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屠宰畜禽常见寄生虫病的检验与处理 讲授重点:主要人善共惠等生虫病的率前检疫、率后检验与卫生处理;其他寄生虫病的率前检液、率 后检验与卫生处理。 难点:常见主要人兽共惠寄生虫病的率前检瘦、事后检验与卫生处理。 思考题: 1.幸后检验中猪囊尾蝴的主要检验亦位有哪些? 2简述猪宰后检验中旋毛虫的检验的方法?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校 动物的寄生虫病有些可通过肉品传染给人,有些不通过肉品而通过其他途径感染人,还有的虽不感染 人,但可感染其他动物,因而造成经济损失。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检验并作适当处理。 第一节主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检验与处理 一、囊尾蚴病 食甩蝴病(Cysticercos1s)又名袁虫病,是由螓虫(mnia)的幼虫所引起的一种人普共惠寄生虫病。 多种动物均可感染此病。人感染囊尾蚴时,在四肢、颈背部皮下可出现半球形结节,重症病人有肌肉酸痛、 疲乏无力、痉李等表现。当虫体寄生于脑、眼、声带等部位时,常出现神经症状、失明和变哑等。当人吃 进生的或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含囊尾蚴的肉,即可在肠道中发育成有钩绦虫(猪带绦虫)或无钩绦虫(牛带绦 虫)。所以本病在公共卫生上十分重要。 生活史: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的成虫等生于人的小肠前半段,产生的虫卵或孕节随粪便排出后污染 地面、饲料、饮水等,被中间宿主(猪或黄牛)吞食,在胃液地消化下六钩坳破壳而出,侵入肠壁(经过 1-2天)进入血管、淋巴管,然后移行到全身各组织,在肌肉中停留发有(严重时脂肪组织中也有),发有 成熟为具有感染性的衰尾坳。 感染:猪主要是食用了患有猪带缘虫的病人的粪便所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牧草而感柒 人:主要是入了活的猪震尾蚴(生肉、切肉的莱刀、案板等)。猪震尾坳在人体的胃液地消化下,震 壁被消化,头节进入小肠,用吸盘和小钩附着在小肠壁上,吸取营养发育成长。人体内通常只寄生一条, 偶有寄生2-4条者,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25年之久。 (一)宰前检疫 1.猪尾病:猪囊尾蝴病是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的猪带缘虫(Taenia solium)的幼虫- —猪囊尾蚴 (Cysticercus cellulosae)在猪体内寄生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轻症病例,无特殊表现。重症病猪可 见眼结膜发红或有小结节样挖瘩,舌根部见有半透明的小水泡囊。有些病猪表现肩胛部增宽,臀部隆起, 不愿活动,叫声哑等。 2.牛囊尾蝴病:牛囊尾蚴病是寄生于人体内的牛带缘虫(Taenia bovis的幼虫 一牛囊尾蚴 (Cysticercus bovis)引起的牛的一种寄生虫病,牛囊尾蚴感染后一般不出现临诊症状。 3.姊羊囊尾坳璃:绵羊囊尾蚴病是由绵羊带绦虫(Taenia ovis)的幼虫一一绵羊囊尾蚴(Cysticercus ovs)引起的绵羊的一种寄生虫病。人不感染此病。绵羊囊尾蝴病对羔羊有一定的危害,严重者可引起死
1 第十三章 屠宰畜禽常见寄生虫病的检验与处理 讲授重点:主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宰前检疫、宰后检验与卫生处理;其他寄生虫病的宰前检疫、宰 后检验与卫生处理。 难 点:常见主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宰前检疫、宰后检验与卫生处理。 思 考 题: 1.宰后检验中猪囊尾蚴的主要检验部位有哪些? 2.简述猪宰后检验中旋毛虫的检验的方法? 授课学时:2 学时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动物的寄生虫病有些可通过肉品传染给人,有些不通过肉品而通过其他途径感染人,还有的虽不感染 人,但可感染其他动物,因而造成经济损失。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检验并作适当处理。 第一节 主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检验与处理 一、囊尾蚴病 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又名囊虫病,是由绦虫(Taenia)的幼虫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多种动物均可感染此病。人感染囊尾蚴时,在四肢、颈背部皮下可出现半球形结节,重症病人有肌肉酸痛、 疲乏无力、痉挛等表现。当虫体寄生于脑、眼、声带等部位时,常出现神经症状、失明和变哑等。当人吃 进生的或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含囊尾蚴的肉,即可在肠道中发育成有钩绦虫(猪带绦虫)或无钩绦虫(牛带绦 虫)。所以本病在公共卫生上十分重要。 生活史: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的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前半段,产生的虫卵或孕节随粪便排出后污染 地面、饲料、饮水等,被中间宿主(猪或黄牛)吞食,在胃液地消化下六钩蚴破壳而出,侵入肠壁(经过 1-2 天)进入血管、淋巴管,然后移行到全身各组织,在肌肉中停留发育(严重时脂肪组织中也有),发育 成熟为具有感染性的囊尾蚴。 感染:猪主要是食用了患有猪带绦虫的病人的粪便所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牧草而感染。 人:主要是入了活的猪囊尾蚴(生肉、切肉的菜刀、案板等)。猪囊尾蚴在人体的胃液地消化下,囊 壁被消化,头节进入小肠,用吸盘和小钩附着在小肠壁上,吸取营养发育成长。人体内通常只寄生一条, 偶有寄生 2-4 条者,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 25 年之久。 (一)宰前检疫 1.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是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的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幼虫——猪囊尾蚴 (Cysticercus cellulosae)在猪体内寄生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轻症病例,无特殊表现。重症病猪可 见眼结膜发红或有小结节样疙瘩,舌根部见有半透明的小水泡囊。有些病猪表现肩胛部增宽,臀部隆起, 2.牛囊尾蚴病:牛囊尾蚴病是寄生于人体内的牛带绦虫(Taenia bovis)的幼虫——牛囊尾蚴 (Cysticercus bovis)引起的牛的一种寄生虫病,牛囊尾蚴感染后一般不出现临诊症状。 3.绵羊囊尾蚴病 :绵羊囊尾蚴病是由绵羊带绦虫(Taenia ovis)的幼虫——绵羊囊尾蚴(Cysticercus ovis)引起的绵羊的一种寄生虫病。人不感染此病。绵羊囊尾蚴病对羔羊有一定的危害,严重者可引起死
亡,但成年羊感染后症状不明显 (二)宰后检验 1,猪囊尾炒病:猪囊尾蚴为米粒大至豌豆大的白色半透明的囊泡。钙化后的囊尾蚴呈白色圆点状,显 微镜检查可见头节的四周有4个吸盘和一圈小钩。猪囊尾蚴多寄生于肩胛外侧肌、臀肌、咬肌、深腰肌、 膈肌、颈肌、股内侧肌、心肌、舌肌等部位,所以我国规定猪囊尾蚴主要检验部位为咬肌、深腰肌和膈肌, 其他可检验部位为心肌、肩胛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等。 2.牛食见湖病:牛囊尾蚴与猪囊尾蚴外形相似,囊泡为白色的椭圆形,大小如黄豆粒,囊内充满液体 囊壁上附着无钩绦虫的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但无顶突和小钩,这正是与猪囊尾蚴的主要区别所在。 牛囊尾蚴主要寄生在牛的咬肌、舌肌、颈部肌肉、肋间肌、心肌和膈肌等部位。我国规定牛囊尾蚴主要检 验部位为咬肌、舌肌、深腰肌和隔肌。 3.绵羊章尾湖病:绵羊囊尾蚴囊泡呈圆形或卵圆形,较猪囊尾蚴小。绵羊囊尾蚴主要寄生于心肌、丽 肌,还可见于咬肌、舌肌和其他骨酪肌等部位。我国规定羊囊尾蚴主要检验部位为膈肌、心肌。 (三)卫生处理 (1)患畜的整个朋体和内脏作化制处理。 (2)皮张不受限制出厂(场)。 二、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Trichinelliasis)是由旋毛形线虫(richinella spiralis)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 病。多种动物均可感染,肉用动物中主要感染猪和狗。本病对人危害较大,可致人死亡。人感染旋毛虫多 与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狗肉,或食用腌制与烧烤不当的有旋毛虫包囊的肉制品有关。 病原体:毛虫为雌雄异体,细小,肉眼几乎难以辨认。虫体前部细,后部较粗(占虫体的一半多) 属胎生,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 生活史:成虫与幼虫等寄生于同一宿主,常寄生于人、猪和鼠类。宿主因摄食了含有包囊幼虫的动物肌 肉而受感兼,包囊在宿主胃内被溶解,释放出幼虫,移行到宿主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内,经过2昼夜变为性 成熟的肠旋毛虫。在肠黏膜内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腺中发育,(部分到肠黏膜下的淋巴结间隙中 发育1摊虫于感柒后7-10天,开始产幼虫,幼虫产于肠黏膜中、淋巴管或肠城毛的乳糜池中。幼虫经肠 系膜淋巴结进入胸导管,再到右心,经肺转入体循环,随血流被带至全身各处,但只有进入横纹肌纤维内 的才能进一步发有(以活动量较大的肋间肌、隔肌、舌肌和嚼肌中较多,幼虫在肌肉中卷曲,幼虫的机械 性和化学性刺激作用与周国的肌纤维,引起肌纤维肿胀和纤维膜增生而形成包震,形成具有感柒性的幼虫。 包震中一般含有1条幼虫,但有的可有6-1条,约6个月后,来内发生钙化,包袋钙化后,并不意味着袋 内幼虫的死亡,当其感染力大大降低。包震的存活时问,随个体的不同可由数年至25年 感染逾径:猪一般认为是吞食了老鼠而引起。 人:生食猪肉; 犬:食用了动物尸体,动物粪便」 (一)宰前检疫 动物感染后大都有一定耐受力,往往不显症状。但感染严重的猪和狗,初期食欲减退,呕吐,腹泻
2 亡,但成年羊感染后症状不明显。 (二)宰后检验 1.猪囊尾蚴病:猪囊尾蚴为米粒大至豌豆大的白色半透明的囊泡。钙化后的囊尾蚴呈白色圆点状,显 微镜检查可见头节的四周有 4 个吸盘和一圈小钩。猪囊尾蚴多寄生于肩胛外侧肌、臀肌、咬肌、深腰肌、 膈肌、颈肌、股内侧肌、心肌、舌肌等部位,所以我国规定猪囊尾蚴主要检验部位为咬肌、深腰肌和膈肌, 其他可检验部位为心肌、肩胛外侧肌和股内侧肌等。 2.牛囊尾蚴病:牛囊尾蚴与猪囊尾蚴外形相似,囊泡为白色的椭圆形,大小如黄豆粒,囊内充满液体, 囊壁上附着无钩绦虫的头节,头节上有 4 个吸盘,但无顶突和小钩,这正是与猪囊尾蚴的主要区别所在。 牛囊尾蚴主要寄生在牛的咬肌、舌肌、颈部肌肉、肋间肌、心肌和膈肌等部位。我国规定牛囊尾蚴主要检 验部位为咬肌、舌肌、深腰肌和 3.绵羊囊尾蚴病:绵羊囊尾蚴囊泡呈圆形或卵圆形,较猪囊尾蚴小。绵羊囊尾蚴主要寄生于心肌、膈 肌,还可见于咬肌、舌肌和其他骨骼肌等部位。我国规定羊囊尾蚴主要检验部位为膈肌、心肌。 (三)卫生处理 (1)患畜的整个胴体和内脏作化制处理。 (2)皮张不受限制出厂(场)。 二、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Trichinelliasis)是由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 病。多种动物均可感染,肉用动物中主要感染猪和狗。本病对人危害较大,可致人死亡。人感染旋毛虫多 与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狗肉,或食用腌制与烧烤不当的有旋毛虫包囊的肉制品有关。 病原体:旋毛虫为雌雄异体,细小,肉眼几乎难以辨认。虫体前部细,后部较粗(占虫体的一半多), 属胎生。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 生活史:成虫与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常寄生于人、猪和鼠类。宿主因摄食了含有包囊幼虫的动物肌 肉而受感染,包囊在宿主胃内被溶解,释放出幼虫,移行到宿主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内,经过 2 昼夜变为性 成熟的肠旋毛虫。在肠黏膜内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腺中发育,(部分到肠黏膜下的淋巴结间隙中 发育)。雌虫于感染后 7-10 天,开始产幼虫,幼虫产于肠黏膜中、淋巴管或肠绒毛的乳糜池中。幼虫经肠 系膜淋巴结进入胸导管,再到右心,经肺转入体循环,随血流被带至全身各处,但只有进入横纹肌纤维内 的才能进一步发育(以活动量较大的肋间肌、膈肌、舌肌和嚼肌中较多),幼虫在肌肉中卷曲,幼虫的机械 性和化学性刺激作用与周围的肌纤维,引起肌纤维肿胀和纤维膜增生而形成包囊,形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 包囊中一般含有 1 条幼虫,但有的可有 6-7 条,约 6 个月后,囊内发生钙化,包囊钙化后,并不意味着囊 内幼虫的死亡,当其感染力大大降低。包囊的存活时间,随个体的不同可由数年至 25 年。 感染途径:猪一般认为是吞食了老鼠而引起。 人:生食猪肉; 犬:食用了动物尸体,动物粪便。 (一)宰前检疫 动物感染后大都有一定耐受力,往往不显症状。但感染严重的猪和狗,初期食欲减退,呕吐,腹泻
以后幼虫移行时可引起肌炎,病出现肌肉疼痛,麻,运动障碍,声音嘶哑,发热等症状,有的表现眼 验和四肢水肿 (二)宰后检验 猪体内肌肉旋毛虫常寄生于膈肌、舌肌、喉肌、颈肌、咬肌、肋间肌及腰肌等处,其中膈肌部位发病 率最高,并多聚集在筋头。 我国规定旋毛虫的检验方法是,在每头猪横隔膜肌脚各取一小块肉样,先撕去肌膜作肉眼观察,然后 在肉样上剪取24个小片,压薄后进行镜检。肌肉旋毛虫包囊与周围肌纤维有明显的界限,镜下包囊内的虫 体呈螺旋状。被旋毛虫侵害的肌肉发生变性、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甚至发生蜡样坏死。 集样消化法:从膈肌角采样(20、50、100份肉样),捣碎后,用0.4%的胃蛋白酶消化,过筛,沉淀 检查虫体。 (三)鉴别诊断 旋毛虫包囊特别是钙化和机化的包囊,镜检时易与囊尾蚴、肉孢子虫及其他肌肉内含物相混浦,应加 以区别。 旋毛虫包囊的壁是双层的,虫体通常呈蝶旋状,也有呈S状或8字状者,滕曲于折光性强的透明囊液 中。钙化的包囊体积小,滴加10%稀盐酸将钙盐溶解后,可见到虫体或其痕迹。与包囊毗邻的肌纤维变性, 横纹消失。囊尾蚴的囊包为单层,囊液不清晰,不见有螺旋形虫体。虫体的钙化点比旋毛虫大,可达2m 滴加稀盐酸溶解后,可见到崩解的虫体团块和特征性的角质小钩。囊包周围形成厚的结缔组织膜。 (四)卫生处理 (1)患畜的整个胴体和内脏作化制处理。 (2)皮张不受限制出厂(场)。 三、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又称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号形虫(Toxoplasma gondii)所引起的一种人兽 共患原虫病。猪、牛、羊、贪、兔等多种动物都可感染,但以猪最为多见。人可因接触和生食患有本病的 肉类而感染。 生活史:弓形虫为细胞内寄生虫,猫科动物为其终末宿主。包囊主寄生在中间宿主(猪、牛、绵羊。 山羊等)的脑、骨骼肌和视网膜,以及心、肺、肝、肾等处,呈卵圈形,有较厚的囊膜,囊内的虫体数目 由数个至数千个。猫吞食了含有弓形虫的包衰型虫体的动物组织或发有成熟的卵袋后,包囊内的滋养体或 卵衰内的子孢子即进入猫的消化道,并侵入肠上皮细胞,进行发有和繁殖,进行配子生殖后产生卵袋,卵 囊随猫的粪便排至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发有为感染性卵象。动物或人摄食了被卵袋污柒的食物、饲料、 饮水以及土壤等,弓形虫进入动物体后,主要通过淋巴血液循环侵入有核细胞,在胞浆内以内出芽的方式 进行无性繁殖,引起疾病或形成包震, (一)宰前检疫 病猪体温升高达41~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便秘,流鼻涕,咳嗽,贫血,眼 结膜充血等。呼吸困难,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下腹部等出现紫红斑或间有小点出血 本病的宰前确诊需进行病原检查和免疫学诊断。 3
3 以后幼虫移行时可引起肌炎,病畜出现肌肉疼痛,麻痹,运动障碍,声音嘶哑,发热等症状,有的表现眼 睑和四肢水肿。 (二)宰后检验 猪体内肌肉旋毛虫常寄生于膈肌、舌肌、喉肌、颈肌、咬肌、肋间肌及腰肌等处,其中膈肌部位发病 率最高,并多聚集在筋头。 我国规定旋毛虫的检验方法是,在每头猪横膈膜肌脚各取一小块肉样,先撕去肌膜作肉眼观察,然后 在肉样上剪取 24 个小片,压薄后进行镜检。肌肉旋毛虫包囊与周围肌纤维有明显的界限,镜下包囊内的虫 体呈螺旋状。被旋毛虫侵害的肌肉发生变性、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甚至发生蜡样坏死。 集样消化法:从膈肌角采样(20、50、100 份肉样),捣碎后,用 0.4%的胃蛋白酶消化,过筛,沉淀 检查虫体。 (三)鉴别诊断 旋毛虫包囊特别是钙化和机化的包囊,镜检时易与囊尾蚴、肉孢子虫及其他肌肉内含物相混淆,应加 以区别。 旋毛虫包囊的壁是双层的,虫体通常呈螺旋状,也有呈 S 状或 8 字状者,蜷曲于折光性强的透明囊液 中。钙化的包囊体积小,滴加 10%稀盐酸将钙盐溶解后,可见到虫体或其痕迹。与包囊毗邻的肌纤维变性, 横纹消失。囊尾蚴的囊包为单层,囊液不清晰,不见有螺旋形虫体。虫体的钙化点比旋毛虫大,可达 2mm, 滴加稀盐酸溶解后,可见到崩解的虫体团块和特征性的角质小钩。囊包周围形成厚的结缔组织膜。 (四)卫生处理 (1)患畜的整个胴体和内脏作化制处理。 (2)皮张不受限制出厂(场)。 三、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又称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所引起的一种人兽 共患原虫病。猪、牛、羊、禽、兔等多种动物都可感染,但以猪最为多见。人可因接触和生食患有本病的 肉类而感染。 生活史:弓形虫为细胞内寄生虫,猫科动物为其终末宿主。包囊主寄生在中间宿主(猪、牛、绵羊、 山羊等)的脑、骨骼肌和视网膜,以及心、肺、肝、肾等处,呈卵圆形,有较厚的囊膜,囊内的虫体数目 由数个至数千个。猫吞食了含有弓形虫的包囊型虫体的动物组织或发育成熟的卵囊后,包囊内的滋养体或 卵囊内的子孢子即进入猫的消化道,并侵入肠上皮细胞,进行发育和繁殖。进行配子生殖后产生卵囊。卵 囊随猫的粪便排至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育为感染性卵囊。动物或人摄食了被卵囊污染的食物、饲料、 饮水以及土壤等,弓形虫进入动物体后,主要通过淋巴血液循环侵入有核细胞,在胞浆内以内出芽的方式 进行无性繁殖,引起疾病或形成包囊。 (一)宰前检疫 病猪体温升高达 41~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便秘,流鼻涕,咳嗽,贫血,眼 结膜充血等。呼吸困难,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下腹部等出现紫红斑或间有小点出血。 本病的宰前确诊需进行病原检查和免疫学诊断
(二)宰后检验 宰后病变主要有肠系膜淋巴结、胃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硬结,质地较脆,切面 呈砖红色或灰红色,有浆液渗出。急性型的全身淋巴结髓样肿胀,切面多汁,呈灰白色:肺水肿,有出血 斑和白色坏死点:肝脏变硬,浊肿,有坏死点:肾表面和切面有少量点状出血。 (三)卫生处理 (1)病畜的朋体和内脏高温处理后出厂(场)。 (2)皮张不受限制出厂(场)。 四、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Echinococosis)也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中绦期一棘球蝴(Echinococcuscyst)引起的一种人兽共志奇生虫病。以宿主被寄生器自 的菱缩并引起相应的症状为特征。家畜中牛、羊、猪和骆驼均可感染,以牛和绵羊受苦最重。人受感染后 棘球蚴常寄生于肝脏和肺脏,对人体健康危苦很大。 生活史:棘球蝴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的肝脏、 肺脏以及其他器官。成虫(细粒辣球绦虫)寄生于狗、狼、狐、豹等肉食动物的小肠,虫体很小,约2-6mm。 含有孕节或虫卵的粪便排出后污染饲料、饮水或牧场,被中间宿主吞食,虫卵内的六钩坳在消化道内解出: 钻入肠壁,随血流进入肝胜,通常多停留在该处;也有越过肝脏血管而进入肺脏,甚至抵达共他脏器,无 论在什么部位均可发有为棘球蝴。动物内脏内成熟的棘球蚴如被终末宿主所吞食,则在体内发有为成虫, (一)宰前检疫 轻度感染或初期感染都无症状。绵羊对本病最易感,严重感染时肥育不良,被毛逆立,易脱毛。肺部 受累则连续咳嗽,卧地不能起立。牛肝脏受累时,营养失调,反刍无力,常臌气,体瘦衰弱,肺脏受累则 咳嗽。 诊断本病有多种血清学方法,最简便的方法是Casoni皮内试验,但容易有假阳性或假阴性出现。间接 血凝试验和ELISA有较高检出率。 (二)宰后检验 棘球蝴主要寄生在肝脏,其次是肺脏。肝、肺等受害脏器体积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可在该处找到棘 球蚴:有时也可在脾、肾、脑、皮下、肌肉、骨、脊椎管等器官发现棘球蚴。切开棘球坳可有液体流出, 将液体沉淀,用肉眼或在解剂镜下可看到许多生发囊与原头蚴(即包囊砂):有时肉眼也能见到液体中的子 囊甚至孙囊。偶然还可见到钙化的棘球蚴或化脓灶。 (三)卫生处理 (1)志严重棘球蝴病的器官,整个化制或销毁:轻者将志部化制或销毁,其他部分不受限制出厂(场)。 (2)在肌肉组织中发现有棘球蚴时,患部化制或销毁,其他部分不受限制出厂(场)。 五、肝片形吸虫病 肝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 hepatica)是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寄生于绵羊、山羊 牛等反刍动物的胆管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兔、马和人亦可遭受感染。 生活史: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在动物的胆管内排出大量的虫卯,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4
4 (二)宰后检验 宰后病变主要有肠系膜淋巴结、胃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硬结,质地较脆,切面 呈砖红色或灰红色,有浆液渗出。急性型的全身淋巴结髓样肿胀,切面多汁,呈灰白色;肺水肿,有出血 斑和白色坏死点;肝脏变硬,浊肿,有坏死点;肾表面和切面有少量点状出血。 (三)卫生处理 (1)病畜的胴体和内脏高温处理后出厂(场)。 (2)皮张不受限制出厂(场)。 四、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Echinococosis)也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中绦期—棘球蚴(Echinococcus cyst)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以宿主被寄生器官 的萎缩并引起相应的症状为特征。家畜中牛、羊、猪和骆驼均可感染,以牛和绵羊受害最重。人受感染后 棘球蚴常寄生于肝脏和肺脏,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生活史:棘球蚴寄生于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的肝脏、 肺脏以及其他器官。成虫(细粒棘球绦虫)寄生于狗、狼、狐、豹等肉食动物的小肠,虫体很小,约 2-6mm。 含有孕节或虫卵的粪便排出后污染饲料、饮水或牧场,被中间宿主吞食,虫卵内的六钩蚴在消化道内孵出, 钻入肠壁,随血流进入肝脏,通常多停留在该处;也有越过肝脏血管而进入肺脏,甚至抵达其他脏器,无 论在什么部位均可发育为棘球蚴。动物内脏内成熟的棘球蚴如被终末宿主所吞食,则在体内发育为成虫。 (一)宰前检疫 轻度感染或初期感染都无症状。绵羊对本病最易感,严重感染时肥育不良,被毛逆立,易脱毛。肺部 受累则连续咳嗽,卧地不能起立。牛肝脏受累时,营养失调,反刍无力,常臌气,体瘦衰弱,肺脏受累则 咳嗽。 诊断本病有多种血清学方法,最简便的方法是 Casoni 皮内试验,但容易有假阳性或假阴性出现。间接 血凝试验和 ELISA 有较高检出率。 (二)宰后检验 棘球蚴主要寄生在肝脏,其次是肺脏。肝、肺等受害脏器体积增大,表面凹凸不平,可在该处找到棘 球蚴;有时也可在脾、肾、脑、皮下、肌肉、骨、脊椎管等器官发现棘球蚴。切开棘球蚴可有液体流出, 将液体沉淀,用肉眼或在解剖镜下可看到许多生发囊与原头蚴(即包囊砂);有时肉眼也能见到液体中的子 囊甚至孙囊。偶然还可见到钙化的棘球蚴或化脓灶。 (三)卫生处理 (1)患严重棘球蚴病的器官,整个化制或销毁;轻者将患部化制或销毁,其他部分不受限制出厂(场)。 (2)在肌肉组织中发现有棘球蚴时,患部化制或销毁,其他部分不受限制出厂(场)。 五、肝片形吸虫病 肝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 hepatica)是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寄生于绵羊、山羊、 牛等反刍动物的胆管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兔、马和人亦可遭受感染。 生活史: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在动物的胆管内排出大量的虫卵,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卵在适宜的条件下解出毛坳,毛坳在水中迅速游动,如逼到适宜的中间宿主(淡水螺-如椎实螺),即钻入 其体内,肝片形吸虫的幼虫在螺体内营无性繁殖,有胞坳、母雷坳、子雷蚴和尾蚴几个发育阶段,尾蚴从 螺体逸出后,附着在植物上或在水面上形成衰坳,附有囊蚴的水草被牛、羊等动物吞吃,囊蚴进入动物消 化道,在十二指肠内,童虫脱袁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腹腔,而后经肝包膜进入肝脏。在肝实质中的童虫, 经若干时间移行后,进入胆管,发有为成虫。 (一)宰前检疫 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感染数量多时(牛250条、羊50条以上)则可出现症状,但幼畜即使感染虫体 很少也出现症状。病畜营养不良、消瘦、贫血,下颌间隙、颈下和胸腹部常有水肿。 根据临诊症状、当地的流行病学资料、粪便检查虫卵等进行诊断。 (二)宰后检验 肝片形吸虫虫体扁平,外观呈柳叶片状,自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20一35mm, 宽5~13m。牛、羊急性感染时,肝肿胀,被膜下有点状出血和不规整的出血条纹。慢性病例,胆管发生 慢性增生性炎症和肝实质萎缩、变性,导致肝硬化。 (三)卫生处理 (1)损害轻微时,将损害部分割除,其他部分不受限制出厂(场)。 (2)损害严重者,整个脏器化制或销毁: 六、肉孢子虫病 肉孢子虫病(Sarcocystosis)是由肉孢子虫(Sarcoystis)寄生于横纹肌和心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原 虫病。 肉孢子虫(Sarcocystis)为一种常见于食草动物(如牛、羊、马和猪等)的寄生虫。该虫所致的肉孢子虫 病(sarcocystosis)为一种人普共患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对畜牧业造定危苦,偶尔寄生于人体。寄 生于人肠并以人为终宿主的肉孢子虫有两种,即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中间宿主为猪:人肉孢子 虫(S.hominis),中间宿主为牛。上述两种均寄生于人的小肠,故又统称人肠肉孢子虫。此外,以人为中 间宿主,在人的肌肉组织内形成肉孢子虫囊的为人肌肉肉孢子虫,也称林氏肉孢(S.li加enn。 生活史:肉孢子虫的生活史要通过中间寄主和终寄主才能完成。中间寄主一般为草食动物,如牛、羊 猪、马等;终寄主一般是肉食动物,如犬、猫等 人和貅猴、黑猩猩等食肉类动物为人肠肉孢子虫的终宿主,牛、猪分别为人肉抱子虫的中间宿主。终 宿主粪便中的孢子衰或卵寰被中间宿主(食草类)食入后,子孢子在共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在 血管壁内皮细胞中形成裂行几代裂体增殖后,裂殖子进入肌肉组织中发有为肉孢子虫囊,肉孢子虫震内滋 养母细胞或称母细胞,增殖生成线殖子。中间宿主肌肉中的肉孢子虫家被终宿主吞食后,缓殖子释出并侵 入小肠固有层,直接形成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成为卵震,逐渐发育成熟。人肌肉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为人, 其终宿主可能是食肉类哺乳动物、猛禽或爬行类, (一)宰前检疫 1,猪肉孢子虫病:猪在严重感染时,表现不安,腰无力,并有肌肉僵硬和短时期的后肢痪等症状。 2.牛肉孢子虫病:严重感染的急性期可引起厌食、贫血、发热、消瘦,水肿,淋巴结肿大,尾端脱毛 5
5 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迅速游动,如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淡水螺-如椎实螺),即钻入 其体内。肝片形吸虫的幼虫在螺体内营无性繁殖,有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几个发育阶段,尾蚴从 螺体逸出后,附着在植物上或在水面上形成囊蚴,附有囊蚴的水草被牛、羊等动物吞吃,囊蚴进入动物消 化道,在十二指肠内,童虫脱囊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腹腔,而后经肝包膜进入肝脏。在肝实质中的童虫, 经若干时间移行后,进入胆管,发育为成虫。 (一)宰前检疫 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感染数量多时(牛 250 条、羊 50 条以上)则可出现症状,但幼畜即使感染虫体 很少也出现症状。病畜营养不良、消瘦、贫血,下颌间隙、颈下和胸腹部常有水肿。 根据临诊症状、当地的流行病学资料、粪便检查虫卵等进行诊断。 (二)宰后检验 肝片形吸虫虫体扁平,外观呈柳叶片状,自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虫体长 20~35mm, 宽 5~13mm。牛、羊急性感染时,肝肿胀,被膜下有点状出血和不规整的出血条纹。慢性病例,胆管发生 慢性增生性炎症和肝实质萎缩、变性,导致肝硬化。 (三)卫生处理 (1)损害轻微时,将损害部分割除,其他部分不受限制出厂(场)。 (2)损害严重者,整个脏器化制或销毁。 六、肉孢子虫病 肉孢子虫病(Sarcocystosis)是由肉孢子虫(Sarcoystis)寄生于横纹肌和心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原 虫病。 肉孢子虫(Sarcocystis)为一种常见于食草动物(如牛、羊、马和猪等)的寄生虫。该虫所致的肉孢子虫 病(sarcocystosis)为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对畜牧业造定危害,偶尔寄生于人体。寄 生于人肠并以人为终宿主的肉孢子虫有两种,即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中间宿主为猪;人肉孢子 虫(S.hominis),中间宿主为牛。上述两种均寄生于人的小肠,故又统称人肠肉孢子虫。此外,以人为中 间宿主,在人的肌肉组织内形成肉孢子虫囊的为人肌肉肉孢子虫,也称林氏肉孢 (S.lindemanni)。 生活史:肉孢子虫的生活史要通过中间寄主和终寄主才能完成。中间寄主一般为草食动物,如牛、羊、 猪、马等;终寄主一般是肉食动物,如犬、猫等。 人和猕猴、黑猩猩等食肉类动物为人肠肉孢子虫的终宿主,牛、猪分别为人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终 宿主粪便中的孢子囊或卵囊被中间宿主(食草类)食入后,子孢子在其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在 血管壁内皮细胞中形成裂行几代裂体增殖后,裂殖子进入肌肉组织中发育为肉孢子虫囊。肉孢子虫囊内滋 养母细胞或称母细胞,增殖生成缓殖子。中间宿主肌肉中的肉孢子虫囊被终宿主吞食后,缓殖子释出并侵 入小肠固有层,直接形成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成为卵囊,逐渐发育成熟。人肌肉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为人, 其终宿主可能是食肉类哺乳动物、猛禽或爬行类。 (一)宰前检疫 1.猪肉孢子虫病 : 猪在严重感染时,表现不安,腰无力,并有肌肉僵硬和短时期的后肢瘫痪等症状。 2.牛肉孢子虫病: 严重感染的急性期可引起厌食、贫血、发热、消瘦,水肿,淋巴结肿大,尾端脱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