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艺学教案 二、酸味剂在软饮料中的作用 1.呈现酸度 与糖一起构成饮料的糖酸比 2.影响其它呈味物的效应 酸味剂与甜味料之间具有相互的减效作用。酸味物与咸味物之 间有对比效应,酸中加入少量食盐则酸味减弱,但盐中加入少量酸则咸味增强。在吃鲜菠萝 时加入一点盐水,可使甜度增加,同时可以使酸度减弱,风味特别好。另外,苦涩味会使酸 感增强。 3.具有一定杀菌、抑菌作用 可降低饮料的杀菌规程 第三节 食用色素 一、作用: ① 模仿天然产品色泽; ② 矫正天然产品在加工中的褪色、变色,使之恢复原有的亮丽色泽; ③ 适应消费者嗜好性要求。 二、分类 食用色素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 三、目前国家允许使用的食用色素主要有 55 种,其中只有 8 种食用合成色素(另有相同种类 的铝色淀 8 种)。 1.食用合成色素 胭脂红及铝色淀(0.05g/kg,0.025) 苋菜红及铝色淀(0.05) 赤藓红及铝色淀 新红及铝色淀 柠檬黄及铝色淀(0.10,0.05) 日落黄及其铝色淀(0.1,0.05) 亮蓝及铝色淀(0.025) 靛蓝及铝色淀(0.1)等。 2.色素溶液的配制 直接使用色素粉末不易在食品中分布均匀,可形成色素斑点,最好用溶剂配制成溶液使用。 一般配制浓度为 1%~10%,过浓难于调节色调、也不易调匀。色素称量时必须准确一致, 否则制品易形成色差。配制溶液用水必须经过脱氯处理,可使用蒸馏水和去离子水,否则会 造成色素褪色或难以溶解完全。配制色素溶液时,应使用玻璃、陶瓷、不锈钢或塑料容器
食品工艺学教案 二、酸味剂在软饮料中的作用 1.呈现酸度 与糖一起构成饮料的糖酸比 2.影响其它呈味物的效应 酸味剂与甜味料之间具有相互的减效作用。酸味物与咸味物之 间有对比效应,酸中加入少量食盐则酸味减弱,但盐中加入少量酸则咸味增强。在吃鲜菠萝 时加入一点盐水,可使甜度增加,同时可以使酸度减弱,风味特别好。另外,苦涩味会使酸 感增强。 3.具有一定杀菌、抑菌作用 可降低饮料的杀菌规程 第三节 食用色素 一、作用: ① 模仿天然产品色泽; ② 矫正天然产品在加工中的褪色、变色,使之恢复原有的亮丽色泽; ③ 适应消费者嗜好性要求。 二、分类 食用色素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 三、目前国家允许使用的食用色素主要有 55 种,其中只有 8 种食用合成色素(另有相同种类 的铝色淀 8 种)。 1.食用合成色素 胭脂红及铝色淀(0.05g/kg,0.025) 苋菜红及铝色淀(0.05) 赤藓红及铝色淀 新红及铝色淀 柠檬黄及铝色淀(0.10,0.05) 日落黄及其铝色淀(0.1,0.05) 亮蓝及铝色淀(0.025) 靛蓝及铝色淀(0.1)等。 2.色素溶液的配制 直接使用色素粉末不易在食品中分布均匀,可形成色素斑点,最好用溶剂配制成溶液使用。 一般配制浓度为 1%~10%,过浓难于调节色调、也不易调匀。色素称量时必须准确一致, 否则制品易形成色差。配制溶液用水必须经过脱氯处理,可使用蒸馏水和去离子水,否则会 造成色素褪色或难以溶解完全。配制色素溶液时,应使用玻璃、陶瓷、不锈钢或塑料容器
食品工艺学教案 避免与铁器接触,配好的溶液应避光下冷暗处保存。 3.软饮料色泽的调配 人们的色泽需求是多方面的,而食用合成色素的颜色只有红、黄、蓝三种,为获得满意的 色调,常需混合使用色素,在调黄色时,如桔、橙、菠萝等,偏红可加入柠檬黄,过淡可加 日落黄,偏黄时可加胭脂红(或日落黄)。 一般调整色调时加放色素量在 0.0002%~0.0005%范围,调配某种色调时,色素使用量一 般为 0.002%~0.008%,但其最大使用量按比例折算后不得超出国标规定要求。另外,在调 色时还应注意介质和环境对色素色调的影响。 4.食用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是从植物、微生物或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受原料和提取方法的限制,质 量稳定性不易控制价格比较高,天然、营养、回归大自然。 分类 ① 吡咯衍生物类如叶绿素; ② 异戊二烯类如类胡萝卜素; ③ 多酚类如花青素; ④ 酮醌类如姜黄素。 食品允许用的有:叶绿素铜钠盐、β—胡萝卜素、二氧化肽、诱惑红、甜菜红、姜黄、 红花黄、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糖色、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 红、高粱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仑红、栀子蓝、沙棘黄、 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 红、多穗柯棕、桑椹红、天然苋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酸枣 色、花生衣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蓝、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 色素、柑桔黄等。 第四节 香精香料 一、香料及其分类 香料是一种能被嗅觉嗅出香气或味觉尝出香味的物质,是配制香精的原料。它由天然香 料、合成香料和单离香料 3 个部分组成。 天然香料 动物性和植物性香料,例如:麝香、龙涎香、玫瑰香、茉莉花香等 (一)天然香料 ➢1.动物性天然香料是动物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动物性天然香料有十几种,能够形成商品和经常应用的只有麝香、灵猫香、海狸香和龙涎香 4 种。 ➢2.植物性天然香料是用芳香植物的花、枝、叶、草、根、皮、茎、籽或果实等为原料, 用水蒸气蒸馏法、浸提法、压榨法、吸收法等方法,生产出来的精油、浸膏、酊剂、香 脂、香树脂和净油等 (二)单离香料
食品工艺学教案 避免与铁器接触,配好的溶液应避光下冷暗处保存。 3.软饮料色泽的调配 人们的色泽需求是多方面的,而食用合成色素的颜色只有红、黄、蓝三种,为获得满意的 色调,常需混合使用色素,在调黄色时,如桔、橙、菠萝等,偏红可加入柠檬黄,过淡可加 日落黄,偏黄时可加胭脂红(或日落黄)。 一般调整色调时加放色素量在 0.0002%~0.0005%范围,调配某种色调时,色素使用量一 般为 0.002%~0.008%,但其最大使用量按比例折算后不得超出国标规定要求。另外,在调 色时还应注意介质和环境对色素色调的影响。 4.食用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是从植物、微生物或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受原料和提取方法的限制,质 量稳定性不易控制价格比较高,天然、营养、回归大自然。 分类 ① 吡咯衍生物类如叶绿素; ② 异戊二烯类如类胡萝卜素; ③ 多酚类如花青素; ④ 酮醌类如姜黄素。 食品允许用的有:叶绿素铜钠盐、β—胡萝卜素、二氧化肽、诱惑红、甜菜红、姜黄、 红花黄、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糖色、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 红、高粱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仑红、栀子蓝、沙棘黄、 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 红、多穗柯棕、桑椹红、天然苋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酸枣 色、花生衣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蓝、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 色素、柑桔黄等。 第四节 香精香料 一、香料及其分类 香料是一种能被嗅觉嗅出香气或味觉尝出香味的物质,是配制香精的原料。它由天然香 料、合成香料和单离香料 3 个部分组成。 天然香料 动物性和植物性香料,例如:麝香、龙涎香、玫瑰香、茉莉花香等 (一)天然香料 ➢1.动物性天然香料是动物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动物性天然香料有十几种,能够形成商品和经常应用的只有麝香、灵猫香、海狸香和龙涎香 4 种。 ➢2.植物性天然香料是用芳香植物的花、枝、叶、草、根、皮、茎、籽或果实等为原料, 用水蒸气蒸馏法、浸提法、压榨法、吸收法等方法,生产出来的精油、浸膏、酊剂、香 脂、香树脂和净油等 (二)单离香料
食品工艺学教案 使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从天然香料中分离出来的单体香料化合物称为单离香料。 在薄荷油中含有 70~80%左右的薄荷醇,用重结晶的方法从薄荷油中分离出来的薄荷醇 就是单离香料,俗称薄荷脑。 (三)合成香料 是经化学反应而制成的单体香料化合物目前世界上合成香料已达 5000 多种,常用的产 品有 400 多种 二、调合香料(香精) ➢是以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为原料调配制成的产品,俗称香精。 ➢软饮料中香料单独使用不多,也不太方便,一般使用成品香精。 ➢一种香精往往是有几种至上百种香料所组成。它们具有一定的香型,调和比例常用质 量百分比表示。(这就是各香水商家秘而不宣甚至引发间谍战的关键秘密!!)天然香料 及合成香料由于它们的香气香味比较单调,多数都不能单独直接使用,而是将香料调配 成香精以后,才用于加香。 三、香料的调合 1.主香剂 主香剂是决定香精所属品种的基本香料,它的香气形成香精香气的主体和轮廓。香精中 的主香剂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 2.顶香剂 顶香剂是香气容易挥发的或强烈的香料。顶香剂挥发时,可带动主香剂挥发,从而使主 香剂的香气更明显突出。 至于某种香料在配制香精时起主香作用还是起顶香、辅香、定香作用,要根据具体情况 而定,并无定则。如:甜橙油在桔子香精中作为主香剂使用,但在香蕉、菠萝等香精中则作 为辅香剂使用。香兰素是香草香精的主香剂,但它本身又是良好的定香剂 四、香精的种类 1.水溶性香精 水溶性香精是由香精基、乙醇(丙二醇)、蒸馏水调合而成,有时加入少量甘油和色素。 2.油溶性香精 油溶性香精是由香精基和精制食用植物油、甘油或丙二醇调合而成。 3.乳化香精 乳化香精是由香精基、乳化剂、稳定剂和蒸馏水调合而成。外观为白色乳浊状液体且带粘 稠性,在水中能迅速分散使溶液呈乳浊状态。 4.粉末香精 粉末香精是由香精基、赋形剂(糊精等)、乳化剂等调合而成。呈粉末状,色泽可按需要确 定。 5.香基香精 香基香精是只含有香料的香精,不含稀释剂,在贮存期内可使香精加速成熟,并可防止氧 化变质。此类香精香气浓烈,使用前可加稀释剂配制成各种香精。 五、饮料加香的目的(作用)
食品工艺学教案 使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从天然香料中分离出来的单体香料化合物称为单离香料。 在薄荷油中含有 70~80%左右的薄荷醇,用重结晶的方法从薄荷油中分离出来的薄荷醇 就是单离香料,俗称薄荷脑。 (三)合成香料 是经化学反应而制成的单体香料化合物目前世界上合成香料已达 5000 多种,常用的产 品有 400 多种 二、调合香料(香精) ➢是以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为原料调配制成的产品,俗称香精。 ➢软饮料中香料单独使用不多,也不太方便,一般使用成品香精。 ➢一种香精往往是有几种至上百种香料所组成。它们具有一定的香型,调和比例常用质 量百分比表示。(这就是各香水商家秘而不宣甚至引发间谍战的关键秘密!!)天然香料 及合成香料由于它们的香气香味比较单调,多数都不能单独直接使用,而是将香料调配 成香精以后,才用于加香。 三、香料的调合 1.主香剂 主香剂是决定香精所属品种的基本香料,它的香气形成香精香气的主体和轮廓。香精中 的主香剂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 2.顶香剂 顶香剂是香气容易挥发的或强烈的香料。顶香剂挥发时,可带动主香剂挥发,从而使主 香剂的香气更明显突出。 至于某种香料在配制香精时起主香作用还是起顶香、辅香、定香作用,要根据具体情况 而定,并无定则。如:甜橙油在桔子香精中作为主香剂使用,但在香蕉、菠萝等香精中则作 为辅香剂使用。香兰素是香草香精的主香剂,但它本身又是良好的定香剂 四、香精的种类 1.水溶性香精 水溶性香精是由香精基、乙醇(丙二醇)、蒸馏水调合而成,有时加入少量甘油和色素。 2.油溶性香精 油溶性香精是由香精基和精制食用植物油、甘油或丙二醇调合而成。 3.乳化香精 乳化香精是由香精基、乳化剂、稳定剂和蒸馏水调合而成。外观为白色乳浊状液体且带粘 稠性,在水中能迅速分散使溶液呈乳浊状态。 4.粉末香精 粉末香精是由香精基、赋形剂(糊精等)、乳化剂等调合而成。呈粉末状,色泽可按需要确 定。 5.香基香精 香基香精是只含有香料的香精,不含稀释剂,在贮存期内可使香精加速成熟,并可防止氧 化变质。此类香精香气浓烈,使用前可加稀释剂配制成各种香精。 五、饮料加香的目的(作用)
食品工艺学教案 1.辅助作用 某些原来具有良好香气的物质,如茶叶、高级酒等,由于香气浓度不足,需选用与之相 适应的香精来辅助其香气。 2.稳定作用 天然产品的香气往往受地区、季节、气候、土壤、栽培条件和加工技术的影响而不稳定, 香精则是按一定配方进行调合生产的,其香气基本上能达到每批都稳定的产品,加香之后, 可以对天然产品的香气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3.补充作用 某些产品如果汁等因加工过程中原有风味损失较多,选用与其香气特征相适应的香精加 香,可使产品的香气得到补充。 六、香精的使用 ① 食用香精必须是国家批准厂生产的合格产品。 ② 同种名称的香精,其浓度、质量、价格不等,应进行了解比较。 ③ 香精的用量要通过反复试验多次品评,并应征求消费者的意见。香精用量要适当, 过多则香气不正,过少则香气不足。 ④ 饮料中添加食用香精必须分散均匀,不应出现局部过浓或过稀。 ⑤ 由于香精多易挥发,如果饮料生产中需要脱气、脱臭等处理,则香精的添加必须在 这些过程之后。在汽水生产中,一般将香精加于糖浆中,故糖浆冷却后才能添加香精。 第五节 乳化剂与增稠剂 一、乳化剂 (一) 乳化剂的分类 1.离子型乳化剂 离子型乳化剂是指溶于水时能电离生成离子的乳化剂。可分为阳离子型乳化剂如烷基三 甲基氯化铵等,在食品工业中基本上无应用;阴离子型乳化剂如硬脂酰-2-乳酸钠等;两性 离子型乳化剂如卵磷脂等。 2.非离子型乳化剂 非离子型乳化剂是指溶于水时不能电离,不能生成离子的乳化剂。如:单双甘油酯、蔗 糖酯、聚山梨醇酯等。在食品工业和软饮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非离子型乳化剂。 (二) 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在乳化剂中为了表示其亲水亲油特性,常用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简称 HLB 值。规 定 100%亲水性的乳化剂其 HLB 值为 20,100%亲油性的乳化剂其 HLB 值为 0,而软饮料都 是由多种成份组成的混合体,单一乳化剂要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是很难做到的,因此 应用时常将乳化剂混合使用,以求获得良好的乳化效果。 (三) 乳化剂在软饮料中的作用 1.乳化作用 利用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可以防止软饮料中互不相容体系的分离,如豆奶中脂肪上浮分 层。还可以防止蛋白质凝聚和沉淀。 2.湿润和分散作用 麦乳精、豆浆晶等固体饮料,一般要求在其加入水中后能迅速分散开来并湿润溶解,以
食品工艺学教案 1.辅助作用 某些原来具有良好香气的物质,如茶叶、高级酒等,由于香气浓度不足,需选用与之相 适应的香精来辅助其香气。 2.稳定作用 天然产品的香气往往受地区、季节、气候、土壤、栽培条件和加工技术的影响而不稳定, 香精则是按一定配方进行调合生产的,其香气基本上能达到每批都稳定的产品,加香之后, 可以对天然产品的香气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3.补充作用 某些产品如果汁等因加工过程中原有风味损失较多,选用与其香气特征相适应的香精加 香,可使产品的香气得到补充。 六、香精的使用 ① 食用香精必须是国家批准厂生产的合格产品。 ② 同种名称的香精,其浓度、质量、价格不等,应进行了解比较。 ③ 香精的用量要通过反复试验多次品评,并应征求消费者的意见。香精用量要适当, 过多则香气不正,过少则香气不足。 ④ 饮料中添加食用香精必须分散均匀,不应出现局部过浓或过稀。 ⑤ 由于香精多易挥发,如果饮料生产中需要脱气、脱臭等处理,则香精的添加必须在 这些过程之后。在汽水生产中,一般将香精加于糖浆中,故糖浆冷却后才能添加香精。 第五节 乳化剂与增稠剂 一、乳化剂 (一) 乳化剂的分类 1.离子型乳化剂 离子型乳化剂是指溶于水时能电离生成离子的乳化剂。可分为阳离子型乳化剂如烷基三 甲基氯化铵等,在食品工业中基本上无应用;阴离子型乳化剂如硬脂酰-2-乳酸钠等;两性 离子型乳化剂如卵磷脂等。 2.非离子型乳化剂 非离子型乳化剂是指溶于水时不能电离,不能生成离子的乳化剂。如:单双甘油酯、蔗 糖酯、聚山梨醇酯等。在食品工业和软饮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非离子型乳化剂。 (二) 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在乳化剂中为了表示其亲水亲油特性,常用亲水亲油平衡值来表示,简称 HLB 值。规 定 100%亲水性的乳化剂其 HLB 值为 20,100%亲油性的乳化剂其 HLB 值为 0,而软饮料都 是由多种成份组成的混合体,单一乳化剂要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是很难做到的,因此 应用时常将乳化剂混合使用,以求获得良好的乳化效果。 (三) 乳化剂在软饮料中的作用 1.乳化作用 利用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可以防止软饮料中互不相容体系的分离,如豆奶中脂肪上浮分 层。还可以防止蛋白质凝聚和沉淀。 2.湿润和分散作用 麦乳精、豆浆晶等固体饮料,一般要求在其加入水中后能迅速分散开来并湿润溶解,以
食品工艺学教案 免结块不溶。加入乳化剂可增强固体饮料的分散性和湿润性,改善其速溶性。 (四) 软饮料中常用的乳化剂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于食品中的乳化剂主要有: 蔗糖脂肪酸酯、酪朊酸钠、单硬脂酸甘油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硬脂酰乳酸钠(钙)、 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松香甘油酯、氢化松香甘油酯、乙酸乙丁酸蔗糖酯、聚氧乙烯 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辛、癸酸甘油酸酯、六聚甘油单硬脂酸酯、六聚甘油单油酸酯,三聚 甘油单硬脂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乙酰化单甘油脂肪酸酯、改性大豆磷脂等。 软饮料中常用的有单硬脂酸甘油酯、蔗糖酯、酪朊酸钠、司盘、改性大豆磷脂等。 (五) 乳化剂的选用原则 1.根据 HLB 值选择 软饮料种类多,成份复杂,要求乳化剂具有的特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可首先按食品的特 性要求,选择具有相应 HLB 的乳化剂。 2.相似相溶原则 根据软饮料中主要成份的结构特征,在具体选用乳化剂时可选择与其有类似结构的乳化 剂,也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乳化剂混合使用。 3.透光度测定法 乳化剂的乳化作用越强,形成的乳状溶液越稳定,其透光度越低。因此在确定某种软饮 料最适合的乳化剂及用量时可采用透光度测定法。 二、增稠剂 是指能够改善食品的物理性状、提高食品粘度或形成凝胶的一类添加剂。 增稠剂种类很多,分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天然增稠剂多从含多糖类粘质物的植物和海藻 类制取,如淀粉、果胶、琼脂、瓜尔豆胶、海藻酸等。也有从含有蛋白质的动物制取,如明 胶、酪蛋白等,以及从微生物制取的黄原胶、环状糊精等。合成增稠剂主要有 CMC、藻酸 丙二醇酯、变性淀粉等。 目前,允许使用于食品中的增稠剂:琼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钾)、果 胶、卡拉胶、阿拉伯胶、黄原胶(汉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罗望子多糖胶、羧甲基淀粉钠、 淀粉磷酸酯钠、羟丙基淀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磷酸化二淀粉磷 酸酯、甲壳素、微晶纤维素、黄蜀葵胶、亚麻籽胶(富兰克胶)、田菁胶、聚葡萄糖等。 软饮料中常用的增稠剂主要是:琼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果胶、黄原 胶、藻酸丙二醇酯、卡拉胶、环状糊精等。 第六节 防腐剂与抗氧化剂 一、防腐剂 –苯甲酸及苯甲酸钠 –山梨酸及山梨酸钾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亚硫酸盐类
食品工艺学教案 免结块不溶。加入乳化剂可增强固体饮料的分散性和湿润性,改善其速溶性。 (四) 软饮料中常用的乳化剂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于食品中的乳化剂主要有: 蔗糖脂肪酸酯、酪朊酸钠、单硬脂酸甘油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硬脂酰乳酸钠(钙)、 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松香甘油酯、氢化松香甘油酯、乙酸乙丁酸蔗糖酯、聚氧乙烯 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辛、癸酸甘油酸酯、六聚甘油单硬脂酸酯、六聚甘油单油酸酯,三聚 甘油单硬脂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乙酰化单甘油脂肪酸酯、改性大豆磷脂等。 软饮料中常用的有单硬脂酸甘油酯、蔗糖酯、酪朊酸钠、司盘、改性大豆磷脂等。 (五) 乳化剂的选用原则 1.根据 HLB 值选择 软饮料种类多,成份复杂,要求乳化剂具有的特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可首先按食品的特 性要求,选择具有相应 HLB 的乳化剂。 2.相似相溶原则 根据软饮料中主要成份的结构特征,在具体选用乳化剂时可选择与其有类似结构的乳化 剂,也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乳化剂混合使用。 3.透光度测定法 乳化剂的乳化作用越强,形成的乳状溶液越稳定,其透光度越低。因此在确定某种软饮 料最适合的乳化剂及用量时可采用透光度测定法。 二、增稠剂 是指能够改善食品的物理性状、提高食品粘度或形成凝胶的一类添加剂。 增稠剂种类很多,分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天然增稠剂多从含多糖类粘质物的植物和海藻 类制取,如淀粉、果胶、琼脂、瓜尔豆胶、海藻酸等。也有从含有蛋白质的动物制取,如明 胶、酪蛋白等,以及从微生物制取的黄原胶、环状糊精等。合成增稠剂主要有 CMC、藻酸 丙二醇酯、变性淀粉等。 目前,允许使用于食品中的增稠剂:琼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钾)、果 胶、卡拉胶、阿拉伯胶、黄原胶(汉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罗望子多糖胶、羧甲基淀粉钠、 淀粉磷酸酯钠、羟丙基淀粉、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磷酸化二淀粉磷 酸酯、甲壳素、微晶纤维素、黄蜀葵胶、亚麻籽胶(富兰克胶)、田菁胶、聚葡萄糖等。 软饮料中常用的增稠剂主要是:琼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果胶、黄原 胶、藻酸丙二醇酯、卡拉胶、环状糊精等。 第六节 防腐剂与抗氧化剂 一、防腐剂 –苯甲酸及苯甲酸钠 –山梨酸及山梨酸钾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亚硫酸盐类