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大学爸理学院 CASE of Management School, Fud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 FUDAN UNIVERSITY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案例 N9510-126 2014年8月 郑琴琴 陈扬波,许梦,伊晟 东软的业务变革1 2011年6月25日,谷歌宣布将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关闭旗下医疗健康服务 Google health。2011年12 月20日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东软)在北京对外发布“健康云”战略以及“熙康”品牌产品· 熙康行表和熙康益体机,全面进军健康管理与服务领域。仅仅11天之后的2012年1月1日,谷歌正式关闭 了它的健康云服务一— Googl 谷歌都选择放弃的东西,东软给接过来了。”东软的“健康云”战略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惊叹。东软从三个 人、三台电脑、三万元钱起家,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拥有员工20000余名,营业收入超过74 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东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次转型,在最近一次转型中选择了健康管理服务,而这 业务恰巧刚刚被互联网巨头谷歌所遗弃。东软缘何做出如此的战略决策?此次业务转型的外因与内因是什 么?东软“健康云”战略的创新又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变革都具有参考意义。 背景介绍 1988年,在中国东北工学院的两间教室里,三位青年教师凭借着三万元科研经费和三台286电脑创建了“计 机网络工程研究室”。1991年在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室的基础上,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正式 成立,这便是东软集团的前身。时至今日,东软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拥 有员工20000余名,在中国建立了6个软件研发基地,8个区域总部,在40多个城市建立了营销与服务网络 在大连、南海、成都和沈阳分别建立3所东软信息学院和1所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东软自成立之初就 有“国际化”的基因,1991年刚刚成立时,东软的第一笔收入就来自海外,如今东软在美国、日本、欧洲、 中东都设立了子公司 东软以软件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软件与制造的结合,技术与行业管理能力的结合,提供行 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东软通过将软件与服务结合起来,开发出 本案例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郑琴琴副教授、研究员陈扬波等根据企业调硏和公开发表资料编写。案例仅作为教学资料在 课堂讨论中使用,不代表对相关内容的认可,不作为原始数据的来源,亦不暗示某种管理方法或策略一定有效或一定无 本案例的版权归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印、抄袭、存储、传播和出售本案例的任何 部分,亦不得制作成其他形式的版本。如需取得使用授权,请致电+86-21-25011388,25011385,或 email fdmscrdc@fudan.edu.cn
CASE of Management School, Fudan University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案例 N9-510-126 2014 年 8 月 郑琴琴 陈扬波,许梦,伊晟 东软的业务变革1 2011 年 6 月 25 日,谷歌宣布将从 2012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关闭旗下医疗健康服务 Google Health。2011 年 12 月 20 日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东软)在北京对外发布“健康云”战略以及“熙康”品牌产品—— 熙康行表和熙康益体机,全面进军健康管理与服务领域。仅仅 11 天之后的 2012 年 1 月 1 日,谷歌正式关闭 了它的健康云服务——Google Health。 “谷歌都选择放弃的东西,东软给接过来了。”东软的“健康云”战略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惊叹。东软从三个 人、三台电脑、三万元钱起家,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拥有员工 20000 余名,营业收入超过 74 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东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次转型,在最近一次转型中选择了健康管理服务,而这一 业务恰巧刚刚被互联网巨头谷歌所遗弃。东软缘何做出如此的战略决策?此次业务转型的外因与内因是什 么?东软“健康云”战略的创新又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变革都具有参考意义。 一、背景介绍 1988 年,在中国东北工学院的两间教室里,三位青年教师凭借着三万元科研经费和三台 286 电脑创建了“计 算机网络工程研究室”。1991 年在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室的基础上,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正式 成立,这便是东软集团的前身。时至今日,东软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 IT 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拥 有员工 20000 余名,在中国建立了 6 个软件研发基地,8 个区域总部,在 40 多个城市建立了营销与服务网络, 在大连、南海、成都和沈阳分别建立 3 所东软信息学院和 1 所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东软自成立之初就 具有“国际化”的基因,1991 年刚刚成立时,东软的第一笔收入就来自海外,如今东软在美国、日本、欧洲、 中东都设立了子公司。 东软以软件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软件与制造的结合,技术与行业管理能力的结合,提供行 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东软通过将软件与服务结合起来,开发出 1 本案例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郑琴琴副教授、研究员陈扬波等根据企业调研和公开发表资料编写。案例仅作为教学资料在 课堂讨论中使用,不代表对相关内容的认可,不作为原始数据的来源,亦不暗示某种管理方法或策略一定有效或一定无 效。 © 本案例的版权归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印、抄袭、存储、传播和出售本案例的任何 部分,亦不得制作成其他形式的版本。如需取得使用授权, 请致电 +86-21-2501 1388, 2501 1385, 或 email: fdms_crdc@fudan.edu.cn
N9-510-126 东软的业务变革 面向国家和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行业解决方案。东软的行业解决方案涵盖了电信、能源、金融、政府、制造 业、商贸流通业、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行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易扩展的行业解决 方案,帮助客户实现信息化管理最佳实践,以满足客户业务快速发展的不同需求。 东软通过将软件与制造结合起来,并与飞利浦、阿尔卑斯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开展合作与开 放式创新。在产品工程解决方案领域,东软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在世界著名的数字家庭产品、移动终端、车载 信息产品、IT产品等众多产品中运行:在自有品牌信息安全产品领域,其信息安全产品也广泛应用于金融 电信、政府、电力、能源、社保、交通、教育、航空等行业:在服务领域,东软提供包括应用开发和维护 ERP实施与咨询服务、专业测试及性能工程服务、软件全球化与本地化服务、IT基础设施服务、业务流程外 包(BPO)、I'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务。其外包服务涉及∏T、教育、政府、通信、互联网、制造、个人消费品 等众多行业领域,并且已经成为东北亚地区知名的BPO服务提供商。 东软从成立至今持续以I推动社会变革,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进行了几次重要的变革。如今在 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商业环境下,东软开始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商业模式转型和创新, 以求通过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和转型推动公司业务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大健康、大交通、智慧城市等战略业 、东软的发展2 东软自1991年成立至今经历了4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6年一创业阶段 1年3月,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成立,同年6月,沈阳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 成立。992年5月,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改制成为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3月,东北工学院软件中心被批准为辽宁省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993年6月,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 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与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9月软 中心大厦落成,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1993年11月,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被国家计委批 准确立为国家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4年11月,南湖科技开发区批准建立“沈阳东大阿 尔派集团”。1995年6月,东大软件园正式动工建设,并被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1995 年11月,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兼并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开始进军CT领域。1995年12月,“计算机软件 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东软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3月,东北大学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6 年3月,东软集团与日本东芝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东东系统集成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6月,东大阿尔派软件 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国内上市的专业软件公司。 东软自1991年成立,经历了两年的创业初期阶段,自1993年起东软的收入与利润皆获得大幅增长,收入连 续三年分别达到1860万元、2871万元、476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90万元、452万元、1038万元3。东软业 绩的高速增长使得公司于1996年6月在A股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软件企业。 第二阶段:1997-2000年-规模化发展阶段 自1996年东大软件园开始投入使用之后,次年5月份东大软件园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 地”称号。同时,东大阿尔派、东东公司、北国公司被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1997年10月,由 东软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可以投入临床应用的全身CT机在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上展出,当即引起国内外业界 来源于:东软集团发展历史htp/ finance. sina. com. cn/hy/20071108/16394152798shml 来源于:《经理人》http://finance.ifeng.com/news/tech/2011017/4856427shtml 2/14
N9-510-126 东软的业务变革 2 / 14 面向国家和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行业解决方案。东软的行业解决方案涵盖了电信、能源、金融、政府、制造 业、商贸流通业、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行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易扩展的行业解决 方案,帮助客户实现信息化管理最佳实践,以满足客户业务快速发展的不同需求。 东软通过将软件与制造结合起来,并与飞利浦、阿尔卑斯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开展合作与开 放式创新。在产品工程解决方案领域,东软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在世界著名的数字家庭产品、移动终端、车载 信息产品、IT 产品等众多产品中运行;在自有品牌信息安全产品领域,其信息安全产品也广泛应用于金融、 电信、政府、电力、能源、社保、交通、教育、航空等行业;在服务领域,东软提供包括应用开发和维护、 ERP 实施与咨询服务、专业测试及性能工程服务、软件全球化与本地化服务、IT 基础设施服务、业务流程外 包(BPO)、IT 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务。其外包服务涉及 IT、教育、政府、通信、互联网、制造、个人消费品 等众多行业领域,并且已经成为东北亚地区知名的 BPO 服务提供商。 东软从成立至今持续以 IT 推动社会变革,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进行了几次重要的变革。如今在 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商业环境下,东软开始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商业模式转型和创新, 以求通过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和转型推动公司业务持续发展,积极推进大健康、大交通、智慧城市等战略业 务布局。 二、东软的发展2 东软自 1991 年成立至今经历了 4 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1-1996 年---创业阶段 1991 年 3 月,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成立,同年 6 月,沈阳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 成立。1992 年 5 月,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改制成为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 3 月,东北工学院软件中心被批准为辽宁省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993 年 6 月,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 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与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9 月软 件中心大厦落成,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1993 年 11 月,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被国家计委批 准确立为国家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4 年 11 月,南湖科技开发区批准建立“沈阳东大阿 尔派集团”。1995 年 6 月,东大软件园正式动工建设,并被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软件产业基地”。1995 年 11 月,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兼并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开始进军 CT 领域。1995 年 12 月,“计算机软件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东软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6 年 3 月,东北大学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6 年 3 月,东软集团与日本东芝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东东系统集成有限责任公司。1996 年 6 月,东大阿尔派软件 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家国内上市的专业软件公司。 东软自 1991 年成立,经历了两年的创业初期阶段,自 1993 年起东软的收入与利润皆获得大幅增长,收入连 续三年分别达到 1860 万元、2871 万元、4769 万元,净利润分别为 190 万元、452 万元、1038 万元3 。东软业 绩的高速增长使得公司于 1996 年 6 月在 A 股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软件企业。 第二阶段:1997-2000 年---规模化发展阶段 自 1996 年东大软件园开始投入使用之后,次年 5 月份东大软件园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 地”称号。同时,东大阿尔派、东东公司、北国公司被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1997 年 10 月,由 东软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可以投入临床应用的全身 CT 机在中国医疗器械博览会上展出,当即引起国内外业界 2 来源于:东软集团发展历史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71108/16394152798.shtml 3 来源于:《经理人》http://finance.ifeng.com/news/tech/20111017/4856427.shtml
N9-510-126 东软的业务变革 的轰动。1998年3月,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北大学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沈阳 东大阿尔派数字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1998年5月,东大阿尔派医用全身CT扫描机CTC2000 被评为1998年亚洲CT(MR科技十大进展成果之一。1998年6月,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有限公司与美国 BITCO公司合资成立大连士通软件有限公司。1998年10月,东软集团与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合资组建了宝 钢东软信息产业有限公司。2000年3月,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与摩托罗拉公司合资组建我国第 个无线通信应用软件联合实验室。2000年6月,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成立。2000年6月,沈阳东方软件 股份有限公司与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东大诺基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2000年7月,东方 软件网络服务分公司、东方软件商用中间件技术分公司成立。 东软在创业初期收入规模仅仅有30万元,经过创业期的发展收入规模增长至1.05亿元,公司业务初具规模。 从1997年起,东软进入规模扩张阶段,收入规模从1997年的2.59亿元增长至2000年的11亿元。东软在规 模化发展阶段员工人数也实现了快速增长,1997年东软员工人数为1103人,到2000年员工规模增长了近两 倍,达到3051人。东软经历了规模化发展阶段之后,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确立了公司在国内系统集成和应用 软件服务以及医疗系统的领导地位 第三阶段:2001-2010年一向I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发展阶段 2001年5月,东软集团实施品牌整合战略调整,正式向“解决方案供应商”新的定位全面转型。2001年5 月21日,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公告正式披露,股东大会批准公司更名为“沈阳东软软 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软股份。东大阿尔派此次更名,是东软集团实施品牌整合和战略调整的重要部分 至此,东软完成了面向未来的品牌战略的整合 2001年6月29日,东软与世界著名的软件企业CA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此形成战略合作伙 伴关系,并开始在技术与市场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东软与CA公司在技术、产品和业务发展方向存在互补, 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有助于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满足国内企业的关键业务需求,为他们提供全面的、集 成的解决方案和无与伦比的服务。东软与CA公司的战略合作为东软实现技术、产品和资本的国际化奠定了 基础,也使得东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1年9月18日,东软日本公司在东京成立,主要面向日 本市场从事软件项目承接、软件开发咨询及服务业务。东软的品牌和服务开始全面登陆日本市场。2001年11 月8日,东软股份整合全国30多个分支机构,成立了覆盖全国8个主要区域的虚拟总部,从而构造了一个面 向客户核心业务,面向未来软件市场发展的全新组织架构。2001年11月25日,东软数字医疗公司参加了在 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北美放射年会展会”,这是中国大型数字医疗设备在北美市场首次亮相。2002年4月3 东软数字医疗公司的螺旋CTC3000系列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通过美国FDA认证,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 FDA认证的大型医疗系统。 2002年4月22日,东软解决方案验证与评测中心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东软与SUN、CA、NEC等国际知名 企业共同建设的验证与评测中心也陆续投入使用。2002年6月11日,东软推出“解决方案技术架构- NesAt”。 NeuSatM整合了东软在技术与产品,专业化服务、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重要积累,形成了面 向未来市场的完整的技术体系架构。 2003年3月7日,东软完成集团的战略重组工作,通过本次东软集团的战略重组,原先阿尔派、东芝这些东 集团子公司的股东纷纷入股东软集团,成为东软集团有限公司新的股东。2003年5月9日,东软研制成功 我国首台超高频床旁ⅹ线机,这是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的又一科研成果,标志着 我国在防治“非典”的医疗影像诊断设备攻关上获得重大突破,为我国抗击“非典”,最终战胜“非典”提 供更为有效和实用的诊断手段 2003年4月,东软集团完成内部业务的梳理与重组,确立了“三大核心业务一个支撑平台”的业务架构,2003 年及未来5年内,东软将以软件为核心,发展面向企业和政府的软件与服务解决方案( Service& Software 3/14
N9-510-126 东软的业务变革 3 / 14 的轰动。1998 年 3 月,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北大学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沈阳 东大阿尔派数字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1998 年 5 月,东大阿尔派医用全身 CT 扫描机 CT-C2000 被评为 1998 年亚洲 CT(MRI)科技十大进展成果之一。1998 年 6 月,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有限公司与美国 BITCO 公司合资成立大连士通软件有限公司。1998 年 10 月,东软集团与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合资组建了宝 钢东软信息产业有限公司。2000 年 3 月,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与摩托罗拉公司合资组建我国第 一个无线通信应用软件联合实验室。2000 年 6 月,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成立。2000 年 6 月,沈阳东方软件 股份有限公司与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东大诺基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2000 年 7 月,东方 软件网络服务分公司、东方软件商用中间件技术分公司成立。 东软在创业初期收入规模仅仅有 30 万元,经过创业期的发展收入规模增长至 1.05 亿元,公司业务初具规模。 从 1997 年起,东软进入规模扩张阶段,收入规模从 1997 年的 2.59 亿元增长至 2000 年的 11 亿元。东软在规 模化发展阶段员工人数也实现了快速增长,1997 年东软员工人数为 1103 人,到 2000 年员工规模增长了近两 倍,达到 3051 人。东软经历了规模化发展阶段之后,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确立了公司在国内系统集成和应用 软件服务以及医疗系统的领导地位。 第三阶段:2001—2010 年---向 IT 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发展阶段 2001 年 5 月,东软集团实施品牌整合战略调整,正式向“解决方案供应商”新的定位全面转型。2001 年 5 月 21 日,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公告正式披露,股东大会批准公司更名为“沈阳东软软 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软股份”。东大阿尔派此次更名,是东软集团实施品牌整合和战略调整的重要部分, 至此,东软完成了面向未来的品牌战略的整合。 2001 年 6 月 29 日,东软与世界著名的软件企业 CA 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此形成战略合作伙 伴关系,并开始在技术与市场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东软与 CA 公司在技术、产品和业务发展方向存在互补, 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有助于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满足国内企业的关键业务需求,为他们提供全面的、集 成的解决方案和无与伦比的服务。东软与 CA 公司的战略合作为东软实现技术、产品和资本的国际化奠定了 基础,也使得东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1 年 9 月 18 日,东软日本公司在东京成立,主要面向日 本市场从事软件项目承接、软件开发咨询及服务业务。东软的品牌和服务开始全面登陆日本市场。2001 年 11 月 8 日,东软股份整合全国 30 多个分支机构,成立了覆盖全国 8 个主要区域的虚拟总部,从而构造了一个面 向客户核心业务,面向未来软件市场发展的全新组织架构。2001 年 11 月 25 日,东软数字医疗公司参加了在 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北美放射年会展会”,这是中国大型数字医疗设备在北美市场首次亮相。2002 年 4 月 3 日东软数字医疗公司的螺旋 CT-C3000 系列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通过美国 FDA 认证,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 FDA 认证的大型医疗系统。 2002 年 4 月 22 日,东软解决方案验证与评测中心投入使用,与此同时东软与 SUN、CA、NEC 等国际知名 企业共同建设的验证与评测中心也陆续投入使用。2002 年 6 月 11 日,东软推出“解决方案技术架构— NeuSATM”。NeuSATM 整合了东软在技术与产品,专业化服务、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重要积累,形成了面 向未来市场的完整的技术体系架构。 2003 年 3 月 7 日,东软完成集团的战略重组工作,通过本次东软集团的战略重组,原先阿尔派、东芝这些东 软集团子公司的股东纷纷入股东软集团,成为东软集团有限公司新的股东。2003 年 5 月 9 日,东软研制成功 我国首台超高频床旁 X 线机,这是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的又一科研成果,标志着 我国在防治“非典”的医疗影像诊断设备攻关上获得重大突破,为我国抗击“非典”,最终战胜“非典”提 供更为有效和实用的诊断手段。 2003 年 4 月,东软集团完成内部业务的梳理与重组,确立了“三大核心业务一个支撑平台”的业务架构,2003 年及未来 5 年内,东软将以软件为核心,发展面向企业和政府的软件与服务解决方案(Service&Software
N9-510-126 东软的业务变革 Solution)、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 e-Hospital Solution)和教育与培训解决方案( Education& Training Solution)三大 核心业务,同时通过东软软件园平台促成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形成三大业务领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2008年6月16日东软公司的证券简称由“东软股份”变更为“东软集团”(证券代码:600718),东软集团完成 整体上市计划。2008年6月17日,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新落成的东软软件园(大连河口园区)召开“新 东软新征程——东软战略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新的公司定位、业务策略、组织架构、管理团队以及公司 新的愿景和价值观。东软新战略的发布与新管理团队的亮相,标志着经历了重组和整体上市后的新东软,已 经作好准备,向着“全球优秀的∏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这一宏伟目标开始起航 2009年东软欧洲公司成立东软正式向全球发布其三款旗舰新品 Neu viz16多层螺旋CT、 Sparkler1.5T超导 磁共振成像系统、 Neulife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2009年10月28日,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第62届中国 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宣布推出"煕康"健康管理服务业务,正式进军健康管理服务领域,此举也标志着东软 已完成了其面向医疗设备产品与服务、医疗IT解决方案以及健康服务三大业务的产品布局。2010年1月25 日,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中东子公司在阿联酋迪拜正式成立。2010年4月23日,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正式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建立了联合技术开发中心,共同开发汽车与消费电 子等的先进技术201049月13日,日本电气式会社其下的N(中国)有限公司与号东软集团股 旗下的东 共同在 中国市场 展开云计 算 服务业务 签署了合 作协议。 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东软实现了在国内IT解决方案与服务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东软与CA公司、飞利浦、惠 普等公司的战略合作提高了公司集成和组合不同公司、不同开发者开发的系统的能力和经验,加快了公司面 向曰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体系的建设,为东软进一步弥补劣势,发挥优势,构筑更高的市场竞争力起到 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集团的整体上市使得公司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对各方的有效整合,实现了集 团优势和资源的系统优化,加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了业务的快速发展。 第四阶段:2011年至 2011年11月7日,东软投资成立煕康子公司,随后东软发布“健康云”战略,标志着东软全面进军健康管 理与服务领域。2012年4月10日东软医疗与日本株式会社A&T联合成立东软安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12 年8月29日,东软煕康与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合资成立沈阳熙康阿尔卑斯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7月4 日东软集团全资子公司东软医疗收购飞利浦所持的原东软飞利浦公司的25%股权,成为控股公司 东软煕康的产品与服务整合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健 管理与服务的“健康云”平台,构建起了面向健康管理与服务领域的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颠覆性创新, 煕康公司的成立掀开了东软业务变革的新浪潮,代表东软正式开始进军健康管理领域,开始了新的业务模式 和商业模式的探索和经营 三、东软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战略转型 1、东软软件外包业务的外部压力 软件外包通常被业界认为是软件业的“蓝领”,较为低端。近几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软件外包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利润率也逐年下降。软件外包作为东软的传统业务之一正面临着逐年上 升的成本压力。 随着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全球软件外包业竞争压力逐渐増大,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各国IT业造成了较大冲击,这使得各软件企业在2009年人工成本并未发生变动。 金融危机的后续持续效应甚至影响了2010年,部分软件企业2010年的人力成本也未发生变动。但是201l 年的通胀导致集聚两年的成本压力集中爆发,随后各软件企业的人力成本出现了大幅上升。互联网的发展使 4/14
N9-510-126 东软的业务变革 4 / 14 Solution)、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e-Hospital Solution)和教育与培训解决方案(Education&Training Solution)三大 核心业务,同时通过东软软件园平台促成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形成三大业务领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2008 年 6 月 16 日东软公司的证券简称由“东软股份”变更为“东软集团”(证券代码:600718),东软集团完成 整体上市计划。2008 年 6 月 17 日,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新落成的东软软件园(大连河口园区)召开“新 东软 新征程——东软战略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新的公司定位、业务策略、组织架构、管理团队以及公司 新的愿景和价值观。东软新战略的发布与新管理团队的亮相,标志着经历了重组和整体上市后的新东软,已 经作好准备,向着“全球优秀的 IT 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这一宏伟目标开始起航。 2009 年东软欧洲公司成立,东软正式向全球发布其三款旗舰新品 NeuViz 16 多层螺旋 CT、Sparkler 1.5T 超导 磁共振成像系统、Neulife 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2009 年 10 月 28 日,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第 62 届中国 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宣布推出"熙康"健康管理服务业务,正式进军健康管理服务领域,此举也标志着东软 已完成了其面向医疗设备产品与服务、医疗 IT 解决方案以及健康服务三大业务的产品布局。2010 年 1 月 25 日,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中东子公司在阿联酋迪拜正式成立。2010 年 4 月 23 日,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正式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建立了联合技术开发中心,共同开发汽车与消费电 子等领域的先进技术。2010 年 9 月 13 日,日本电气株式会社及其旗下的 NEC(中国)有限公司与东软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东软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就共同在中国市场展开云计算服务业务签署了合作协议。 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东软实现了在国内 IT 解决方案与服务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东软与 CA 公司、飞利浦、惠 普等公司的战略合作提高了公司集成和组合不同公司、不同开发者开发的系统的能力和经验,加快了公司面 向曰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体系的建设,为东软进一步弥补劣势,发挥优势,构筑更高的市场竞争力起到 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集团的整体上市使得公司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对各方的有效整合,实现了集 团优势和资源的系统优化,加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了业务的快速发展。 第四阶段:2011 年至今 2011 年 11 月 7 日,东软投资成立熙康子公司,随后东软发布 “健康云”战略,标志着东软全面进军健康管 理与服务领域。2012 年 4 月 10 日东软医疗与日本株式会社 A&T 联合成立东软安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12 年 8 月 29 日,东软熙康与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合资成立沈阳熙康阿尔卑斯科技有限公司。2013 年 7 月 4 日东软集团全资子公司东软医疗收购飞利浦所持的原东软飞利浦公司的 25%股权,成为控股公司。 东软熙康的产品与服务整合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医疗领域的专业资源,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健 康管理与服务的“健康云”平台,构建起了面向健康管理与服务领域的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颠覆性创新, 熙康公司的成立掀开了东软业务变革的新浪潮,代表东软正式开始进军健康管理领域,开始了新的业务模式 和商业模式的探索和经营。 三、东软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战略转型 1、东软软件外包业务的外部压力 软件外包通常被业界认为是软件业的“蓝领”,较为低端。近几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软件外包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利润率也逐年下降。软件外包作为东软的传统业务之一正面临着逐年上 升的成本压力。 随着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全球软件外包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2009 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各国 IT 业造成了较大冲击,这使得各软件企业在 2009 年人工成本并未发生变动。 金融危机的后续持续效应甚至影响了 2010 年,部分软件企业 2010 年的人力成本也未发生变动。但是 2011 年的通胀导致集聚两年的成本压力集中爆发,随后各软件企业的人力成本出现了大幅上升。互联网的发展使
N9-510-126 东软的业务变革 得对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很多企业开始向软件外包企业挖人,改变了业界的人才流动模式。人员的流动 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流动助推了软件外包企业的成本压力 软件外包行业从形成之初,便呈现依靠人力成本低赢得利润空间的特点。一般IT软件外包企业的人力成本占 公司总成本的60-70%,甚至更高。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发包商自身的成本压力也在不断 上升。因此,发包商很难相应的提高发包价格,软件外包企业也就无法将人工上涨所导致的成本上涨向发包 商进行传递和转移。根据测算,如果人工成本上涨5%,那么软件外包企业净利润率将下降1.5-2%左右,直 接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东软集团2007-2010年公司员工数量分别为7783人、13384人、15760人和17358人, 同期人均产值分别为3720万元/人、2773万元/人、2643万元/人和2845万元/人,基本上保持一个平稳的 状态。随着国内人力成本的上升,通过员工人数扩展来实现公司规模的增长已经给公司盈利带来较大的压力 例如2010年人工费用较2009年同比增长了452%,远超过员工人数10.14%的同比增长水平4。另外,人民币 升值的加速对公司软件外包业务的盈利能力影响也较大,一般来说,美元汇率每下降0.1,对公司的净利润影 响约为-700万元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认为,全球的软件外包产业呈现三个特点,其一,由之前的印度单一承接局面,变为 多元、多地区全面发展态势,如今的东欧、中东等国家的软件外包业逐步崛起,使得印度与中国两大传统的 软件外包强国优势逐步丧失;其二,人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国人力市场的费用增长率为每年12-13%,而东 欧等国家的外包成本进一步下降,甚至已经超越我国的人力成本;最后,原始的优势外包产业基地价格能力 进一步降低,而东欧、亚太等地区的外包能力逐步提高,拉低了全球的外包业务盈利水平。软件外包人力资 源费用的提升,使得中国和印度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而东欧国家的成本降低,以及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 崛起,使得全球软件外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利润整体下滑 东软在几年之前便意识到,软件外包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软件外包将来一定会遇到人才的瓶颈。因此,为 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抵消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寻找新的业务模 式将成为公司未来生产经营规划的重点 2、战略转型 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东软创新性地提出了转型,实现从以人员规模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向以知识资 产驱动增长的模式转变:商业模式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价值为中心转变:从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的成长模 式,向以全球市场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东软力图通过转型拉动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全球资源配置的不断创 向服务转型成为东软的一种重要转型模式。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解释说:过去的模式主要是卖产品、卖技 术、卖人力,未来则是卖服务,即东软集团帮助客户投入基础设施,这些客户可能是来自医疗、电力、社保 行业。这就像华为在国外某些地方的做法,这些国家的电信运营商财穷势弱,华为免费为其建设基 础网络,但与电信运营商进行收入分成 东软集团尝试了两条道路°。第一种方式是产品解决方案,用刘积仁的话来说就是,“我定制一套手机方案 手机制造厂商不需要任何研发,就可以制造、贴牌,然后到市场上销售。开发、设计,我全搞定。”在手机、 汽车电子、数字医疗等领域,东软集团有很多这样的尝试。这种产品解决方案模式,由其“产品工程”业务 发展而来。东软过去曾基于手机终端、汽车辅助驾驶设备、数字医疗等硬件产品进行软件开发,这些软件最 4来源于:中国证券网hp/www.cnstock.com/gonggao/ggxd201106/1383385htm 3来源于:htp/www.newhua.com/20080805/43395shm 6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htp://tech.163.com/11/0604/11/75MPM2S000915BD.html 5/14
N9-510-126 东软的业务变革 5 / 14 得对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很多企业开始向软件外包企业挖人,改变了业界的人才流动模式。人员的流动, 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流动助推了软件外包企业的成本压力。 软件外包行业从形成之初,便呈现依靠人力成本低赢得利润空间的特点。一般 IT 软件外包企业的人力成本占 公司总成本的 60-70%,甚至更高。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发包商自身的成本压力也在不断 上升。因此,发包商很难相应的提高发包价格,软件外包企业也就无法将人工上涨所导致的成本上涨向发包 商进行传递和转移。根据测算,如果人工成本上涨 5%,那么软件外包企业净利润率将下降 1.5-2%左右,直 接导致盈利能力下降。东软集团 2007-2010 年公司员工数量分别为 7783 人、13384 人、15760 人和 17358 人, 同期人均产值分别为 37.20 万元/人、27.73 万元/人、26.43 万元/人和 28.45 万元/人,基本上保持一个平稳的 状态。随着国内人力成本的上升,通过员工人数扩展来实现公司规模的增长已经给公司盈利带来较大的压力, 例如 2010 年人工费用较 2009 年同比增长了 45.2%,远超过员工人数 10.14%的同比增长水平4 。另外,人民币 升值的加速对公司软件外包业务的盈利能力影响也较大,一般来说,美元汇率每下降 0.1,对公司的净利润影 响约为-700 万元5 。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认为,全球的软件外包产业呈现三个特点,其一,由之前的印度单一承接局面,变为 多元、多地区全面发展态势,如今的东欧、中东等国家的软件外包业逐步崛起,使得印度与中国两大传统的 软件外包强国优势逐步丧失;其二,人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国人力市场的费用增长率为每年 12-13%,而东 欧等国家的外包成本进一步下降,甚至已经超越我国的人力成本;最后,原始的优势外包产业基地价格能力 进一步降低,而东欧、亚太等地区的外包能力逐步提高,拉低了全球的外包业务盈利水平。软件外包人力资 源费用的提升,使得中国和印度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而东欧国家的成本降低,以及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 崛起,使得全球软件外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利润整体下滑。 东软在几年之前便意识到,软件外包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软件外包将来一定会遇到人才的瓶颈。因此,为 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抵消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寻找新的业务模 式将成为公司未来生产经营规划的重点。 2、战略转型 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东软创新性地提出了转型,实现从以人员规模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向以知识资 产驱动增长的模式转变;商业模式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价值为中心转变;从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的成长模 式,向以全球市场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东软力图通过转型拉动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全球资源配置的不断创 新。 向服务转型成为东软的一种重要转型模式。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解释说:过去的模式主要是卖产品、卖技 术、卖人力,未来则是卖服务,即东软集团帮助客户投入基础设施,这些客户可能是来自医疗、电力、社保 或是其他行业。这就像华为在国外某些地方的做法,这些国家的电信运营商财穷势弱,华为免费为其建设基 础网络,但与电信运营商进行收入分成。 东软集团尝试了两条道路6 。第一种方式是产品解决方案,用刘积仁的话来说就是,“我定制一套手机方案, 手机制造厂商不需要任何研发,就可以制造、贴牌,然后到市场上销售。开发、设计,我全搞定。”在手机、 汽车电子、数字医疗等领域,东软集团有很多这样的尝试。这种产品解决方案模式,由其“产品工程”业务 发展而来。东软过去曾基于手机终端、汽车辅助驾驶设备、数字医疗等硬件产品进行软件开发,这些软件最 4 来源于:中国证券网 http://www.cnstock.com/gonggaojd/ggxd/201106/1383385.htm 5 来源于:http://www.newhua.com/2008/0805/43395.shtml 6 来源于:21 世纪经济报道 http://tech.163.com/11/0604/11/75MUPM2S000915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