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生于1913年。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曾 任过职员、小学教师。1937年投身抗日战争,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任晋察冀通讯社、晋 察冀日报编辑、记者。先后在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大任教,同时进行写作,发表了《鲁 迅论》等论文。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抗战胜利后,回到冀中从事创作。解放 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 孙犁长期战斗在冀中地区,耳闻目睹了当地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感人事迹。冀中人民 的坚强意志和淳美品格,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他写的许多小说、散文、通讯, 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这些作品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芦 花荡》等作品集子中,其中短篇小说《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孙犁的小说,叙事、写景 熔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弄清本文的关键问题,即作者指出初学写作者练习语言的正确途 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深入具体阐述的? 理解参考:本文作者首先用“缝工初学用针,木匠初学运斧”两个比喻,提出“练习 语言,要重在实践,要慎重也要勇敢”的透辟见解。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1)以小孩 初次学说话主要跟大人实践为类比,论证“写作也是一样”,语言要在写作实践中修养、丰 富。学习语法、文法,也不能离开活的语言和写作实践。初学写作“大谈文法,有害无益” (2)要经常锤炼语言、熟悉语言,就像练兵与用兵一样。转用了古人说的“笔力千军阵,词 源万马兵”的比喻,论述熟悉、选择语言的“慎重”。(3)用花轿送姑娘与用牛车送姑娘作 比喻,论证运用语言要“勇敢”、“大胆”,同时又要不断提高,不能“用牛车送姑娘”。(4) 掌握字典上的词语要与生活结合起来,注意学习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进一步论证“语言在 实践中丰富”的观点 50.《孟子》两章 学习目标 理解孟子提倡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义重于生”的含义 2.掌握本文采用的喻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及作者的论辩艺术 关于课文 1.《鱼我所欲也》 本文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文章基于孟子“人性善”的理论主张 论述“舍生取义”,说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如果“舍义取利”则是丧失了本心。 文章共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分三层。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由这一设喻 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说明可以做到“舍生取义”的原
140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生于 1913 年。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曾 任过职员、小学教师。1937 年投身抗日战争,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任晋察冀通讯社、晋 察冀日报编辑、记者。先后在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大任教,同时进行写作,发表了《鲁 迅论》等论文。1944 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抗战胜利后,回到冀中从事创作。解放 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 孙犁长期战斗在冀中地区,耳闻目睹了当地人民在对敌斗争中的感人事迹。冀中人民 的坚强意志和淳美品格,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他写的许多小说、散文、通讯, 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这些作品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芦 花荡》等作品集子中,其中短篇小说《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孙犁的小说,叙事、写景 熔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弄清本文的关键问题,即作者指出初学写作者练习语言的正确途 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深入具体阐述的? 理解参考:本文作者首先用“缝工初学用针,木匠初学运斧”两个比喻,提出“练习 语言,要重在实践,要慎重也要勇敢”的透辟见解。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1)以小孩 初次学说话主要跟大人实践为类比,论证“写作也是一样”,语言要在写作实践中修养、丰 富。学习语法、文法,也不能离开活的语言和写作实践。初学写作“大谈文法,有害无益”。 (2)要经常锤炼语言、熟悉语言,就像练兵与用兵一样。转用了古人说的“笔力千军阵,词 源万马兵”的比喻,论述熟悉、选择语言的“慎重”。(3)用花轿送姑娘与用牛车送姑娘作 比喻,论证运用语言要“勇敢”、“大胆”,同时又要不断提高,不能“用牛车送姑娘”。(4) 掌握字典上的词语要与生活结合起来,注意学习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进一步论证“语言在 实践中丰富”的观点。 50.《孟子》两章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提倡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义重于生”的含义。 2.掌握本文采用的喻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及作者的论辩艺术。 关于课文 1.《鱼我所欲也》 本文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文章基于孟子“人性善”的理论主张, 论述“舍生取义”,说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如果“舍义取利”则是丧失了本心。 文章共 3 个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分三层。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由这一设喻 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说明可以做到“舍生取义”的原
因,最后点明“是心”即“义”,人人有之 第2自然段,作者以“行人不吃呼而之食”,“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说明“是心人 第3自然段,作者从反面立论,论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本心。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 再次论证了应该“舍生取义”。 2.《庄暴见孟子》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通过记叙孟子与齐宣王“论乐”的谈话,阐明国君应该“与 民同乐”的道理,宣扬了他“行仁政”以“王天下”的政治主张。 本文由两次对话组成:一次是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起着提出论题的作用。一次是孟子 与齐王的对话,论证了“与民同乐”的观点。第二次谈话是全文的重点,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孟子重提齐宣王喜欢音乐的话题,视谈话气氛借题发挥,将“先王之乐”与“当 今之乐”转换成“古之乐”与“今之乐”,将音乐理论的话题转到政治话题。第二层,孟子 借两次发问,步步诱导,使齐王承认“与众乐乐”。第三层便是孟子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 孟子此时谈的不是音乐理论,而是精心描绘出的两幅图画,然后给齐王点出造成百姓“不 堪其苦”与“黎庶安乐”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政治形式)的原因在于是否“与民同乐”, 从而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文章收笔一句话是本文的结论:“今 王与民同乐,则王矣。”指出齐王如欲统一天下,应以仁政为本 孟子的文章,论述雄辩有力,语言相当有说服力,其特点是 (1)巧妙设喻、形象说理 孟子善于用形象化的比喻,变抽象的说教为具体形象的交谈,使人心服口服地接受他 的观点。如《鱼我所欲也》一文,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从“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中引 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在《庄暴见孟子》中,孟子描绘了两幅画 面:一幅是国君追求享乐、百姓生活艰难、人民怨声载道的画面,另一幅是国君与民同忧 同乐、百姓安居乐业的画面,这两幅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鲜明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君主 要统一天下,应与民同乐,应以仁政为本的道理 (2)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自然地引入他预 先构想的范围,步步深入到他要得出的结论上去。这一点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体现得 尤为明显。齐宣王闻孟子之言而“变乎色”,自然是话不投机了,然而“王之好乐甚,则齐 国其庶几乎”的话既迎合了齐王,又缓和了气氛。接着又借“今之乐犹古之乐”句发挥之, 巧妙地建立谈话的前提,并通过设问步步引诱,使齐王在承认“不若与人”、“不若与众” 后,面对孟子所描绘的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不得不承认孟子的观点“与民同乐,则王矣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與,战国时期邹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 141
141 因,最后点明“是心”即“义”,人人有之。 第 2 自然段,作者以“行人不吃呼而之食”,“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说明“是心人 皆有之”。 第 3 自然段,作者从反面立论,论述舍义取利就是丧失本心。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 再次论证了应该“舍生取义”。 2.《庄暴见孟子》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通过记叙孟子与齐宣王“论乐”的谈话,阐明国君应该“与 民同乐”的道理,宣扬了他“行仁政”以“王天下”的政治主张。 本文由两次对话组成:一次是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起着提出论题的作用。一次是孟子 与齐王的对话,论证了“与民同乐”的观点。第二次谈话是全文的重点,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孟子重提齐宣王喜欢音乐的话题,视谈话气氛借题发挥,将“先王之乐”与“当 今之乐”转换成“古之乐”与“今之乐”,将音乐理论的话题转到政治话题。第二层,孟子 借两次发问,步步诱导,使齐王承认“与众乐乐”。第三层便是孟子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 孟子此时谈的不是音乐理论,而是精心描绘出的两幅图画,然后给齐王点出造成百姓“不 堪其苦”与“黎庶安乐”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政治形式)的原因在于是否“与民同乐”, 从而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文章收笔一句话是本文的结论:“今 王与民同乐,则王矣。”指出齐王如欲统一天下,应以仁政为本。 孟子的文章,论述雄辩有力,语言相当有说服力,其特点是: (1)巧妙设喻、形象说理 孟子善于用形象化的比喻,变抽象的说教为具体形象的交谈,使人心服口服地接受他 的观点。如《鱼我所欲也》一文,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从“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中引 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在《庄暴见孟子》中,孟子描绘了两幅画 面:一幅是国君追求享乐、百姓生活艰难、人民怨声载道的画面,另一幅是国君与民同忧 同乐、百姓安居乐业的画面,这两幅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鲜明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君主 要统一天下,应与民同乐,应以仁政为本的道理。 (2)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自然地引入他预 先构想的范围,步步深入到他要得出的结论上去。这一点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体现得 尤为明显。齐宣王闻孟子之言而“变乎色”,自然是话不投机了,然而“王之好乐甚,则齐 国其庶几乎”的话既迎合了齐王,又缓和了气氛。接着又借“今之乐犹古之乐”句发挥之, 巧妙地建立谈话的前提,并通过设问步步引诱,使齐王在承认“不若与人”、“不若与众” 后,面对孟子所描绘的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不得不承认孟子的观点“与民同乐,则王矣”。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與,战国时期邹国人。约生于公元前 372 年,卒于公元前 289 年
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孔子 之后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以此游说齐、梁等国, 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不予采纳。孟 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论和行动均记载在《孟子》一书中 【译文】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 舍掉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者不能同 时得到,(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 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然 而我厌恶的事情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如果人们喜爱 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 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 么不可以去采用呢?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 去做,就可以避祸,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 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吆喝着给 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拨过去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 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 德(而接受它)吗?从前(我)为了避免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从前(俄我)为了(避免)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我)为了(避 免)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 《庄暴见孟子》 庄暴拜见孟子,(对孟子)说:“庄暴(我)被大王召见,而大王把喜欢音乐的话告诉我 我没有话回答了。”(又问孟子)说:“喜欢音乐(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呢?”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另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对齐王)说:“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给庄子, 有这件(事情)吗?” 齐王突然改变了脸色,说道:“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不过是喜欢现在(流行)
142 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散文家。是孔子 之后的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以此游说齐、梁等国, 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不予采纳。孟 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论和行动均记载在《孟子》一书中。 【译文】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 舍掉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者不能同 时得到,(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 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然 而我厌恶的事情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如果人们喜爱 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 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 么不可以去采用呢?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 去做,就可以避祸,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 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吆喝着给 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拨过去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 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 德(而接受它)吗?从前(我)为了避免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从前(我)为了(避免)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我)为了(避 免)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 《庄暴见孟子》 庄暴拜见孟子,(对孟子)说:“庄暴(我)被大王召见,而大王把喜欢音乐的话告诉我, 我没有话回答了。”(又问孟子)说:“喜欢音乐(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呢?”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另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对齐王)说:“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给庄子, 有这件(事情)吗?” 齐王突然改变了脸色,说道:“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不过是喜欢现在(流行)
的乐曲罢了。” 孟子说:“只要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现在(流行)的 乐曲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 齐王说:“(这个道理我)能够听听吗? 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快乐呢?还是与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 乐呢? 齐王回答说:“(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不如与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又问道:“那么,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呢,还是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 快乐呢?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王回答:“(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不如与多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 到(大王这里的)鸣钟击鼓的声音,(又听到)吹箫吹笛的声音,却全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 相议论:‘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击鼓奏乐,那么,何以使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境地)呢? 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四离五散!’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 看见仪仗的华美,也全都感到头痛,皱起眉头来互相议论:‘我们大王真喜欢打猎呀!可是, 为什么使我们至于这样极端(痈痛苦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四离五散!’(为什么 会使百姓这样怨恨呢?)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不能与百姓共同娱乐的 缘故。 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的声音,(又听到)吹箫奏笛的声音, 全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身体)很健康 吧!(不然),怎么能够(欣赏)击鼓奏乐呢?’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 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全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 王大概(身体)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出来打猎呢?(为什么百姓会这样庆幸呢?)这里没 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与百姓共同娱乐的缘故。 如果大王能够与百姓共同享受快乐,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观点】 中国古代关于性(人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 学说归纳为五大派: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了孔子“性 相近,习相远也”的观点: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名利之欲、饮食之欲 声色之欲,因此人的善念、善行都是伪装的);杨子主张善恶混有:漆雕开、世硕公孙、王 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为上、中、下三等。 梁启超总结儒家学说有三“义”:“居乱世之民性恶:升平世之民性有善有恶;太平之 世之民性善。”他认为孟子是“传太平世之言”的,所以主张“性善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灵涂炭。针对这一社会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 “仁”学,形成了“仁政”的政治思想体系。这一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 143
143 的乐曲罢了。” 孟子说:“只要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现在(流行)的 乐曲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 齐王说:“(这个道理我)能够听听吗?” 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快乐呢?还是与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 乐呢?” 齐王回答说:“(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不如与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又问道:“那么,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呢,还是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 快乐呢?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王回答:“(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不如与多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 到(大王这里的)鸣钟击鼓的声音,(又听到)吹箫吹笛的声音,却全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 相议论:‘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击鼓奏乐,那么,何以使我们到了这种极端(痛苦的境地)呢? 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四离五散!’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 看见仪仗的华美,也全都感到头痛,皱起眉头来互相议论:‘我们大王真喜欢打猎呀!可是, 为什么使我们至于这样极端(痛苦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四离五散!’(为什么 会使百姓这样怨恨呢?)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不能与百姓共同娱乐的 缘故。 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的声音,(又听到)吹箫奏笛的声音, 全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身体)很健康 吧!(不然),怎么能够(欣赏)击鼓奏乐呢?’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 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全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 王大概(身体)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出来打猎呢?(为什么百姓会这样庆幸呢?)这里没 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与百姓共同娱乐的缘故。 如果大王能够与百姓共同享受快乐,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观点】 中国古代关于性(人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 学说归纳为五大派: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了孔子“性 相近,习相远也”的观点;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名利之欲、饮食之欲、 声色之欲,因此人的善念、善行都是伪装的);杨子主张善恶混有;漆雕开、世硕公孙、王 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为上、中、下三等。 梁启超总结儒家学说有三“义”:“居乱世之民性恶;升平世之民性有善有恶;太平之 世之民性善。”他认为孟子是“传太平世之言”的,所以主张“性善”。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灵涂炭。针对这一社会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 “仁”学,形成了“仁政”的政治思想体系。这一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
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甚至反抗:4.政事应以民为归宿 5.用人应以民意为准:6.国君应以保民为自己的本分:7.国君应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8.反对不义战争 【两篇短文所阐述的孟子的思想】 《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作者认为人皆有羞恶之心。有了羞恶之 就会理解“义重于生,不义甚于死”的道理,就会“不为苟得”,就会“患有所不避”。 《庄暴见孟子》的中心论点是“与民同乐”。孟子要求齐王与民同乐。“同乐”就是君 主应“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必须关心民众,必须实行仁政
144 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甚至反抗;4.政事应以民为归宿; 5.用人应以民意为准;6.国君应以保民为自己的本分;7.国君应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8.反对不义战争。 【两篇短文所阐述的孟子的思想】 《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作者认为人皆有羞恶之心。有了羞恶之心, 就会理解“义重于生,不义甚于死”的道理,就会“不为苟得”,就会“患有所不避”。 《庄暴见孟子》的中心论点是“与民同乐”。孟子要求齐王与民同乐。“同乐”就是君 主应“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必须关心民众,必须实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