需求与供给 1.需求线 经验法」 推导法:P41(无差异线又从何来?) 消费者剩余: 2.供给线: 经验法: 推导法:P35,S=MC 生产者剩余 3.封闭市场均衡 2.4开放均衡与国际市场 1.讲口均衡:Pw线上:生产点C,消费点B」 2.国际需求线的产生:Dm=D以Ds 3 出口均衡 Pw线上:生产点,消费点I 4.国际供给线的生:Sx=Sd-Dd 5.国际市场均衡:E。 6.进口国的贸易利益 (P22)消费者增益=△消费者剩余=a+b+c+d-c=a+b+d 生产者增益=△生产者剩余 =e-(e+a)= 国民净福利=消费者增益+生产者增益=b+d 7.出口国的贸易利益 消费者增益=消费者剩余变化(△π。)=f-(f++k)=,(i+k) 生产者增益=生产者剩余变化(△:)=j+k++g-g=j+k+n 8.贸易利益的分配:价格影响利益分配。进口价格越低,出口价格越高,得益越大。 9.贸易条件(见P43) 贸易条件=Px/Pm,反映贸易利益的分配。 如Pm不变,Px上升,创汇增加,进口增加:贸易条件改善 或者:Px不变,创汇不变,但Pm下降,进口增加:贸易条件改善 如Pm不变,P下降,创汇减少 口减少 :贸易条件恶化 或者:Px不变,创汇不变,但Pm上升,进口减少:贸易条件恶化。 现实: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 原因:出口者越来越多,老产品的需求弹性小,故出口价格相对下降。 意义:后发国家的发展条件更难
5 6.5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如南国的出口加工区,北国的科技园区。 小结:规模经济下的分工特点: (1)分工方向不易确定。 (2)可创造比较优势。 (3)现实模式: A. 创新者、抢先者有优势; B. 国内市场大者有优势; C. 政府促进者有优势; D. 资本大者有优势; 第3章 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2.3. 需求与供给 1. 需求线 经验法: 推导法:P41(无差异线又从何来?) 消费者剩余: 2. 供给线: 经验法: 推导法:P35,S = MC 生产者剩余: 3. 封闭市场均衡 2.4 开放均衡与国际市场 1. 进口均衡:PW 线上:生产点 C,消费点 B。 2. 国际需求线的产生:Dm = Dd - Ds 3. 出口均衡:PW 线上:生产点 J,消费点 I。 4. 国际供给线的产生:Sx = Sd -Dd 5. 国际市场均衡:E。 6. 进口国的贸易利益 (P22) 消费者增益 = Δ消费者剩余 = a+b+c+d – c = a+b+d 生产者增益 =Δ生产者剩余 = e – ( e+a ) = - a 国民净福利 = 消费者增益 + 生产者增益 = b+d 7. 出口国的贸易利益 消费者增益 = 消费者剩余变化(ΔD )= f – (f+j+k) = - (j+k) 生产者增益 = 生产者剩余变化(ΔS) = j+k+n+g – g = j+k+n 国民净福利(ΔN ) = ΔD +ΔS = n 8. 贸易利益的分配:价格影响利益分配。进口价格越低,出口价格越高,得益越大。 9. 贸易条件(见 P43) 贸易条件 = Px/Pm ,反映贸易利益的分配。 如 Pm 不变,Px 上升,创汇增加,进口增加:贸易条件改善; 或者:Px 不变,创汇不变,但 Pm 下降,进口增加:贸易条件改善; 如 Pm 不变,Px 下降,创汇减少,进口减少:贸易条件恶化; 或者:Px 不变,创汇不变,但 Pm 上升,进口减少:贸易条件恶化。 现实: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 原因:出口者越来越多,老产品的需求弹性小,故出口价格相对下降。 意义:后发国家的发展条件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